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老年期的特徵與宗教教育



我們稱六十歲以上為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生歷程接近尾聲的時期,在一般的老年人心理狀態中,總是充滿了回憶及遺憾。他們常常回憶過去輝煌的時代,對失去的充滿了遺憾,而對未來卻不敢寄與任何的期望。 
  
老年期也是一個不斷退化的時期,這些退化包括了身體和心智上的退化。這些退化使老人活在一個消極與無奈的光景中。

老年人是社會上一個很大的群體,在現代的社會中,由於生活環境改善,醫學昌明,一般人都較以前長壽,可活到七、八十歲。因而老人社群已成為當代每一個國家和社會所急切關注的問題,中國也不例外。據1995年的統計,中國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為數約一億二千萬,佔合國總人口9.76%,估計這比率於2020年會增長至20%。踏進廿一世紀,中國會成為人口老年型的國家。在教會中,老年人也是最多的群體,過去幾十年來,教會的信徒以老年人為多,而為老年信徒所提供的牧養和教育卻相當缺乏13。中國教會的今天,是有賴於老信徒在過去幾十年為主擺上,流汗流血地建立教會,持守真道。因而教會應該飲水思源,在他們年華老去的時候,好好的照顧他們,牧養他們,以報答他們在教會和社會上的貢獻。

為了讓教會更有效的培育老年的信徒,接下來我們首先稍為了解老年期的特徵,然後談談教會應有的老年人宗教教育。

1. 生理與心智的特徵

跟其他階段一樣,老年期有其特殊的現象,就是衰退。無論是生理、心理等等都有漸漸衰老的現象。

a. 生理與心智的老化

老年人的衰老現象是漸進的,進行緩慢。老人的年紀漸大後,他們的能力、精力和反應速度會下降,但他們熟練的技巧可補其不足。例如在西方的社會,老年人還可以駕車,只是反應速度比較緩慢而已。我們稱老年期為「衰老期」,變衰老的年紀因人而異,可能是五十歲,或六十歲,有些人甚至要到七十歲才有衰老的表現。衰老的年紀完全看生理與心智衰弱的速率而定。

假如老年人有怪癖、漫不經心、做事輕率、畏縮、適應力很差的現象出現,我們就稱這些老年人為「老耄」。所謂老耄,是表示其生理機能幾乎瓦解,心智也有崩潰現象。有些人可能在五十幾歲就發生這些現象,有些人根本不會發生,因為他們在死亡之前,身心還相當健全。老年人多數是變衰老,變老耄的很少。一般來說,衰老的比老耄的適應較差,因為前者對自己的失誤可以意識到,後者卻由於心智已崩潰而不能意識自己的失誤,因而較少有適應的困難。

導至衰弱的因素有兩方面,其一是身體的因素,另一個是心理的因素:

1)身體的衰老:人的身體內有織間質包括纖維與織液,這些組織主司營養的輸送和廢物之排泄。如果它們因年紀大而發生構造上的變化,就會導致功能的阻礙使細胞的營養欠佳,使之發生細胞的變性。隨年歲增大而發生的細胞變化,是這變化的過程自然之結果。這些變化方式有許多種,主要的變化有組織變乾;細胞分裂、生長與修補的遲緩,組織的氧化作用遲緩,新陳代之速度減慢,細胞萎縮、變性,色素增加,脂肪增多;組織彈性漸減,彈性組織變性;神經系統漸進性的萎縮與變性;維持內在的細胞與組織之平衡機構普遍地失靈等。另外,因為細胞質內的鈣、鐵、膠狀物之堆積,使細胞對營養及廢物的滲透力降低,而老化的過程會因而加速。因為組織衰老,會使老年人容易生病,例如是癌症等,這些都是衰老的明證。

2)心理的老化:心理的老化和身體的老化作用不一定平行。心理老化的遲早,是依個人心理能力的運作而定。測定心理老化的標準,不僅是能力方面,也包括了早年到成熟期個人所運用的種種發展項目,例如學習的慾望,欣賞、享受滿足與愉快的能力,興趣的廣泛性,及努力工作的意志等。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別人、工作及生命有不良的態度,會導致他出現老耄的狀態。同樣,一個人在退休後,如果沒有發展興趣,很可能會變憂鬱、精神不掁。身體與心智也會急劇的步向下坡,最後很快會步向死亡。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有一半是基於心理因素,而不是由於腦部疾病所致的機能失常。

