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教會的牧養和教導


【牧養和教導的相關性】

「牧養」偏重於靈命的栽培,「教導」則著重在真理的傳授。牧養和教導相輔相成,因為靈命的長大成人,和真理的認識關係密切。信徒對真道和上帝兒子的主觀認識越多,生命就越趨成熟;而生命越長大,也就越能分辨真道(參弗四13~14;來五12~14)

所以我們若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牧養就是教導,教導就是牧養。因此,我們無法把牧養和教導像切豆腐一樣,分得清清楚楚。這就難怪使徒保羅在提到主賜給教會的各種恩賜時,原文是把「牧師和教師」用一個定冠詞連接起來(弗四11),暗示往往同一個人兼具牧養和教導兩種的功能和職分。

【牧養和教導的重要性】

生命和真理是教會的兩大支柱,缺一就不成其為教會。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重在教會應當滿有基督復活的生命(參弗一23);教會是上帝的家,重在教會應當成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參提前三15)

這兩面見證的完滿達成,有賴牧養和教導。教會的治理和服事,乃是為牧養和教導鋪路,營造出一個有利於牧養和教導的環境。換句話說,治理和服事是牧養和教導的基礎工作。由此可見牧養和教導的重要性。

【牧養和教導的職分】

一般而言,牧養和教導多注重話語上的恩賜,因此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四章第十一節所列舉的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等數種工人,均屬於話語方面的執事(非事務方面的執事)。使徒和先知乃是在根基上作工的(弗二20);傳福音者和牧師、教師,乃是在立了根基之後來建造的人。

上帝的話告訴我們,「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先知和教師乃是地方教 會裏面的人,地方教會裏面有先知和教師,但是,你從來不能在上帝的話中看見地方教會有使徒。這是因為使徒乃是為著各地的,不是為著一地的。使徒的使命,乃 是奉上帝的差遣,為上帝到各處去作工的,或是傳福音,或是建立教會。但是他們的範圍乃是為著各地的。而牧師、教師的教訓,和先知的講道,乃是為著地方教會 的(林前十四2629)

        一般人多以為長老們只負治理教會的責任,事實上,長老們也負牧養和教導教會的重任(參徒廿28;多一9;彼前五2)。因此我們可以說,具有話語恩賜的長老,也可能兼具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等之一種或數種身份。至於來往各地教會的使徒,若是回到原來長住的地方,也可能兼具長老的身份(參彼前五1;約貳1;約三1)

【牧養教會的必具條件】

聖經以上帝的群羊來形容教會中的信徒,表示他們具有如下的特性:()是有所歸屬的,他們是屬於上帝的,並非屬於某個人或某個團體;()是需要牧放、餵養的,他們的靈命需要糧食的供應,不然就不能長進;()是需要帶領、看顧的,他們的靈命還不到完全能自己照顧自己的程度;()有些人甚至會迷失而需尋回,會生病而需醫治、纏裹。以上這些情形,說出了一個事實:要在一個教會中牧養上帝的群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身負牧養教會重任的人,必須具備如下的條件:
        ()『愛』是牧養教會的先決條件:主復活升天之前,在託付使徒彼得牧養祂的小羊以先,曾三次問彼得:「你愛我麼?」(約廿一15~17)。這告訴我們,「愛」是牧養教會的先決條件。當日以弗所教會的領袖們,又勞苦又有鑑別力,但是因為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就被主責備(參啟二2~4)。所以牧養教會最重要的條件,還不在於行為、勞碌、忍耐、正直、智慧,乃在於愛。

        牧養教會要愛主、愛惜羊群(徒廿29)。若沒有愛,即或你有各樣屬靈的恩賜,仍算不得甚麼(參林前十三1~3)。教會真實的建造,乃是在愛中的建造(參弗四15~16)

        ()牧養教會必須「真」:使徒保羅說:「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羅十二9),又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牧養教會的人必須有愛心,也須有真心。我們不只敬拜上帝要以靈以真(約四24),並且對待別人也要以愛以真。任何只會作表面工作,在表面上討人歡心的,一切的勞苦都將歸於徒然,因為只有出於深淵的,纔會引起深淵響應(參詩四十二7)

