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實踐神學的方法---神學思辨的歷程

神學是什麼?神學確實圍繞著上帝在探討各式各樣的主題,或許有人會誤以為那是某種可探討或研究的客觀知識,但這不是神學真實的樣貌,因為關乎上帝的知識無法被人類具體掌握與支配。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解釋,神學是屬於承載存在的知識範圍,這種知識賜下生之勇氣和死之安慰。因此,探索神學知識的人必須謙卑的委身在上帝面前。這樣的謙卑並不意味著不能發出質疑與挑戰,相反地,唯有真誠的並與上帝摔角,並認真的探索內在與外在的各種張力與衝突,無論是肯定的或是否定,他才能真的走上神學的旅程,雖然他可能並不清楚終點在哪裡。

 

在聖經中,無論是約伯、耶利米或是哈巴谷,都曾留下他們與上帝摔角的記錄。信仰會有疑惑,而在疑惑中我們選擇等待,在上帝的無聲中,他有他做事的方式與法則,我們只能耐心等候。在猶太經典中,等候上帝的來臨與救贖一直是猶太社群的核心信息。

 

今天所熟悉的神學方法與系統,幾乎都是西方的產物。慶幸的是,有許多非西方世界的神學家已努力作出本土化神學,反省過去殖民政策下的宣教活動是否適切的議題。其中黃彰輝牧師提出「處境化神學」的概念:

 

我相信,道成肉身事實上是處境化的神聖形式(incarnation is the Divine form of contextualization),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領受大公性的方法就是追隨此一道成肉身途徑。這就是我所謂處境化的意思。既然福音的大公性是透過道成肉身賜給我們的,所以我們的任務就必須透過處境化的回應,嚴肅地看待我們所擁有的具體的、在地的處境。

 

處境化神學的出現,並不是為了反對長久以來的西方神學,而是告白基督信仰是一位活生生的上帝(living Divine),他如今依然在各個文化與處境中工作。因此,在不斷變動的處境中,「處境化」不應該是靜態的,而是動態且多元的。

 

當然, 如同莫特曼所批判的, 處境化神學需要留意兩個危機。一是過於專注過去的文化而變成「化石神學」(fossil theology),或是過於融入在當下而變成「變色龍神學」(chameleon theology)。因此,黃彰輝也認為處境化神學必須委身在「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之原則中,隨時留意並分辨時代的兆頭,並分辨處境之中的真實意義與聲音。

 

真確的神學反省,必須同時扎根在信仰的委身與對於處境真實的認識與體驗。基督教的信仰不是告白一位在以色列的上帝,而是一位在台灣的上帝;不是一位在過去實行救贖行動的上帝,而是一位今日在當下正在參與救贖行動的上帝。因此在處境中,神學反省不會終止,只會不斷地邁向未來。當神學需要實踐時,我們必須詢問自身,在實踐神學之前,我們是否已經委身?委身在信仰與當今的處境之中?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