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實踐神學的方法---綜論實踐神學研究方法

神學研究作為學術體制的成果之一,必須接受學術群體的檢驗,為達學術的要求,須建立研究鑑別的學術標準。所有神學的學科,都會採用來自其他學科的鑑別工具。聖經研究使用的鑑別工具,來自歷史分析鑑別法(historical analysis and criticism)、文學鑑別法(literary critical methods 及考古研究鑑別方法(archaeological research method);哲學即為系統神學的鑑別工具。由於實踐神學的關注焦點是基督信仰的踐行,因此借用了社會科學的方法,以社會科學作為其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們都置身在社會現實中,並奉基督之名為此而服事,因此社會科學只是基本工具,幫助我們了解社會的現實。天主教神學家拉納指實踐神學是教會歷史之任何時刻,教會如何在此時此地自我實現的學科。然而,要科學化地進行對教會實況的神學反思,實踐神學則需社會學。

 

十八世紀以前,主流神學僅將實踐神學視為神學理論的應用,直到士萊馬赫主張應重新思考,如何運用當代思潮回應及詮釋基督信仰的反省,並將實踐神學脫離應用神學的窠臼,成為神學的三大範疇之一。田立克的神學方法更為強調聖經和當代處境之關聯(correlation)。因此,神學與社會科學可以是實踐神學最主要的研究基礎。神學談論上帝及涵蓋與上帝有相關的一切。不同於其他領域的神學,實踐神學看重上帝在現今的存在。因此,也必須看重上帝如何在人類經驗中的臨在,及人類如何回應當代信仰的實踐。John Swinton Harriet Mowat 亦在Practical Theology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一書中,提出實踐神學所具備的四個主要概念:批判性、神學反思、研究上帝的軌跡以及信仰實踐,來提醒教牧人員在進行教牧工作,能夠更重視神學批判及反思,尋找上帝在那時那刻(there and then)至此時此刻(here and now)落實信仰的實踐。

 

採用實踐神學研究方法,需以三個重要範疇為焦點:處境議題、神學的反省與基督的實踐。因實踐神學關注焦點是基督信仰的實踐,它雖借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以社會科學作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以反映其為「由下而上」的神學模式。由下而上的神學觀點強調,從最底層、最邊緣的人身上來探討神學議題。

 

實踐神學可以使用社會科學以實證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將量或質的資料加以統計或分析,成為可詮釋的數字或言說。然而,在實踐神學的研究設計中,包含了五個研究發展歷程架構如下:

 

(1) 研究核心議題;

 

(2) 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

 

(3)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4) 研究歸納與發現;

 

(5) 結論建議。

 

意即以上述的研究歷程,來產出神學對社會處境的理解與反思,並進而加以詮釋。

 

「質」的研究重視人的經驗與意義,以及人在不同的、特有的文化社會脈絡下的經驗與解釋。質性研究需深入社會現象中,但人類生活與經驗本身就充滿複雜、豐富、多元的張力。質性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在複雜、多元、模糊性脈絡中建立經驗的詮釋,主張凡過於清晰、理性、單一的描述和解釋,往往容易概化掉特殊而深刻的經驗。因此,質性研究乃為專家研究之取向,研究者需在該研究中具備充足及優質的詮釋能力,把經驗證據與抽象概念融合起來,建立起新的概念與理論。相較以數據方式呈現的量化研究,質性研究是藉由被研究者(研究參與者)的立場,來接近社會的真實現象。Sharan B. Merriam 指出,質性研究的核心思維是從被研究者(研究參與者)的觀點,理解研究興趣的現象,並有興趣於探索人對其所處的世界及生活經驗認知的意義建構。換言之,質性研究呈現出被研究者(研究參與者)如何詮釋其經驗、如何建構他們的世界,並透過研究者蒐集資料後的歸納過程,充分描述呈現研究的結果。

 

