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如何編寫講章--引論、本論、結論


1. 引論部份
引論是講道的媒介與先鋒,所謂第一步打不響,以後就免談了,古人說:「好的文章看三行可知。」引論對人的吸引力也如此。
 
a. 引論的目的是引起聽眾的興趣與注意,預備心領受所講的信息,使人發現講題之價值與重要。
b. 引論的內容是簡單、有趣,並與題目有密切之關係。
c. 引論的篇幅以全部講詞之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為合適,例如三十分鐘的講道的以五分鐘為宜。
d. 引論的方式要極自然轉入本輪,因此引論雖是獨立部份,但卻與本論有極密切之關係,天衣無縫的關係。
 
2. 本論部份
    本論乃講道的主要部份,是整個信息發揮之所在,用解釋、辯正、例證...來講解福音真道。
a. 其目的在使聽眾明白,題目所包含的意思是全講章的核心。
b. 其內容乃集中題目作多方的解釋,多方的證明,讓聽眾清楚明白。
c. 其篇幅長短以全篇講詞的五分之三為宜,例如講道三十分鐘則以廿分鐘為宜。
d. 其方式可分若干段落,層次分明,次序均衡,使人一聽即可明白。
 
3. 結論部份
    結論是一個挑戰,一個鼓勵,是全部講詞最感人的一環,是全篇之歸宿,是最後五分鐘,許多講道者小心預備引論與本論,忽視了結論,以致於有前重後輕、頭強尾弱的毛病,講道者不能不引以為戒。
a. 其目的是在使聽眾明白今日的教訓後,知道如何即刻去運用所明白的真道。
b. 其重要性,不亞於本論,可使到聽眾體會到全篇講詞最要緊的核心意義,也可使遲到的人領會講詞全貌。
c. 其內容精簡、扼要,使聽者有正確之歸宿,不致收場唐突,散漫無力。
d. 其篇幅之長短以全部講詞之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為合宜。例如三十分鐘講道以五分鐘為合宜。
e. 其方式應與主題、本論內容配合,更重要的是,要將思想引導到與聽眾有切身關係的境地,使人有所決志與抉擇。
 

如何編寫講章--大綱的設定


    不管講章之長短,一篇講章基本上有三大部份,那就是「引論」、「本論」、「結論」。稍後我們將詳細討論這結構,這裏先討論其中的彼此關係。
    當講道者已確定了主題、經文、目的,而且也蒐集了所需的資料,那麼就要馬上進一步思考如何去組織材料、編訂講章的大綱。正如主婦在菜場費盡心思買回材料, 就要考慮如何烹煮,若不假思索的就將空心菜、玉米、紅蘿蔔、牛肉、豬肉燴在一起,決不會成為一道可口的菜,這並非空心菜、玉米不好、不新鮮,而是將這些菜混在一起不相配。而為講章組材料、編大綱正如廚房烹調之工作。

1.  大綱編排之重要性
大綱可說是一篇講道之簡圖或素描,由此進而產生細節,因此在準備講道時主題之發揮,內容的充實與否,全賴大綱之編訂是完美而決定,可見其重要性。
學講道的人常會問,每一次講道該有幾點大綱呢? 一般習慣性大都是三大點,但這也需視內容、目的、時間之長短而決定。一般上我們建議不要多過五點,因為要點太多聽的人也消化不了。倒不如分開兩次講更好。

2.  大綱篇排之類型
    如何排訂大綱使之條理井然層次有序,大概可分為下列數型。

a. 以時間為依據的大綱
按照事年、信息的時間次序來編大綱,這有三個方式
(1) 順年代發展至結尾。
(2) 由結尾開始再追溯至起頭。
(3) 從中間開始。此法較適合「歷史性」的講道,先將一件事,或一個人物之生平高潮說出來,成為大綱之起點,然後才追溯到故事的起頭,再發展至結尾。
試舉一例如下: 「彼得的三次呼召來跟從。」
(1) 第一次呼召在加利利海邊(無條件的)(1:14-17)
(2) 第二次呼召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有條件的)(8:27-34)
(3) 第三次呼召在加利利海邊(重新肯定)(21:3-21)

