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哀悼的四項任務

    「哀悼」是用來描述悲傷中主動、努力的部分。哀悼有四項基本的任務,悲傷的人必須履行這些任務後才能完成哀悼過程。

任務一:接受失落的事實

    遠 在我們的心能夠接收死亡的事實之前,我們的身體和想像力持續活著,就好像死亡不曾發生過。我們可能會聽見逝者的聲音,感覺到他的碰觸,覺得他們正坐在那張 熟悉的椅子上。我們可能會為他們準備特別的食物,或是習慣想告訴他們今天發生的事。每次我們發現找不到他們,我們就更深一層感受到他們已經不在了。這種緩 慢認識到他們已經不在的過程就是哀悼的第一個任務。

任務二:經驗悲傷的痛苦

    忍 受悲痛的波浪,發洩憤怒,因極度的沮喪扭曲著,無法停止的尋覓,不停地問「為什麼」,都是哀悼的第二項任務。當一個人曾在我們生命中有重要的意義,失去他 們的痛苦無法一次表達出來。及使我們對他的感覺是愛恨摻雜,我們和他在一起時光仍在生命中留下記號。我們可能為失去擁有過的而悲痛,也可能為從未擁有而悲 痛。

任務三:從新適應一個逝者已經不在的新環境

    現實上,我們正面對一個全新且陌生的世界。我們需要調適,就好像新移民需要去適應新國家的文化和語言一樣。我們需要建立及習慣新的生活步調,學習承擔新的責任,學習用新的方式和他人互動。這個過程讓我們發現新世界的樣子,讓我們學習如何去適應。

任務四:將情緒的活力重新投注在生命中

    不, 我們並不想停止對逝者的愛與珍貴的回憶。但是,第四個任務要我們為逝者的情感與懷念找到一個有意義的處所,同時也將我們愛與被愛的能力帶回 現在。我們對逝者的愛不再是直接、活躍的。無論我們是不是再進入一段類似的關係中(例如再婚、再生孩子),我們的任務是發現新的人、活動和原因讓我們投 入、經驗愛,並且滿足我們的被愛的需求。再次對愛與被愛開放是第四個哀悼的任務。

悲傷輔導原則


  悲傷輔導是協助人們在合理時間內,引發正常的悲傷,並健康地完成悲傷任務,以增進重新開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終極目標是協助生者處理與逝者之間因為失落而引發的各種情緒困擾並完成未竟事務。

Worden, J. W., 提出四個特定目標:

1)增加失落的現實感。

2)協助當事人處理已表達的或潛在的情感。

3)協助當事人克服失落後再適應過程中的障礙。

4)鼓勵當事人向逝者告別,以健康的方式,並坦然地重新將感情投注在新的關係裏。

一、強化死亡的真實感

生 者必須接納「死不復生」的事實,才能面對因死亡而引起的複雜情緒與反應。尤其是突然死亡,親友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接到惡耗,心中必有強烈的不真實感。強化死 亡的真實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鼓勵生者面對死亡和談論失落。例如:災難發生時你在哪裡?當時的情況怎樣?如何發生的?是誰告知你的?葬禮怎麼舉行的?親友 們是如何談這件事?類似這些問題的討論都有助於檢視死亡事件的發生,來強化死亡的真實感,讓生者接受死亡發生的事實。

二、鼓勵悲傷者適度地表達悲傷情緒
  
大 部份哀慟的情緒都是令人不安的,例如:恐懼、無助、憤怒、愧疚、緊張、焦慮、壓抑和悲哀等。隨著這些情緒的表現在失落發生的初期會有麻木、幻聽、幻覺、幻 想、混亂、託夢等悲傷行為出現。可是這些情緒和行為在遭遇失落的早期,由於親友都還處於混亂狀況中而無法被人認知,或未被察覺其哀傷的強烈程度而被忽視。 輔導員應認識這些悲傷情緒和行為是一種「正常的」而鼓勵做適度地表達以紓解不安。

  輔導悲傷必須要察覺失落對悲傷者的意義及衝擊,例如:憤怒的情緒對象是誰?愧疚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幻聽、幻覺、幻想的內容是什麼?輔導員應適當且有效地予以評估,檢定出較為明確的問題焦點。否則,不管輔導員能引發多少或多有深度的感覺,都不算是有效的輔導。