如果老年人對老年角色適應較好,衰老會較慢,相反就會很快衰老。此外,日常生活的壓力,也會影響一個人的衰老速率。身體的老化如果再加上心理的老化,就會使衰弱的老化速度加快,而加速老化的過程。在衰老的發展上,個人的「動機」也佔者重要的角色。如果一個人沒有學習新事物的動機,不想求儀表、態度及生活模式的翻新,他將會比其他同年紀;而有強烈求新動機的人較快衰老。就身心的發展來說,一個人實際表現與潛能的差距,主要在於動機的有無。所以,當一個人退休及卸下家務後,時間多了,如果沒有積極地尋求新的動機,他將會產生厭煩感,身、心會很快地衰老。結的而言,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影響老年人心智的衰老。

b. 老年人的類型
不同的老年人,由於遺傳、社會經濟的狀況、教育背景及生活模式的不同而影響其老化速度有所不同。大至上可將老年人分為三大類,各類都有其特徵,這三大類為自主類型、適應類型及頹廢類型。

1)自主類型:這類老年人富有創造力與活力,他們不受文化、環境變化的影響,他們認為年紀的增加會帶來智慧,而不會喪失原創性。但他們不一定表現得很協調或適應得很好,這類人並不多,有些國家的元首屬於這類人。例如美國的總統很多都在六十歲以上。

2)適應類型:這類老人能完成家人或社會所給與他的任務,並且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環境是他們的庇護所,只要文化及環境對他們有利,他們就可以生活得很好。比如因家庭的需要,有些老人家還要幫忙照顧孫兒或打理家務,這些老人家因有存在的價值,以至他們的生活比較積極。

3)頹廢類型:這類人在體力喪失後,由於文化及環境不再支持他們,所以很快就頹喪下來。他們必須依賴文化環境的扶助,否則就不能獨立自主的生活。很多老人都屬於這類型,因為社會及家人老覺得他們年老無用,加上體弱多病,家人覺得他們是負累,所以他們自然會自暴自棄。

以上的分類,能幫助我們了解老年人,加以關心及培養。

2. 社會的角色與生活:

現代社會重視的是個人的工作效率、力量與速度,因而老年人就看成沒有用處。也因而社會人士對他們的態度欠佳。在社交與生活方面,老人的角色也漸漸的衰退。他們所擔當的角色愈來愈少,所承擔的角色也與以前不一樣。老年期的角色不僅變化大,改變也很突然。年輕時,角色的改變通常比較緩慢,例如在求婚期,男女可以有充裕的時間準備承擔配偶的角色。而老年期的退休,雖然可以預期,卻很少有所準備,他很可能昨天還在工作,今天會突然地退休下來。更糟的是,老年人的角色變化很難獲得社會的支持與幫助,加上社會視他們為無用的人,往往促使老年人不能成功地完成所承擔的角色。老年人由於感到自己無用,被遺棄,而有自卑自恨的感覺。今天,無論是社會或教會,都應該檢討一下,究竟我們對老年人的態度是否正確,能否接納他們,重視他們的價值,而給與肯定支持。
在西方或先進的國家,老人一般會住在老人屋或老人院中,孫兒有空才來探望。因而老人多半在孤獨中渡過晚年。富裕安定的生活,不能為老年人帶來幸福,反而是寂寞。不少老人在孤獨沮喪中產生種種的老人病和精神病。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健康的老人,他們非常獨立,可以照顧自己,有自己的朋友,有良好的社交生活及消閒的生活,不愁寂莫。然而這只是少數。

與西方相比,中國的老人與家人同住為多,獨居的只7%,約57.07%的老人由子孫或其他親屬供養,而有一半以上的老人家都要幫助家務及照顧孫兒15。不過隨著社會的變遷,大家庭的觀念漸漸解體,有一些老人過著孤單的生活,住在老人院中。目前中國的老人院較以前為多,根據一項一九九二年的調查,在全國五萬六千多個鄉鎮中,近三萬鄉鎮建立敬老院。城鄉鎮中福利院有四萬多個,收養老人近六十萬人16。相信現在已大大遠超過這個數字。愈多老年人入住敬老院,表示愈多老年人缺乏家人的照顧及溫暖的家庭生活。

另一方面,在一億二千萬老人中,有70%的年齡在70歲以下,身體健壯,還可以工作。有一位社會學家指出,改革開放的政策大大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及生活方式,老人家也不再像以那樣保守。不少老人都不想退下來,希望仍可以工作。

        整體而言,由於中國人口的老化速度比較快,因而照顧老人的擔子也愈來愈重,在家庭方面,由於經濟及生活的問題,照顧老幼成為年青一代的重擔。此外,一家人共處一室也難免出現磨擦及家庭的糾紛。在社會方面,為老人提供的福利,例如是醫療及消閒場所等都比較貧乏。以上種種的老人現象及問題,都是中國的社會、家庭及教會要面對的問題。

        無論是東方或西方,老人問題都有其共通性,都需要社會及教會好好的關注。面對現代老人的需要,華人教會應作些什麼呢?

