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古代教會之基督教教育



    我們將教會史列為古代、中世紀、近代及現代等幾個時期。最初的六百年,即從耶穌降生到590年大貴勾利(Gregory the Great, 590604)任教皇為古代。以後的九百年,即從大貴勾利到1500年改教運動前夕為中世紀。接著的四百年,即從改教運動(1517)到1900世界第一次大戰(19141918)前不久是近代。二十世紀可稱為現代。

1. 場所

    古教會推行基督教教育的場所有家庭、學校和教會,但最重要的是教會,即信徒聚會之所。在初期的教會,信徒人數少,有能力施行教導的更少,且常遭歧視,甚至迫害,因此他們儘量爭取在一起聚會的機會。在教會中,他們能互相照顧,彼此勉勵,一同學習。古教會成為教育中心,因當時慕道者迅速增加,教會必須給予適當的教導。

    在古教會末期,曾出現“學道學校”(Catechetical School),這是提供高深研究基督教教義之所。教父克裏門(Clement155220?)及俄利根等均曾主理過這些學校。

2. 教師

    在古教會中擔任教導的不獨有最初的使徒(徒131)、先知(提後316)及稍後的教父,也有特別的教師。事實上,在最初的教會中,教師與使徒及先知等同被視為神所設的聖職(林前1228﹔弗411)。此外,父母也是教師之一。保羅曾一再提醒作父母的要負起教養兒女之責(西32021﹔弗64)。

3. 學生

古教會主要的教育對象是成人學道友,即願意為了接受洗禮,加入教會而學習真道的人,其中有猶太人,也有外邦人。

4. 內容

    為了教導學道者,古教會曾根據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規定各種不同的教學內容,其中最重要的有﹕舊約經文、基督教傳統、信經、道德生活等。

    新約聖經中曾一再提及使徒們使用舊約經文作為講道和教導的根據。保羅曾在帖撒羅尼迦一連三個安息日與人辯論舊約經文(徒1726)﹔腓利曾用以賽亞的話與太監談道(徒832以下)。此外,彼得的講道(徒214以下)及司提反的見證(徒72以下),都引用了不少舊約經文。自然,使徒們所引用的經文主要是那些能證明耶穌是基督的部分。

    在新約正典尚未訂定之前,古教會曾使用很多基督教的傳統來教導學道友,包括口傳的和成文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督的言行及使徒們的書信。聖洗和聖餐也是基督教傳統的一部分。

    為了抗拒異端,也為了使初信者易於在受洗時公開承認信仰,教會就制定了信條。主後325年尼西亞會議通過之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340年左右出現而相傳即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之古羅馬信經(The Old Roman Creed),以及主後400年左右出現而相傳為亞他拿修所寫之亞他拿修信經(Athanasian Creed),均相繼成為了教導學道友的教材。

5. 方式

古教會教導學道友的方式常隨著時代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及物件的不同而有差異。學道友教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慕道、聽道和學道。慕道友及聽道友的教導方式都是非正式的,學道友則必須接受正式的學習。

    非正式的教導主要是藉崇拜來施行。當時的崇拜聚會分為二部分,前部分稱為學友崇拜(Missa CatechumenorumThe Service of the Catechumens),後部分可稱為教友崇拜(Missa FideliumThe Service of the Faithful)。所有己受洗和未受洗的都可參加第一部分﹔但只有已受洗的教友能參加第二部分。在學友崇拜中,除誦讀一些舊約和新約經文外,長老或主教會針對未受洗者之需要作一番教導和勸勉。

    慕道友及學道友經過在崇拜中非正式的學習階段後,必須參加正式的學道班。在第一第二世紀的時候,教會分別設有專為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兩種不同的學道班。二者在內容上大同小異,但猶太人較著重研究舊約中有關彌賽亞的資訊﹔外邦人則多學習基督教有關道德生活的道理。漸漸地,由於學道友已是清一色的“外邦人”,這種教學的差異也不復存在了。第三世紀之後,教會逐漸有人編寫專門的學道教材,教導預備受洗的人。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