   但是輔導過程中,輔導者引導悲傷者表達悲傷情緒時,談到與逝者的往事最好從鼓勵正向的回憶開始。如果會談時悲傷者先從負向的回憶談起,即使正向的情緒很 少,輔導者也應想辦法鼓勵他談談逝者的一些好處,或過去曾享有的美好回憶。這樣才能夠讓悲傷者透過輔導再經驗對逝者的矛盾情緒。

三、幫助悲傷者適度地處理依附情結
  
對悲傷者而言,頓時失去了一位長期親密的依附者,必然會產生陷入絕境的無助、恐慌、茫然、苦思的反應。輔導員應該幫助生者適度地處理這種依附情結(attachment complex),讓他確認與逝者之間過去所扮演的依附關係已經結束。他必須在失去逝者的情境中,在其往後的人生舞台重新拉起另一幕戲,扮演新的角色、建立新的關係,演出不同的人生戲碼。

   為了達成上列的目的,輔導員應該瞭解悲傷者在處理與逝者的依附關係所面對的問題。也許他捨不得離開已經全毀的家園、也許他想要儘速離開這個讓人難忘的傷 心地、也許他認為建立新關係,將自己的情感從逝者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對逝者是一種羞愧、也許他認為根本沒有人可以取代逝者的地位,這些質疑可能是對 的,但必須協助他面對並做適當的處理。但是有個原則輔導者必須要注意的,就是不要鼓勵還處在劇痛期的悲傷者做任何重大改變生活的決定,如變賣財產、改行、 換工作、領養孩子、或很快跳入一個新的親密關係中。因為在極為悲傷的時刻,情緒尚未穩定,很難有好的判斷力,並且容易產生不良適應而影響到未來新情境的適 應或新關係的建立。重要的是告訴他,不要僅為減輕現在的痛苦匆促做決定,當他準備好時,自然就有能力做決定並採取行動。

四、從短期危機處理到長期悲傷療程
  
面對災變、意外的傷亡,生者在完全沒有準備下所遭受的嚴重失落與心理重創是可以想像的。因為環境在非常急速中改變,以致生者無足夠的時間、精力與資源來應變,造成一種情緒上的休克,導致「休克危機」(shock crisis)。另外,生者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有效地適應一些緊急的情境,但當他竭盡他的適應資源(能力)時,即造成一種源盡危機(exhaustion crisis)。在這種情況下,生者用來控制其行為的功能暫時喪失,形成崩潰狀態而產生危機。此時急需運用危機處理的方式,來發掘並協助因為危機直接受影響的生者之內在、外在資源,以增強其處理及運用資源的能力,解決目前的困擾問題。

  悲傷輔導是一種割斷依附關係的漸進過程。危機處理是在協助生者在短期內減除危機障礙和促進生活適應能力。事實上,危機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所有的危機 必 須有結束的一天。但是對某些人來說,悲傷卻是長期的疼痛,需要時間來療傷,更需要持續的支持。例如:如失落後三個月、週年忌日、逝者生日和特別節慶等都可 能引發生者的哀慟。可是悲傷者週圍的親友,由於缺乏這方面的認知,常常急著想克服失落,期望悲傷者儘快恢復正常的生活和作息,導致悲傷者壓抑哀慟,使正常 典型的急性悲傷變成複雜的慢性哀痛,這樣反而成為療傷的障礙之一。因此,悲傷輔導應從短期的危機處理轉為長期的悲傷療程,才能達到悲傷輔導的目標。當然, 個別輔導是其中方法之一,可是限於人力,採取失喪團體(悲傷者自助團體)的團體輔導方式,應該是一個可能給予的有效而持續的支持方式。

五、輔導者應有能力辨認「正常的」與「病態的」的悲傷行為
  
當 一個人面對「失落」時,不只在精神上會有極度的痛苦,在身體上也會產生明顯的疼痛和變化。一般而言,在哀慟的過程中,都會感受到身體的不舒服。最普遍的症 狀是:頭痛、消化不良與四肢疼痛。還有如:失眠、暴燥、不安、憂鬱、缺乏或提高食慾也是很平常的現象。有的人會從事激烈的活動,而有些人卻提不起興趣。肌 肉緊張、疲勞、記憶力不好及無法專心等情形,也會伴隨哀慟而來。有些人會有過敏性的反應,另有些人會有雙手顫抖、心臟悸動、暈眩、與呼吸短促等因極 度焦慮而起的特性,還有人會有與其已死的親人相似的病兆。

