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說聖經故事的幾種方式

    說聖經故事的有下列幾種方式︰

1.
直述法。

單刀直入式,開門見山的直接進入故事中,以平敘的方式將故事呈現出來。如,馬可福音一29-31,作者馬可即是以平淡的敘述法將故事帶出來。此法較不吸引人進入故事的情境中。

2.
間述法。

以敘述及間接語氣講述故事,也就是說,說故事者一面講述故事,一面扮演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聲調、表情、語氣或心境。如,馬可福音十47他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這句是間述語氣,但若是直述語氣,則是如此敘述的︰他听見是拿撒勒人耶穌,就一直大聲叫著耶穌的名字,要耶穌可憐他。前者較能吸引聽眾(間述法),後者則顯得平淡(直述法)

3.
引入法。
 *由兩三人的對話為開場。如,老師手中操作兩個玩偶,以玩偶的對話來引入聖經故事︰
  玩偶甲︰小福,你有沒有爬過樹啊?
  玩偶乙︰當然有啊!上個星期我到舅舅住的村子裡,前面就有一棵大榕樹,我和哥哥就爬上去玩。
  玩偶甲︰真的啊!我好羨慕你喲!我住在城市裡,從來沒有爬過大樹。
  玩偶甲︰富雄,上星期我的主日學老師告訴我們有一個大人也爬樹耶!我來說給你聽…(老師帶入路加福音十九章稅吏撒該的故事。)
 *以生活的實例──見證、見聞、經歷為開場,再引入聖經故事中。

4.
擬人法。
 *以故事中某個人物為主幹,以他的角度來講述故事。如,在講述路加福音十九章撒該的故事時,將其中的桑樹當作主角,以他的角度來敘述故事。
範例︰
  在耶利哥城的街道旁,長了一棵桑樹,平時這街道來來往往的行人很多,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棵桑樹。這一天,桑樹底下忽然圍了許多的人,大家都顯得好奇又興奮的樣子。桑樹奇奇不由得搖擺了一下他的枝子伸伸懶腰,探個究竟。喔!原來許多人正圍繞著一個人,的模樣看起來很慈祥,又很有權威,大家不斷的稱呼為耶穌,耶穌也微笑的回答他們每一個人的問題。
  奇奇正看得起勁的時候,忽然好像有什麼東西在他的身上爬,而且一直往上爬,緊緊的抓住他的一根枝子。奇奇不由得扭動了一下他的身子,但那東西似乎把他抓得更緊了。

奇奇似乎听到有人在喊著說︰喂!你這個訛詐人的稅吏,快走開,你爬到樹上去做什麼?這裡不是你這種人來的地方!

這時奇奇的耳邊響起了聲音︰我不過想要看看耶穌罷了。

臭矮子!壞稅吏!耶穌不喜歡你這種壞人!你快走!”………(以下略,請老師自己發揮你的想象力,繼續說下去吧!)

5.
戲劇法。

以角色扮演或戲劇的的方式將故事表演出來。

說聖經故事之結構

  一般而言,故事的結構,也就是說聖經故事的程序,大略如下︰

1.
引言︰或稱引起興趣引起動機。同上述的引入法,以與小朋友生活有關的人、事、物為開場白,導入主題故事中。

2.
敘述︰講述故事內容。

3.
轉接︰由故事的某一景轉到另外一個景,由某種語氣轉為另外一種語氣。

4.
插曲︰在講述故事中,帶入真理的教導與生活的應用。這一點,我們將在下一課再做詳細說明。

5.
高潮︰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這一部分是教導真理的最佳時機。

6.
結語︰結束要精彩有力,使學生的情緒達到最高點,立刻做結束。不要說教

7.
禱告︰當故事強有力的結束時,立刻帶領孩子們禱告。在禱告時,可以呼召。針對未信主的孩子,要給他們機會接受耶穌作救主;對於已經得救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對當日的真理有所回應,例如︰親愛的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得罪人的地方,到現在還沒有向人道歉?今天回家以後,你願不願意去向這個人道歉?願意的小朋友請舉起手來,老師為你禱告。(鼓勵他們要實行承諾。)