3. 宗教教育建議

教會的日子愈久,老年信徒就會愈多。老年信徒是教會一個很寶貴的資料,廣東人有一句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信徒有很多寶貴的人生經驗及屬靈的經歷,可以為教會提供很多寶貴的貢獻。可惜,很多教會都忽略了這寶貴的資源。

一般人都很容易曲解老年人的本質及需要。很多教會同工傳道總是以為老年人已失去了工作的能力,因而不再給與他們任何事奉的責任,以為他們能來聚會已經不錯了。此外,亦怕老年人的精神不夠,領悟力退化,也不敢提供老人的宗教教育,以至老年信徒失去了培育的機會。其實,如果能善用老年人的特性及恩賜,他們可以成為教會很好的資源,繼續為神的國努力,只要教會能好好的牧養培育他們,他們一定能有一個金色的年華,為主活得燦爛。以下是一些老年信徒的宗教教育的建議,供教會參考。

a. 全面的關顧:所謂全面的關顧,就是要照顧到老年信徒身心靈的需要。在上述所講的老年人特徵中,我們知道老年人的身體及心智日漸退化,他們需要照顧及關心。此外,很多老年人與家人的關係不和,或在孤獨中生活,很需要別人的關懷問候。

教會可以透過二個渠道進行培育:

  (1) 老人團契或小組:老年人有他們特別的需要,他們需要朋友,需要關懷,透過建立老人團契或小組,把老人家招聚在一起,方便教會牧養,也讓老人家有相交的機會。教會可以藉著這個團契進行牧養、教育,照顧他們身心靈的成長。在身心方面,團契可以舉行一些有關身體健康的講道,例如如何預防疾病、如何使身心建康、如何消除緊張等。然而這方面的培育需要資源的配合,一些在大城市的教會可能較容提供這方面的培育,然而在一些農村的教會就比較困難。農村的教會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資源,可以藉著有經驗的會友分享有關的題目,或透過探訪來關心老年人的需要,例如某老人病了,有經驗的會友可以建議他吃一些健康的食品等。另外,團契也可舉行一些聯誼的聚會,例如生日會、旅遊、運動等等,讓老人家的身心得著舒展,也讓他們有彼此交誼的時間。在靈性方面,團契可定期舉行一些靈修、查經及祈禱等聚會,藉此牧養他們的靈性。一個好的老人團契,就是能夠照顧到他們身心靈方面的需要,讓老年信徒在晚年得著一個良好的關顧與培育,使他們愉快地渡過晚年的歲月。

(2) 探訪:基於身體的退化及孤獨的生活,老年人實在很需要別人的關心,因而教會的探訪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探訪中,可以關心他們的需要,聆聽他們的心聲,紓緩他們的情緒,給與輔導、安慰及幫助,也可以藉此牧養他們的靈性。探訪工作需要有很好的計劃,特別在農村的教會,老年人居住得比較分散及遙遠,他們很難參加老人團契,探訪能代替團契的功能或補其不足。因而牧者在探訪前要有充份的計劃及預備。傳道同工要了解被訪者的需要,例如是靈性軟弱、身體有病等,同工就要作好準備。例如預備跟他們一起靈修的材料,定期探望,跟他們一起靈修。又或是組成探訪隊,為有病的信老人禱告,並提供一些實際的幫助,例如替他清潔,送一些補充體力的食品給他吃等。這些探訪工作,對老年的信徒很重要,能發揮牧養及培育的功效,因而教會應好好的辦好探訪的工作。

b. 全面的培育:全面的培育就是教育信徒認識聖經真理及裝備他們善用恩賜。教會應善用老年信徒的恩賜及才幹資源。他們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有用不完的時間。如果教會能善用他們,他們就得著建立及鼓勵,覺得自己還有價值,而教會也因他們的事奉而得福。教會可以透過以下幾方面來就教導他們:

(1) 主日學:主日學不是兒童或少年人的專利,老年信徒也應接受主日學的教導,讓他們在當中學習聖經的真理。有關老年主日學事工這課題,稍後會有專題的討論。

(2) 事奉訓練:老年信徒的身心雖已日漸退化,只要得到適切的教導和訓練,他們可以是很好的事奉人手,因為他們已退休,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幫助教會的事工。老年信徒可以參與的事奉不少:

a)主日崇拜的事奉:教會可讓老年人在主日崇拜中參與一些事奉,例如為當日的聚會及事奉人員禱告、派發週訊、招待等。只要教會提供一些訓練,很多老年信徒都可以升任。

b)探訪工作:一些健康良好、健談及有憐憫恩賜的老信徒是最佳的探訪員,傳道同工應把他們組織起來,加以訓練,組成探訪隊,協助教會作探訪的工作。老信徒探訪員尤其適合探訪老年人,因為他們在年齡、人生閱歷及經驗都差不多,能了解被訪者的心境及需要,因而談起話來就較易產生共鳴,也更能建立他們的靈性。很多年老的信徒,都有很多的見證,他們在探訪的過程中,往往能激勵那些軟弱灰心的人,也能幫助那些未信主的認識神,老信徒實在是很寶貝的探訪員,教會應珍惜他們,多動員他們起來事奉。

c)團契的事奉:團契是最好訓練事奉的地方,傳道同工應藉此讓老信徒有事奉的機會,並訓練他們如何事奉。團契可以設立一些事奉的崗位,例如是團長、司庫、事務、文書等等,此外,也可安排老信徒負責聚會,例如是領詩、讀經、祈禱等。只要傳道同工能好好的訓練他們,並給與支持鼓勵,他們可以是很好的事奉者,是傳道同工得力的助手。

d)代禱勇士:很多老信徒都有禱告的負擔及恩賜,加上他們有很多空閒的時間,教會應好好動員他們為教會及信徒禱告。特別是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信徒,他們雖然不能參與探訪的工作,卻能在家裡為教會及有需要的人代禱。如果教會能夠動員所有的老信徒成為代禱勇士,為教會禱告,不單能夠建立老信徒的信心,更能使教會強大精壯,因為有這支強大的禱告隊伍,一定能夠攻破撒但的營壘,把人心奪回歸向基督,信徒的生命得以堅固,傳道同工的事奉亦滿有力量,教會必然會強大增長,神的名得榮耀,可見,老信徒的禱告是何等重要。

總括而言,老年信徒的宗教教育就是透過生活的關懷、聖經的造就及事奉的裝備來全面培育他們的靈性,好叫他們在晚年時得著適切的關注及牧養。讓他們在晚年時覺得自己仍有價值,有活力,可以服事他人,為教會服務,並能繼續在神的話言中成長。老年信徒的宗教教育是神給與教會的責任及使命,教會應為老年信徒提供適切的宗教教育,讓他們擁有一個身心靈健全的晚年。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中年期的特徵與宗教教育



中年人常被稱為「被遺忘的一群」,無論在社會上或教會中,都認為他們已經成熟,能獨立自主,體力健壯,不需要關注。中年期可說是尷尬的年齡,他們不再年輕,但又不算是老年人。他們往往在狹蓬裡,得不著應有的關心。在教會中,我們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兒童或少年人身上,例如團契、主日學等等,卻沒有為中年人設立適合的活動。其實,中年期是一個很需要關注的時期,因為他們從壯年邁向老年,其間有很多的變化及適應,如果處理得好,他們可以度過生命中的第二春,如果處理不當將會面對一場可怕的暴風雨。

a. 行為特徵

1)生理上的變化:人到中年,無論是體力、精神和性能力方面都會減退。女性在四十歲中期或五十歲前期停經,不再有生育能力。而男人性能力衰退則較為緩慢,且不會影響生育的能力。在外形上,中年人多有發福的傾向,滿頭白髮,或男性的頭髮漸禿,皮膚越來越粗糙,皺紋滿佈。到了中年後期,肉體的感官逐漸衰退,耳不聰,目不明,食而無味,觸感衰退,患病的比例增加。
很多中年人感到自己力量衰退時,往往想力圖振作,或認為自己的體能仍有能力作年輕人的事。因勉強要做能力以外的事往往造成身體的內傷,也會因而帶來挫折感。