   在輔導過程中,輔導者會面對沒有重大失落經驗的人,誤認其正常悲傷行為表現為病態行為,而造成更為嚴重的不良適應。反之,輔導者亦有可能將正常悲傷行為 當做病態行為輔導,導致延誤治療,甚至加劇悲傷的病態行為表現。因此,輔導者必須具備辨認「正常的」與「病態的」的悲傷行為的能力,才能提供高品質的服 務。

   一般而言,「正常」或「病態」的辨別,應以該悲傷行為是否在常態的悲傷期間所表現而定。若常態悲傷期表現出過激的症狀,輔導者視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悲傷 治療是必要的,尤其是生理上的疾病必須先確定並轉介到醫院接受治療。否則僅給予悲傷者支持並再保證這些行為其實是正常的,即能幫助他度過正常的悲傷期。如 果悲傷者過了正常的悲傷期,還有下列的不良防衛或適應型態,例如:退縮、拒絕正視逝者遺像,表示悲傷者還停留在不真實感,而採取不健康的心理防衛機轉來減 輕其焦慮。或長期保留與逝者有關的物品等等行為來消除分離焦慮,就是顯示出不健康的適應模式。如果濫用酒精或藥物來面對失落,而導致激化悲傷經驗,阻礙 哀悼的調適過程,輔導員則需採取積極治療態度,必要時需要轉介。
六、輔導者不要採用陳腔爛調來撫慰悲傷者
  
最後,我要提醒大家,悲傷輔導者不要採用那些對哀慟當事人沒有幫助的陳腔爛調,例如:「做個勇敢的男孩!」、「生活是為了活下去」、「一切很快就會結束」、「你會站起來的」、「一切將在一年內過去」「你會變好的」;「堅忍到底」等等太過籠統卻毫無幫助的「安慰話」。

  生離死別是人生最大的創痛。人們必須藉由表達悲慟來哀悼失落,宣告分離,並且重新建立新關係。否則,必會造成身心的不適和疾病,而無法走過悲傷。

喪痛之過程

    上帝讓我的人生遇到喪子與喪妻,必定有其特別的旨意。所以,我花時間來思考與尋求出路,也希望上帝能使用我能去安慰在悲傷中的人,以上帝給的安慰與人分享與扶持。

  喪痛不但無法預測,也無跡可尋;但是,我們卻要認識「治癒的週期」,傷痛在一定時間後會復原。通常它的過程如下︰ 
  1. 死亡震撼︰

突如其來的打擊會使感情遭受強烈震撼,並會令人不支。正如我的妻子,發病到逝世不過短短三個多月,讓我覺得十分突然,心想我們憑著主賜的信心,一定可以渡過,可是後來卻休克與昏迷不醒,雖然不是痛苦的走,卻因為年輕,有萬般之不捨。
  2. 發泄感情︰

她過世後的幾天,一想到過去與她相處之點滴,心中的悲哀就油然而生,淚水就像泉源湧出,每日哭泣無數次,親友的安慰也無法排解。
  3. 沮喪孤獨︰

每晚睡覺時,伸手摸不著她,心中之失落和孤獨,真是難以名之。再加上她燒一手好菜,天氣寒冷時總有一碗熱熱的湯為我驅寒,現在都沒了!她把家裡料理的那麼好,每個小孩都對她服服貼貼;而我與小孩卻是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鬧,弄到我十分沮喪,甚至大哭一場。
  4. 罪惡感︰

總覺得自己沒有好好照顧她,她才會這麼快就走了,心中十分虧欠!

  5. 憤怒敵視︰

若說心中不向上帝抱怨,也是不可能。為什麼上帝這樣對待我!使我失去兒子 ,又失去妻子,是我承諾要獻身傳道,後因父母反對而無走傳道之路,上帝就懲罰我嗎?
  6. 心灰意懶︰

在火化後,還是不願意接受她已經離開之事實,總覺得她有夠狠,說走就走,不管我會不會難過!
  7. 一線希望︰

但是看到孩子尚未成年,父母已老邁,我覺得應該放下悲傷,面對現實。心想︰「生活總是要繼續過下去!」

「我必定忍受得了!」

「上帝會幫助我克服一切 的!」 
  8. 面對新生︰

現在我已接受她已到主懷中安息的事實,要好好調整自己,適應沒有她的日子。要為所親愛的父母、兒女好好的活,更要為榮耀上帝而活。雖然想到從前,宛若昨日,心中已不再悲傷,並勇敢與她道別,在上帝榮耀國顯現時再相見了!
這是我的過程,我不敢說我已完全沒有悲哀,是比較釋懷,希望大家仍然要以禱告的手扶持我,畢竟我是有血有肉的人,我是軟弱而非剛強的,謝謝!