說聖經故事之插曲──真理的運用

1.何謂插曲?
   就是將聖經故事中所要教導的與真理信息,穿插在整個故事當中。在故事講述完畢之前,所有要教導的真理,都已經在自然而然的狀況下呈現給兒童。許多教師犯 了一個錯誤,就是在故事講述完之後,才做真理的教導;這種方式,會使孩子忽略最重要的真理教導,因為他們認為精彩的故事已經講完,最後的說教部分,不需要再注意聽。然而這部分卻是最重要的!我們若在講述故事中,適時的教導真理;也就是說,一面講故事,一面穿插真理,這樣可讓孩子們一面聽故事,真理同時也進入他們的心中,達到我們所預期的果效。

2.
要加哪些插曲在故事當中?
  每次的聖經故事中,有幾樣真理是必須教導的︰
1)神性︰我們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上帝?是聖潔的、公義的、恩典的、信實的、慈愛的、饒恕人的、看顧人的、聽禱告的、全能的、全知的、無所不在的……。依據每一個聖經故事的主題內容,在每次的課程中,至少要讓小朋友學習到一種神性。
2)人的問題(人的罪)︰自從罪入了世界以後,人就有了罪性(羅三23)。當我們講述聖經故事時,藉著故事中的人物,將人的問題(罪)指出來,使孩子們被聖靈光照,看見自己的罪與軟弱。這些罪包括︰說謊、偷竊、貪心、不順服、不饒恕人、說髒話、欺騙、打架、嫉妒、不負責任、拒絕上帝的救恩……等。
3)解決之道(救恩)︰當孩子被聖靈光照並知罪後,我們要帶給他們救恩的信息,也就是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救贖恩典。我們要讓孩子們曉得,雖然我們有罪,然而上帝愛我們,賜下獨生子耶穌,為你我的罪釘在十字架上;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的寶血能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一79)。要使我們成為的兒女(約一12)。曾有人問道︰每次的故事都需要講這些嗎?舊約的故事能穿插救恩嗎?答案是肯定的。
4) 呼召︰若班上有尚未得救、接受耶穌為救主的小朋友,藉著呼召給他們舉手決志的機會。千萬不要失去每一個能讓小朋友接受耶穌的機會。當然,若小朋友已經接受 過耶穌,就不需要讓他們一再地舉手決志,要教導他們明白,當他們舉手親自接受耶穌作他個人的救主後,聖靈便住在他的心裡,永遠不會離開(來十三5下)。教師要對已得救的孩子提出挑戰,鼓勵他們,過一個正常的基督徒生活,每天讀經、禱告、按時上主日學、為主作見證。

總括而言,故事結束時的呼召應是分為兩方面的,一是針對未信主的孩子作決志的呼召,另一個則是針對已信主的小朋友提出挑戰,是否願意在上帝前立下心志,如︰饒恕人並向人道歉、在本週內至少向一個人作見證、幫忙做家事、常說讚美的話……等。

說聖經故事前的預備

  在這裡建議以下列的步驟準備講述聖經故事︰

1.
禱告︰求主藉這課聖經故事先對你說話。

2.
讀課程經文︰多讀幾遍,直讀到你對故事的內容熟悉為止。

3.
閱讀教員課本或參考書籍︰藉助參考書籍了解故事的時代背景、習俗、文化……等,使你更能掌握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4.
再次看聖經︰熟悉故事之後,現在要來思想一下︰這一課,我要強調什麼主題?我要藉這故事帶出何種真理?

5.
禱告並思想︰確立主題後,再次禱告,求主向你顯明要採用何種方式、教具、圖片、輔助教材等來進行聖經故事的教導。

6.
寫下大綱︰這個大綱應包括,故事進行的過程,以及每個過程中的插曲(真理的教導)。

7.
製作或預備教具,吸引小朋友之注意及操作中體會真理。

8.
教具或圖片的演練︰課前先將要使用的圖片或教具按順序排列妥當,並加以演練,可以避免在講述故事過程中找不到圖片,或發現所制作的教具不易操作或使用。

說聖經故事的要訣

    聖經故事要注意運用底下之要訣,會讓主日學的教學有助益︰

1.
聖 經的運用︰講述故事時,要記得攜帶聖經到課堂上。聖經是上帝的話,因此當學生看到聖經,更能尊重你所說的故事是出於上帝的話,而非你自己編造的。在你講述 的當中,可以偶爾打開聖經,讀一段聖經中有關此段故事的記述,讓學生對聖經發生興趣,進而也渴望自己能去讀它。當然,若你手中正在展示教學圖片時,可暫時 將聖經放在講桌上,或學生可以看到的地方。

