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崇拜程序的編排
崇拜程序中的形式
上帝是個靈,可他卻道成肉身,有形有 體地來到世人中間,讓人可以與他交往。會眾以有形可見的方式來敬拜,這些形式及符號不管是單純或是繁複,都是 我們敬拜中不可少的因素。沒有任何形式和符號的崇拜是難以想像的。但我們亦須知道,表徵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媒介和途徑,引領我們去敬拜。
十字架所代表的,是耶穌所成就的救贖,跪下所代表的是我們在上帝面前的降服,舉手所代表的是我們的宣告,昂首所代表的是我們的仰望,白色的衣飾(牧師袍、詩班袍、洗禮袍……)代表的是義、聖潔,紅色代表的是基督的寶血、救贖,等等。
任何一個表徵或符號,都包括外在與內 在兩部分特質,外在的是我們可見的,而內在的特質是 不同的群體對此可見特質的解釋和定義。同樣是舉手,有些人會以為那是宣告,也有些人會以為那是信心的表示,或是立志,或是對上帝的降服,或是加強敬拜的力 度 和氣氛,如此等等,並沒有標準和一致的含意。甚至同樣是舉手,不同的手勢意味亦不同。比如手心向上意味邀請,手心向外、向前是宣告,手心向下則是祝福。通 常是牧師向會眾祝福,手心向前、向下,與此相對應的是會眾接受祝福,手心伸出並向上。
然而在一個群體中,相同的符號所表示的意義總是在一個大家都認可和接受的範圍內,不會相去太遠。
崇拜程序中的重演
重演式的崇拜注重行動和話語,有著相當程度的戲劇色彩,以可見、可觸摸和實質的表徵再現歷史事實。這一展現方式是以動作重新描繪該歷史事實。舊約踰越節是叫人印象深刻的重演例子。
踰越節的整個流程在在都是向守節的人講述上帝的大能和拯救,而這講述是形象和具體的,彷彿就發生在現時。與之相對應的實例是新約的主餐。此種崇拜的設計也會動用官感,上帝既然把五官賜給我們,在崇拜中他也樂意看到我們使用這些感覺。
在強調重演的崇拜程序中,我們可以發現戲劇的外在和內在因素,外在的如音響、動作,內在的如節奏、感情和感覺。藉著這一切,主禮崇拜者將會眾帶到曾經的救贖事件,引領他們更真實地進入深度的敬拜。
崇拜程序中的教義
禮拜的要素
【讚美】
讚美不是隨我們的感情,而是向上帝的讚美,並且氣氛要安靜而嚴肅。講道之前應唱敬拜讚美上帝的讚美頌(doxology)。講道後也要唱讚美詩,結束時應回到讚美頌。唱讚美頌時站起來唱是比較正確的。但唱詩班讚美開始,就要都座在自己的位置上。牧師也要回到自己的座位。牧師面向唱詩班站是等於自己接受向上帝的讚美,所以不太正確。
唱詩班應在二樓或在後面,不要讓信徒們觀看。唱詩班不是從改革教會傳流,而是舊教的傳統。蒙救贖的全體教會作祭司長,在上帝面前獻上讚美是正確的,並且最好是舊約教會和宗教改革教會所唱的詩篇讚美好。
【禱告】
應作感謝和讚美上帝的榮耀和救贖之工作的禱告,並作悔改的禱告,然後自己所要的告訴上帝。悔改禱告是從罪中回到原來的人生目標的禱告,所以很重要。這樣的悔改是藉著耶穌基督才有可能。藉著講道的寶血,悔改沒有完全脫去的舊人,回到上帝那裡。所以信耶穌基督就是悔改,若沒有自己是罪人的自覺和告白,誰也不能信主耶穌。若不相信耶穌,沒有悔改不能歸向上帝。把上帝當作一生的目標,要過服侍上帝的生活,就應持續地、反覆地悔改。
【宣佈話語】
上帝的話語要通過宣佈人的話,上帝再一次給大家講。不應作偏向祝福,教會復興的講道。宣佈話語而使百姓成為聖潔的百姓,生命繼續成長。基督就是靈魂的生命,所以沒有基督的宣佈,生命就不能成長。但正確地宣佈並教導福音,就與基督的生命和平安相連,充滿恩典和喜樂。
【奉獻金錢】
奉獻金錢是獻給上帝的,所以應成為向上帝奉獻的奉獻金,最好使用奉獻箱,把奉獻箱放在前面作奉獻的禱告。湯因比(A. Toynbee)預言說:人類會越來越把一切宗教作敬拜人的宗教。人類的最終目的是崇拜人,所以歸根結蒂是拜敵基督。
新約教會所實施的奉獻制度不是舊約教會的延續。與救恩之路聯關的舊約的一切制度是因著基督都成就並總結了。再也不會拘束新約中的百姓。荷蘭信仰告白書25條是耶穌基督的救贖以後律法的意識,規律的要求更強化為上帝的旨意,要求他在基督徒的生活當中實現。並且聖靈作工使他比舊約百姓更正確地,更好地被遵守。十分之一奉獻和聖物也不以得救恩的方式來奉獻,而是因著救恩的恩典感謝而奉獻,並按律法的精神奉獻。