此文供喪痛輔導參考用。

輔導之保密


基 於信任,在牧養輔導中,會友坦誠地向牧者傾心吐意,其中包括了許多個人資料,生活情況如已往所經歷的創傷和所犯的罪等。這些資料是會友的私隱,牧者一定要 留意,絕對不能外洩。保密是建立互信與良好治療關係的核心,也是法律和道德問題。以下一些實際之建議,協助牧者可以為會友保密:

1.     會友的資料絕不應當作社交閒談的話題。

2.     個案的資料也不應作為牧者講道的題材。

3. 牧者應小心避免自己有意無意間以個案舉例,來炫耀自己的能力和經驗。

4.      牧者應小心存放個案記錄檔案,避免他人可翻閱。也不可隨便任人查閱。以確保資料的保密性。

5.      若有需要,資料傳閱之前,必須經受輔導者之同意。

牧 者違反了保密的原則時,可能會導致惡劣的後果。首先,所洩漏的資料可能會使會友的名譽受損,自尊受到損害,也反映出牧者對受輔導者的不尊重。另一方面會令 受輔導者更加不敢信任人,影響他的人際關係;也會不再信任牧者,不再信任輔導,甚至會否定輔導。因此,牧者一定要小心持守這項重要的原則。
   保密是有效輔導關係的核心,但不是絕對的。在決定打破守密的原則時,牧者要謹慎判斷。一般而言,在危及受輔導者自己和他人的性命危險或造成嚴重傷害時, 則不需守密。法律上也要求,有關兒童虐待,老年人虐待,以及對別人可能造成傷害,均須解除保密。一些輔導協會提供的指南如:「輔導員必須為受輔導者保守一 切秘密,除非解密最符合受輔導者的利益,為了顧及別人的福祉,為了呼應社會輿論的要求,或法律的要求。在需要解密時,則僅應透露有必要的資訊。」
然而,保護受輔導者坦誠分享的資料不外洩,是治療關係的重要基礎,也是輔導員之基本責任,牧者也應持守這專業守則。

輔導轉介

   「有一位牧師說:若是我不能幫助每一位到我這裡來的人,我便覺得我是失敗的。後來,我知道某些問題是需要受過專門訓練的人來解決,而我未受過那種訓練。 從此我就注意找尋有能力的專家們,我可以告訴人們去向其求助。實際上,當我們轉介受輔導者,去向適當的人求助時,便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服務。」
   我們都需要有以上牧師的醒覺。有人形容牧師為「萬能博士」,樣樣精通,樣樣都行。但牧者並非萬能,而且牧養輔導所面對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在經驗上、精神 上,以及裝備上,牧者許多時無法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如果涉及比較專門的困難時,牧者不必勉為其難,而此時最佳的輔導方法是把受導者轉介往其他專業的基督 徒輔導機構,讓他們得到更專門的協助。轉介輔導絕不是表示牧者的無能和失責,反而是一種成熟的表現,充份地使用資源擴展服務的範圍。
 
