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教會在門徒訓練上為何失敗


一、教會領袖對教會成功的定義有偏差

    教會增長學稱為 ABC (Attendance, Building, Cash) 的牧會哲學:即聚會人數、自置堂址、奉獻收入,往往成為今日教會成功的指標。當然,很少教會領袖會公開承認是在朝這目標前進。不過,在教會計畫書中所設定的目標和年會報告中,就可見一斑。教牧領袖也可能無意中接受了世界上成功的標準,以外在可見的數量來論成敗,因此也就不必注重門訓了。

    世界宣明會的 Tom Getman 認為「我們的責任並非增加使人信主受洗加入教會的人數,而是要幫助人決志跟隨耶穌,活出祂的信息。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新約中只出現了三次『基督徒』,但『門徒』卻出現了約269!

二、教會領袖認為門訓已經落伍不適用

    今天神學院訓練教牧的課程日趨專門化,加上信徒背景多元化,工作、家庭、社會、壓力又重,教牧面對特別需要貼身關顧問題的「小羊」,往往已弄得心力交瘁,哪有時間餘力去門訓信徒?

    David Bosch 在《Transforming Mission》中說:「成為門徒的意義就是下定決心,絕不回頭地轉向上帝和鄰舍,從此一生不停地行走這條路,路上不斷地發掘愛上帝愛鄰舍的新層面。」

三、信徒錯解救恩、沒有貫徹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被誤解為只要舉手表示相信,或作一個決志禱告,就已經完成了整個信仰的過程,從此生活依然故我,只等著上天堂。

    A. W. Tozer 在《Jesus, Author of our Faith》中說:「時下流行傳講無痛的基督教,和自然成聖論,己成了實時文化的一部份。祇要倒一點水攪混,再拿起福音單張,你就算是基督徒了!」

    不錯,救恩是藉相信基督耶穌的拯救而得,可是上帝還讓信主以後的基督徒活在世上,作祂的見證,聖經也教導我們要靠主成聖,我們就應繼續認識上帝的真理,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參羅5-8章,弗4-6),跟從主的腳蹤、做主門徒、榮神益人。

    J.C. Blumhardt 在《Thy Kingdom come 》說:「對耶穌的門徒來說,從頭到尾都是一句話:服從主。我的意思是,『你這信的人,服從你所信的人』,比較『今天相信』更重要。如果單單相信而不服從,那又有什麼益處呢?」

四、信徒誤認門訓是特為「屬靈人」而設的

    聖經記載,信主的人就是跟從耶穌、學習耶穌的「學生(或學徒)」,也就是門徒,新約稱之為「道上的人」(People of the Way)。後來福音傳到了安提阿,耶穌的門徒才被稱為「基督徒」(11:26) ,直到今天。所以,門徒包括了每一位基督徒,不單是特別長進的信徒。

    百多年前,A. B. Bruce 寫了一本經典之書《Training of the Twelve》,指出四福音裡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耶穌如何訓練門徒」;耶穌要叫受過訓練的門徒去帶領人信主,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麥卡瑟稱門徒為《十二位平常人》,都不是靈性超凡的人,卻跟隨一位靈性非常的主,被祂改變了生命。

五、教會誤解門訓的內容和特色

    許多人以為門訓只是一些小組化單向教導或學習,其作用已被其它小組取代,如:查經小組、互助小組、成長小組、代禱小組。而且坊間門訓的材料大都是翻譯,還沒有為華人信徒度身訂造的。其實門訓就是跟隨基督的腳蹤,活出主的生命,也就是傳承那因領受了福音而被聖靈改變的生命。當然人若沒有自己作過門徒,也很難教導他人作門徒。

    Bruce指出耶穌對門徒的幾個呼召,它們也是我們跟隨耶穌與門訓事工的重心。

1:39記載主對兩個門徒說:「你們來看」。這是耶穌的第一個呼召,就是「我做,你看,我們坐下來談」的模式。

 3:14,耶穌呼召門徒要「常和自己同在」。這可說是「我做,你幫忙,我們坐下來談」的模式。

 6:7, 30,耶穌呼召門徒「出外傳道,然後回來匯報」。這就是「你做,我幫忙;你坐下,我們談」的模式。

        耶穌在升天前頒布大使命,告訴門徒「要去」,祂接著離開世界,讓門徒們去做福音工作。人必須先來到耶穌跟前接受訓練,然後才能夠去承擔使命。

     以上就是耶穌訓練門徒的四個步驟。最後,我們應該自問:

1.      自己是否有耶穌的呼召 (Devine Calling)
2.      曾否跟隨過別人做主門徒 (Discipleship)
3.      是否明白在成長中,應努力成為他人屬靈的導師 (Mentorship)
4.      我是否已找到了我事奉崗位上的接班人,並把工作交給受過訓練的門徒來接手了呢 Successor)?