b. 以空間為依據的大綱
按照事件、信息的地點次序來編寫大綱。例如題目是「跟隨耶穌」
(1) 跟隨耶穌走向馬槽學謙卑。
(2) 跟隨耶穌走向曠野學祈禱。
(3) 跟隨耶穌走向世界學愛人的靈魂。
(4) 跟隨耶穌走向花園學順服。(客西馬尼園)
(5) 跟隨耶穌走向各各他學奉獻。

c. 以因果為依據的大綱
    這是用來討論、講述某種事件之程序,及預料會產生的後果,也可能是人物研究或現今的社會事件。以因果關係所編訂之大綱其格式如下:
(1) 情況之發生 - 五旬節門徒勇敢的為基督宣講。
(2) 發生之原因 - 聖靈降臨賜能力智慧與勇氣。
(3) 發生之結果 - 數千人歸皈耶穌。

結論乃是我們需要聖靈,教會才會興旺。

d. 以題解為依據的大綱
    以題解為依據的大綱,是先由講道者提出問題再逐步對問題提出解答。其格式如下:
(1) 是甚麼指出定義、界線。(如「孝順」是甚麼)
(2) 為什麼指出為什麼需要。(為什麼要「孝順」)
(3) 如何作指出如何實踐。(如何做才是「孝順」的具體方法)
其格式可能如下:
(1) 孝順的定義
(2) 孝順的重要
(3) 孝順的實踐
以推理真達結論,而且可要求人具體響應孝順自己的父母。

e. 以小到大為依據的大綱
這是指一般的方法,由淺而深、由簡而繁、由內而外,所謂步步高升進入高潮, 正如我們學算術先由加減算起以後才有乘除。一棵樹先有幹而後有枝、有葉。大綱就是根據這個原則而編訂的。
題目: 福音的能力
(1) 福音改變個人給人新生命、新方向。
(2) 福音能改變家庭個人是組成家庭之單位。
(3) 福音能改變社會家庭是組成社會之單位。

3.  大綱編排之要點
    開始編寫大綱時,除了內容極為重要之外,綱要的擬定、主要點也很重要,它是用來連繫「說明」、「論證」、「事例」等演說內容的綱領。一個成功的講道者應對其主論點加以推敲揣摩,若還要使之清晰扣人心弦,又便於記憶,則可由下列方法著手。
a. 要 簡明:只要意思不變,其用詞務要簡潔、明晰為佳,字數宜少,結構宜簡;儘可能避免用複雜句子,不要太多形容詞,直接到內容去發揮才好。因此,「倚靠上帝」 要比「常常藉著祈禱倚靠上帝去勝過所有之挫折」來得好多了,後一句話雖然表達比較完全,但可在附屬點去發揮,太長太仔細反倒使論點不堅強。
b. 要對仗:在準備主論點用辭時,儘可能用對仗語句,相同格式,相同字數(就如中國人的對聯一樣)。 講道要每段大綱的內容均勻,格式也要儘量均勻,切忌一個主論點用主動句,另一主論點用被動句,或者某些用肯定句,某些用疑問句。若是可能,應是常用同樣的 前置詞,同樣的連接詞,助動詞,這樣會使得各主論點無論在形式、思想、韻律上都獲得統一。試舉例如下「你們是世上的鹽」為題:
(1) 要學像鹽,使人覺得世界需要基督徒。
(2) 要學像鹽,使防社會風氣之腐化,如何達此目標呢?
(3) 要學像鹽,盡力默然地服務人類。
不如改為:
(1) 要維持鹽的特質。
(2) 要實現鹽的功能。
(3) 要效法鹽的精神。
「維持」、「實現」、「效法」與「特質」、「功能」、「精神」都有極明顯之對仗, 使人易懂易記。
c. 要 連貫:講道應有始有終,按部就班才會有好的講詞。每一個主論點綱要互相連接,由一個論點過渡到另一個論點,就必須要有上下文意義的聯繫。例如「首先」、 「其次」、「再其次」、「此外還有一點」。「相對而言」、「不但如此」、「分開而言」、「總而言之」等辭詞表明彼此的關係。

