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基督教教育的職責


  每個從事基督教教育者也應隨時提醒自己,自己所背負基督教教育工作,應有的職份是:
一、建立系統化的聖經教導

   
若缺乏系統化教導學習者確切明白聖經,會引來斷章取義、片斷殘缺的信仰認知及屬靈偏食。
二、發展健全的神學及神學教育
  有健全的神學內容,教育目標、課程、方法才不致偏失。
三、推動並加強教會與家庭的聯繫
  教會與家庭有一聯繫、督導的管道,才能隨時瞭解、掌握學習者屬靈生命的光景,瞭解學習者的需要,並為教育果效提供有效的評估結果。
四、督責學習者發揮影響力
  經由教育過程,影響學習者積極參與社會各層面的關懷工作,以建立宣教及見證主名的管道。透過這種分享才能更加突顯基督教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五、推動學習者接受訓練的意願及行動
  訓練的工作當然包含基督教教育者本身也應接受且積極參與;全面性的訓練工作是為求全教會信徒對真理有完整的認識。
六、要評估各種教育活動的結果
  教會中所有的信仰教育活動都朝向「基督徒長大成熟」的目標而努力,基督教教育得評估整個教育活動過程,以繼續推動、更新且補足缺乏之處。

基督教教育之使命

    歷代之基督教教會所要負擔之兩大任務是:「宣教」和「教導」。基督教教育是實踐這兩大任務所必要之「工具」,聖靈是推動這兩大任務所必須之動力來源。

    基督教教育是利用信息、崇拜、事奉等屬靈活動將教育之內容傳遞給每一位信徒與非信徒。聖靈則在這些屬靈教育活動中運行,使參與在其中的人,受到感動並接受上帝之救恩,過信仰與生活合一之日子,好讓基督教教育發揮其功能。

    基督教教育是有活力和動力的,它會產生許多功用,例如:

1.      使人悔改、歸正、與上帝建立美好之關係,並且有能夠實踐真理。

2.      使教會信徒完成福音之大使命。

3.      使人明白上帝之旨意並成為合乎主用之人,體會更豐省之生命。

4.      可以影響世俗之教育,使其認識生命之變化需要靠上必為動力。

而要完成基督教教育之使命之兩大場所是教會與基督化家庭配合,尤其是基督化家庭!

基督教教育之任務


    基督教教育是要幫助人發現上帝對生命的定義,使人的生命得自由,並且活出合乎上帝心意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須強調:

 

1. 基督教教育是以人為中心之事工。

2. 基督教教育的重心在於生命的意義。

 

    身為教會之教育部帶領之同工,需將這兩個異象傳遞給教師同工,使大家委身於幫助各級主日學學生可以從上帝那裡尋求人生之意義,得到生命之更新。為了完成此一使命,帶領之同工可以採取以下之行動:

 

1. 善用人才:所以要致力於教師同工的素質之提高,而非更換教師。

2. 首要的任務是培訓師資:利用各個基督教教育之專責機構之訓練會,如:中華基督教喜樂佈道會

3. 培養教師之品格與靈命:鼓勵教師應有正常之靈修生活,常常向上帝支取天糧,才能將其分給學生,同享主恩。

4. 強調以身作則:鼓勵教師應與學生分享主如何帶領其經過人生各樣之考驗,讓學生確定上帝的保守與慈愛永不離,進而專心倚賴上帝。

5. 尋求適當之教材:不在乎費用,在乎能否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上帝的話語與遵行上帝的命令,發揮生命之意義。 

    當然,禱告的手是不可缺乏的,謙卑的祈求上帝的保守與帶領,使教會因基督教教育之推動而成熟與茁壯,好為主打美好的仗!

什麼是基督教教育?


  「教育」指一個群體「刻意的」並且是「有系統的」作為,好用來傳授並導引出有價值的知識、態度、價值觀或技能等。

 

而「基督教教育」是指教會有意而且系統地安排的學習活動,以幫助人﹙包括信徒和未信者﹚發展基督教信仰,過基督化的人生。

<
基督教教育的目的>
  幫助人體認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所顯現的大愛,使人能以信心回應上帝的大愛,而成為祂的兒女,按祂的旨意生活,也能與基督徒群體保持密切的團契。


<
基督教教育的教育特性>
  基督教教育學者蕭克諧認為基督教教育具有兩種教育特性:


(1).
基督教教育應遵循著一般教育的原理原則而進行。因此,基督教教育對於現代教育的知識、理論、技巧與方法都必須有充分的瞭解及運用。

(2).
基督教教育是關心全人發展。現代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希望人人能夠得到全方位發展;除了知識的教導與學習以外,意志的培育、待人處世的學習、關懷世事周遭及自己的健康……等等,都是現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標。而這些目標也都涵蓋於基督教教育的範圍;除了現代教育所追尋的目標之外,基督教教育更強調個人態度和信仰的培育,認識自己和周遭環境、家庭、教會、社會、自然世界和上帝建立和諧關係等等全人發展。因著此一特性使得基督教教育不同於一般的現代教育。

<
基督教教育的對象>
  應包括教會全體。


 

目前在台灣社會漸漸強調「教育全齡化」,而我們的教會也有成人主日學及松年大學等教育活動。如果,全教會男女老少,各種不同年齡層的對象都接受基督教教育,為了因應不同需求,教會就需設立不同程度的主日學和團契,使每個個體得到適切的造就而順利成長。




<
基督教教育的內容>


  在推行基督教教育時,教導內容不應僅限於認識聖經真理等「認知性」的教導;應該包含「情意性」,如:愛心、信心、感恩、喜樂、友誼、認同感等等。另外也應有「技能性」內容,如:怎樣幫助人、教導人、怎樣查經、怎樣參與事奉、怎樣表達信仰等等。

 

<基督教教育的方法>


  通過不同的組織或運用不同的方法以達成基督教教育;我們最熟悉的方法有:主日學教育、團契活動、參加禮拜等;另外更可通過參與教會事奉、人際互動等方式,運用可取得的教材、書籍、視聽器材等工具提昇教育方法的多元性。

基督教教育的藍圖


<基督教教育的涵義和目的>

 

        基督教教育的「涵義」是指以基督教的信仰為中心的教育。所以,基督教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基督教的信仰為中心的,叫人透過基督教教育,認識基督教信仰的真理。而基督教教育的「目的」,是要透過教與學的過程,使人認識基督的救恩,得著基督的生命,並使這生命不斷更新和成長,直至像耶穌基督那樣的完全。更提醒傳道人要好好教育信徒:「你若將這些事提醒弟兄們,便是基督耶穌的好執事,在真道的話語和你向來所服從的善道上,得了教育。」(提前四6)另外,基督教教育的目的,也必須與教會設立的目的--完成主的大使命--相吻合。(約十10,太廿八19-20)

 

<基督教教育的範圍>

 

各教會可根據實際境況和需要自行決定基督教教育的範圍。然而,站在教育的立場來說,宣講基督的救恩、栽培信徒靈命成長、訓練工人、敬拜的操練、團契的生活等,都必須經過教與學的過程才能達成的。因此把這五種教會的主要職事列在基督教教育之範疇內,也是對的。

 

<基督教教育的模式>

 

基督教教育的模式包括「個人」、「小組」、「群體」三方面。任何信徒都應該在這三個不同的模式中,接受教育,以致能在不同的境況中學習和成長。

在舊約,亞伯拉罕、雅各、摩西、約書亞及先知們,都曾得到上帝親自以不同的方法「個別」施教,使他們能成為上帝手中合用的器皿。另一方面,上帝也會揀選一小撮人,以「小組」形式給與特別的教導和訓練,例如,祭司,管理以色列人的千夫長,百夫長等等。上帝也吩咐以色列人在每年特定的節期內,「全體」齊集一起,在上帝面前敬拜、感恩和獻祭。

在新約,耶穌也為信徒樹立美好的榜樣。祂經常獨自到寧靜的地方敬拜親近上帝,也領受上帝直接的教導,可見「個別」接受教導的重要。但同時,耶穌也揀選了十二個門徒,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教導和訓練。同樣地,祂也有向群眾宣講天國的福音,與全體會眾在一起守節、敬拜上帝。可見「個人」、「小組」及「群體」這三方面的學習模式是每一個信徒都應該學習去體驗的。

有關「群體」形式的教導,除了主日崇拜外,教會也有每年在特別節期或節日中舉行不同性質的聚會,藉此使全體會眾能去體驗「群體」生活的重要性。

以上三種教導的模式均是重要的。假如有牧者或信徒領袖因個人的感受和喜好,在教會中只強調其中一種模式,卻忽略其他兩種模式的重要性,這樣便會導致信徒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均衡的照顧,造成有所偏差。我們建議,教會應該經常有計劃、均衡地為會眾提供這三種教育模式的機會,並鼓勵會眾積極參與,親自去體驗和學習,使靈命得以整全的發展。

 

<施行基督教教育的方法>

 