2)智力的特徵:中年人的智力或學習的能力依然很強,不會因為年紀愈大而減退。當年紀愈大時,學習的時間可能要較長,然而學習的能力卻跟以前一樣。中年人有學習不濟的感覺,是因為離開書本已多年,疏於練習,因而有學習能力喪失的錯覺。其實中年人仍有很好的學習能力,只要肯學習,一定能夠學有所成。再加上中年人的思想成熟,領悟、分析力強,在學習新事物時,能夠融會貫通,吸收知識的精華,成為個人的學養。因而中年人不應輕易放棄學習,而是把握機會,面對挑戰,使自己不斷進步。

3)情感上的特徵:中年人有許多生命的閱歷,大部份的中年人已感受感情經歷的全部,從哀傷、失望到歡悅與得意。中年人的情感,會隨著身體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及身體的退化,感情也很易滑入低潮中。中年人的情感能否過渡,在乎他對這個生命階段的觀念和預備。如果他們未能接受身體的變化,例如是更年期的婦女,會缺乏安全感、自卑等。因而,中年人要學習如何以成熟的感情面對自己身理及心理的變化。一個中年人的感情或心理的穩定與成熟,應包括以下的能力:

a)應變能力:應變能力是適應整個生命不可或缺的能力,這種能力能賦與人強烈的、有意義的感情來從事新的活動、經驗與關係。當失去一些有意義的事物時,無論是至親好友的死亡或失去地位,他不會覺得生命無意義。這種應變力能讓他從依附一個人或行動轉向另一個人或行動。在這個階段,有些人需要從新學習,而有些人則需要把過去的操練進一步的擴展。如果所愛的人物消失而又找不到取代品時,他能夠接受單調的感情生活。除了感情的態度外,也需要心智的應變。這種應變能力能以過去的經驗與學習作為新學習的指引,而不是依附固有的、一成不變的規則上。這種能力能欣賞新的事物,並能嘗試新的行為與模式。

b)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意思是在滿足他人需求的同時自己也感到滿足。在顧及別人時不會忽略自己。這種推己及人的想法,是成熟的標誌。

c)超越身體:超越身體的意思是對自己有好的感覺,覺得合宜滿足。這種合宜滿足並不是光在身體健康生活順境時才有,即使在痛苦患難中,仍能保持著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生命的意義,這樣才能夠活得喜樂和滿足。

d)接納自己:接納自己身體日漸衰老的事實。成熟的人能夠了解,智慧比肉體的能力更有價值,因而能夠接納自己身體的變化,以一個健康的心態去面對,這樣必會活得更喜樂。

e)性的升華:性的升華意思是把性慾與生活的其他層面整合。拓展更深一層的社交關係與新的友誼。失去一些朋友時,他能找到其他的朋友,或擴闊社交圈子,使他的感情生活不會枯萎。

中年人如果要迎合生命中各種的改變,就需要不斷邁向成熟。而邁向成熟的基礎,是建立良好的信仰,知道怎樣委身在神的旨意中。教會應該幫助中年人好好計劃中年期,使他們能渡過一個快樂的中年。

b. 階段的特徵

跟其他的人生階段一樣,中年期有其獨特的性質及要面對的問題,這些問題跟上述所講的生理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1)可怕的時期:如果說老年期是人生最可怕的時期,那麼,中年期只是僅次於老年期,因為他是踏進老年期的先鋒。

中年的婦女不僅喪失了生殖的能力,也失去了女性的魅力,有些婦女因此而恐懼丈夫被年輕的女子奪去。再加上子女長大,空巢的感覺會促使中年婦女覺得孤單和憂鬱。情緒會非常波動,煩躁不安。

中年男士面對生理與性能力的減退,也會產生很多憂慮,怕自己的工作能力不遞而失業,又怕自己喪生了對女人的吸引力。為了保證自己沒有衰老,會促使他們向人炫燿,表示他仍然和年輕時一樣,有承擔的能力及吸引力。這會使很多中年人因不自量力而感到沮喪,產生挫折感。

2)轉變與再適應時期:中年期就像青年期與兒童期間的青春期一樣,是青年期與老年期中間的一個具有特殊生理與行為的時期。由於生理的變化,中年男女要學習新的行為模式及新的角色。

中年人士要適應生理的變化,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腳步愈來愈迂緩時,就應該將年輕的行為模作根本的修改。

一般中年人適應身體的變化較易,要適應新的角色則較難。對男性來說,他必須要適應即將退休的生活。女性可能要從家庭主婦變成職業婦女,或從家庭中心的地位變成孤單的狀況。中年人士對這些變化都必須作出新的適應。