   牧者不能以轉介當作逃避的方法,也不應視為輔導的失敗。轉介對於牧者與受導的會友雙方都是一種很好的保護:一方面需要幫助的會友得到更適合的專家或資 源,確實地解決他的困難。另一方面,可使牧者避免給予會友沒有把握的輔導,可使他對輔導失去信心。在牧師的輔導和關懷工作中,把會友轉介給其他專業人士, 這些技巧是牧者必需學習的功課。其實,輔導過程中常常會運用轉介來讓受輔導者可以獲得最大的幫助;牧者不要輕忽了轉介的重要性,而沒有作出全面妥當的處 理。林孟平認為轉介技巧,包括了一列各項要求:
    1.轉介的運用有繫乎輔導員的專業道德。
    2.轉介是開啟社會資源的鑰匙。
    3.轉介可以補償個別機構工作條件的不足。
<誰需要轉介>
   一般來說,當牧者發現自己的時間有限,情緒不隱定,或是自覺在技巧和經驗上的限制,不能應付當前的個案,就應該及時轉介。倘若受助者的問題與法律有關, 或是需要大量經濟援助和醫藥治療,甚至極度抑鬱,有自殺的傾向,有吸毒或酗酒的表現,行動危及他人和面臨精神崩潰等,及早的轉介服務都是必須的。有些受助 者可能自己要求轉介,牧者也不必勉強挽留。
  麥希真在「工人的輔導」一書中詳細列出那些來求助的信徒需要轉介:
1. 別人更能有效幫助受導者。
2. 經過多次輔導,受導者沒有反應。
3. 受輔者所要的,是輔導者的時間和訓練都無法應付。
4. 受輔者需要專家或特別機構才可解決困難。
5. 受輔者有長期性的經濟困境。
6. 受輔者需要醫藥照顧,住院護理或治療技術。
7. 受輔者對教會輔導有強烈反感。
  在牧養輔導中,牧者如果發覺個案的性質和艱難程度是無法應付時,不要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而勉強支持,不甘心請教人或作出轉介,這是破壞了輔導員的專業道德。我們牧者也要學習接納自己個人的限制,一旦發覺自己能力不足,而不能為會友提供專業的幫助時,他就應該作出轉介。
<轉介指南>
  約翰覓信(John Mixon)認為轉介有兩個重要方面:
1. 瞭解資源,它的程序、作用、收病人的規則等等;
2. 用良好的輔導程序,以詮釋這些資源,及可以希望得到的幫助。
   牧師需要一份資料冊,詳列有關的專業服務機構以作轉介的參考。牧者能按自己的需要設計一個私人的轉介指南,將各機構的地址、電話、收費、服務時間和服務 範圍等資料詳細列出,可供隨時使用。如基督教的輔導服務機構,精神治療專家,專業輔導員;至於其他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社工等,也需要搜集一些關於教會 機構,政府及志願福行署等。若有資料在手,遇到有需要時,就立刻可以轉介。
  另外,牧者也該與區內的教牧同工,社會工作者及服務人士建立良好的關係,保持聯繫。一方面可加深了解社區資源,在有需要時,能有效地轉介;另一方面,透過所建立的關係橋樑,牧者要作轉介時,牧者能和這些人仕通力合作,幫助受困苦的會友。
   牧者向社會的資源求助,並非要推卸責任,而是為了使他們的會友可以得到最好的幫助。但在轉介後,要和那機構保持聯絡,使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共同工作,以幫 助被轉介的會友;牧者仍要與該會友保持聯絡,以牧師的身份給予支持,關心和鼓勵。這樣,轉介才可利用團隊的力量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會友。
<如何轉介>
  祈連堡(Clinebell)所著的牧養與輔導提到轉介的九大原則:

1.     使來談者在心理上有預備與期待,等到需要轉介時,就不至於恐慌。

2.     在輔導的初期,如果發現需要轉介,就該及早讓來談者知道將有轉介的可能性,並且解釋為什麼需要專業人士的協助。

3.     從受導者對自己的問題的瞭解以及所需的幫助著手。因為他對自己的問題和解決方案與輔導員所理解的往往有很大的差距。

4.     必須使輔導者與受導者之間,對問題的看法和解決的方法有了適當的瞭解和商討之後,才開始提及轉介。

5.     幫助受導者,解決他們在情緒上對所轉介的機構和人的抗拒。

6.     對受導者解釋清楚,他們所要接受的輔導的性質。

7.     牧者如果對轉介的輔導者很熟悉,受導者會比較信任。牧者也可使他與輔導者之間建立了感情的橋樑。

8.     鼓勵被轉介的會友,善用輔導員或機構提供的幫助。

9.     讓受導者明白牧師的牧養關顧,仍然會繼續,即使已把他轉介給別人。

轉介是牧養輔導範圍的一部份,故此,我們要小心和謹慎處理。適當的轉介,是牧者忠於事奉和負責任的表現,也讓會友得著最好的幫助。

聖靈如何輔導

 
. 聖靈透過上帝的事物工作:也就是禱告,信徒互相的慰問/相交,聖餐,崇拜等事物在信徒身上來達成他的工作。這工作是勸慰人改正,引導人當行的路,甚至改變人(罪人,墮落,失散的人)的性情,使他成聖。

. 聖靈是超然的:聖靈乃一有位格的上帝,他不只是一股力量或是一個原理而己。在聖經中,聖靈一方面是按自己的意思自由運行工作,另一方面,他也揀選適當的時 間,方法,場合來工作。聖靈使罪人悔改,聖靈改變人的生命(賜人新生命),聖靈使整個人的人生觀改變過來。基督徒的輔導者必須把這權柄交回給聖靈去執行他 的工作。   

. 聖靈透過上帝的話語作工:輔導者可以利用上帝的話語指導人,但是聖靈使上帝的話語在人心中真正發生效力。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