十分之一奉獻是首先認定對我們一切所有的上帝的所有權。獻上收入的十分之一是反覆認定我們的所有和收入都是屬於上帝,舊約百姓十分之一奉獻的根本是維持和存在耶路撒冷耶和華宗教一樣,在新約教會中也用十分之一奉獻傳播和保存基督的福音。舊約教會為了存在到基督教會的出現,為了維持耶和華宗教,需要祭司長。為了維持這些需要百姓的十分之一奉獻和其他的奉獻。在新約教會中按同樣的原理和精神,除了傳播並教導耶穌基督的福音以外,為了維持被呼召傳講話語的個人,需要十分之一奉獻。這樣才能使教會正常運行,宣揚、保存並傳承話語。
但奉獻金不像舊約教會那樣在律法的強制下奉獻,而是像保羅強調並教導一樣自願的奉獻。因為新約百姓因著基督的救贖,在靈裡面達到了自由。藉著基督的福音蒙救贖的人在靈裡面得到了自由,但再次實施律法強制,就傷失在基督裡面得到的自由和解放。在教會信徒中應把十一奉獻作義務化,但不應過分強調他。並且解除約束信徒良心和生活的各種奉獻金。全教會信徒把十一奉獻當作正確的奉獻方式,就在教會所需的財政上充足並漫溢,所有強調另外奉獻的必要性自然就消失。基督的福音被宣佈的地方充滿自由,喜樂和感謝。在靈裡的自由之法支配一切,所以自願的奉獻金會遠遠超過十一奉獻。這樣比強調奉獻更重要的是正確地宣佈福音。
禮拜與禮儀之意義
聖經裡的禮儀與律法的發展有很密切的關係,禮儀最早設立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只為了它 的禮與儀而已,它是一種生活與行為的規範,甚至是訓練課程,所以它也是律法的一部份。禮儀的施行包括了三重的關係:即人與人,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尤其 以猶太文化所繁源的信仰更加為甚。所以禮儀不但在執行這三重關係的功能,也在發揮這功能的效用。基於使功能發揮效用,到某些程度,禮儀也可以說是看得見的 律法,行動的律法,也是行動性的道德訓練;更是信眾信仰的素質訓練。
禮儀在執行中,它的效用可分為兩方面:它的消極面,例如人犯了罪,就破壞了那三重的 關係,補救的方法之一,就必須帶代贖的牲物來獻贖罪祭。在獻祭中自己在上的面前承認所犯的罪,並祈求赦免。這不但已成為禮儀的一部份,其實它原本是律法的 要求。但除了犯罪的部份以外,最主要的是在它的積極面,因它要求信眾對上帝和對人的認識,以及如何建立三方面的良好的關係,所以它有敬畏和感恩的行動;以 及如何使敬拜者成為一個生命共體的觀念和行動。所以禮儀當中有發展了個人的與團體性的禮拜。
在舊約的時代,信眾進聖殿敬拜的那許多規距,無形中在訓練個人以及團體的守秩序和敬 虔的心志。禮儀中的割禮提醒人節制情慾;守安息使人有定期的休息和培養高超心靈的機會。許多食物及生活規範的禮儀,像婦女的生產期及月事期的規則,都成為 保獲婦女,以及養成健康身心的好方法。
律法在猶太宗教歷史上是很珍貴的事,有了律法,使他們高於周圍的外邦人;有了律法, 使他們成為素質高的民族,身心健康的民族。因為有律法,所以他們才自覺到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律法在舊約當中原是很被敬重的,例如詩篇有許多篇是為頌讚律法 而寫的。因為律法是上帝的話,那行為完全,遵行耶和華律法的,這人便為有福(詩119:1)。詩人說「我何等愛慕你的律法,終日不住的思想」(v.9-7)。祢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v.105),所以我愛祢的命令,勝於金子,更勝於精金(v.127)。大衛的詩中也讚美律法,說它比金子更可羨慕,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
但禮儀和律法為什麼在耶穌的時代變成不受歡迎,而且被耶穌和保羅攻擊的對象?最大的 原因是自猶太人被擄回來以後,他們所發展出來的猶太教,太注重律法的條文和禮儀的規定。他們以為遵守了那些條文便完成了義行,接著,他們便是義人。由於太 重視律法與禮儀的規定,而忽略了禮儀的目的,或者律法的本意和精神,所以禮儀和律法便成為生活的負擔。例如守息日,原來是要使勞苦擔重的人得安息(包括心 靈上的),想不到卻變成了定人罪的根據,沒有守安息的人要被趕出會堂。食物的潔淨原來是為了健康,卻變成分類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依據,使他們無法在一起吃 飯。禮儀與律法的規定原是導引人向善的規範,但其細則發展得太多而使人動彈不得,處處得咎。例如被判為罪人的老百姓可否與宗教人員接近?安息日可否醫病? 吃飯要不要有洗手禮(指的是洗手禮,不是洗手)?要不要清楚畫分職位的稱呼?是不是凡事要發誓?但要指什麼東西來發誓?如何施行十分之一的奉獻?要洗淨放 食物的杯盤,或者淨化存放思慮的心?要稱誰為鄰居?比鄰而居的外邦人可否被稱為鄰居?