        ()牧養教會必須肯「捨己」:主耶穌說:「好牧人為羊捨命。若是雇工...看見狼來,就撇下羊逃走」(約十11~12)。牧養教會的人,遇見任何的難處,首先所該想到的,是羊群而不是自己;是如何保全羊群,而不是如何保全自己。

【在教會中作教導的人須知】

在教會中的教導,不同於世俗的教導。後者只是教授客觀的知識和技藝,而我們是要把真理知識融合在生命中,使其靈命和認識一起長進。聖經多處告訴我們作教導的人所該注意的事:
        ()自己先在真道上受教:要教導別人之先,自己必須在真道的話語和善道上得著教育(提前四6)。許多人自己不先受教,就想要教導別人,結果常將不該教導的教導人(多一11),或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太十五9;參西二22)
        ()只能教導聖經所啟示的真道:「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的得以完全」(提後三16~17)。在教會中的教導,必須根據聖經,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千萬不可越過基督的教訓(參弗六4;約貳9)
        ()要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傳道人雖然都是根據聖經,但許多人謬解聖經,甚至有些人為利混亂上帝的道(林後二17),這是我們所當禁戒的,總要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作上帝無愧的工人(提後二15)
        ()要把上帝的道傳得全備:有些傳道人為著怕引起人的反對,或有顧忌,只傳講一部分的真理,而對某些真理則相當避諱,但使徒保羅作了教會的執事,卻是沒有一樣避諱不傳的,他盡心竭力要把上帝的道傳得全備(參徒廿27;西一25)
        ()要自己謹慎所傳的道:主警戒祂的門徒,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賽人那樣能說不能行(參太廿三3),因為他們只是教導別人,卻不教導自己(羅二21)。主的工人,必須「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提前四16)。切記,自己要顯出榜樣,在教訓上正直、端莊(多二7),又要自己堅守所教的真道(多一9)
        ()要學習別人怎樣教導:上帝把許多工人擺在教會中,我們要記念他們怎樣教導(參林前四17),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的為人(參來十三7),從他們身上吸取教導別人的要訣。
        ()要勞苦、忠心:惟有那些勞苦傳道教導人的,纔配受加倍的尊敬(參提前五17)。主只能將教導別人的職分,交託給那忠心的人(參提後二2)。所以我們一旦受託,就當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我們的勞苦,在主裏面不是徒然的(參林前十五58)
        ()要存心忍耐、善於教導:在教會中的教導,誠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此使徒保羅勸勉我們:「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的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上帝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提後二24~25;參四2)
        ()要謙虛、接受別人的教導:在教會中並不是教導的人,永遠一直教導別人,受教的人永遠一直受教。總要記取,我們是「彼此教導,互相勸戒」(西三16)的。

【牧養和教導的目標】

具備了前面所述「牧養的條件」和「教導須知」,我們仍須要有一定的目標,纔能把教會建造起來,合乎上帝的心意:
        ()牧養和教導的終極目標,是要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凡不以此為目標的工作,都是徒勞的,也都是虛空的。為著達成這一個目標,當然也就連帶產生了如下的講究。
        ()牧養和教導的眼前目的,是為要成全聖徒,使各盡其職(參弗四12)。 由於教會中的信徒都是基督身上的肢體,而每一個肢體在身體上都有它的功用,所以若不是每一個信徒都能為上帝所用,就不能顯出是一個身體。基於這個緣故,在 教會中的牧養和教導,必須用各種的方法,使全體聖徒都在生命、知識、才幹等方面,都被裝備、成全,而達到可以盡功用的地步,並且要使每位信徒都能投入事奉 上帝的大工。
        ()牧養和教導必須使全體都長進到連於元首基督,這樣纔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如此,「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參弗四15~16)。教會全體要盡功用,必須每一個肢體都連於元首,和頭有正常的關係,彼此之間纔能有正常的關係。如此,在愛的和諧與協調中,各個肢體都在增長,當然整個身體也就長大而得以建立了。

