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禮拜與空間,讓人想到就是做禮拜的地方,由其是禮拜堂內部的陳設,和建築物內的長、寬、高。
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因為教會尚未合法化,聚會大多在信徒家中,甚至在野外、地下墓穴、溪水旁、牢獄中、…,就像今日的中國大陸的地下教會,是在戰戰兢兢和秘密的情況下進行。
後來羅馬帝國宣布合法化以後,政府提供的敬拜場所,可是非常雄偉與壯大,教堂建築採用典型的羅馬式拱門式結構。它是從古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建築史上稱這種新形製為「羅曼內斯克」。 羅馬式教堂的雛形是具有山形牆和石頭的坡屋頂並使用圓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領主的城堡,以堅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顯示教會的權威。教堂的一側或中間往往建有鐘塔。屋頂上設一採光的高樓,從室內看,這是唯一能夠射進光線的地方。教堂內光線幽暗,給人一種神秘宗教氣氛和肅穆感及壓迫感。教堂內部裝飾主要使用壁畫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牆和內部柱頭多用浮雕裝飾,這些雕塑形象都與建築結構渾然一體。
中世紀時期,教會勢力統治了歐洲。自公元12世紀到公元15世紀,城市已成為各個封建王國的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中心。教堂成為城市中最高大雄偉、富麗堂皇的建築,這一時期興起了封建社會大發展的產物——哥德式藝術。
「哥德」是指野蠻人。在歐洲人眼裡羅馬式是正統藝術,繼而興起的新的建築形式就被貶為「哥德」(野蠻)了。第一個哥德式建築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後整個歐洲都受到「哥德化」的影響。
哥德式教堂建築在藝術造型上的特點: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鐘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
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築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衝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徵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
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
與哥德建築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 這種畫也成為不識字信徒們的聖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徵天堂,各式聖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豐富多彩的舞台畫面。當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生裝飾美感。由於它是玻璃畫能依靠光線的穿透而生艷,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勝。
哥德式雕塑是教堂建築不可缺少的裝飾,它的人物形象開始保持獨立的空間地位,追求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力求符合真實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動的塑造,使人體逐漸豐滿起來,衣褶也隨之有了結構的變化,使人感到衣服裡面是實在的人體。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德式建築上多採用圓雕和接近圓雕的高浮雕。
文藝復興時期,隨著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哥德式教堂不再受到建築師的青睞,教堂更加成為一種建築師為自己樹碑立傳的好機會,追求宏大的穹頂成為建築師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由於當時的建築力學和建築材料不夠先進,真正能成功建成並保留至今的穹頂教堂為數不多。
東正教教堂,十分忠實的保留 了拜占庭藝術風格。教堂之外,裝飾甚少,除了正門之上都必有一張頭上閃著光圈的基督畫像,就沒有西歐教堂巧奪心思的各種雕飾。教堂裏面的壁畫,都還是採用拜占庭蛋彩畫方式,色彩之鮮艷,令人過目難忘。同西歐壁畫最顯著不同的一點,在於它們只有兩維空間,一切人物形象都只在平面上,沒有西歐壁畫的立體感。東正教堂講究內部完全裝飾,不可有一分一毫的地方露出牆壁的本來面目,所以所有的畫,從天花板到牆根,都密密連綿,沒一絲輕忽。而壁畫內容,亦無外乎基督、聖母和各種聖徒,甚至聖母的形像幾有超越基督之感。西歐哥德式教堂,一個著名裝飾就是繚人眼目的彩色玻璃,但希臘的東正教堂,則無此裝飾。
當然內部之陳設也是禮拜空間之重要課題,尤其是天主教和東正教,將聖餐當成獻祭,在行聖餐禮時,東正教事有設置布簾,使人感受到聖餐是奧秘。而天主教的聖餐桌,本來的擺設是靠牆,自1963年後放置在面對會眾的位置,讓人感受彌撒是禮拜的中心。而更正教的禮拜堂,許多將聖餐桌放在講台下,講台上只有講桌,讓人覺得講道是禮拜中心。
洗禮池的位置,也讓參與禮拜者有再次回想到起初是如何成為基督的門徒,紀念其生命之重要時刻。當然禮拜堂一切的擺設,對參與在其中的人,都會有深刻的影響,不可不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