    總而言之,為論點用辭時,除了內容之統一均勻之外,更要注意其簡明、對仗、連貫性,那麼聽眾也就容易聽懂,容易記憶了。

4.  大綱綱排之步驟
a. 先確定主題和範圍,不可把與主題無關的材料編進去。
b. 列出所有主句、段落分明,大綱統一,彼此對仗。
c. 重新整理使主要論點連貫,而後加入附屬點,包含了內容、性質、例證項目。 
   在附屬點的結構方面,不可有第一點而無第二點,有「a」點而無「b」點,其各點之字句、片語、用詞,不管主要點或附屬點要相仿。
d. 修正大綱內每一點之辭句與平衡結構。
e. 審察大綱,是否完全合乎主題,時日夠嗎?內容太豐富或太貧乏?
f. 如果可能的話,寫下你全部的講詞。

    總之,整編綱要要思想連貫、重點均勻、條理井然,如果能如此事先多花工夫,那麼就可享有事半功倍的果效。

如何編寫講章--組織的重要性


當講道者獲得好的講道材料時,並不證明他就已具有好而妥善的講章,正如從市場買了菜回來之後,如何配菜加料,火候如何,都極為重要。
講章之組織與結構是為了重視如何組織內容,免得東拉西扯,拉拉雜雜,以致別人無法瞭解其宣講的中心目的是甚麼,如何使講稿層次分明,有條不紊,這是學講道的人所應有的積極關懷。
    首先,建議講道者必須編寫講詞。編寫講詞(或講章大綱加一些重要內容)有實在的價值,對於講道或聽眾均有極大之助益。

1. 對於講道者而言
1. 寫講詞或大綱可避免講重複的話,而且能質量均衡。
2. 寫講詞或大綱可避免不文雅的話,口頭禪也可避免, 如「啊!」、「這個,這個...」。
3. 寫講詞或大綱可避免臨時遺漏。
4. 寫講詞或大綱可增加講道者的自信心與勇氣。
5. 寫講詞或大綱可作多次的溫習,而有充分的準備與實習,可達到更好之效果。
6. 寫講詞或大綱可便利存查,並供日後參考。
7. 寫講詞或大綱可使到內容清晰明瞭,段落連貫,時間長短適宜。

2. 對於聽眾而言
1. 寫講詞或大綱因層次分明,聽眾容易明白、記憶。
2. 寫講詞或大綱可使到聽眾有興趣聽講。
3. 寫講詞或大綱可使到聽眾感受到講道者的努力準備,而尊敬他。

設定編寫講章過程

  
設定編寫流程
    成為一個講道者(牧者、傳道人,或信徒領袖),必須看重講道的事奉,是上帝特別恩典和揀選使你可以站立講台,成為衪話語的出口。這裡有三樣東西是必須確定的:寫講章的時間,寫講章的地點,資料中心、寫講章的步驟(流程)

時間:習慣和適合的時間。這是說每一週(指那些時常/每週)要 上台講道的人,必須有每週的工作時間表,或是養成習慣,在每一週中定下一個編寫講章的時間。這裡建議是每週一、四、五的早上。每一段的時間約三至四個小 時。一些教會通常給與每篇講章平均六個小時的時間。例子,有一位牧者,他每一週都要講道。一般他 一兩 個月前已知道題目。他星期一早上靈修禱告後,就有一段兩三個小時的編寫講章時間。在這一段時間中,他會詳細閱讀和查考該段經文,也閱讀一些有關的資料,然 後把一些得著(重點、例證等等)先記錄下來。下一段時間是在星期四早上。當然星期一和星期四之間,他也時常為講章思考。在星期四早上,他會進一步的編寫。這時他把整個講章的大綱:題目、經文、引論、本論(各重點和例證)、結論寫下來(或寫在電腦中)。這段時間可能要三或四個小時。接下來,在星期五或星期六早上,他再次有一段編寫講章的時間,主要是為講章作修飾和加添的工作。