華人教會歷史中的牧職訓練


        最 早期的華人傳道人都是由宣教士訓練的,像馬禮遜等的西教士需要中國人的助手,擔任傳譯的工作,教他們中文,伴隨他們周遊佈道,而宣教士也需要家居工人,最 後有一些助手歸信了基督教,有一些還成為了傳道人,例如梁發,他本來是一名印刷工人,後來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傳道人。第一批信徒中,只有很少的人是屬於士大 夫、官長、鄉紳的階級,大部分都接受很少教育,有一些人因著信仰而被家族驅逐,因此很多初信者都需要工作,而宣教士便多雇傭他們作為助手。席勝魔先生便是 其中一位首先歸主的中國儒家士大夫,他的傳記在華人信徒中十分流行,而他就是致力於傳揚福音。

        福 音派的宣教士戴德生來到中國傳揚福音,而當一些自由派的宣教士開始在中國創辦學校與大學時,特別是一八八零年間,戴德生抗拒這個潮流,繼續進行佈道性講 道。很多學院漸漸變成大學,在中國的基督教大學,如北京的燕京大學、廣州的暨南大學,都有附屬的神學院,這是與西方的傳統一脈相傳,例如普林斯頓神學院只 訓練出一小撮牧者,他們多數在教會組織擔任行政人員,只有很少牧會。

        二 十世紀三零年代,在宋尚節、王明道、計志文、倪柝聲的影響下,中國掀起了廣泛的復興,正如西方一樣,那些願意為主奉獻一切和廣傳福音的信徒,在中國成立了 聖經學院,這些學校提供了一種強烈的屬靈氣氛,強調禱告、聖潔、受苦和聖經內容。大陸易手後,許多這些學校都遷往臺灣與香港,例如伯特利神學院的五零、六 零年代校友今天都分佈在北美與東南亞事奉,建道神學院由廣西遷至香港長洲。

        當 基督教大宗派繼續在臺灣、香港與東南亞的華人中設立神學院,一種新的神學院在七零年代開始冒升,在一九七零年,戴紹曾成立了中華福音神學院的董事會,在那 年便收錄了第一批的學生,而教授團便是由西方宣教士與向當時尚未成立的中國神學研究院借來的講師組成,後來中神也在一九七五年于香港成立。這兩間學校代表 了神學教育的一種新趨向:不分宗派、福音派信仰,與華人教會緊密地聯繫,並且錄取大學畢業生。與此同時,聖經學院也開始提高他們的訓練,例如建道神學院與 播道神學院都開始招聘一些從西方神學院畢業的年輕講師,而兩間學院也先後開辦了教牧學碩士的課程。

        正當海外華人教會在過去三十五年中享受著發展神學院與聖經學院的自由,中國大陸的教會基本上是透過受苦與經驗來學習他們的神學,時至今日,南京金陵神學院已經重開,可是,很多家庭教會牧者仍會以《聖經》與他們的經驗來牧養他們那群主要以為福音受苦為標誌的信徒。

        近 年來第三世界的教會,特別是拉丁美洲,已經實驗了神學延伸課程。若果一個人被認為有事奉的恩賜與經驗,他可以在生活與工作的環境中接受訓練,而無需將他從 他的鄉村連根拔起,在神學院中接受三年的隔絕訓練。神學院會寄發一些特別設計的資料,而教授會每個月與一小組的同學會面,這種以地區作基地的訓練能夠保持 一個已經被認為有事奉果效的人繼續在他的本來處境中,這種方式已經被華人神學院所接納,但這些大多變成了一些平信徒的夜校課程,臺灣與香港的神學院都有提 供這些課程,而北美也有增加的趨勢。

        聖 經學院提供訓練給一些中學畢業生,神學研究院收錄一些大學畢業生和少數聖經學院畢業生。過去幾年,中神為了一些隻受過基本教育的基地徒發展了一種課程,名 為基層福音神學教育,是採用一些非正式的教育方法,提供神學訓練和督導事奉實習,以期望可以為一些工人階層中的教會機構提供領袖。