由於角色的改變,尤其是在五十歲左右,個人必須從其他方面獲得補償,藉以彌補失去的角色。所以其他的角色的的活動開始增加。在中年期可能發生改變的角色是父母、配偶(由於某一方死亡或離婚)、婚姻生活中的性角色及職業等。為了取代或補足這些角色,其他的活動就會漸漸增加,例如是公民的活動增加、家庭關係擴張、朋友增加、教會活動、家務及嗜好的增加等。

適應角色的變化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中年人必須有很強烈的意志打破舊有的習慣,並學習新的活動,這些新的活動不僅能打發時間,還能讓自己獲得滿足感。

3)既平衡又不平衡的時期:中年人隨著身體和新色的變化和適應,會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變動,因而產生壓力。這些壓力的產生,是因為中年人對日漸發生的變化沒有充份的準備。例如,母親面對日漸空虛的舊巢,因為不能對生活的方式及舊角色的變化有相當的準備,而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因而情緒會大受困擾,甚至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多數的婦女在四十多歲,發生停經現象時,原有的平衡狀況開始有所變動,心理失去平衡,這是所謂的更年期現象。男性的更年期在五十多歲左右。這是即將退休的時候,他們同樣要面對新的適應,也會有情緒的波動。如果婦女能夠從新適應所改變的角色,停經所產生不平衡的現象會獲得平衡,從新進入一個平衡的狀態,心境寧靜快樂。

當婦女從新獲得平衡時,正是五十多歲的男士發生不平衡的時候。許多婚姻的問題,例如分居、離婚、某一方被遺棄等,都是導源於男女雙方進入不平衡時期的步調不一致所致。這種不平衡的情況,往往會帶來婚姻的危機。很多中年的男性,都想在老年尚未到來之前,證明自己的性能力,因此很易對妻子不忠。因而,在夫婦的更年期中能否彼此平衡及協調,會直接影響到日後的婚姻生活。

4)有成就的時期:中年期是成就的高峰期。一般來說,四十至五十歲之間是達到成就的高峰期,以後就坐享其成。每個人成就的高峰期,依其創業的年齡、內容、性質及其他種種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的勞工,不論聲望與成就如何,賺錢最多的是中年期,以後就會慢慢減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比如是商業界、企業界或專業人士,他們的成就高峰期約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在這階段的中年人,他們一般都是在社會有名望、有影響力及領導力的人。

c. 生活與信仰

中年人是許多教會的中堅份子,他們成為教會的領導及事奉的骨幹。此外,中年人的需要及興趣也是相當廣闊,因而中年人的宗教教育相當重要,也困難重重。教會如果想要裝備良好素質的中年信徒領袖,就在要成人的宗教教育上下功夫,付代價。要辦好成人宗教教育,首先要了解他們的景況及對信仰的需求。跟青年期比較,中年期已漸漸失去「熱血青年」的心境,他們不再談什麼人生理想,他們開始面對現實,所關心的是目前的生活。因而信仰變得現實。特別是知識份子,對他們來說,信仰不再是西方哲學思潮的尋求,而是這個神能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的問題,因而中年人所關注的,是如何面對生活。

1)實際處境:

    a)夾心分子:在社會裡,成年人要承擔繼往開來的責任。不單要懂得如何去推前浪,又要去承接凶湧澎湃的後浪,以迎合急變的時代,以免提早被列為「老古董」。在家庭裡,也要去承受上下兩代的拉力。在教會裡,要求成年人作中流砥柱的吶喊聲,此起彼落。怎樣的柱子才能支撐從「老與青」兩面而來的重壓呢?

    b)成敗的經歷:每個成年人,相信都曾被失敗、挫折、過失、損失、罪疚、哀傷、焦慮、憤怒、矛盾、恐懼……等感受所侵襲,這使他們失去期望能長久擁有的平安、喜樂、成功、健康、自由、穩定、富足、被尊重、被愛護、被關顧……等生命質素。不同的人生經歷,叫成人嚐透了無奈的滋味,使他們的生理與心理都「不勝負荷」,不敢再奮鬥。所以甘雨若能及時降下,他們便得到適度的培育,自憐、自卑、自大的惡疾也可給根治,如此,才能夠迎接另一個挑戰。 
    c)固有的思想:成年人有許多在黃金年代所儲備的知識,加上踏進社會謀生後所獲得的種種閱歷,漸漸已模造出一套獨有的價值觀和立場,往往會以較為固執或主觀的思維去判別事物,而給人難以理喻的形象。另一方面,成年人經歷許多成敗得失,內心存著不少矛盾和疑懼,雖然仍希望能再去攀登另一個生命的高峰,可惜許多積壓著的情緒和偏見,隨時會迸發出來,致令他們跌進過分感性的陷阱中,難以自拔。