地點:講道者必須有自己工作的地點。這個工作地點是他習慣的工作空間,有編寫講章的工具、基本的參考書、材料、數據、剪報等等。這裡是他可以安靜工作的空間。所有的工具和資料都有系統的收藏好,可隨時備用。這裡提醒我們,我們的書房或辦公室是否有足夠的設備:聖經和神學工具書(或電子聖經工具和參考書)、註釋書、數據報告書、開啟網頁的連線、剪報,各類檔案等等,是隨手可得的。

資料中心:有時講道者在編寫過程中遇到困難,特別是資料不齊全,因此必須到某個神學院的圖書館或基督教的資料中心尋找更多資料。這個圖書館或資料中心是你常去的,也習慣它們的編號系統和所收藏的資料。我相信,一位認真的講道者,是一位常去圖書館和喜歡逛書店的人。

編寫流程
    相信編寫有一定特定的過程,只要講道者習慣和捉得好,必然使工作順利,也收到果效。

如何等候信息


    每一位牧者或傳道人都有自己與上帝親密的時間和已習慣的方法。基督教神學肯定認識上帝有兩個層次:
 
. 理性的認識
 
  理性的認識也分成兩個途徑:普遍的啟示和特別的啟示。
 
普遍的啟示:普遍啟示也稱為自然啟示。聖經不太強調這種啟示法,但也不忽略。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顯可知的,雖然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1:19-21)
 
因此有時,人可以從大自然界中認識上帝,或是揣摩上帝的存在和屬性,但是並不能完全的認識上帝,或是與上帝發生個人的關係。另外,人的良心/是非之心也可以領受普遍的啟示:「沒有律法的外邦人...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同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為非。」(2:14-15)
 
因此,有時人的良心會告訴他上帝是怎樣的,上帝對人的道德有什麼基本要求。再說一句,普遍的啟示並不能帶領人真正認識上帝,但有其價值。應用在講道學方面,意思說,講道者也可以從大自然界或社會道德律中來獲得信息,或述說上帝的偉大。
   
特別的啟示:上帝在舊約藉著先知把許多上帝的信息和旨意向人啟示,在新約也藉著一班使徒寫下新約聖經讓人明白上帝的特別啟示,最後藉著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來向人啟示那最完全的知識。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上帝顯現的最高峰,也是啟示中最完全透澈的啟示。
    耶穌基督「本有上帝的形像」(2:6),充分顯明上帝(1:1,18),並且「上帝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西2:9)
 
耶穌親自門徒說:「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14:7,9)
 
應用在講道學方面,意思說,講道者必須以這個特別啟示作為獲得信息的基礎,也藉著聖經去認識上帝的特別啟示更多。聖經才是所有講道資料和信息的基礎和源頭。
 
. 經驗/個人特殊的認識
 
聖經也強調個人親身的認識或靠個人的遭遇去經歷上帝(從中體驗上帝的存和上帝的各種屬性)。這也是舊約所預言的「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因為他們小至大都必認識我。」(8:10-12)
 
上帝也將以另一種形式與信徒同在「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這是真理的聖靈...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14:16-17)這真理的聖靈「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16:13)
 
這些可以說是信徒個人親身的遇見上帝的經驗,在生活裡面怎樣一次又一次的去遇見上帝或看到上帝在自己身上的作為。個人可以時常經歷上帝,是藉著:
1. 時常存敬畏上帝的態度來生活(2:5)
2. 時常醒覺聖靈的指導(1:17),讓聖靈在生命中工作。
3. 時常追求明白上帝的旨意,求上帝喜悅(西1:9-10;14:21-24)
4. 竭力追求成長(6:3;12:14;5:8)
5. 憑信心經歷上帝(42:5;林後1:8-11;彼前1:6-9),讓上帝的大能在生命中印證和顯現。
 
應用在講道學方面,意思說,一位講道者的個人屬靈經驗,或是與上帝交通的特別得著,雖然是一些主觀的認識,但是卻是有理性的認識或客觀的啟示作為基礎。
 
底下討論為等候的方法:
 