西方教會歷史中的牧職訓練


        當 路德與加爾文在十六世紀掀起宗教改革之際,當時的教會已擁有一千五百年牧職訓練的經驗。初期教會的領袖都是各別地接受訓練,例如保羅訓練提摩太、馬可與西 拉;約翰訓練波旅甲(後被燒死,為主殉道);而愛任紐便是波旅甲的學生。這種一傳一的訓練模式在當時十分流行,另外在埃及的亞力山太則似乎漸形成一種高級 和創新思想的研究中心,革利免與俄利根都曾經擔任院長,亞力山太的學校不是一所訓練傳道人的神學院,而是一個研究神學思想著作的中心。

        中 世紀時,教會的教區教士是在主教府或“座堂學校”接受訓練,這些學校通常都不是完善地管理,而所提供訓練的質素也參差,有些主教較其他的較認真地從事訓練 的工作。從基督教的信仰與群體生活來看,中世紀的修院提供了一個培育屬靈操練的地方,另外也強調佈道與宣教事工,修道團差派宣教士去那些當時未接觸的地域 傳揚福音。

        在 十二、十三世紀,大學漸漸成為了一種新的牧職訓練方式,在英國的牛津與法國的巴黎,第一所的大學從修院學校和座堂學校演變而出。大學提供了刺激思想的環 境,有些歐洲最敏銳的思想家都是大學的教授,而大學的課程編制則是豐富和多元化。但是大學並不保證學生會在屬靈操練方面得到正確的指引,有一些修道團會在 校園附近有一些房子,經常舉行屬靈操練,其他的學生僅藉著制度化的宗教生活得著不太完善的牧養。

        路 德是威登堡大學教授,當加爾文明白救恩時,他是法國的法律系學生,加爾文跟著前往日內瓦組織當地教會,一五五九年他成立了日內瓦學術研究院,藉此訓練傳道 人,開始時有六百名學生,此後,約有九百多名學生經常出席他的課堂,還有數以百計來自英國與法國的難民,可能因著學生人數眾多,或可能加爾文是大學法律學 生出身,講授便成為最主要訓練方式。路德宗與改革宗的教會,雖然起源自改教家的內在屬靈經驗,但卻衰化成為十七世紀的一個形式化、僵硬的原教主義。

        在十七世紀,施本爾(Philip Spener)與夫蘭克(August Francke)因著不滿路德宗教義的爭辯與死硬的形式主義,便發起小群信徒來研經、祈禱與團契。十八世紀,約翰.衛 斯理的宣講帶來英國與美國的復興,以“會社”來訓練信徒的屬靈成長,這些會社分成每班十二人,而每班都有一名領袖,當每班領袖一旦發現有宣講恩賜時,他便 會成為一位巡迴牧師,向不同的群眾宣講,這種在職、學徒式的訓練與當時大學及教會興辦的神學學校所提供的正規學術訓練大相逕庭。

        在 美國,早期的清教徒在一六三六年成立了哈佛書院來訓練有學識的聖職人員,學校的畢業生會接受一至三年的實習,在一位受尊敬的牧者監督下,實習生要閱讀牧者 的書本,在牧者監督下履行牧者的職責,住在牧者的家中,接受牧師娘的意見,通常還要娶了牧師的女兒。這種學院加學徒的訓練模式培養出一些可以長時期站講臺 的人(經常是一生之久),但通常不足夠的是一些能夠和願意訓練青年人的牧者。一七三五年一名賓夕凡尼亞洲Neshaminy的長老會的牧職William Tennent, Sr. 設立了一間訓練傳道人的小學院,他警覺到在當時的傳道人中,居然有些人在得救上有問題,反對的人渾稱該校為木屋學院(The Log College),這種由一位牧者負責的小組形成的訓練提供了學術訓練與群體生活,在他一生之中共訓練了二十一位青年人,其中包括他四個兒子。

