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清教徒講壇的七個標誌

 

一、上帝的使者:被按立的傳道者

 

清教徒的講道講壇第一個特徵,是由被上帝分別為聖,按立成牧者的人來做的。吉列士比(George Gillespie )這位神學家談到按立時,指向使徒保羅所說到重要的題目—若是沒有奉差遣他們怎能傳道呢?吉列士比說到 顯然這個傳道人蒙召,講到一個特別的呼召。不是每一個國家的公民都是大使。當時有些人說他們沒有所謂特別神聖的呼召,也不用特別按立一個人要特別從事這個祈禱傳道,吉列士比認為這既不實際,又不符合聖經。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講道的話,那教會將會如何的混亂呀!回到使徒保羅所說的話,有些人是特別被分別為聖出來,有些人被差遣,這是所謂的按立聖職最核心的觀念。

 

二、被訓練的傳道者

 

講道的人必須要被按立,他們必須被造就。萊富他說到:每一個人都需要讀書學習,但是對保羅而言,傳道者更是需要研究學習聖經。傳道者需要聽道,要查考聖經,要默想,要遵行。因此在傳道者被差遣之前,他們要專心地在做這樣的工作,專心地在基督耶穌裡學習、被裝備。

有些人反對,或者不覺得傳道人需要有學習、有學問。古德溫(Thomas Goodwin)說到:連提摩太都需 要認真的查考聖經,認真的學習。如果講道不查考聖經,不是有學習研究的話,等於跟聖經說的相反。以提摩太為例,這是一個很有看見的論點。有些人說講道就憑著感動講,何必要做研究、準備講章呢!這些人在用他們所聽到的東西去講,去準備,他們喜歡講自己所有的知識或經驗。有人說沒有人上台腦筋是一片空白的,一開始講不是這樣的。我知道有些人上講台腦袋一片空白的亂講。也許你也有!

 

但並不是說你要在講台上彰顯你做了多大的學問,做了多大的研究,不需要這樣。西敏大會中有長時間辯論這個題目:那麼講道人是不是可以引用其他人。史密斯(John Arrowsmith)反對,說到:其實可以在台上 可以簡單地引用。他也用拉丁文引用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說:引用並不是一個新的教導。

 

三、敬虔的傳道者

 

傳道人不但需要被按立、被造就訓練,他們更必須是敬虔的傳道者。事實上,西敏大會敦促講道的改革,並呼籲必要是敬虔的人擔任牧師。西敏大會向國會請願,強調只按立並差派敬虔的牧者;他們希望這些有醜聞、持續犯罪的牧師被革職,並由忠心盡職的牧師取而代之。大會不斷地強調牧者必須是敬虔的,敬虔又可敬、敬虔又信實、敬虔又有能力、敬虔又有學問、敬虔又有正確判斷力的牧者,無論如何,他們都需要必須是敬虔的。在討論準備進入牧職、被考核的候選人時,西敏大會要「敬虔的又有盼望的」預備成為傳道人;而當考慮培訓下一代服事的人,西敏大會寫下要「敬虔的又有盼望的」學生。

 

使徒保羅所寫的兩封教牧書信(提摩太和提多)都強調,牧師的清潔或聖潔更遠遠超過他的學問。西敏大會當中的一位最為年長的牧者奧利弗鮑爾斯(Oliver Bowles)更寫了一本書叫作《牧會神學》,書中有三分之一講到牧師的生活和他的靈修。

 

四、傳講上帝的話

 