為什麼要做門徒訓練


    許多教會、基督徒有這樣的疑問。然而紮實的門徒訓,就是為了練操練我們如基督一般,將真理化為行動,完成上帝偉大救贖的計畫!

一、從聖經來看看,我們為什麼要做門徒訓練?

1.
耶穌的教導(馬太4:18-22)


    耶穌教導我們,門訓不是課程,而是實際的跟隨,同時也代表了老師與學生之間必須有良好親密的關係。

2.
保羅的教導(林前11:1)


    教會建造者保羅也是如此教導弟兄姊妹「你們要傚法我,像我傚法基督一樣!」因此,所有的領袖都必須先傚法基督,所帶領的門徒才會傚法基督。

二、什麼是門徒訓練呢?


    門徒訓練的本質就是「傚法、模仿」,教會往往只做門徒教育而非門徒訓練,而真實的門訓從領袖生命典範開始,並幫助門徒跟隨,越來越像基督。

三、門徒訓練的內容


1.知識的裝備(馬太16:13-17)


因著教導幫助弟兄姊妹心中有真理,使信仰有焦點。


2.生命的操練


    門訓涵蓋了「責備、歸正、療傷、激勵」等,幫助弟兄姊妹再責備中程長、導正中更加忠心、受傷得著安慰、失落得著醫治!

3.
事奉的操練


「專業操練、規範操練」都是事奉當中十分重要的學習,透過服事的協調、態度、關係、成全,使彼此更像基督!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當代的禮拜議題


    禮拜與世界有三層關係:認同、對抗與改變。這相當於教會要祝福世界、要與世界分離,更要勝過世界。因為世界是屬於抵抗上帝的勢力,教會一產生之時,就受到世界的迫害,之後世界接納了教會,最後教會要征服世界,讓上帝國完完全全的實現。雖然教會不等同於上帝國,但是上帝國是透過教會來實現。而禮拜更是教會之彰顯,所以說到禮拜與世界之關係,等同於教會與世界之關係。也因為如此,上帝的兒女要靠主剛強,不要為現今的世代各種現象而迷惑和軟弱。
    當然禮拜不只是對世界有影響性,教會對禮拜也有些要調整的地方許多基督徒認為禮拜是一種享受,其實禮拜並非要享受而是服事。因為禮拜是要討上帝喜悅,不是要討人喜歡;要榮耀上帝,不是要榮耀人或教會。基督徒不可以讓自己的喜好,來左右敬拜的模式。
    基督徒為何要禮拜,因為上帝的救恩臨到我們,要將我們全人全身獻給上帝,這是保羅勉勵我們獻上為活祭之義意。也就是我們要靠著耶穌基督過我們新生的樣式來榮耀上帝,所以基督徒的生活本身就是禮拜。而主日崇拜或是特別聚會只是禮拜之一部分。
     禮拜要回歸到聖經之教導:奉主耶穌的名,在聖靈裡,將榮耀歸給父上帝。要記著:若不透過主耶穌基督,只憑熱心、音樂、儀禮、方法、意志、行為、都不能蒙上帝之悅納,得救如此、成聖如此、禮拜更如此。
    而現在因為時代的進步,現代的教會中,在禮拜中使用了許多電腦科技的配備,人的角色在敬拜中越來越薄弱,比如在敬拜讚美的時段,可以用投影機將YOUTUBE的片段播放出來,讓大家對著豐富的影像和聲音來「敬拜」,不需要敬拜團,也不需要樂團。許多教會也將詩歌和經文,用PPT投硬在銀幕上,感覺十分美觀與方便,可是這卻造成地兄姐妹唯一翻聖經的機會都失去的。所以,高科技對禮拜之便利性,不一定是好事。
    另外一個令人爭議的,就是電視上的講道,許多人認為是一個傳福音或造就基督徒的好管道,但是就互動性來說,那是非常不好的方式。講道不只是講道者要努力,聽眾的回應也是很重要。在電視上講道,講員看不到觀眾之眼神,不知道聽眾明不明白,不知道聽眾有無受感動。而觀眾與觀眾之間更是沒有互動,不像在禮拜中,弟兄姊妹一同唱詩、禱告,有聖徒相通的體會。
    Cheers雜誌第140期中也有一篇文章《科技沒禮貌,人才有禮貌》,中說到:『「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是一句很有名的行銷文案,確實,愈來愈多科技產品在設計時,都已把人性納入考量,讓使用介面愈來愈友善、順手。但你有沒有發現,在大量依賴科技的過程中,「人」卻變得愈來愈沒有「人性」?』『沒有錯,科技是簡化工作、提高效率的工具,然而什麼都交給它代勞,本來人與人間的關心跟溫度,反而就不見了!這不只影響對工作跟服務的思維,在生活端產生的效應更大。
    人與人都如此,上帝與人之間更不能用科技代勞。因為耶穌基督的恩惠、聖靈的感動和上帝的慈愛,是遠遠超越人的科技,並且是萬古彌新,是科技無法取代的。所以,禮拜不要讓過多之科技產品代勞。

