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崇拜有其固定的的特徵,不外是:嚴緊的禮儀、獻祭、祭司職份、重視崇拜地點、注重守節等等。可是到了新約,崇拜雖然承續了許多猶太人的傳統,但是有許多更新與超越。獻祭停止,教會奉行聖餐、朗誦經文、講道,不獻祭,但注重道德行為:「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太9:13;12:7)。主耶穌趕走聖殿做買賣者,表示祂重視敬拜的聖潔。
初早期教會使徒著重公眾崇拜,也強調個人敬拜,禱告,相交,起先信徒在聖殿禱告,講道,然後至家中的敬拜(徒2:4,6;5:20)。因此新約崇拜的特徵有:不強調禮儀乃注重內心(「心靈和誠實」)、無固定形式、信徒皆祭司的觀念、崇拜地點可從聖殿,會堂至家庭(徒3;1;路2:12,41;路4:16-22;徒13:14-15;太26:17;徒1:13,10:22,12:12。),加上有聖餐和洗禮為聖禮。
按神學的角度來看,基督徒是從信仰中產生了崇拜的性質,因為認識了那榮耀的三位一體的上帝,信徒就敬拜衪。
敬拜必以信仰為基礎,有神學的支持,才能避去形式化和情緒化。為此,敬拜乃是根據那客觀的認識,成為敬拜者的屬靈體驗,所以,對三位一體的認信與尊敬,是成功敬拜的必須。
敬拜的內容不外有:敬拜(Adoration)、讚美(Exaltation)、親切(Intimacy)、禱告(Prayer)、講道(Preaching)、宣讀(有四類:宣召(呼召會眾進入敬拜)、經課(有系統的按經頌讀,普通分為新約與舊約)、啟應(在話語上與上帝有呼應之感受)、奉獻。
今日教會普通採用的三個傳統:
一. 自由教會:
敬拜無固定儀式,由聖靈自由帶領,注重見證和話語的教導,除了聖餐和洗禮外,一切敬拜儀式絕不默守繩規。目的是要按初期教會的方式自由敬拜、歌唱,從聚會中體驗神同在的甜蜜,彼此交接,享受肢體之愛。
二. 禮儀教會:
注
重敬拜中的禮儀,雖是外表,但卻能喚起敬拜者崇拜的心,主禮人應有充份準備,一切禮儀都有屬靈意念,增強人們虔誠的敬拜。加上有系統的證道,所有教會節期
均被編入,牧者按時分糧,教會設有聖壇,實行祭司的形態,因禮儀而佔了崇拜的時間,故一般宣講簡短。應用藝術的形式,表徵著上帝與人相交的和諧,面向著上
帝的敬拜,帶來敬畏的精神。
三. 半禮儀教會:
自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不單是有信仰上的更新,在敬拜方面,也從天主教的嚴緊禮儀中突破出來,注重屬靈的內涵,但一般教會仍然保持若干的禮儀方式,強調宣講真道。教堂中多無設聖壇,講台置於正中,一般聖禮由牧師/牧者或被按立的長老主持。
不管你的教會是使用那一種崇拜模式,作為牧者,你必須把崇拜事工管理得好,讓信徒真正能敬拜真神。
牧者,是推動教會崇拜或敬拜事工的最主要人物。以下幾個方面是牧者在敬拜事工上必須留意的:
一. 教導信徒明白敬拜的意義:
並非每個信徒都能在主日中經歷真實而又有意義的敬拜。許多時候是因為信徒缺乏對崇拜意義的認識。很少牧者常對信徒說明「敬拜」是甚麼一回事。牧者除了要將崇拜的意義告訴信徒外,還應有系統地把崇拜的禮儀教導他們明白。
二. 時常指導信徒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神:
羅馬天主教把會眾放在觀望者的地位,有違聖經所說信徒皆祭司的真理,但不少福音派教會把講道放在崇拜的中心,加上音樂「表演」,也是把會眾放在觀眾的地位,這是崇拜的攔阻。
三. 引導信徒在敬拜中以上帝作為中心:
好些信仰純正的教會,都太過注重個人主義,而忽視了教會的整體性。
四. 教導信徒過敬拜的生活:
今天的教會必須看重敬拜,以敬拜作為教會活動的中心,不要被其他的事工取代了。
五. 培訓更多信徒領袖起來帶領崇拜:
今
天在教會中,實在太少領袖會像所羅門王帶領以色列民在聖殿以禱告和讚美來敬拜上帝。我們應該仰慕的並非感情的提升,而是有意義的敬拜,我們需誠實地捫心自
問我們的缺乏到底在哪兒,歸根到底,就是沒有訓練上帝的工人如何去領導敬拜。培訓信徒領袖起來帶領崇拜也是多方面的:有崇拜主領、聖樂人才、組織詩班、訓
練司琴、崇拜的工作人員等等,都需要時時給與培訓和指導,讓崇拜事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