一個人若要獲得真正的教育果效,必須先得著知識的教導,然後藉著觀察、思考、瞭解和判斷所學的知識是否正確適切,再將所得的結論,透過實習的過程去實踐。這樣把體驗得來的東西慢慢積聚起來,成為一種新知識,可以創造新生活,並把這些新知識傳遞出去。這種「教導(知識)—觀察(了解)—實習(實踐)」是基本的教育模式。

耶穌在世時,經常以「教導」、「觀察」、「實習」這三種教育方法幫助門徒成長的。四福音書中多次記載耶穌開口「教訓」跟隨著祂的群眾;當只有門徒與他在一起時,他也隨時隨地「教導」他們。藉著「教導」的方法,耶穌把一些正確的真理宣講出來,讓門徒獲得新知識,改變他們以往錯誤的觀念。並且,耶穌時常帶同門徒進入群眾當中,讓門徒去「觀察」他的一舉一動,無論是醫病趕鬼、行神蹟、與上帝相交等,讓門徒不單能親耳聽聞祂的教導,也能親眼看見,從觀察中學習和模仿。若要門徒和跟隨的人,有充足的信心去實踐所學到的東西,就必須要讓他們多去嘗試和實習。所以耶穌也多次差遣門徒出去,讓他們透過實習,可以獲得親身的經驗。雖然有時門徒也難免遭遇失敗和挫折,但這是學習與成長必經之路。

因此,若要使信徒或會眾能得到更有效的學習,使靈命得以成長,就必須兼顧及「教導」、「觀察」及「實習」這三方面的教育方法。

 

<基督教教育必須具備之資源>

 

若要認真地推動基督教教育事工,教會必須具備充足的資源,包括「人才」、「教材」、「場地」、「設置」等。雖然這些資源都不是隨手可得,但是如果教會看重基督教教育,必會盡力去做出來。

假若有合適的「人才」,便能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教育。施教者的知識、榜樣、教導技巧,對受教者都有一定的影響。教會除了發掘與訓練以上的恩賜之外,當然更不能忽略施教者必須具備「教導」的恩賜。(提後二2)

除了人才,適當的「教材」也是達成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不是每一位施教者,都有時間、能力去編撰適合學生的「教材」,供給學生使用。因此挑選合適的「教材」,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至於施教場地,教會必須為各類的教育事工、不同年齡信徒的需要,購置或安排適當的場地,使信徒的身心能得到合宜的舒展。其次,適當的設置能夠產生更大的教育果效。因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果教會經濟許可的話,應該盡力為不同年齡階段的信徒添置適切的用具、器材、桌椅、輔助教具等,以增添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果效。

 

<基督教教育的建立>

 

要把基督教教育建立起來,必須得到至少三方面的全力支持。首先是「牧者」,其次是「教會領袖」,而第三方面是「全體會眾」。這三方面是缺一不行的。牧者是引導和牧養信徒的首要人物。他若能以培育信徒靈命成長為首要職事,致力推動信徒培育工作,那麼,教育事工已成功在望了。若牧者能同時勉勵和督促教會領袖們同心起來策劃適切信徒需要的教導事工,那麼群羊之首能在前頭走,對跟隨者必能產生一定的作用。若要教育能成功地建立起來,就必須是教會總動員,包括牧者、教會領袖們、及全體會眾,都同心合意,有同一的看見,共同朝向致力達成大使命的目標而進發,深信主必施恩並賜能力。

基督教教育認識


    說到基督教教育,讓我們先來認識教育之目的是甚麼呢?就是為了求生存,求生存就是為了生活,因而生活與教育是不可分,甚至生活就是教育之目的。人從小受教育就是要學得各種生活技巧之外,和如何適應環境都是生存所必備。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大自然和家庭是原始教育之環境與場所。當然隨著人類之歷史進行,社會結構越來越複雜,人有不同之需求,為達目的,教育是不可缺乏,所以十八世紀時美國之教育家波特(Boyd Henry Bode)說:「教育是一種工具,可供不同主人使喚,為實現不同之目的。」



    所以,今天教育之目的不光是為了求生存,成為尋求不斷改善人類生活之「工具」,好使我們的人生內容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英文之教育Education從拉丁文Educere演化而來的,此字有引導之意思。表示教育是有活力、有動力的。



    基督教教育也是一種教育,和一般教育一樣,是有活力與動力的,只是它是針對教會需要而有的一種教育,其目的是要使「基督成形」在每一個屬於教會知信徒的心中。



    一般教育之作用是從思想著手,以期改變人之行為。而基督教教育,就是要人降服於上帝,並與上帝相交,接受祂的改變和管理,進而每時每刻為上帝而活!因此基督教教育不僅是知識之吸收,同時要發現真理,將真理與生活緊緊的聯繫在一起,進而以達到實踐上帝真理為目標。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