1.    研究聖經。
 
可從兩方面去著手。
第一,是講道者過去長期以來對聖經的認識和掌握。掌握聖經是指解釋聖經的能力。相信每一位講道者曾受過神學的教育,在聖經方面曾接受系統的聖經和神學的操練,對解釋聖經都有一定的基礎。這個知識或是認識基礎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而是長期的研究得來。
 
第二,就是編寫講章過程中註釋經文的看見。我們曾在釋經學一個課程中學習這些註釋步 驟。等候信息並不是什麼神秘的事情。等候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對聖經和神學的認識有多少。有了一個好的聖經和神學基礎,配合一個講章題目,藉著思考,自然會把 這些聖經和神學資料滲入講章,使講章的信息更豐富。這種滲入不是死板的,當講道者確定了講章題目以後,就立刻開始,也藉著註釋過程,越來越多的看見和滲入
 
2.    閱讀。
 
閱讀是指針對一篇講章閱讀相關的資料,不管是書籍或是報紙雜誌。例如:接到一個邀請,向一群研究科學的知識份子聽眾講一篇佈道性的講章:「誰掌管明天」。因此閱讀的資料可能是一些關於基督教和科學的書籍。從中等候信息。我還是要說,閱讀不是臨時臨急的,而是平時收集了對講道有用的資料,要用時取出查考和閱讀。
 
3.    安靜思考/默想工作。
 
講道者有一個編寫講章的過程/流程,其中要求講道者作了 初步的編寫工作以後,最好停下 一兩 天作思考,然後才為講章修飾打印出來。在這安靜思考可以是隨意的,可以是針對講章題目和內容作思考,也可以是為了有更好的例證而作思考。當然,安靜時候有 許多時間是為這篇講章禱告,求上帝祝福,賜聰明智慧,給與更多的力量去傳講。安靜思考時間是重要的,因為許多特別的看見或是突破是在這裡獲得。每一位講道 者必須有自己與上帝親密交通的方法和習慣,在這段安靜時間,可以從上帝那裡獲得亮光和得著,而這些得著不是一些神秘的知識,而是與聖經的教導,正統的神學 相容的知識,或是說可以以聖經和正統神學對證,判為正確的。
 
    以上第1和第2點可以說是客觀的工作,第3點是主觀的,但是每一個步驟都一樣重要。以上這三個步驟也是「等候信息」的基本方法,不同的講道者有不同的等候信息方法,或者他/她喜歡到公園去漫步思考,或者喜歡到圖書館去找靈感,或者喜歡禁食禱告,一起說明每個人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使用。
 
題目(Title)
 
我們在「講道學」的課程曾例明說講章題目必須:要簡短有力、要含蓄或具神秘感、夠積極、要適合對像和場地、要有感召性,及要具宗教性。
 
    現在讓我進一步看題目的收集(如何設計)、適應性(對象的需要、教會的節期)、有系統(編排有系統)這三個技巧。
 
題目的收集
 
    亞斯普里神學院的講道學教授笛馬里(D. E. Demaray)說:「尋找講章題目的秘訣就是浸淫在聖經的經文裡。」相信這是最好的方法,因為我們講道就是要講聖經的道理。只有以下步驟:要熟悉聖經,從經文中挑出興趣的題目。
 
熟悉聖經是講道者必然要掌握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熟悉要用來講道的那些經文。只有那些時常浸淫在聖經的講道者才會自然必容易地獲得聖經的題目。實在的說,聖經中有許多美麗的題目。例如:藉著希伯來書,題目可以是「更尊貴的名字」(1:4)、「不要隨流失去」(2:1)、「尊貴榮耀的冠冕」(2:9)、「同蒙天召的人」(3:1)、「另有一個安息」(4:9)、「永遠得救的根源」(5:9)、「能吃乾糧的信徒」(5:12)、「不必再立根基」(6:1)、「兩件不更改的事」(6:18)、「更美之約的中保」(7:22;8:6)、「寫在心上」(8:10)、「得永遠的產業」(9:15)、「坦然進入聖所」(10:19)、「我們因著信」(11:3)、「看見那不能看見的」(11:27)、「世上的客旅」(11:13)、「更美的家鄉」(11:16)、「圍繞的雲彩」(12:1)、「不能震動的國度」(12:28)、「出到營外去」(13:13)等等。相信只要你願意鑽研希伯來書,必定可以從經文中找到許多好題目。
 