由此看來,在成年人的生命歷程上,仍有許多歧途,必須有人從旁引導,悉心培育,使他們能在正路上繼續前進,發展已有的思維,重拾對神的承諾,避免隨時受到情緒的困擾,才能對週遭事物作出合情合理,客觀且負責任的決定。

2)培育的障礙:

a)時間的拉力:大多數成年人都感到時間不敷應用,每天二十四小時中,睡眠及日常工作已佔去三份之二,餘下的三份之一,要用作個人日常起居作息、靈修、社交、家庭生活……若要再參與教會的事奉,出席各類會議,根本再沒有空暇去思想或關注那入不敷出的知識和靈命需要。

b)觀念的左右:成年人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們始終認為培育與成長祇是屬於兒童或青少年的事情。因為他們將注意力全集中在下一代身上,遂忽略了本身的需要。「活到老學到老」雖然也時常被掛在咀邊,但當面對學習的機會時,仍會不期然地流露出抗拒的態度。

c)生活的擔子:中年人是家庭經濟的支柱,為了生活,他們要為口奔馳。居住在大城市的中年人,夫婦一般都要雙雙出外工作,並要應付日益繁重的工作量,加上現時的競爭相當大,中年人都要加增努力,才能保著工作。因而常常加班,早出晚歸,精神體力都不勝負荷。回家後還要處理家務,照顧老少。中年人在生活重壓的情況下,還要他們付出精神和時間學習,委實不是一件易事。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下,有工作已算不錯。世界各國的中年人,正在面對裁員、失業的威脅,更有許許多多的中年人已經下崗,前途茫茫。

中年人面對艱難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會影響他們對神的信心,有些甚至會埋怨神,這必然會影響他們在聖經上的追求。

在農村生活的農民,生活擔子更沉重。農民一般都生活在貧窮線下,生活相當艱難。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微,加上近年化肥、農藥的價格節節上升,又遇上水災旱災,而耕作所得的又要扣除用作上繳的糧稅,結果所剩餘的收入尚不足支付化肥、農藥的本錢,結果兩餐不保。這種朝夕不保的生活,會使他們常常為生活憂慮而無心追求。

青年期的特徵與宗教教育



青少年期至青年期是一個變化多端、需要很多適應的時間,以下我們會從行為發展的角度、人生階段的角度,及生活與信仰的角度來探討青年人的需要。

a. 行為發展

1)生理發展特徵:由青春期進入成年期的人,他們的生理發展已非常成熟。在青少年時期,由於荷爾蒙的分泌刺激,形成了男女生理的分別,也因而形成了男女性別角色的自我確認。由於性別的認同,對異性產生了好奇。這種生理的驅使,形成青年人很易產生性衝動。由於生理及心理二方面的作用,使青年人對異性產生多方面的動機慾望,想加入有異性的團體,想和異性談話等等。

2)情緒發展的特徵:情緒是整個人對環境的一種反應,此種反應受心理因素、身體成份和動機成分等影響。由於青年期的慾望多,且受社會性挫折的機會大,故青年期是一個情緒較易激動、苦悶與緊張的時期。這時期表現的情緒是愛、自卑、羞怯、惶恐、罪咎、煩惱、焦慮、嫉疾、沮喪等。此時期的情緒反應一般會較為強烈,一方面由於過份敏感,另一方面由於缺乏控制自我的涵養,因此情緒的反應程度往往會超過適當的程度。不過這種情況會隨著年歲的成長而漸有改善,情緒會漸漸平穩。

3)智力的發展:青年人無論在注意力、推理、及解決問題等方面均較少年期進步。特別是能處理抽象的觀念和運用思考的能力,因而一般的青年人都有自信心能解決問題。不過青年人仍帶有自我中心的偏誤,特別在青年的初期,往往會形成自大和自我主張,無法了解和接納他人的看法,因而時會與人發生衝突,因而被誤解為故意反抗的行為。

b. 階段特徵

當青少年人進入青年期時,會面對很多新的適應及挑戰,這個階段最明顯的特徵有四個:

1)結婚及生育期:大部份的青年人會在這段階結婚及生兒育女。在青春期後結婚的人,生育子女成為二、三十歲時最重要的問題。剛結婚的年青人,要適應新婚的生活,學習如何與配偶相處。當孩子出生後,也要學習如何作父母,如何教育子及面對供書教學的問題。有些人在成年期結束前就當了祖父母,而有些人到了中年期還生育兒女。一般而言,青年期大部份的時間是扮演父母親的角色及面對家庭、經濟的種種責任。因而,這階段的成年人要不斷適應及面對因身份及角色的轉變而帶來的挑戰。

2)建立固定的行為模式期:青少年期還在不斷成長的階段,然而踏進成年期,人們的生活及行為模式開始穩定下來,因為他們要開始執行新的成人角色,比如是為人父母、一家之主等,當他們的生活及行為模式穩定後,差不多就會終身不變。一段而言,成人約在三十五歲開始就會建立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例如是建基於所從事的事業、在某一個社區定居等,以後很少再有改變。如果成人在選擇配偶、職業和建立家庭、事業上是正確及美滿的話,他們日後的生活就比較美滿快樂。相反,如果是不滿意的話,他們的下半生會較為不快和崎嶇。

3)面對責任及挑戰期:青年期可以說是一個有問題的時期,因為這時期的人將會面臨許多從未碰到的問題。當青年人成家立室後,就要離開父母獨立,跟配偶承擔種種責任,不可能好像青春期時常有父母及師長的照顧及指導。他們要承擔生兒育女的責任、家庭的責任及社會的責任等。此外,他們又要面對不同的壓力,例如是經濟的壓力、工作上的壓力及家庭的壓力等。在這個階段的成年人,他們一方面要建立家庭,另一方面又希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所以往往會面對很大的壓力和挑戰。

4)情緒緊張期:青年期是一個情緒飽受困擾的時期。在決定終身事業、終生伴侶和居所時,一直都在猶疑不決之中。其中會受到很多失敗的考驗,又要不斷尋求解決之道。一般而言,青年人在三十多歲時,就能解決到剛才所講的種種適應的問題,而獲得較穩定與安寧。如果這階段的人不能解決適應的問題,他們會由緊張的情感轉變為憂慮。而憂慮的內容,會依其所面臨的適應問題、以及這問題處理的成敗與否而定。例如,在二十歲時,最憂慮的是求偶的問題。在三十歲時,最憂慮的是經濟與家庭的問題。而在接近四十歲時,最憂慮的是健康的問題。因而青年期在不同的時段,都要面對及解決不同的問題。

c. 生活與信仰

每個年青人對信仰的回應會因社會、文化、家庭、性別及個人際遇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在有宗教信仰的國家,人對信仰會有較正面的回應。如果那年青人的父母是虔誠信主的,那麼,他也很可能受父母影響而成為一個基督徒。此外,一般女性又會較男性有宗教的熱忱。一般而言,在這階段的成年人,對信仰有以下三種表現:

1)懷疑論者:這階段的成年人,他們看見今日的世界及現實社會裡很多不能解決的問題,例如核戰的威脅、冷戰與熱戰、民族間的仇殺、人口爆炸、糧食短缺、經濟不景、環境污染等等不能解決的問題,都令現時的青年人對宗教或權威領袖產生懷疑,向權威發出挑戰。

2)解放者:現代的年青人跟過去的年青人其中一個分別,在於現代的年青人越來越都市化、個人化,及自由化。很多從鄉間遷往大都會的年青人,當他們進入城市獨立生活後,家庭、學校、教會及禮俗對他們的縳束很自然就鬆懈了。因著經驗圈的擴大,原本家庭、教會或禮教的禁忌會令他們產生疑問。由於過去的一套價值觀面臨崩潰,他們會感到迷失,在大都會中,他們感到自己的渺小,因而在解放的同時,他們將像一只斷線的風箏,迷失方向。

3)追尋者:這階段的成年人是一個追尋者,他們不斷的探索自己,我是個怎樣的人?我應該是個怎樣的人?他們會自由的體驗自己。此外,他們探索他人,渴望朋友,心靈覺得孤單。現代的電腦交友正指出這現象。他們在尋求生命的意義,但在這個焦慮多變的時代,卻使人愈來愈焦慮不安。在那些毫無目標的人生中,正顯示他們需要基督的福音。

另一方面,青年人也不斷探求如何活得有意義,如何運用他們的精力與影響力來充實自己、愛別人。教會應該用利用這些青年人的特徵來發揮他們的潛能,讓他們在教會中找到人生的目標及意義。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