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類歷史發展:
人因為驕傲、要與上帝取得同等的地位而墮落悖逆上帝,使人與上帝的關係隔離。現代有人認為當科學發展到極度時,上帝就沒有存在的空間了,因此他們認為上帝只是科學中難以解釋的事物的托詞,當一切明朗了之後,就不需要上帝了。
二、人類科學發展史不斷地暴露出人心的狂傲:
阿基米德提出了槓杆原理,因此狂妄地說只要給他一個支點,他就可以把地球舉起來。但他不能找到這一支點,因為這是人所辦不到的。
三、牛頓絕對時空觀的確立:
1.牛頓依據克卜勒的行星運行三大定律,發現行星在運行中並沒有因為向心力的反作用力而遠離運行的軌道。
這表示行星與太陽之間存在一種吸引力,這使得他發現了萬有引力。他首先以月亮與地球之間的關係做一測算,得到證明後才提出萬有引力定律,使得科學家們大為興奮,並在依此推算各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時都得到證明。但是在換算天王星與太陽之距離時則發生了誤差,這使得科學家們假設認為在天王星與太陽之間必存在另一行星,並產生引力,吸引了天王星,這一假設也得到了證實。這一假設的行星即為冥王星。因此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得到完全的確立。
2.當人類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發現巨大成果的同時,其他物理、化學、生物各方面的科學發現也很豐富。
這使得人們又再次地驕傲起來,認為人類不需要上帝,因為科學解決了人類的疑惑,並提出了解決方法。就在人們以為科學似乎已大功告成的時候,人類又再次面臨到挑戰,而驚覺到人類的渺小。
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當牛頓的絕對時空論確立的時候,人們似乎認為宇宙的奧秘已將揭曉,但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打破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他發現宇宙中的一切時間、空間、長度、重量的參照系在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一切時間、空間、長度、重量等都是會變化的,而光速為一常數。這使人知道了變化無窮的宇宙,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五、量子力學-海森保(Heisenberg)的測不準原理:
海森保發現,在一個與原子相似之質點的動量和位置不能同時測準,因為這兩者之間的誤差相乘大於等於一個常數,所以當你測準了它的動量就測不準它的位置,反之亦然。愛因斯坦對此理論有很大的爭論。他認為若真有這一粒子存在,那麼它在一瞬間的速度與位置應是可以準確知道的,若不能測知,這粒子即應不存在。爭論的結果是物質可能不是由固體所組成的,因為當一物質被分析到元素、分子、原子、電子、夸克後,最後發現竟然沒有東西了。他們發現很多物質都是一種波動,沒有實體,這是由楊格的雙狹縫實驗所得到的。光因為互相干擾而產生顏色,但把光源控制成一組光源時,在通過狹縫的時候仍有顏色,因此科學家提出物質乃是一種波動,但有自覺性,當它被觀察時,能量波就凝聚在一起成為物質,這些理論的提出使我們發現人類知識越廣泛,對科學追求的結果越顯出自己知道得微小,甚至不知道宇宙的奧秘。
六、太空時代:
當二十世紀初人類科學家提出的理論使人發覺自己知識的渺小並不能探知宇宙的深奧時,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當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踏入月球的時候,人的驕傲又再次地顯出,認為人定勝天,征服宇宙是指日可待的。但美國的太空專家勃克則認為不可能,因為人最高的飛行速度與地球直徑相比,彷彿剛離地面而已,而銀河系直徑約有10萬光年(即以光速行駛十萬年),人無法活得這麼長久,無法旅行得這麼遠去侵探上帝的宇宙,人只能在有限空間裡探索而已。
七、人的認知有限
在進入二十世紀的時候,科學家發現了進一步的科學技術去探索宇宙的奧秘,但就在他們以高度科學技術去研究宇宙的時候,他們也同時發現了人類知識的有限。例如,在牛頓提出光是由粒子所組成的之後,大家又在二十世紀發現光有波的性質,但在某些地方又必須以粒子來解釋光,那麼光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1928年,波爾提出了一個光的波、粒二性合併原則,這一原則至今仍為物理界人士所接受。
天文學家又發現在非線性三體運動的測量上若忽略了宇宙其中的一個電子,就會對所測出的數據有很大的影響。由此可知,宇宙是多麼的浩大,非人力所能測知的。愛因斯坦曾有此一言:“我只是在真理的海邊徘徊,一無所獲”。這正說明了人知識的有限。
八、啟示與知識:
早期的科學家有一種天真實在論的想法,認為人有自己的智慧能力,對客觀的事物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就可以憑我們自己的智慧能力去認識宇宙。但這一理論在二十世紀被推翻了,因為科學家們發現人沒有能力可以光靠自己去認識宇宙。人的知識太渺小了。
波爾又提出了不可知論,他認為當我們在觀查、研究一個現象的時候,需要有很多工具,如光、電等儀器的測量,而這些工具本身就有互相間的影響,使所要觀查研究的現象不正確。
因此有人提出宇宙間沒有任何絕對的東西,但他忽略了上帝是絕對存在的。在申命記廿二29記道:“隱秘的事,是屬於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所以,基督教的知識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切的知識起源於上帝的啟示。在希伯來書一3中記載道:“上帝用祂的大能托住萬有”。上帝創造並維護宇宙,這不是我們人類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