第四個清教徒講台的特徵,那就是向會眾傳講上帝的話語。傳道者不只去傳講,他自己是一個聆聽聖道的人。傳道人必須是按立的,必須是敬虔的又有學問的人,也必須是一個聽道行道的人。所以他領受從牧者口中傳講上帝的話,是上帝的話,這是希伯來書十三章所講的。所以你要記得從前在你們當中引導你們的人,他們向你們傳講上帝的道。所以也許聽起來是人在說話,然而一個真正上帝的傳道人,他們在履行教會裡面的服侍,他所講的道就是上帝的話。巴羅夫(Jeremiah Burroughs)從以賽 亞書六十六章的講道這樣說:「那些因我的話戰兢的人」。巴羅夫希望在聽眾當中興起敬畏上帝的心,所以真正敬畏上帝的弟兄姊妹們並非把聽上帝的道當成平凡普通之事,就是花個時間,或來看看講員講的怎麼樣罷了。無論是讀聖經,或者聆聽講壇上的牧者講解聖經,你一定要存著敬畏的心來領受。我們可以用心分辨講道所講的,但我們不會去反對他們講道中的聖經真理。巴羅夫引用士師記裡面的這個摩押王,他說摩押王應該成為一個歷史,讓後來的聖徒們紀念。不是因為他是異教徒、錯誤的、拜偶像的,也不是因為他被那樣刺死─讓人覺得很厭惡的死法。乃是因為他站起來領受以笏─上帝的使者來傳信息,他至少是站起來,以一種敬畏的心來迎接上帝的使者。巴羅夫把刀插的更深,他直接問聽道的人:「你們有沒有聽到上帝的話語傳到你們的心,讓你們的心冒冷汗呢?你們會眾到底認為講的道如何呢?」他警告那些雖然逃離世界、卻沒有認真領受上帝話語的人。當討論到不敬虔和驕傲自大,巴羅夫所要講的假設是,清楚的忠實傳講聖經的講道,就是在傳講上帝的話語。因為這是上帝的話,從祂的使者口中傳出來的,所以如果你是懷著不敬虔或者驕傲的心來聽的話,便是犯罪和醜聞了。

 

五、講道是上帝施恩的媒介和普遍的管道

 

所以既然傳講上帝的話就是上帝的話,那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敬拜」又扮演什麼角色呢?這個西敏大會的答案是─也是第五點─講道是上帝使用的施恩的媒介、蒙恩之道正常的管道。柏吉斯(Anthony Burgess)這樣說──忠 實傳講聖經的講道是上帝使用的正常方法來帶領人悔改歸向基督。他甚至可以強烈地說:「所以這個傳講上帝的聖道是上帝唯一所設立的。」是賜下恩典的開始,或繼續增加恩典,都是藉著上帝設立的傳道人繼續講道,因為信道是從聽道而來的。所以哥林多前書第三章這個說到上帝使用他的僕人保羅亞波羅來教導你們能接受的,他們的朋友葛林希爾(William Greenhill)說了類似的話。當 上帝的話在哪裡沒有傳開,沒有正意講解經文的話,沒有按著施行實施的話,民就滅亡了。難道這不一直都是真的嗎?

 

那到底人們聽講道能得到什麼益處。亨德遜(Alex-ander Henderson)在一個講道裡面承認說:我知道 你們當中許多人聽完道出來之後會跟牧師說,「聽完道之後靈魂並未提升,也依然故我。」那個時代也許人們對牧師比較坦誠。那若真是如此,清教徒們就有會質疑「到底這個傳道人有沒有傳講主基督?」

 

六、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

 

賽玖(Obadiah Sedgwick)牧師說到,無論傳道人 怎麼樣勞苦地講道,都是要使基督成形在人的心中。所以講道者一定要以基督為中心,如果講道不是以基督為中心的話,所講的這一切都是白費功夫,不會有什麼結果的。古德溫(Goodwin)說到,如果以基督為中心的話,那你的腳蹤就更加佳美了。在清教徒著作裡面多處出現提醒要傳講這個真正的福音,少講這些世界上的話。清教徒的講道事奉是以基督耶穌為中心。真正的傳道人是在高舉基督在他們的事奉裡,他們很高興,並能夠滿足來傳講以基督為中心,在群眾當中來高舉基督在他們的肩膀上。傳道人不讓燈光掌聲歸給自己,只要人們注意仰望基督,基督得到一切榮耀,因為「不見一人,只見耶穌」。

 

七、聖靈的工作

 

