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棕樹主日


    棕樹節(Palm Sunday),又有人把今天叫做棕樹主日基督受難主日(因耶穌在本週被出賣、審判,最後被處十字架死刑),這是主復活日前的主日,標誌著聖週(Holy Week)的開始,也就是受難週的開始。

   
棕樹主日是受難週的第一日,根據聖經記載,主耶穌為完成上帝的旨意、應驗舊約先知之預言,祂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群眾認為祂就是上帝為以色列人預備的救贖主,於是手拿棕樹枝夾道歡迎,同時將棕樹枝與自己的衣服鋪於地上並大聲稱頌讚美上帝,迎接主耶穌進城。

   
約翰福音12:12-13

    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的人,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就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他,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

   
馬太福音21:6-9

    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牽了驢和驢駒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 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稱頌的話〕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即是受難的開始。耶穌根據當時的習俗得勝的君王是騎馬匹,耶穌選擇沒人騎過的驢駒為「交通工具」,以「得勝者」的姿態進城,雖然與風俗不符,卻應驗先知撒迦利亞的預言:「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祂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撒迦利亞書9:9

    棕樹常見於熱帶沙漠地區或水源旁,果實可以食用和釀酒,樹幹屬上等木材,為中東地區的重要建材。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聖經最早的記載「棕樹」出現在舊約出埃及記15:27「他們到了以琳,在那裡有十二股水泉,七十顆棕樹,他們就在那裡的水邊安營。」

    棕樹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根可以扎的很深,可以一直探到很遠地方的水源;故在巴勒斯坦的曠野地,棕樹紮根的特性正好使它可以茁壯成長,因此棕樹在聖經裡乃是代表「得勝者」,是個得勝的生命。

   
在聖經以棕樹形容義人所受的祝福,它像徵著「義人的興旺」,它是一種勝利、凱旋與享受成功歡樂的記號。

   
利未記23:40 第一日,要拿美好樹上的果子和棕樹上的枝子,與茂密樹的枝條,並河旁的柳枝,在耶和華你們的上帝面前歡樂七日。

   
詩篇92:12 義人要發旺如棕樹,生長如利巴嫩的香柏樹。

   
啟示錄7:9 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也歸與羔羊。

教會年曆簡介--聖週


主耶穌遇難的前一週稱為聖週(Holy Week)。聖週開始於棕樹枝主日(Palm Sunday)。這一主日紀念主耶穌以 和平 君王的身份進入聖城耶路撒冷,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與歡呼。棕樹枝是凱旋的記號。棕樹枝主日所用的顏色為紫色,是象徵君王的顏色,也是愁苦的象徵。

古信徒在這日下午去到橄欖山聽人誦讀聖經、唱詩,以後漫步返回耶路撒冷,手或肩上帶著樹枝或橄欖枝,口中唱著「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第七世紀西方教會都普遍的遵守這節日,並分送棕樹枝與每個人。他們都唱莊嚴聖詩。

許多教會在此日下午為人行堅振禮。 立聖餐日(Maundy Thursday)在主後第四世紀已有信徒在耶路撒冷教會開始遵行立聖餐紀念會,紀念主怎樣預演祂的捨己,也追想祂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與被捕。

Maundy 拉丁文意思是 「命令」,因為這也涉及主所誽的,「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 13:34)

古羅馬時代的高盧人 (Gaul) 紀念此日為聖杯誕生日 ( Birthday of the Cup )。德國漢堡信義會稱此日為聖禮拜四 ( Holy Thursday)。中世紀的西方教會更在此日紀念主為門徒洗腳。羅馬天主教在此日用白色;但信義宗教會一般用紫色。

聖週之最高峰乃是禮拜五------主受苦日 (Good Friday)。這日子乃教會年中最嚴肅的日子。我們紀念主為世人的罪被釘在十字架,充滿憂傷,飽嘗痛苦。受苦日的顏色為黑色,因為上帝的兒子被判了死刑。信息多注重耶穌是逾越節的羔羊,為我們被殺了。

這一日聖壇上洗刷乾淨,不裝點任何東西直到復活節主日。

這一日唱詩也不用風琴或任何樂器伴奏,也不發聖餐。信義宗教會多用三小時的時間做靈修禮拜。

教會年曆簡介--預苦期


預苦期的英文--- Lent,是出自安格魯--- 撒克遜文字,原文意思是「春天」。德文亦有此字,意指「延長的日子」。這季節開始於顯現期過後的第一個禮拜三。這一日又稱為聖灰日(Ash Wednesday)

古教會在這一日紀念歐洲信徒曾遭受野蠻人的侵略,使人在靈性上受痛苦,在文化的價值引起莫大的損失,他們惟有向主深切地悔改以求得救。

預苦期所用的顏色為紫色。 預苦期共有四十天(所以又叫四旬齋)加六個主日。這季節提醒我們想到自己的罪惡都由基督擔當了,我們應該利用這季節悔改,禁食禱告 (禁食所省的錢,用來賙濟貧乏者)。這是一段熬煉信徒的長時間。