    即使是神學性的講章、佈道性的講章等等,聖經中也有許多好題目可以配合上,或設計出一些相關的題目。
 
題目的適應性
 
這裡提醒講道者,認識你的群羊的需要是設計講道題目的一個重要工作。
 
一. 按 實際需要決定題目。在牧養工作中,牧者對信徒的需要必定有清楚的看見。牧者應當好好分析信徒各方面的需要,按著次序,分糧給他們。我們建議牧者每一年都預 留一些主日的講道特別按著信徒的需要而講。也提議外來講員,當被請去某間教會講道時,最好還沒有定題目之前,先尋間清楚信徒/聽眾的情況和需要。
 
二. 按節期來設計題目:講道者必須按著教會的節期,例如復活節、聖誕節、棕枝節、五旬節、母親節、兒童節、改教紀念日等等節日或是教會的特殊日子,例如:教會週年記念、福音主日等等來設計講章題目。
 
 
    當然,題目興趣與否,那要看他對聖經有多熟悉了。
 
題目有系統
 
    這裡的目的是說每一間教會的講道都應當有一套的完整的系統。例如:以三年為期,分成不同的階段(例如:每階段七個主日,三年約二十個階段)
 

講道歷史簡介


    「講道是基督教不可缺少的。沒有講道,就失去基督教真理的重要根基,因為基督教的真正中心,便是上帝的道…我們最高的責任是講道…強調講道是基督教的獨特之處。」英國著名的福音派領袖和講道者約翰斯托特這樣說。

讓我們藉著講道的歷史來反省講道的重要性。

1. 耶穌是一位講道者

   福音書作者所記述的耶穌,主要是一位巡迴的傳道人。馬可福音1:14「耶穌來…宣講。」另外馬太福音9:35「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裏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路加福音4:18反映耶穌到世上來的目的,說衪受「差遣」,是「為這個(講道)目的」。約翰從另一個角度去敘述耶穌是一位特別的「拉比」,是有上帝的同在(先知的意思)(約3:1-2),指明衪是「明明的對世人說話」,並且對彼拉多說衪來到世上是「特為給真理作見証」(約13:13;18:20、17)。在以馬午斯的路上,耶穌給當時的旅人講解經文所講關與他的話(路24:25-27)。
 
 當然,耶穌一回到拿勒勒的會堂,在那裏藉著以賽亞書61:1-2講道,指明是因為「主的靈在他身上」而要傳講那使人得自由的信息。

2. 使徒承接講道的使命

    五旬節之後,使徒們把傳道列為最重要的事奉:「我們應當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4)這是因為耶穌吩咐他們這樣做(可3:14),雖然耶穌在世時吩咐只限定「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太10:5-7),但是稍後再吩咐他們要到地極去把福音傳給萬民(太28:19)。使徒們果然這樣領受吩咐去做:「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可16:20)。使徒行傳4:31記錄說他們「放膽講論上帝的道」。而彼得多篇講道也被記錄下來(徒2, 4),甚至後來加入的門徒(司提反)也放膽的講道(徒7)。

路加在使徒行傳也清楚敘述保羅這位特別揀選的使徒三次到地中海一帶地區傳道和傳道中所遇到的各種人的反應,直至最後被關在一屋子裏仍然「放膽傳講上帝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徒28:31)。保羅堅持自己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講十字架的道理而事奉上帝(林前1:17)。最後還吩咐提摩太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1-2)。
   
相信許多新約書信原本是一篇講章也不足為奇。希伯來書就是一個好例子。希伯來書作者一開始下筆就直接的說「上帝既在古時多次多方曉諭列祖…」,這明顯像一篇講章的開頭。雅各書在開頭時雖然像一封信,但是其內容卻像足一篇講章。