最後,第七點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依靠聖靈。清教徒承認說,講道看來似乎不是人們立刻感受到,被傳揚出來的福音。即使在十七世紀,講道聽起來好像是對人的理性相反、是不容易接受的,但講道本身就是真正的答案。上帝刻意要揀選這個謙卑的管道方式,世人所看輕的管道,來成就聖靈所成就的大工。柏吉斯帶我們回到哥林多前書第三章,保羅說:講道的是撒種,是澆灌的。我們都知道是誰叫他生長,正如在這個施行聖禮不是立刻見效,講道也是如此。無論這個上帝的話語聖道是聽到的,或是領受聖禮是可見的、是彰顯的,都是需要藉著聖靈所工作的信心來領受的。聖經中看到講道的傳道人是上帝的同工,而柏吉斯這個所說成功的果效並不是傳道人所能做的,是上帝的大工。羅斯福也說了同樣的類似的話,他把這個引伸到其他的方面,我們所做的一切,不只講道,一切都要只依靠聖靈。當人們想到我們教會講道的牧師是不是失職,讓我們記住聖靈的大能。上帝藉著基督耶穌所賜的恩典。不只是為我們自己,乃是為了我們的聽眾。

 

講道與講道者品格的指南

 

西敏大會立下規矩:任何人要牧會,或者轉換牧養的地方,都需要經過西敏大會的委員會考核,即使要耗盡多少的人力與心力。西敏大會旨要改革並重建教會的牧養事工,但與其說是改變講道的方式,不如說改變講道的人。儘管如此,西敏大會並不會永遠召開,所以經過諸多的討論,制定出一項長期計劃。其中之一,就是在《公眾崇拜指南》中詳細描述什麼是合適正確的講章,以及一個敬虔的傳道人應該有的形象。

 

在《西敏公眾崇拜指南》當中「傳講上帝的道」這部分提到,大會所期望的講道者應兼具以下這六種特質:有學問的人、敬拜的人、善演講的人、護衛福音的人、牧養的人、主的僕人。

 

有學問的人:

 

講道的人應該是一個研究聖經的學者,比《公眾崇拜指南》更早出版的《教會按立聖職人員指南》裡面說道:講道的牧者應該是一位有恩賜、有能力講道事奉的人,並要熟悉原文聖經、有解經技巧,因為他們是事奉上帝的僕人。講道事奉不只是門科學也是藝術。講道的人要熟悉整個系統神學的全貌,並整本聖經。能講出聖經的精義,又能按照正意分解真理的道,還要講明經文的教義和基要真理。因此講道的人要研究聖經並用簡單明白的話表達精義,如此做乃是為了別人靈魂的益處,不是只為自己能力而已。

 

敬拜的人:

 

講道的人除了是聖經的學者之外,也必須是敬拜的人。講道者的感受和他的心必須時常多於一般信徒,他要信靠聖靈的光照以及上帝所賜給的教導恩賜,認真查考學習聖經,以謙卑的心禱告尋求上帝,並領受他所學到的真理。一切上帝藉著聖經所告訴他的,都要來學習。西敏大會的神學家認為講道是敬虔的行動,是敬拜和成聖的經歷。不論是對個人或是對公眾的講道都是一個成聖過程中的敬虔表達。講道的人要真正生命被改變、真正過敬虔生活,才能上台公開傳講主的話,就是基督的真理教訓。而無論在私下或公開,他都是非常真誠地、努力地為了將上帝所賜的恩典帶給祂的百姓,儆醒地省察自己並看守羊群,因為是上帝立他為群羊的牧者監督。

 

善演講的人:

 

傳道人雖不是受薪來演講的「講道專家」,但是他必須有能公開的來講解上帝的道能力。他們必須好好準備,講章要清楚明白、口語通順易懂、又有勸服力。大會指南說,先有講章的導言,然後有次序地表達論證,以例證來表達屬靈生命的喜樂。這個指南也要求講道人要能勸勉。傳道人並非只是演說家,或是修辭學的講師,並非要求每個牧師都成為口若懸河的演講大師,而是強調每位講道者能將上帝的話語交通、傳遞、講述,讓即使最單純沒有學問的人都能聽得懂是在講什麼?也不是用人的智慧諂媚聽眾,是彰顯聖靈上帝的大能,免得基督十字架落了空。所以這個講道的人是一個會講說的人,他需要智慧,需要熱忱,需要默想才能勝任,所以大會要求講道者要讓聽眾能夠感受到這是上帝的道在傳講,是賜生命大能的上帝在掌權的。如果有不信的人在其中聽道,他心中的秘密被刺入剖開,他若果承認有上帝在我們中間,便將榮耀歸給上帝。