古教會曾有信徒寧願早日見主,以示對主的忠心,好過長期忍受罪惡勢力的威脅,以致與罪妥協而背棄主,被教會革除。

愛任紐與特土良都曾提到這季節之重要性。古信徒首先禁食四十小時,以後禁食一周。尼西亞大議會 (A.D.325) 論及禁食四十天(主日不在內) 。三十六天乃全年的十分之一。這禁食開始於聖灰日。

預苦期中之學道班學生必須勤學聖道,信心多經考驗,靈性多受操練,有了美好的見證方可參加復活節洗禮,獲得復活主之生命。這季節是每個聖徒的受教季節。

預苦期第一主日紀念主自己遭受試探;因此叫人想到有新生命的人也要經歷各樣苦難與試探。

最後的主日多紀念主是生命的糧,祂每日必賜我們足夠的力量以應付生活。

「聖灰」的意義與「聖灰禮儀」的沿革

    四 旬期是整個教會「慕道」、「更新」,透過逾越經驗歡欣準備迎接耶穌復活的時期。除了「慕道者」極積準備自己接受洗禮外,「全體信徒」也特別透過祈禱、克 己、愛積極與上帝和人修好,以重獲上帝子女的恩惠。整個四旬期以「聖灰禮儀」星期三揭開序幕,我們在此特別介紹 聖「灰」的意義,以及它在教會禮儀中的發展,期盼能幫助基督徒明瞭其意義,並在生活中體現其真實的意義。

     在聖經中「灰」(或「灰燼」、「灰塵」)常 用作一種「消極」情況的代名詞,例如:坐在灰中、在頭上撒灰、以灰塵舖床等,都是表達哀慟、痛苦及補贖的象徵。當某人受盡仇人的侮辱、遭受困苦磨難,或表 示謙卑自下,也都會用「灰土」來表達。「灰」在禮儀中也具有特殊的象徵作用,如:在準備「取潔」用的水時,必須將紅母牛宰殺,並且在焚燒後將灰燼撒在水 上。

    今日教會在四旬期的開始舉行的「聖灰星期三禮儀」,源自於早期教會為「公開贖罪者」施行的撒灰禮。在第九世紀以後,歐洲基本上以完全成為基督信仰區域,因此成人洗禮漸趨式微,教會中的「慕道期」和公開悔罪的紀律也隨之消逝。於是教宗Ulbanus二世在1091年,將原本特別為「公開贖罪者」舉行的「聖灰星期三」禮儀,推廣為向一切信徒舉行的「撒灰禮」。

    「撒灰禮」原是罪人贖罪的標記,而具體的悔罪行動也要求「禁食」。因為主日是慶祝主復活的日子,因此傳統上在主日不守齋。況且四旬期第一主日原是為教會甄選候洗者,並與他們一起準備逾越的首要日子。

聖灰日


在聖經上題到坐在灰塵中,或是將灰塵往身上灑,是象徵著悲哀,痛苦或悔改之意。

在撒母耳記下十三章19節:「他瑪把灰塵撒在頭上,撕裂所穿 的綵衣,以手抱頭,一面行走,一面哭喊。」

約伯記二章12節:「各人撕裂外袍,把塵土向天揚起來,落在自己的頭上。」

約拿書三章6節:「這信息傳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寶座,脫下朝服,披上麻布, 坐在灰中。」

路加福音十章13節:「哥拉汛哪,你有禍了!伯賽大啊,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坐在地上悔 改了。」

到了主後七世紀時,教會在預苦期的頭一天(聖灰日Ash Wednesday),為那些犯了嚴重過犯的人,舉行悔罪儀式,在儀式中會把灰撒在他們的頭上,表示悔罪者的悔改,到了1091年,教宗烏爾班二世將這個 悔罪禮推廣到為所有信徒舉行,就是在預苦期的頭一天(聖灰日Ash Wednesday)聚會中為所有信徒舉行撒灰儀式,而現在謹在額上用灰畫上十字架。而所用的的灰乃是前一年棕枝主日的棕枝燒成的灰燼,混和橄欖油,而在畫上十字架時,牧師會讀創世記三章19節:「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而復活節的計算是以春分之後的月圓後的星期日,而倒數四十日(不計星期日)就是剛好是星期三,就是聖灰日。

教會年曆簡介--顯現日


顯現日 (Epiphany) 原意是指基督的顯現。

古教會定元月六號為顯現期的第一主日。這也是指教會年曆最早開始的節日。

歷史學家報導說,小亞細亞與埃及兩地的教會已在第二世紀開始守這節期了。在這節期中慶祝救主耶穌的降生,同時也紀念祂的受洗。

東方外教人以日為永恆 (Aeon)大神之生日。教會卻利用這日來敬拜主耶穌。第四世紀東西方之交通發達了,東方教會接受了西方教會的方式,看十二月二十五號為聖誕節,而留下元月六號專作慶祝主受洗的日子。

西方教會就看這日為 東方 博士朝拜聖嬰之日。因此這日期是主向外邦人顯現之日。祂的外觀顯出上帝兒子的風采。

此季節以主登山變像為最後主日。這一季之長短約為一禮拜至六禮拜之間,視復活節之安排而定。在此季節內,教會注重宣教與傳福音的工作。季節顏色為白色,象純潔與光明。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