2.
要 持有故事中人物的心境,善用表情與聲調的抑揚頓挫︰要將故事說得精彩,持有故事中每個人物的心境是很重要的,如此你才能將他們的喜怒哀樂表達出來,使聆聽 的孩子們能仿佛身歷其境,一同與你進入聖經故事的世界裡。平時自己可以對著鏡子操練表情,或將你自己講的故事錄音下來,作為改進你聲調與表情的參考。

3.
要用間接語氣

4.
善用真理與生活的應用

5.
適時插入金句

6.
熟練的運用圖片或教具︰千萬不要因為不熟悉教學圖片的運用或操作,而影響了你說故事的品質與氣氛。課前熟練的演練教學圖片是絕對必要的。

7.
把握時機作呼召︰要學習利用在故事的高潮時,立刻作呼召。例如,當你正講述一個真理時,雖然故事還沒有結束,但聖靈在你裡面有感動時,你可以立刻對孩子們作呼召

親愛的小朋友,你是不是也像該隱一樣,犯了錯卻不肯認錯,還怪罪惱怒別人?現在你願不願意向主耶穌承認你的罪,求寶血洗淨你,讓主耶穌幫助你做一個勇於認錯的孩子?願意的小朋友請舉手,老師為你禱告。

8.
要 有自信。你若對自己所要講的故事有信心,能幫助孩子對你的信任,也能信服你所教導他們的。自信心從何而來?課前充分的準備是因素之一;若老師課前的準備不 充分,自信心便自然會減弱,直接的影響了你說故事的品質(通常這是課室秩序不佳的主要因素)。此外,同工之間彼此的鼓勵能建立彼此的自信心,因此不要吝嗇 你對他人的讚美與鼓勵(對學生亦然)。

9.
大綱的運用。備課時,將故事大綱寫在紙條上,上課時,將這紙條夾在聖經裡,或放置於講桌上以供參考。千萬不要將教員課本帶到課堂上,它只是你教學的參考工具,聖經才是你上課時必備的教科書。