 

護衛福音的人:

 

指南中也強調講道的人必須是能夠回應那些錯誤教訓和異端邪說,護衛福音──講道的人也是護教的人。每一個來參加崇拜聚會的人都會相信講道人所講的。這就是為什麼講道人一定要傳講聖經的經文,要來證實所傳的道是真實的。所以講道人用的經文是要清楚明瞭,不要使用一大堆經文,卻使人家聽不懂。講道人是要用的論證論說必須是有說服力的,壓倒性的,很清楚的傳講出來。

 

如果當中有聽眾懷疑,心中稀奇的話,不論是因為這些聽眾他們有偏見,或是他們聽不懂,或是不願意接受,講道人要把聽眾心中的疑惑要除去,與他們原來了解的不同。也要回答反對的意見,把人心中造成偏見的理由和原因要除掉。當然有些傳道人他有專門批評異端的嗜好,因此這個大會加上一個解釋──不要浪費你聽眾的時間。講道的人不需要常常講出這些邪惡的錯誤的東西,為它做免費的廣告所以大會提醒這些講道人,不要把那些褻瀆上帝的話在講壇上講出來,你不需要重複他們講的。如果會眾在當時異端教導洗腦的危險之下,你要來針對異端的錯誤教導,從聖經來回答。所以傳道人是一個牧師,是一個護衛福音的人。

 

牧養的人:

 

同時大會指南也告訴講道人也是一個牧養主羊的牧者。當牧者講道的時候,會眾要知道這個牧師是有愛人的心腸來愛他們,來勸戒他們。講道的人走在群羊前面做榜樣,他也是記住會眾的弱點,他們的需要、他們的罪。講章不要太複雜,也不要太多論點,讓會眾群羊的記憶力短路;不要講過多新奇聽不明白的神學字眼。講道的人,他的關切是群羊靈魂的需要,關切這些群羊受到造就。好的牧者不是告訴會眾該做這個,該做那個!他要幫助會眾看見如何能夠悔改歸正活出上帝的話語。講道的人要指出罪惡的危險跟帶來可怕的後果,帶來安慰力量來勝過試探;要提出心裡良心有爭扎的,讓會眾清楚福音。講道的人在會眾當中生活,並應該發現如何用最好的例證來牧養這些會眾。

 

主的僕人:

 

正如這個大會所說:傳道的牧者會把群羊他們的心靈歸向基督,回到這個平安亮光聖潔的泉源,所以講道的人是牧師、牧者。但最重要的來說,講道的牧師是僕人。講道是最偉大,是最棒的工作,但講道的人仍然是要勞苦做功的工人。當主聽他們講道的時候,他們便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愧的工人。講道的人是基督的使者,基督的僕人,也是群羊的僕人。

 

講道的人努力認真的講道,不要讓聽道成為會友的負擔。他的職分是要除去群羊心中的懷疑和疑惑的,跟除掉他們心中造成疑惑的軟弱。既然講道的人是僕人,他就不可以混日子,隨便用一些雜草來餵養群羊,隨便的講道,只給一些例證故事,而是盡全力幫助會友在屬靈生命基督徒生命的成長。每一個講道的例證是認真準備的,不是開罐頭炒冷飯,即使講道的準備對牧者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公眾崇拜指南》也勉勵講道的人,基督的僕人,不論用什麼方法講道,還要敬重他所有的職分,小心謹慎,認真勤勉的做主工作。他盡全力的,忠心的單純地事奉,反映出基督耶穌的比喻裡面所說的工人。所以這些群羊的牧者工人不斷的注目仰望基督,榮耀基督。上帝子民的悔改歸正得救是上帝僕人的工作,不是為自己的利益,不是為自己的榮耀。為主求一切,不會有任何的懶惰或攔阻。主的僕人,必須要有智慧和愛心。他要把他一切所作的工作,交給主手中,求主來賜福。西敏大會也寫著說,講道的人使上帝的真理在教會中傳講,被保存,不會隨流逝去不會腐化,因此許多靈魂被拯救,並被建造。那麼這個工人,最後收割莊稼得許多百倍的恩典,在今生就得百倍了,在來世就得到榮耀的冠冕。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實踐神學的方法---綜論實踐神學研究方法