        當“大蘇醒運動”在一七四零年間爆發時,牧師與教師的需求甚殷,很多大學適時成立:聖公宗成立哥倫比亞大學、長老會成立普林斯頓大學、聖公宗成立賓夕尼亞大學、貴格會成立費城大學。這些復興所帶來的成果,嘗試提供訓練來取代受了“神體一位論”(Unitarianism) 影響的哈佛與耶魯大學,但這些大學後來在十九世紀也受了自由派神學的影響。在一七七六年獨立戰爭後,有兩方面重要的發展。一七九零年間在拓荒的邊疆掀起了 復興,循道會差派他們的巡遊傳道人在這些邊疆地帶向循道會的會社傳道,浸信會允許及按立一些農夫作牧師,他們在主日及葬禮中講道,而其他時間則繼續他們的 耕種生活,浸信會對那些正式訓練出來而受薪的傳道人有一定的歧視。因著這種不正規的在職訓練,循道會與浸信會的教會在邊疆地區迅速增長,循道會在一七七六 年從美國的第四大宗派,到了一八五零年冒升至全美最大的宗派,浸信會從第三升至第二,而長老會反而從第二位跌至第三位,公理宗從第一跌至第四,後兩者要維 持他們的正規牧職訓練,因此不能為這個年輕迅速增長的國家提供足夠的傳道人。

        復興的火焰再次在 一八六零及七零年間燃起,這次是因著慕迪先生及其他
人 的宣講,在一八八零及九零年間,平信徒領袖穆特先生發出呼聲,要“在本世紀內使全球歸主”,數以萬計的學生回應這個呼#往海外從事佈道工作,為了應付這個 宣教士的需求,一種新的訓練模式便應運而生,就是通常提供高中之後三年短期訓練課程的聖經學院,這與那些入學資格要求達到大學程度的十九世紀宗派的神學院 是截然不同。

宣 道會的創辦人宣信博士在一八八二年於紐約創辦了紐約宣教訓練中心,他的第一批學生只接受了一年主要是聖經的教授及講道的訓練。第一批的聖經學校包括了宣信 博士所創辦的,現時稱為奈亞聖經學院,慕迪在芝加哥所創辦的慕迪聖經學院,在多倫多的安大略聖經學院。這些學校及其他學院造就了數以萬計的工人成為海外宣 教士,其中有很多人前來了中國。據估計,在未來的二十年中,有百分之七十五在海外事奉的北美宣教士會從聖經學院獲得部分或全部的訓練。

今天聖經學院提供了四年的教育,包括一年相等于大學的文科教育,但是很多學院繼續延伸早年的密集聖經教導,而神學院與聖經學院均對華人教會有深遠的影響。

聖經中的牧養和職事


聖經中的牧師/牧者/牧人(poimeen)出現十八次,都是指牧人、牧羊人的意思。其中在以弗所書4:11節被譯為「牧師/牧者」,指教會的領袖或牧養一個教會信徒的負責人。Poimeen這個字原本是用在農業上指牧羊人,新約聖經卻把它遷過來用在牧者身上,目的是要說明牧者也好像牧羊人一樣要好好照顧和牧養群羊(也就是信徒)

聖經有時使用「長老」(20:17)或「監督」(20:28)來形容教會的負責人,甚至說他們也在牧養教會。彼得也自稱是「長老」,又是「牧師/牧者」(彼前5:12;參約21:15-19)。聖經學者有時喜歡把以弗所書4:11的「牧師/牧者和教師」翻譯成「牧師/牧者即教師」,因為原文沒有「和」字。也就是說牧師/牧者的工作包括了牧養和教導。該節經文又提出四種職分;「使徒」、「先知」、「傳福音的」,卻沒有列入監督、長老和執事。有學者解釋說「長老」和「監督」是針對一間或一個地方的教會所講的,而保羅在以弗所書4:11是指整個教會事奉的人而言。

可見新約的時代,也就是教會剛發展起步的時代,「長老」、「監督」、「牧師/牧者」、「教師」等不同的名稱,都要負起牧養教會的工作。及至後來的世紀,特別是第二個世紀以後,那時教會比較有規模,「牧師/牧者」才特別被按立而成為全時間牧養信徒的人。即使「牧師/牧者」是負責全職的牧養工作,但是當時的「長老」和「執事」還是義務的和牧師/牧者一起同工牧養信徒。

