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萊因霍爾德•尼布爾之“基督教現實主義”述評


「上帝啊,讓我們坦然接受那無法改變的現實,給我們勇氣去改變那應該改變的現實, 賜我們智慧來分辨這二者的區別。」 ---R. 尼布爾(1892-1971

   
這篇「寧靜之禱」 (Serenity Prayer)名聲大到尼布爾內心的安寧被打破了!這則禱文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時風靡於美國與歐洲,許多人以為它是出自十八世紀德國神學家奧丁格(Friedrich Oetinger),或是著名的聖徒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之手。然而「寧靜之禱」充分展現了這位「基督教現實主義」倡導者的內心深處所蘊藏的。


<
何謂基督教現實主義 >

    現實主義是相對於理想主義和虛無主義而言的,所以是以可實踐性為其重點。而基督教的現實主義是尼布爾社會倫理學說或政治神學的基本概念,是以其人性論為基礎的。

尼布爾的人性論源自聖經人類學,並深受祁克果生存分析法的影響。人是上帝創造的,人的受造性決定了人的有限性,而有限性決非「罪」的理由,因為上帝看祂所造的甚好(創世記一31)。人是按上帝的形像所造(創世記一27),所以人具有自由以及超越自我之能力的天然稟賦。

人的雙重地位──既是有限又是自由,既屬乎自然又超乎自然──帶給他焦慮,因為一方面,他的有限性決定了他的依賴性,必需依賴上帝。另一方面,因著上帝賦予的自由能力,他可以把整個世界,甚至他自己納入他認識的物件,可是人並不知道其可能性的限制,於是產生焦慮。尼布爾強調,焦慮不是罪本身,卻是罪的內在前提。

人類有兩種選擇來克服焦慮:信靠上帝、或是信靠自己。一旦選擇了後者,人就陷入了罪的泥沼。尼布爾指出,驕傲是基本的罪。他將驕傲分類為權利的驕傲、知識的驕傲、以及道德的驕傲。如果人認為自己的權力、知識和、品行是完全沒有限制的時候,就犯了驕傲之罪。

在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的領域裡,驕傲之罪便導致不公正。

   
社 會與政治倫理主要是探討團體間的關係。既然團體是由人構成的,所以團體都有罪性。團體表現出的傲慢、偽善、自我中心、貪婪和殘忍,常常比個人更是有過之。 團體會高舉道德口號、作出種種努力,但是內裡往往隱藏著自義、自欺和自利。國家就是最大的團體,而它所表現的團體罪性特徵也尤為突出。尼布爾有一部著作, 書名叫《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Moral Man and Immoral Society)》。尼布爾並不是把人當作道德的人;他乃是說,個人比團體更有可能實棧道德生活。

   
這 是和一般基督徒倫理學者所探討以個人為主的倫理學較不同之處,但是我們不可忽略人是團體之生物,現實社會中團體之運作比個人之運作更明顯。可是基督徒在福 音之傳遞與運作上受到傳統之影響,較少注意到此,常常強調耶穌基督是「個人」之救主,而非 「團體」之救主,所以造成社會與文化之影響力減弱。因此,此為我們在福音與神學上需要修正之處,以發揮福音是上帝之大能之功效。


〈「完全的愛」與「最大限度的公正」〉

愛與公正的關係是尼布爾探討社會倫理的一個主要方法。許多倫理學家常採「非此即彼」的態度,選擇其中的一項作為建立社會秩序的原則,但尼布爾則尋求一種理解愛與公正重要性的辨證方法,即在愛與公正之間體現創造性的張力。

   
尼布爾對愛與公正作了區分。「完全的愛」(Agape) 是犧牲的愛,它超越家庭、種族、和國家的侷限,不去算計自身與他人之間的利益。而理想的公正則是區分和算計,仔細地權衡和設定彼此利益的界限與關係。社會 秩序的合理、權力的制衡、社會各種勢力的利益平衡、以及具體歷史條件下最大限度的公平,這些都可歸結為尼布爾所謂的公正。那麼,二者之間有何關係呢?

   
尼布爾指出,從耶穌身上我們才能知道什麼是完全的愛。耶穌的榜樣和教導──愛的命令──是人類的道德準則。「愛人如己」是愛律的最終目標,愛是人類關係的最終要求。


另一方面,尼布爾把十字架彰顯的犧牲大愛稱作不可能的可能(Impossible Possibility),因為人的罪性決定了人不可能達到耶穌的標準,社會也不可能在愛律基礎上建立。所以,人類的一切道德成就都要置於「完全的愛」(Agape)的審判之下。愛律是批判人類一切道德行為的準則。尼布爾強調基督與人類文化的不連續性。基督教肯定人類在改善社會次序、增進人類福祉的種種努力和成就。然而,基督教絕不崇拜歷史的進步。墮落的世界已經決定了人類文明的成果只具相對的價值。

   
尼布爾是民主制度的堅定擁護者。人秉持公正的能力使民主成為可能,而人罪性中不公正的傾向使民主成為必須。迄今為止,民主社會是能實現「最大限度的公正」之社會。但民主社會顯然不是以愛為基礎的社會,更不是上帝之國。同時,民主社會的公正還需要注入趨向完全之愛的動力。

   
事 實上,基督教與具體的社會組織模型、以及歷史時代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繫,因為上帝的救恩是為所有時代的一切人預備的。基督信仰並非一定要通過民主制度才能 得到最充分的表達;相反的,是民主制度需要在基督信仰中汲取生命更新之泉。因此,民主制度與基督信仰的關係,主要是單向性的。


所以民主政治產生於高度福音化之地區。

〈愛與公正的辨證關係〉

   
尼布爾的現實主義,體現在社會政治秩序中「愛與公正的辨證(或悖論)〔paradoxic〕 關係」上。歷史上任何「最大限度的公正」或「權力制衡」都要受 制於以耶穌「愛的命令」所體現的公義召喚。愛始終超越公正。愛既成就公正,同時也否定公正。就公正「承認自我訴求」而言,公正不如愛。進一步說,如果沒有 愛,公正就不能存在。因為如果沒有愛的「嗯典」,公正就要退化為不公正。反之,就公正「放棄自我訴求」而言,公正就不再只是公正,而成為犧牲的愛。

   
因此,在社會政治領域當中,現實主義意識到,即便在最好的情形下,當下的世界仍然是置身於審判之下──受那更高的完美境界所審判。犬儒主義或虛無主義的錯誤,在於否定這個更高的境界;而烏托邦理想主義的錯誤,則是以為這個更高的境界會是當下世界不斷進步的最終結果。尼布爾認為,真正完美的社會只能有賴於上帝末世的拯救。

   
事實上,在社會倫理政治倫理領域裡,有許多事雖然非常棘手,卻是我們有能力做到的,基督徒需要勇敢地介入;但也有許多非常重要的事,是我們無力企及的,基督徒則需要在禱告的盼望中,迫切等待上帝的拯救。

  
「人性論」和「愛與公正的辨證關係」,是尼布爾所倡導「基督教現實主義」的兩個基本要點。這兩個概念貫穿於他對社會政治領域各樣熱點問題的分析中,包括二戰後國際次序的重建、和平主義、政治權威、多元的民主社會、國內各利益集團的衝突、以及對共產主義的批判等。

   
尼布爾的基督教現實主義依然是分析批判當代社會政治生活種種問題的有效工具。先知批判的精神祇能訴諸於全然的他者,就是「上帝」。離開源自上帝的批判精神和懺悔意識,基督教的現實主義也就不復存在。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