禮拜與藝術


    說到「禮拜與藝術」會讓人想起:哥德式教堂的立體雕像,或是壁畫,或是彩色玻璃的畫像;東正教的平面「聖像」。其實不僅是這些,新教禮拜堂中的Banner,或是象徵圖案與符號。這些圖像性的作品,原始的目的是要表達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是有形有體可以讓我們看見與摸到,不是要我們做偶像崇拜。當然,在偶像崇拜盛行之處,這樣的做為需要更多的神學闡釋,以免遭到誤解。正如我在鄉下教會看見一些剛信主的老姐妹,因為「拜」習慣了,對著禮拜堂的十字架,手掌合十跪拜。
    藝術其實不只包括圖像性的作品,也包括禮儀、戲劇、音樂、講道。這些是動態性表現,是一種時間性的作為,讓人在這一次再一次的演練中,一次再一次經歷些穌基督的降生、受苦、死、復活、升天與再臨,在其中不斷確認耶穌基督的救贖,以及聖靈的更新,父神的慈愛與憐憫。
    透過藝術的表達,不管是動態或是靜態,讓那抽象、不可知的、無法理解的,變成是具象的、可知的、可理解的。耶穌基督是上帝和人之間的中保,是真為上帝,又真為人,親自成為人的樣式,以人可見之肉身與行動,將那看不見的父,向人顯現。正如約翰福音118節:『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耶穌除了透過自己的道成肉身,在地上的生活,也透過講道,尤其是透過比喻的故事,將那不可見的天國,用圖像的文字表達,把天國畫在每個聽眾的心中,讓人明白天國是甚麼,上帝要人如何回應。
    而使徒保羅也在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也說:『無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已經活在你們眼前,誰又迷惑了你們呢?』(加拉太書31節)
    所以使徒們也是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福音,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具體讓初代的信徒認識。讓他們不像希臘人,只用抽象的理性、哲學來認識基督和上帝的救贖。也讓他們不像猶太人,只盼望神蹟,看得見的現象。因為救恩的事件,是已經發生但仍在進行之中,尚未完成的事件。「藝術」的功能之一,就是化剎那為永恆。讓人一再一再的做一件象徵性的事,不僅現在沉浸在其中,也指引到永恆的事。禮拜,也就是這樣的藝術。
    禮拜是以紀念的方式,不斷的重演,讓我們每一個人在其中如同是一台戲,演給上帝、天使、世人和魔鬼觀看。在其中不斷紀念耶穌基督的事件,讓人看見耶穌基督的救贖、得勝、榮耀、…,也讓參與在其中的我們得著喜樂與滿足,更呼召那些未加入我們行列的人,快快來加入這個榮耀的行列。
    「禮拜」與「藝術」,是時間與空間的表達,空間的布置也是引發參與者進入情境的重要因素。大到整個禮拜堂的佈置,小到一盆插花,一個光和影的表現,都會給參與禮拜者很大之迴響,這就是藝術的功能。
    這讓我想到在學校禮拜堂做禮拜時,望著外面的花草樹木,在風中的搖曳,鳥兒的鳴唱,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發出的優美樂音,感覺上帝的靈就在其間運行,將我帶到上帝的寶座前。心中讚嘆:主啊,祢真是美好!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