神學研究作為學術體制的成果之一,必須接受學術群體的檢驗,為達學術的要求,須建立研究鑑別的學術標準。所有神學的學科,都會採用來自其他學科的鑑別工具。聖經研究使用的鑑別工具,來自歷史分析鑑別法(historical analysis and criticism)、文學鑑別法(literary critical methods 及考古研究鑑別方法(archaeological research method);哲學即為系統神學的鑑別工具。由於實踐神學的關注焦點是基督信仰的踐行,因此借用了社會科學的方法,以社會科學作為其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們都置身在社會現實中,並奉基督之名為此而服事,因此社會科學只是基本工具,幫助我們了解社會的現實。天主教神學家拉納指實踐神學是教會歷史之任何時刻,教會如何在此時此地自我實現的學科。然而,要科學化地進行對教會實況的神學反思,實踐神學則需社會學。

 

十八世紀以前,主流神學僅將實踐神學視為神學理論的應用,直到士萊馬赫主張應重新思考,如何運用當代思潮回應及詮釋基督信仰的反省,並將實踐神學脫離應用神學的窠臼,成為神學的三大範疇之一。田立克的神學方法更為強調聖經和當代處境之關聯(correlation)。因此,神學與社會科學可以是實踐神學最主要的研究基礎。神學談論上帝及涵蓋與上帝有相關的一切。不同於其他領域的神學,實踐神學看重上帝在現今的存在。因此,也必須看重上帝如何在人類經驗中的臨在,及人類如何回應當代信仰的實踐。John Swinton Harriet Mowat 亦在Practical Theology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一書中,提出實踐神學所具備的四個主要概念:批判性、神學反思、研究上帝的軌跡以及信仰實踐,來提醒教牧人員在進行教牧工作,能夠更重視神學批判及反思,尋找上帝在那時那刻(there and then)至此時此刻(here and now)落實信仰的實踐。

 

採用實踐神學研究方法,需以三個重要範疇為焦點:處境議題、神學的反省與基督的實踐。因實踐神學關注焦點是基督信仰的實踐,它雖借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以社會科學作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以反映其為「由下而上」的神學模式。由下而上的神學觀點強調,從最底層、最邊緣的人身上來探討神學議題。

 

實踐神學可以使用社會科學以實證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將量或質的資料加以統計或分析,成為可詮釋的數字或言說。然而,在實踐神學的研究設計中,包含了五個研究發展歷程架構如下:

 

(1) 研究核心議題;

 

(2) 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

 

(3)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4) 研究歸納與發現;

 

(5) 結論建議。

 

意即以上述的研究歷程,來產出神學對社會處境的理解與反思,並進而加以詮釋。

 

「質」的研究重視人的經驗與意義,以及人在不同的、特有的文化社會脈絡下的經驗與解釋。質性研究需深入社會現象中,但人類生活與經驗本身就充滿複雜、豐富、多元的張力。質性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在複雜、多元、模糊性脈絡中建立經驗的詮釋,主張凡過於清晰、理性、單一的描述和解釋,往往容易概化掉特殊而深刻的經驗。因此,質性研究乃為專家研究之取向,研究者需在該研究中具備充足及優質的詮釋能力,把經驗證據與抽象概念融合起來,建立起新的概念與理論。相較以數據方式呈現的量化研究,質性研究是藉由被研究者(研究參與者)的立場,來接近社會的真實現象。Sharan B. Merriam 指出,質性研究的核心思維是從被研究者(研究參與者)的觀點,理解研究興趣的現象,並有興趣於探索人對其所處的世界及生活經驗認知的意義建構。換言之,質性研究呈現出被研究者(研究參與者)如何詮釋其經驗、如何建構他們的世界,並透過研究者蒐集資料後的歸納過程,充分描述呈現研究的結果。

 