3. 初期教父是一群時代的講道者

    初早期教會之間一份流行的文件,十二使徒遺訓(The Didache),相信寫於第二世紀初期,指明教會如何分辨真假先知(當時遊行的傳道人)。評定如果一位外來的傳道人違背使徒的信仰,又如果停留超過二天,或為了舒適而換住宿的地方,或要求金錢,或他所行的與所傳的不一致,那他就是一個假先知(遺訓11:2;12:1-5)。但是如果他是真的教師,信徒就得謙卑地聆聽他的教導並尊敬他(遺訓3:8;4:1)。

    在第二世紀中,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時常四處去講道,他也為了辯護基督教而寫了一本護教的書給皇帝 – 護教初論(First Apology)。在書中他十分注重讀經和講道,也把講道和聖禮連在一起。

    在第二世紀尾,拉丁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寫了另一本護教論(Apology)。在這本書中除了為基督徒不公平的逼迫辯護外,他也形容基督徒聚會的情況。他告訴社會中的人,基督徒聚會是在一起讀聖經,藉著講道以上帝的話滋潤信仰,使信心更堅定,也接受上帝的話作為勸勉。同期的希臘教父愛任紐(Irenaeus)也指出當時的教會長老向信徒講道,解釋聖經亳無錯誤。

    初期教會歷史學家和該撒利亞的主教優西比(Eusebius)總結初期會兩百年傳道人和教師的工作,說:「他們離家旅行,從事傳道的工作,目的是要向從未聽過這信心之道的人傳道,把神聖的福音書給他們。」

    第四世紀安提阿教會的牧師,後來成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公元398年)克理思頓(John Chrysostom),俗名「金嘴」,在其書解釋以弗所書6:13節(穿上上帝全副的軍裝)時說明講道是極重要的。認為基督的身子(就是教會)就如人的身體一樣,容易患病,但是最好的良藥卻聖經的教導。這位「金嘴」也提出講道的四個特點。第一,依據聖經。第二,解經必須簡單易明。第三,道德應用(指基督徒的生活)十分切實。第四,忠實地責備人。

    和克理斯頓同期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AD 354-430)也是一位有恩賜的講道者。他為我們留下了394篇講章。最著名的有「約翰福音書的講章」(Homilies on Saint John)。當然,他還有另外三本名著 – 懺悔錄、上帝的城市、講道學 - 也可說是講章。

4. 宗教改革家堅持傳講聖經的話語

    中古世紀的講道者可算是一群的修道士。這些修道士因為眾多信徒的需要而時常講道,甚至每天講道。亞西西的芳濟(Francis of Assisi, AD 1182-1226)一生獻身於服事人,但是他看重講道,說:「除非你在所到之處都講道,否則你去那裏講道都沒用。」從歷史中和芳濟同時期的道明會修道士也一樣看重講道。

    宗教改革先鋒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AD 1329-1384)雖然堅守聖經是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權威,但是他同樣看重講道,說:「人生在世所能獲得最崇高的服事殊榮,乃是傳講上帝的道。這樣的服事特別落在傳道人身上,所以上帝更直接要求他們盡責。」另一位同期的宗教改革家伊拉斯母(Erasmus)說:「傳道人最重要的功用是教導,藉著教導給於人訓誨、勸告、責備和安慰。」伊拉斯母堅持上帝的講比聖禮更重要,因為聖禮的功效還賴上帝的道的解釋。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對 講道的看重比其他人更甚。他認為基督徒和教會的健壯需要依靠上帝的道,傳講並教導上帝的道不但是「神聖服事中最重要的一分」,也是每一位主教、牧師和傳道 人「至高無上的本分和義務」。路德也提出講道者九種的特質:有系統地教導、有機智、口才流利、有好的聲音、好記性、曉得何時結束、對所教導的有把握、有勇 氣把自己的性命、財富、榮譽與上帝的道相連、甘受眾人的嘲笑和戲弄。