「牧養」教會是上帝託付的使命(21:16;徒20:28);因此歷世歷代上帝都按祂心意呼召一些人治理教會,這些領袖在不同派別傳統中,都有不同的稱呼,大體上稱為牧師/牧者、傳道、同工,甚至長老、監督、主教等,他們都是上帝所設立。為了能好好牧養教會,因此亦產生不同制度,這些制度分別有主教制、長老制、會友制和國家制,各別強調組織的合一。

周聯華牧師探尋「教牧職事」真義

「教牧職事」究竟定義是什
麽? 作爲牧者需要具備什麽條件?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主辦的第一屆週年牧養研討會2007,主題為在華人教會處境中探尋「教牧職事」(Defining Pastoral Ministry in the Chinese Church Context),於20、21兩日舉行。專題研討「從聖經與神學看『教牧職事』」由華人教會屆德高望重的周聯華牧師主講。

今年88嵗的 周聯華牧師,其牧養經驗跨越了多個時代以及不同地域。他所著的《講道學》在大陸也有出版,在中國神學界有重要地位;他又參與社會和政治並產生影響力,成爲 後輩學習的典範;在聖經註釋上更是權威,現擔任《聖經和合本》修訂版的主編。所以大會邀請他專程從台灣來港分享此題目。

從聖經看「教牧職事」

周聯華牧師表示,從聖經看「教牧職事」,先要了解何謂「職事」。「職事」的英文應該是ministry,希臘文原文「職事」一詞在中文聖經中被翻譯為不同的詞,包括「伺侯」、「職任」、「供給」、「傳道」、「服事」等。

周 牧師表示,縱觀聖經例證,「職事」大體可以分三大類。第一類有關「服務」,好比宣明會和香港教會所做一切社會服務的工作。第二類有關「供給」「救濟」,救 濟跟基督徒也大有關係,當耶路撒冷有災的時候,巴拿巴和保羅 (當時叫掃羅) 即刻去幫助。第三類才真正與主題「教牧職事」有關。

耶穌做的工作是彌賽亞的工作(the messianic ministry)

周牧師然後講述從四福音書中看耶穌的工作,包括宣講(preaching)、教導(teaching)和行動(action)。

耶穌宣講「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耶穌教門徒宣講「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太10:7)「上帝的國要臨近你們了。」(路10:9)

在教導上,耶穌在拿撒勒會堂教導時候講出自己的身份:「主的靈在我身上」、「他用膏膏我」;教導的聖工包括「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 「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當施洗約翰門徒來確認耶穌是否「那將要來的」之時,耶穌說:「你們去把所聽見,所看見的事告訴約翰: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耶穌在差遣12與70門徒出去的時候,所做的工作也相仿。

周牧師小結表示,耶穌做的工作是彌賽亞的工作(the messianic ministry)。

門徒所做的工作是繼續耶穌的彌賽亞的工作

周 牧師繼續引經文約翰福音20章21節:耶穌復活以後。在高樓上曾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這裡的「怎樣」和「照 樣」兩次表達出兩個可能,一是使命感的照樣,二是工作的照樣。作爲耶穌的跟隨者,有耶穌同樣的使命感,作耶穌所做的工作,故此稱爲繼承耶穌的the messianic ministry,同樣是宣講、教導、以及事工(行動)。

周牧師表示,行動不限制在「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中,現在事工以及行動的種類多了,但使命一樣,所以教牧就是繼承耶穌的彌賽亞的工作。

引自: 基督日報

從聖經與神學看「教牧職事」

周聯華牧師: 教牧是繼續耶穌的彌賽亞的工作

教牧職事」究竟定義是什麽?作爲牧者需要具備什麽條件?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牧事工部主辦的第一屆 週年牧養研討會2007,主題為在華人教會處境中探尋「教牧職事」(Defining Pastoral Ministry in the Chinese Church Context),於9月19日至20日舉行。專題研討「從聖經與神學看『教牧職事』」由華人教會屆德高望重的周聯華牧師主講。

今年88 歲的周聯華牧師,其牧養經驗跨越了多個時代以及不同地域。他所著的《講道學》在大陸也有出版,在中國神學界有重要地位;他又參與社會和政治並產生影響力, 成爲後輩學習的典範;在聖經註釋上更是權威,現擔任《聖經和合本》修訂版的主編。所以大會邀請他專程從台灣來港分享此題目。

