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教會在門徒訓練上為何失敗


一、教會領袖對教會成功的定義有偏差

    教會增長學稱為 ABC (Attendance, Building, Cash) 的牧會哲學:即聚會人數、自置堂址、奉獻收入,往往成為今日教會成功的指標。當然,很少教會領袖會公開承認是在朝這目標前進。不過,在教會計畫書中所設定的目標和年會報告中,就可見一斑。教牧領袖也可能無意中接受了世界上成功的標準,以外在可見的數量來論成敗,因此也就不必注重門訓了。

    世界宣明會的 Tom Getman 認為「我們的責任並非增加使人信主受洗加入教會的人數,而是要幫助人決志跟隨耶穌,活出祂的信息。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新約中只出現了三次『基督徒』,但『門徒』卻出現了約269!

二、教會領袖認為門訓已經落伍不適用

    今天神學院訓練教牧的課程日趨專門化,加上信徒背景多元化,工作、家庭、社會、壓力又重,教牧面對特別需要貼身關顧問題的「小羊」,往往已弄得心力交瘁,哪有時間餘力去門訓信徒?

    David Bosch 在《Transforming Mission》中說:「成為門徒的意義就是下定決心,絕不回頭地轉向上帝和鄰舍,從此一生不停地行走這條路,路上不斷地發掘愛上帝愛鄰舍的新層面。」

三、信徒錯解救恩、沒有貫徹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被誤解為只要舉手表示相信,或作一個決志禱告,就已經完成了整個信仰的過程,從此生活依然故我,只等著上天堂。

    A. W. Tozer 在《Jesus, Author of our Faith》中說:「時下流行傳講無痛的基督教,和自然成聖論,己成了實時文化的一部份。祇要倒一點水攪混,再拿起福音單張,你就算是基督徒了!」

    不錯,救恩是藉相信基督耶穌的拯救而得,可是上帝還讓信主以後的基督徒活在世上,作祂的見證,聖經也教導我們要靠主成聖,我們就應繼續認識上帝的真理,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參羅5-8章,弗4-6),跟從主的腳蹤、做主門徒、榮神益人。

    J.C. Blumhardt 在《Thy Kingdom come 》說:「對耶穌的門徒來說,從頭到尾都是一句話:服從主。我的意思是,『你這信的人,服從你所信的人』,比較『今天相信』更重要。如果單單相信而不服從,那又有什麼益處呢?」

四、信徒誤認門訓是特為「屬靈人」而設的

    聖經記載,信主的人就是跟從耶穌、學習耶穌的「學生(或學徒)」,也就是門徒,新約稱之為「道上的人」(People of the Way)。後來福音傳到了安提阿,耶穌的門徒才被稱為「基督徒」(11:26) ,直到今天。所以,門徒包括了每一位基督徒,不單是特別長進的信徒。

    百多年前,A. B. Bruce 寫了一本經典之書《Training of the Twelve》,指出四福音裡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耶穌如何訓練門徒」;耶穌要叫受過訓練的門徒去帶領人信主,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麥卡瑟稱門徒為《十二位平常人》,都不是靈性超凡的人,卻跟隨一位靈性非常的主,被祂改變了生命。

五、教會誤解門訓的內容和特色

    許多人以為門訓只是一些小組化單向教導或學習,其作用已被其它小組取代,如:查經小組、互助小組、成長小組、代禱小組。而且坊間門訓的材料大都是翻譯,還沒有為華人信徒度身訂造的。其實門訓就是跟隨基督的腳蹤,活出主的生命,也就是傳承那因領受了福音而被聖靈改變的生命。當然人若沒有自己作過門徒,也很難教導他人作門徒。

    Bruce指出耶穌對門徒的幾個呼召,它們也是我們跟隨耶穌與門訓事工的重心。

1:39記載主對兩個門徒說:「你們來看」。這是耶穌的第一個呼召,就是「我做,你看,我們坐下來談」的模式。

 3:14,耶穌呼召門徒要「常和自己同在」。這可說是「我做,你幫忙,我們坐下來談」的模式。

 6:7, 30,耶穌呼召門徒「出外傳道,然後回來匯報」。這就是「你做,我幫忙;你坐下,我們談」的模式。

        耶穌在升天前頒布大使命,告訴門徒「要去」,祂接著離開世界,讓門徒們去做福音工作。人必須先來到耶穌跟前接受訓練,然後才能夠去承擔使命。

     以上就是耶穌訓練門徒的四個步驟。最後,我們應該自問:

1.      自己是否有耶穌的呼召 (Devine Calling)
2.      曾否跟隨過別人做主門徒 (Discipleship)
3.      是否明白在成長中,應努力成為他人屬靈的導師 (Mentorship)
4.      我是否已找到了我事奉崗位上的接班人,並把工作交給受過訓練的門徒來接手了呢 Successor)?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