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想為透過教育消除貧窮、改造社會 。教育必須成為所有人的財富。
  
教育目的在發展人的一切天賦與能力,使人的各種能力和諧發展。教育者必須適應自然,對兒童施加與兒童本性一致的影響力量。

提出初等教育的觀念。在布格多夫的教育實驗被稱為“近代小學的搖籃”。 

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自然教育的原型、社會教育的榜樣,更是教育的基礎。特別是母親對子女的影響。

[論德育]

在人的各種能力和諧發展中,道德力量是主要的、領先的。道德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關鍵。

真正的德性核心,是以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也就是內在本性的情感,這種情感是從母子間的自然關心亦即家庭裡親子情愛中開始的。

德性的情感,是上帝將自然與本能的情感移植於人類,並作為人類情愛(道德)與信仰(宗教)的永恆起點。因此信仰上帝是德性的最高要求,愛上帝與愛人類是一致的。

要形成兒童的道德感,必須從他們富有生氣的、純潔的情感開始。道德教育必須與兒童內心的實際感覺相協調,就是必須在兒童內心發展一種自己的道德力量的內在意識。應該積極鍛鍊意志的力量。

教育者應重實踐與身教,而不尚空談,而且德育應與智育緊密聯繫,教學應帶有教育性。

[論智育]

教育者應啟發兒童天賦的智慧,形成他們的判斷,激發他們的才能。

過去教育者造成許多禍害,在於他們違背自然,以機械的習慣取代智慧的自發活動。

提出要素教育論,簡化教育方法,建立讀寫算的基礎教學程序,而且在兒童心智的發展必須與知識的累積聯繫起來的思想指導下,擴大了智育內,開設了閱讀、書寫、算術與幾何入門,以及測量、繪畫、唱歌、體操、地理、歷史與自然方面的課程。其中音樂與史地等課程的設置,可說開了時代的先聲。Pestalozzi為近代初等教育的課程設置奠立了基礎。

為了訓練兒童的心理能力,從訓練兒童注意、觀察、記憶開始,然後訓練兒童判斷與推理。這不僅發展了兒童的認知能力,也提高了當時初等教育的水準。

[論體育]

認為兒童必須具有實踐能力與身體力量的發展。

兒童可以藉參加各種活動,運用發展感覺器官與四肢力量,體力就可因而得到發展。兒童有關節活動的能力,這是兒童體力發展的基礎。他主張依循人類本性,讓兒童進行簡單的體力鍛鍊。

勞動教育可以發展兒童的身體能力、力量與智慧,使兒童獲得勞動實踐技巧,形成德性,同時也懂得勞動的社會意義,培養適當的人際關係。

兒童在雙手勞動的同時,腦也得到活動,因而也得到鍛鍊,同時也增長知識,促進各種能力的發展。

教學與生產勞動(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是Pestalozzi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基本原理之一,他還提倡職業訓練,主張授予兒童從事農業與手工業的各種知識和技巧,使他們提高工作能力,獲得謀生的本領。

裴斯塔洛齊人性觀



一、人性發展三階段說

1.生物的原始階段:自然我
2.社會階段:社會我
3.道德自由階段:道德我,關鍵在”愛”。

二、裴斯塔洛齊論”愛”

1. 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愛的啟示,就是世界的救贖。愛是纏繞大地,也是上帝與人結合的一根靭帶。”

2. 人的愛是天性。「餵奶的時候,嬰兒的飢餓消失了,他感到滿足。經由這種方式,他學習到他的媽媽是這樣對待他。她在他的身上發展出愛來,在嬰孩還未說出『義務』及『謝謝』之前,這就是感激的元素。」

3. 愛就是行動的內在動機,沒有其他目的。

4. 人間之愛,除了生理本能之愛外,另有價值提昇的崇高意味。”教育愛〞是一對多的愛,關懷價值層次低者(貧苦兒童、品學兼劣、身心殘廢者)。

5. 根據其自述,裴斯塔洛齊是一個「在極度痛苦與失望中看到小孩無邪的眼睛,頓即找到活力的人。」

6. 學校如家庭。

斐斯塔洛齊教育理念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一、落實教育機會均等

    裴斯塔洛齊「教育愛」精神的表現,條件愈差的兒童愈要積極關愛與教育。裴式的觀點,猶如當前積極提倡的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相同。所謂教育機會均等即是指提供每個人同量的教育,意即學校教育的提供,是使每一兒童達到一既定的標準者,教育機會的提供,是使每一個體充分發展其潛能者,並且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直到學生學習成果符合某種常模者。

    換言之,教育機會均等係提供每個國民在成為勞動力之前,達到一定教育水準的免費教育,在基本教育階段,所有兒童無論其家庭社會背景為何,均接受共同的課程,促使不同社會背景的兒童在同一學校接受教育,相同學區的學校,在經濟或資源條件上盡量相等。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方法,可採用以下措施:
  ()提供完整的義務教育
  ()落實教育優先補助
  ()實施補償教育
  ()擴大免費教育範圍
  ()發展特殊教育

二、實施建構式教學

    裴斯塔洛齊強調應給予兒童直觀學習的機會,換言之,教育即在於讓兒童身體力行親自體會知識與道德的涵義,而排斥無意義的灌輸,讓兒童透過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的互動,建構自我的知識與道德意識。因此可採用建構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兒童自我建構知識與道德規範。

    建構式教學係反對接受觀的知識論,反對邏輯實證論、傳輸模式等注入式的符應知識真理論,強調知識與個體學習,或學習者主觀建構有相對的關係存在。「科學家走過的路,再讓學習者走一遍」,人是主動建構知識,不把人當做一個被動接受刺激與資訊而產生行為單純反應的機器,而是如同科學家建構知識的作用或過程。

    強調個體與環境(社會、歷史、文化等影響)互動的依賴性,也就是學習的脈絡依賴性。認為知識或認知在其形式或建構過程中的「實用性」或「工具性」,而不是絕對的「真實性」或「客觀性」。因此,從事幼兒教育時可採用以下的教學實踐:
  ()教學目的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師角色

三、幼兒為學習的主體

    反對當代以教師中心本位的教學,強調以直接經驗取代教科書。

四、推展合宜的親職教育

    以多元文化、家庭系統的觀點為前提,主動與家長溝通

五、培養宗教情懷的教育觀

    指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目的與意義。

六、落實家庭教育

    再次思考與反省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斐斯塔洛齊教育的目的



  () 完人教育目的

    斐斯塔洛齊說:『發揮吾人腦、手、心全體的教育才是真實而自然的教育』、『把人之能力(腦、手、心)視若獨立的因素必然傷害或破壞人性的平衡』。也就是說,教育之目的,在求個人體育、德育、智育的均衡發展。
    說明如下:

      1.智力(知識) —腦(智育):以直觀為方法,透過活動中親
                    身體驗來學習知識。

      2.道德—心(德育):認為一個人發展有三個段落:即自然
                       人、社會人、道德人。

      3.身體(技能) —手(體育):提倡體育和勞動教育,注重在
                     培養實際能力。

()、人類本質的改造

    斐斯塔洛齊認為人間的一切苦難和悲慘現象來自於文化問題,要解決文化問題又非從人類全體的心靈本質徹底改造不可,此即教育的目的。

 ()、須重視道德訓練與宗教陶冶

      斐斯塔洛齊認為人乃社會的動物,必須在社會中才能獲得教育效果。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