對實踐神學研究而言,更重要的是,質性研究乃是以社會學現象為基礎,特別針對弱勢族群為主體之研究方法。它是從被研究者(研究參與者)的立場來看研究問題;是一個建立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積極互動的基礎上。研究者必須探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經過充分地收集資料,在觀察、學習、體認、包容和欣賞被研究者的認知架構之過程中,產生理解和詮釋。如是之研究過程,完全了由下而上的神學想望,也對亞洲作神學的處境,在邊緣的、非主流的、弱勢的特殊性,提供了更為深刻的回應基礎。在Nancy Jean Vyhmeister Terry Robertson 所編輯的著作Quality Research Papers: For Students Of Religion And Theology 中提出的觀點:教牧研究(Pastoral Research)除了使用社會科學方法,並加增聖經與神學的觀點,透過人物或事件來進行分析、批判、反思與創造,並達到「被研究者」的需求與教牧人員在執行教牧職事上的有效性。

 

質性研究在二十世紀有更多元的發展。最具發展影響的學派包括民族誌(ethnography)、敘事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etical research)、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以及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等,其方法學在神學跨領域的研究中,都值得嘗試運用。愈來愈多研究指出,故事∕敘事的分析能豐富對弱勢者、邊緣人及被害者的生命的了解。當被害者故事訴說著她們的絕望、背叛、壓迫、懷疑和信念,被害者的故事意義深遠,遠超乎她們簡單的語言。感人的情節和是非的判斷,故事成為作神學的寶貴資源。故事將內在現實呈現於外在世界;而故事也形塑建構了敘說者的人格與現實,富有豐富的

研究價值。神學家宋泉盛強調,故事是作本土神學素材之一。故事是真實世界與真實人生的反映,耶穌也常藉助故事傳講上帝國的信息。聖經中充滿豐富的故事內涵,描述著被害者被不公義社會、政治和權力的力量所壓迫的故事,其中表露出上帝與人相遇的親密關係。故事本身具有獨特的力量,透過心靈溝通時,在敘事中表達出人至深的信念和價值。因此,在故事之中發現大眾的神學──最單純卻也是最深刻;最簡單也是最有內涵;最質樸的也是最感人的神學。

 

實踐神學和牧養事工對敘事神學(narrative theology)顯露出極大的興趣。實踐神學的敘事分析,成為一種有目的的研究過程。研究者透過深度訪談過程,透由被研究者的故事作為研究資料,進行敘事分析研究。再從敘事分析中的心理分析取向(psychological approach),來發現被研究者的內在感受,進一步探究其神學意涵。敘事分析對當今教會有其重要性,可以幫助教會將過去傳統教義與當代議題進行研究,以獲得信仰實踐的省思與範例。

 

量性研究在實證科學中大量被採用,顯然地,在實踐神學方法中亦能帶來啟發。量性(quantitative)研究是以客觀量度與實驗為主要方法,來了解所處世界的研究方法。它有確定及結構化的程序,其結果常常是以數據呈現。量性研究大多涉及統計。數字較易使人得著洞見和異象,聖經民數記及使徒行傳就有許多有關數字的意涵,量性研究的記載顯見。教會要有效實踐信仰,以單一神學研究作核心探討,已不能滿足教會在實際處境的需要,故涵蓋運用量性研究的實踐神學研究是重要且必要的。

 

若依郭英調在〈量研究的統計分析簡介〉一文中表示,實踐神學研究須了解人的處境,他建議可先以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建立初步的議題探索,並運用質性的理解內容,輔以量性研究必能更精確呈現研究結果,並探討其影響因素。如此的量性描述將成為神學反省的素材,作為建立可呼應當代處境的神學思潮。同時,他也建議不僅可質性量性綜融運用,也可用統計機率確認量性研究結果的把握度,無論是只做一次調查的橫斷性(cross-sectional)研究,或每時段一次的追蹤性(longitudinal)研究。

 

杜平根(Tübingen)大學實踐神學教授傅除士(Ottmar Fuchs)認為,實踐神學研究從信仰或神學角度藉經驗研究實證,並為相應實踐現象的神學立場提供神學的正反理由。它不能只滿足「合約」或「顧客」的使用,它是實踐性的神學,所以需與教會對話(即或是爭辯)。它是神學學術學門,需提出科學及神學上合理辯解的選擇。實證研究提供事實與現象,並嘗試尋找使神學內容更接近人類經驗真實的實踐。質性研究或量性研究不等於是實踐神學研究,但它是研究工具之一,提供研究者搜集具實證得豐富資料,以作為神學的反省。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