從聖經看「教牧職事」

周聯華牧師表示,從聖經看「教牧職事」,先要了解何謂「職事」。「職事」的英文應該是ministry,希臘文原文「職事」一詞在中文聖經中被翻譯為不同的詞,包括「伺侯」、「職任」、「供給」、「傳道」、「服事」等(*經文詳見註釋)。

周 牧師表示,縱觀這些例證,大體可以分三大類。第一類有關「服務」(附註經文(1)、(8)、(10)、(16)、(19)、(21))。好比宣明會和香港 教會所做一切社會服務的工作。第二類有關「供給」「救濟」(附註經文(3)、(15)),救濟跟基督徒也大有關係,當耶路撒冷有災的時候,巴拿巴和保羅 (當時叫掃羅) 即刻去幫助。(徒11:27-30)第三類才真正與主題「教牧職事」有關。

耶穌做的工作是彌賽亞的工作 (the messianic ministry)

周牧師然後講述從四福音書中看耶穌的工作,包括宣講(preaching)、教導(teaching)和行動(action)。

耶穌宣講「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耶穌教門徒宣講「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太10:7)「上帝的國要臨近你們了。」(路10:9)

在教導上,耶穌在拿撒勒會堂教導時候講出自己的身份:「主的靈在我身上」、「他用膏膏我」;教導的聖工包括「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 「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當施洗約翰門徒來確認耶穌是否「那將要來的」之時,耶穌說:「你們去把所聽見,所看見的事告訴約翰: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耶穌在差遣12與70門徒出去的時候,所做的工作也相仿。

周牧師小結表示,耶穌做的工作是彌賽亞的工作(the messianic ministry)。

門徒所做的工作是繼續耶穌的彌賽亞的工作

周 牧師繼續引經文約翰福音20章21節:耶穌復活以後。在高樓上曾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這裡的「怎樣」和「照 樣」兩次表達出兩個可能,一是使命感的照樣,二是工作的照樣。作爲耶穌的跟隨者,有耶穌同樣的使命感,作耶穌所做的工作,故此稱爲繼承耶穌的the messianic ministry,同樣是宣講、教導、以及事工(行動)。

周牧師表示,行動不限制在「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中,現在事工以及行動的種類多了,但使命一樣,所以教牧就是繼承耶穌的彌賽亞的工作。



*聖經和合本中有關希臘文「職事」一詞的句子包括:(雙引號之内)

1 「馬大『伺候的事』多,...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人『伺侯』...」
(路10:40;林前16:15等)
2 「他(猶大)本來列在我們數中,並且在使徒的『職任』上得了一分。」
(徒1:17)
「...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叫他得這使徒的『位分』;...」(徒1:25)
3 「...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徒6:1;參凝{
11:29[照各人的力量];徒12:25[供給];羅15:31[捐項]等
4 「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4)
5 「...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徒20:24)
6 「在外邦人中間『所行之事』一一的述說了。」(徒21:19)
7 「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我的『職分』。」(羅11:13)
8 「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羅12:7)
9 「...『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林前12:5)
10 「...他們專以『服事』聖徒為念。」(林前16:15)
11 「那用字刻在石頭上屬死的『職事』,...」(林後3:7;參鴃u屬靈的『職事』(林後3:8)」;「定罪的『職事』」,「稱義的『職事』」(林後3:9)
12 「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分』就不喪膽。」(林後4:1)
13 「...又將勸人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林後5:18)
14 「...免得這『職分』被人毀謗。」(林後6:3)
15 「...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林後8:4);參鴃u『供給』聖徒的事」(林後9:1);「辦這『供給』的事 」(林後9:12);「『供給』的事上得了憑據」(林後9:13)
16 「...給你們效力。」(林後11:8)
17 「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
18 「務要謹慎,盡你從主所受的『職分』。」(西4:17)
19 「...我們主基督耶穌,因他以我忠心,派我『服事』他。」(提前1:12)
20 「...作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提後4:5)
21 「...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傳道」或作「『服事』我」,提後4:11)
22 「你的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啟2:19)
 
引自: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