    加爾文同樣高舉講道。他在其著名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中寫道:「無論什麼地方我們看見上帝的道為人純正地傳講、領受,而聖餐也照基督所設立的實行,那裏無疑就有上帝的教會存在。」

5. 現代傳道人針對時代的需要講道

    十六和十七世紀的清教徒,雖然他們特別注重聚會和禱告,但是卻在每個聚會中都有講道,而且專注傳講聖經的道理。十七世紀出名的清教徒,巴斯特(Richard Baxter),著有一本《更新的牧者》(The Reformed Pastor),列出了一些無知、懶隋的講道者的行為。盼望這些講道者可以更新,再次領受那偉大的講道工作。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當他在1738年得著了「心靈的激勵」以後,就開始到各處去講道。這帶來了英國教會十八世紀的大復興。在1757年7月28日 的日記中他如此記述:「我確實以講道為生。」和衛斯理同期推動復興運動的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在英國和美國各地講道,平均每週講二十篇道,如此持續了三十四年。「他口若懸河,慹心慹情又熟悉教義,以生動的隱喻、平常的例証和戲劇性的手勢,使講道充滿生氣…他對信息的權威有信心,並決心使上帝的道應得到的尊敬。」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粉碎了當時的樂觀主義。巴特(Karl Barth)卻繼續在戰後的癈虛中講道。他說:「人人都公認,沒有什麼事比傳講和聆聽上帝的話語更重要。」

    列舉現代一個在講道方面被多人尊重的人物,倫敦的西敏寺教堂(Westminster Chapel)的駱忠斯(Martyn Lloyd-Jones)。他自一九三八至一九六八年從不曾在禮拜天離開自己的講壇(假期除外),但是他的講章和信息卻傳至世界各地。在他所著的《講道和講道者》(Preaching and Preachers)最後一課說出「講道」是「沒有什麼可與它相比。它是世上最偉大、最令人興奮、最令人鼓舞、又最奇妙的工作。」

    當代偉大的講道者寥若晨星,實在可悲。倫敦萬靈教會(All Souls Church)的斯托得不但是一位神學家,也是一位偉大的講道者。在基督教沒落的英國每一週仍可以藉著講道贏得許多聽眾,也使許多年青人得著復興。他大膽的說:「來到一九六0、七0和八0年代,講道的潮水已退落,如今仍在低潮中。至少在西方世界裏,講道的沒落是教會衰落的徵兆。」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實用神學系教授帕拉物(Alan Blackwood)形容這個時代的講壇是荒涼的,他引用經文說:「飢餓不是沒有糧食,飢渴不是沒有水,而是聽不到上帝的話語。」(摩8:11)

    天主教教會也非常關切現代的講道水準。耶穌會的神學家拉納(Karl Rahner)指出「講道的問題」是在于基督教的信息無法與現實的世界相連。他說:「許多人離開教會,因為講壇所說的話對他們沒有意義;與他們的生活無關,對許多威脅生活、無法避免的問題卻避而不談。」

    稍 把視線移過中國教會,讓我們看見復興中國教會的因素是講道。宋尚節博士走遍各地的教會,每天針對當時教會的腐敗和信徒的軟弱傳講上帝的道理,使教會得著復 興。楊紹唐牧師在山西傳講真理的道,使山西的教會在四十年代得著復興。王明道先生在北京基督堂日以續月的講解重生的道理,令許多聽道的人得著生命的更新。 解放後,許多華人傳道人在海外各地的教會傳講聖經的道理,使華人教會得著龔固,也帶領許多人歸主。中國教會在逼迫時期雖然沒有公開聚會,但是許多“無名的傳道者”,在家庭教會中繼續傳講真理的道,使信徒人數在那段“沒有傳道人”的三十年間增長了三十倍(估計解放前中國大陸的信徒有一百萬人,1980年的估計是三千萬人)。

結論:從以上的歷史,我們可以肯定一個“耶穌 – 使徒 – 教父 – 宗教改革者 – 現代的傳道人”的講道者傳統(The Preacher’s Tradition)。相信我們這些“後現代傳道者”將繼續排列在這傳統之後。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