福音傳入中華之歷史

   遠在主後七世紀,基督教的涅斯多留派,已有宣教士來中國傳教,他們以景教為名,工作了二百一十年,可惜只是曇花一現,便在中國宗教歷史舞台上失去蹤跡。 傳教事業在中國停頓了六個世紀,天主教才派宣教士東來,經數百年的辛苦耕耘,終顯成果。他們的策略及方針,頗值得參考。
  一般來說,基督教(改革宗)在中國的宣教工作,始於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當十九世紀初,滿清政府閉關自守,馬禮遜歷盡艱苦,打開中國福音的門戶,下面我們會將這三個時期的差傳情況分別討論。
  一、景教宣教的歷史
  主後一六二五年,中國明朝時代,在長安發掘出一塊石碑,高 三公尺 、寬 一公尺 、厚 三十厘米 、重 二千公斤 。碑上寫滿中外文字,是為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碑深具歷史價值,將基督教來華的年月推早了一千一百七十二年。換句話說,主後六三五年,涅斯多留的傳教士已踏足中國。
  景教,意即光明燦爛的宗教,可能取義自耶穌是世界的光”,景教另名大秦(波斯)景教、波斯經教、彌賽亞教等。景教乃初期教會之異端,起源於涅斯多留主教(Nestorius)因此稱涅斯多留派。主後四三一年,以弗所大會定涅氏的信仰為異端,禁其傳教,並將之放逐埃及(Egypt)。他的信徒逃到波斯發展;後來他的教徒再向東移,進入中國。
  景教乃由其教士(當時稱僧侶)阿羅本等六十八人,先後傳入長安及十數城市,時為主後六三五年(唐太宗時代)。主後八四五年(唐武宗時代)景教被禁,一共流行了二百一十年。
  景教碑的建立,乃志頌景教之興旺。按碑文記載,景教流傳快速廣速,為唐太宗、高宗賞識,於兩朝五十年間,準許建寺(教堂)於諸州及翻譯基督教經典。阿羅本宣教士又被朝廷封為鎮國大法主”(佛教用語)
  主後八四五年(唐武宗時代),皇帝崇尚道教,定為國教,罷黜其餘一切中外宗教,拆毀佛寺四千六百餘所,沒收一切宗教的田地及財物,把銅鐵佛像熔化作錢幣及耕具,又下令二十六萬五千僧尼還俗,驅逐所有外國傳教士。景教經這逼迫退出後,一蹶不振,日趨衰微,終而銷聲匿跡。
  總括景教宣教的方法如下幾點︰
  ()從上而下的路線︰與皇帝官員往來,藉此而得宣教之使。
  ()本色化︰
  1.教名本色化︰景教名字起源於景星,有光明之宗教及端祥之兆的含義。
  2.教堂本土化︰有帝王、將領的肖像及皇帝大官的題字等。
  3.教義本色化︰為亡靈禱告,以示孝道。
  4.用詞本色化︰借用道佛詞語,稱真神為真主,天國為帝山,教堂為寺院,教士為僧侶。
  ()救濟工作︰著重救災救難的社會工作。
  ()參政活動︰與帝王及官吏過從密切,因而沒有與政治分離,需靠當權者支持。
  景教的失敗,相信是上帝伸手禁止這異端在中國流傳。從其政策方面來看,景教失敗的原因如下︰
  ()政教混合乃不當之策︰單靠取悅於皇室、官宦,沒有人民普遍的接受支持,教會興衰,全在於王朝,可謂不智。
  ()由於景教太重本色化,失去了基督教的獨特性,聖經真理是絕不能更改,也不能因本色化而降低標準。
  ()宣教士為討好當地人,助譯佛經,造成宗教混亂。
  ()信徒多因救濟而來,禁令一下,逼迫一到,便消蹤滅跡,鳥獸四散。
  二、天主教的宣教史
  最早來中國傳教的天主教宣教士是方濟各會(Franciscan)的孟德高維納的約翰(John of Monte Corvino)。他於元朝時代(1292),被教皇尼古拉斯九世(Nicholas )派 往中國傳道。初時倍受中國各教攻擊,但因元朝採宗教自由政策,而且他得皇帝信任,經過十一年的努力,終於在北京建立了兩座教堂,會友六千。他又收留了一百 五十個孩童,訓練他們事奉,協助傳教。一三三年他去世時,中國已有十萬天主教教徒。五十年後,元亡明興,漢族重建天下,驅逐外國宣教士,天主教宣教事工遂 停頓下來。
  一五至一七五年間,天主教再度東來。最成功的天主教宣教機構要算是羅育拉(Loyola)創立的耶穌會。短短兩百多年間,他們在中國設立了四十二個宣教站及一百五十九座教堂。一六一七至一六五年,信徒由一萬三千增至十五萬,一六六四年更增至二十三萬七千人。
  耶穌會最著名的宣教士有以下幾位︰
  一、沙勿略(Francis of  Xavior)
  沙氏在印度很成功地工作了七年,無數的人因他受了洗。他本打算轉去日本,但日本人問他︰若你的信仰是真的,為什麼中國人不信你所傳的道?他們是一切智慧之源啊!這一刺激,遂使沙氏決意向中國進軍。
   他想盡千方百計,擬循正途或旁路進入廣州,繼而想偈見皇帝。可是他在廣東海外的上川小島等了一年,仍不得其門進入中國,失望之餘,於一五五二年終,患高 熱病,孤獨死於上川島一塊大石上,遺下的簡陋衣具給人竊去。他的死訊激起了信徒很大的悲哀,但也挑起了無數宣教士的心,繼其遺志,進軍中國。
  二、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