耶穌說他來不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乃是要成全(太五17)。耶穌當然也不會反對禮儀,因為他也曾和門徒到聖殿去排隊,等著奉獻(路廿1-4)。他也到會堂去守安息。他從童年到成年,都在猶太教的舊禮儀中長大,包括出生時的受割禮,母親為他奉獻頭胎兒子的祭,年少時隨同父母到耶路撒冷去過節(路二21-46)。 耶穌所努力的,是使上帝的話,律法和先知(包括禮儀),的設立目的和精神得以成全,使禮儀和律法在人們的心中,生活中成為有用的幫助,正如詩篇的作者對律 法所頌讚的,律法是那麼美好,那麼令人喜愛的東西;到耶和華的殿中去禮拜是那麼樣的令人羨慕,而不是成為人的絆腳石。
為了達成以上的目的,禮拜中有分成了好幾部份,最主要的有:
a.對上帝的敬畏與讚美的部份---這一個部份的目的是要養成對上帝的認識。因此所唱的詩,所作的禱告,或者其他的禮拜儀式,也都以顯示上帝的創造、愛或威儀為主。目的是養成對上帝的敬畏,認識祂而敬畏祂,是人與神關係的第一要務。所有的信仰內容應當都是從這個基礎,認識祂而敬畏祂,而發展出來的。
b.對上帝的話語或啟示的領受---因 為有需要領受上帝的話語或啟示,所以才有禮拜中的講道。這種事情在舊約時代就有:在聖殿獻祭的時代,上帝的話語由祭司傳達;在會堂裡有朗讀經典的時代,上 帝的話語由宣讀經典,以及拉比的講解而傳達。在新約的時代,領受上帝話語的部分,大致和會堂差不多,由讀經和宣講而組合。但無論那一種,目的都要使上帝的 話語得以傳達。
c.信眾的回應---禮 拜的活動是人神之間的關係的,所以整個過程應該是對話式的,不只在於上帝對人的啟示,人對上帝的敬拜而已;當中也渉及上帝對人的愛,人對上帝的感謝。舊約 時代的獻祭和新約時代的奉獻,其目的時常是為了提醒或訓練感恩的心。所以在這個層面的禮拜就有感恩、奉獻、默想、投身事奉的事工或讚美的成份。
d.聖的共同體的意識---因 為禮拜中要達成的是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三重關係的聖的共同體的互動,所以禮拜中的會眾的交誼與互動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在禮拜中要如何達到會眾的交誼、關 懷、互愛,需要教會用心去想,只有禮拜中的報告是不夠的,應當要有表示互相關懷的機會,例如禮拜後的交誼,茶敘等。況且有些報告太事務性、繁雜而且冗長。 報告者要注意,報告也是禮拜中的一部份,所以要使它的內容達到聖的共同體的關懷。
e.被差遣的認識---對上帝的敬拜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參加禮拜的人要被差遣。一般教會的禮拜,有許多人以為唱了頌榮的詩就是要散會。其實基督教的禮拜沒有」結束」這樣的意思,禮拜的最後是被差遣。像舊約時代的以賽亞一樣,當他見到上帝的榮耀,罪被潔淨後,最後的結束是被差遣。所以所謂的散會是被差遣的意思。
但整個禮拜中最重要的是要產生三重關係共同體的互動。我們要求上帝在禮拜中不但臨在,而且要參與我們團契之中,不可讓祂作一個觀眾,或者被供奉的對象。我們會眾自己也是禮拜的行動者,不可讓牧師、司會者成為演員,會眾成為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