對實踐神學研究而言,更重要的是,質性研究乃是以社會學現象為基礎,特別針對弱勢族群為主體之研究方法。它是從被研究者(研究參與者)的立場來看研究問題;是一個建立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積極互動的基礎上。研究者必須探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經過充分地收集資料,在觀察、學習、體認、包容和欣賞被研究者的認知架構之過程中,產生理解和詮釋。如是之研究過程,完全了由下而上的神學想望,也對亞洲作神學的處境,在邊緣的、非主流的、弱勢的特殊性,提供了更為深刻的回應基礎。在Nancy Jean Vyhmeister Terry Robertson 所編輯的著作Quality Research Papers: For Students Of Religion And Theology 中提出的觀點:教牧研究(Pastoral Research)除了使用社會科學方法,並加增聖經與神學的觀點,透過人物或事件來進行分析、批判、反思與創造,並達到「被研究者」的需求與教牧人員在執行教牧職事上的有效性。

 

質性研究在二十世紀有更多元的發展。最具發展影響的學派包括民族誌(ethnography)、敘事分析( narrative analysis)、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etical research)、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以及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等,其方法學在神學跨領域的研究中,都值得嘗試運用。愈來愈多研究指出,故事∕敘事的分析能豐富對弱勢者、邊緣人及被害者的生命的了解。當被害者故事訴說著她們的絕望、背叛、壓迫、懷疑和信念,被害者的故事意義深遠,遠超乎她們簡單的語言。感人的情節和是非的判斷,故事成為作神學的寶貴資源。故事將內在現實呈現於外在世界;而故事也形塑建構了敘說者的人格與現實,富有豐富的

研究價值。神學家宋泉盛強調,故事是作本土神學素材之一。故事是真實世界與真實人生的反映,耶穌也常藉助故事傳講上帝國的信息。聖經中充滿豐富的故事內涵,描述著被害者被不公義社會、政治和權力的力量所壓迫的故事,其中表露出上帝與人相遇的親密關係。故事本身具有獨特的力量,透過心靈溝通時,在敘事中表達出人至深的信念和價值。因此,在故事之中發現大眾的神學──最單純卻也是最深刻;最簡單也是最有內涵;最質樸的也是最感人的神學。

 

實踐神學和牧養事工對敘事神學(narrative theology)顯露出極大的興趣。實踐神學的敘事分析,成為一種有目的的研究過程。研究者透過深度訪談過程,透由被研究者的故事作為研究資料,進行敘事分析研究。再從敘事分析中的心理分析取向(psychological approach),來發現被研究者的內在感受,進一步探究其神學意涵。敘事分析對當今教會有其重要性,可以幫助教會將過去傳統教義與當代議題進行研究,以獲得信仰實踐的省思與範例。

 

量性研究在實證科學中大量被採用,顯然地,在實踐神學方法中亦能帶來啟發。量性(quantitative)研究是以客觀量度與實驗為主要方法,來了解所處世界的研究方法。它有確定及結構化的程序,其結果常常是以數據呈現。量性研究大多涉及統計。數字較易使人得著洞見和異象,聖經民數記及使徒行傳就有許多有關數字的意涵,量性研究的記載顯見。教會要有效實踐信仰,以單一神學研究作核心探討,已不能滿足教會在實際處境的需要,故涵蓋運用量性研究的實踐神學研究是重要且必要的。

 

若依郭英調在〈量研究的統計分析簡介〉一文中表示,實踐神學研究須了解人的處境,他建議可先以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建立初步的議題探索,並運用質性的理解內容,輔以量性研究必能更精確呈現研究結果,並探討其影響因素。如此的量性描述將成為神學反省的素材,作為建立可呼應當代處境的神學思潮。同時,他也建議不僅可質性量性綜融運用,也可用統計機率確認量性研究結果的把握度,無論是只做一次調查的橫斷性(cross-sectional)研究,或每時段一次的追蹤性(longitudinal)研究。

 

杜平根(Tübingen)大學實踐神學教授傅除士(Ottmar Fuchs)認為,實踐神學研究從信仰或神學角度藉經驗研究實證,並為相應實踐現象的神學立場提供神學的正反理由。它不能只滿足「合約」或「顧客」的使用,它是實踐性的神學,所以需與教會對話(即或是爭辯)。它是神學學術學門,需提出科學及神學上合理辯解的選擇。實證研究提供事實與現象,並嘗試尋找使神學內容更接近人類經驗真實的實踐。質性研究或量性研究不等於是實踐神學研究,但它是研究工具之一,提供研究者搜集具實證得豐富資料,以作為神學的反省。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