  利氏的上司華利蘭利(Valignani)很有負擔向中國傳福音,曾在澳門,面向大陸,含淚向大陸呼喊︰頑石啊!頑石啊!你何時開啟?
  利氏進入中國,是先以西文珍貴的禮物,買得兩廣總督的人情,得以在廣州、肇慶、韶州一帶居住,傳教建堂。工作初時遇到極多的困難,然而利氏有無限毅力忍耐,不斷奮勇工作,慢慢把工作進展到南雄、南昌、南京,最後到達北京。
  利氏的傳教方式乃是以學者之身分出現於上層社會,以學術及教義講解吸引信徒。最著名的信徒有中國學者徐光啟、李之藻及楊廷筠等,這三人被稱為早期天主教三台柱。
  一六一年,他抓到機會將鐘表及風琴等呈獻給明帝萬歷,雖然他不得覲見皇帝,但仍獲准居留北京。後來他在歷法及天文方面對朝廷有功,皇帝封他及同工為欽天監,是最早擔任官職於朝廷的外國人,由是開了先例,以後任官職者繼有湯若望(J. A. Schall)及南懷仁(F.  Verbiest),都是天文學者,又是天主教的傳教士。這樣的身分給利氏等人開了傳道的門及影響力,使耶穌會教士在中國各地旅行傳道通行無阻。在短短的幾年間,領了約二十五萬人歸入天主教。
  天主教在華宣教所以成功,最重要之因素在於宣教士之委身。他們徹底奉獻,把自己全身、全心和畢生交給主,直到死在異鄉,沒有一點保留,沒有一刻回顧。
  此外他們有良好的學術訓練、團結,再加上熟悉和尊重當地文化,著重造就本地人才等,都可做為日後宣教士的借鑒。
  當然他們有些手段不合理,如送禮賄賂、偷渡入境、討好大官學者、過分寬容習俗等。但整體而論,他們的宣教事業是有果效的。
  三、馬禮遜︰第一位來華的改革宗宣教士
   家庭及教會的宗教教育,能培植一個偉大的宣教士。馬禮遜生於基督化家庭,自小背誦聖經,十二歲時能將《詩篇》第一一九篇背誦無誤。他一度生活放縱,但很 快就醒覺過來,生命起了改變,發奮讀經禱告,辛勤工作。每當工作的時候,常把聖經放在一旁,邊看邊做,此後還有奉獻心志,願意受訓往海外宣教。上帝在他受 訓期間,把中國的異象給了他,他接受這個巨大的挑戰,說了一句感人的話我們此去,必須先有視死如歸的決心。這種決死的心成為他後來在中國克服困難的力量。
  馬禮遜於一八七年自英經美到達廣州,當時滿清政府閉關自守,嚴拒人入境,只准東印度公司屬下的商人進入廣州,而且甚多禁令,政府更下令,凡教外人中文者,需處死刑。馬禮遜千方百計進入廣州後,節省開支,租了一貨倉的下層,開始了他在中國的偉大宣教事業。
   他入鄉隨俗,穿戴中國服飾,蓄長辮子,吃中國菜,秘密用功學中文。一位天主教教徒不顧性命,教他中文,助他譯經。但是因為他是宣教士,東印度公司為了維 護貿易,不願承擔他居留廣州的風險。為免被驅出境,他不得已加入東印度公司為譯員。這決定與他宣教的心志相遠,差會也不諒解。他在給差會的信中,有以下的 解釋︰
  1. 工作可使他安全居留。
  2. 有助中文進步。
  3. 有薪金。
  4. 消除東印度公司對傳教士的仇視。
  馬氏受聘印度公司同一天,與瑪 利莫頓 小姐(Mary  Morton)結 婚。但因清廷規定,妻子必須留在澳門,而公司卻要他至少半年居留廣州。夫妻長久兩地相隔,是早期宣教士須付出之代價。 馬 夫人體弱,長子出生即告夭折,她的身體每況愈下,終於一八一五年離澳返英。此去一別六年,直到一八二一年才返澳門團聚。可是返澳不久, 馬 夫人便因病死亡,葬於澳門,留下一雙兒女,馬氏經此打擊心靈創傷極大。次年,同工威廉士米憐(William  Milne)又死於馬 六甲(Malacca),使他更是傷痛。但重重的打擊,使馬氏在悲病中操練得更堅強忍耐,一生沒有退縮,至死忠心。
   馬禮遜研究中文,翻譯聖經,頗有成就。可是當時購買中文書,學習中文及印刷中文,都為清廷嚴禁。馬氏不理禁令,一八八年寫完《華語初階》,譯成《使徒行 傳》,以木版刻字印成。次年他又出版《路加福音》,一八一二年出版《真道問答》,一八一三年譯完全本新約,一八一九年完成全本聖經,一八二二年他又編印六 卷《華英字典》等。他與同工 米憐 博士於馬 六甲 創辦英華書院,訓練宣教人才,協助傳福音,並在當地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統計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這是我國第一份報紙。起初此報每月只印五百份,後增至兩千,由梁發負責把福音小冊子按時一同分送。從以上的成果,可以看到馬氏的恩賜,他是一位多產的譯作家。
   馬氏一生帶領信主的人不多,第一個是蔡高,馬氏為他洗禮,不斷為他禱告,望他成為將來大收成的初熟果子。第二個名梁發,後來獻身做了中國第一位牧師。馬 氏因體弱多病,一八三四年死於澳門,離世時只得著中國信徒三四位,但他卻在中國打開了一條福音的大道,是中國基督教宣教運動的先鋒及鼻祖。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