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均衡的生活教育


     
貫穿「教導」和「宣教」大使命中的基督教教育,對於幫助每位來到基督耶穌面前的人,仍然承擔著另一項重要的責任,那就是幫助上帝的兒女,在屬靈生命成長過程中,使靈、魂、體三方面的生活得著正常及均衡的發展。

     
耶穌基督曾明明地訓示他的門徒,各方面的生活均當以「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馬太福音六33 )為首要前題。他時常叮嚀門徒,不必為生命的基本需求憂慮,也不必為個人的壽數煩惱,而要注意在世上的年日裡,是否尋著了永生之路(馬太福音六24-34,七7-14)。
 
「上 帝的國」是要付上努力的代價才可以進去的。努力包括在認識上帝的話語上、在服事教會(信徒)的事上,以及在參與福音大使命上等的行動。事實告訴我們,上帝 看重「屬靈的人」更甚於「屬靈的工作」。他期盼他的兒女在一生的歲月中,能為他的榮耀和公義,在「先求他的國與義」的原則下,過正常、均衡的屬靈生活。

   
一 個在靈、魂、體三方面皆有均衡發展的基督徒生活,均衡的生活教育就是一個屬靈的生活。屬靈生活的精髓在於「討他的喜悅」,因此,一切凡討他喜悅的生活,就 是「屬靈的生活」。許多信徒常以為讀經、崇拜、事奉才是屬靈的內容,這是一個不正確的觀念。事實上,這種錯誤的觀念往往帶給信徒極大的困惑,以致妨礙了正 常靈命的成長。

信仰與生活合一之教育果效


     基督徒在信仰與生活極度協調的情況下,所作的反省,必然能達成實踐教育內容目標。信仰與生活合一的哲學,必能讓我們收獲下列的各種教育果效︰

 (1) 使人接受自己的責任(以弗所書四13、20-24 ;歌羅西書三23-24)。

 (2) 使人肯定上帝的知識、真理與智慧,認識他是萬有的源頭(約翰福因十六13,十七17;羅馬書十一33-36)。

 (3) 使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明白生存的意義和目標,把握永恆的價值,並倚靠上帝的大能(約翰福音十五4-5;羅馬書十三14,十四7-8;哥林多前書三11;以弗所書六10)

 (4) 使人思念和追求屬天的價值,並且遠離罪惡與世俗(腓立比書三12-14;歌羅西書二8-9,三1-9)。

 (5) 使人效法基督,帶著奴僕的形像和心志,委身個人的生命去實踐愛人如己的命令(馬可福音十45;路加福音十27,二十二27;羅馬書十五2;以弗所書六6-7;腓立比書二5-8)。

 (6) 使人在連於元首基督的原則下,彼此成全與建立(以弗所書四12、15-17;腓立比書二1-8)。

 (7) 使人樂意完成「宣教」和「教導」的大使命(馬太福音二十八18-20;提摩太後書一11-12)。

整本聖經並沒有許多高深莫測的理論。由「起初上帝創造……」開始,一直到基督完成救贖,聖靈的教導一直都在幫助基督徒,在信仰和生活中達成完美協調的目的。

人不僅需要了解上帝的話作為必備的知識,而且還得對知識負起力行的責任,這才是基督徒對上帝當作出的回應。願主加添力量給每一位屬他的兒女,在實踐信仰的內容裡,毫無阻攔。

基督教教育的哲學


1. 整個信仰是上帝採取主動向人啟示和溝通

人類墮落後,上帝的兒子耶穌親自主動地「道成肉身」住在人中間,且帶來了祂的恩典、真理和榮耀。耶穌來到人間,不僅要成為人類的救贖,還賜下豐盛的生命和更美好的生活。救贖是上帝揀選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生命也由祂來負責。(創一26-29;二7-818-21;約十9-10;加四4-5)

       

2. 聖經讓我們看出上帝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這一點可由上帝與人立約的事實中看出來。另外,聖經也多次明顯提到神看重個人的價值和尊嚴。(創六18-22, 11, 十二1-3, 十五18;出十九3-6;申三十二10;詩八4-8;太六26;約十28-29;約十二26)

 

3. 上帝是知識、真理和智慧的源頭

當人活在敬畏上帝和凡事倚靠祂的光景中時,即能肯定生存的真實價值和意義。(箴九10;約十五5)

 

4. 上帝能於人內在作徹底改變的工作

聖靈是我們經歷重生和過聖潔生活的恩賜,若不藉著祂,人有限的知識和力量無法達到合乎上帝標準的良善。聖靈在人身上所成就之超自然的改變,是基督教教育的真正動力。(約三5-8, 十七17-19;羅六23,七18-24)

 

5. 人終極的命運不是回到上帝那兒,就是永遠與祂隔絕

人是極有限和渺小的,無論在世上曾享受過多少富足或快樂,經歷過多少貧窮或苦難,這一切都將成為虛空與無益,最後仍然要「歸於塵土」。接受基督就能得享永生,否則就要接受靈魂滅亡的結局。(創三19;傳二11;約三36)

 

一般教育哲學的目的,乃是去探討並不斷反省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二者互動關係的問題,以幫助人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共享一個更完美的理想社會。基督教教育哲學與一般的教育哲學並不衝突,但卻有其獨特的一面,因為它不僅有上帝的話作為教育理論的標準及歸依,在教育內容的實踐上,還有聖靈的幫扶成全。基督教教育哲學是嘗試用聖經真理,就是神的話為本,去闡釋達成信仰與生活協調的可能,並藉此使人:

(a)    肯定上帝的知識,真理與智慧,認識祂是萬有的源頭。(約十六13,十七17,羅十一33-36)

(b)    使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明白生存的意義和目標;把握永恆的價值,並倚靠上帝的大能。(約十五4-5,羅十三14,十四7-8,林前三11,弗六10)

(c)    使人接受自己的責任。(弗四1320-24;西三23-24)

(d)    使人思念和追求屬天的價值和遠離罪惡與世俗。(腓三12-14;西二8-9;三1-9)

(e)    使人效法基督,帶著奴僕的形像和心志,委身個人的生命去實踐愛人如己的命令。(可十45;路十27;二十二27;羅十五2;弗六6-7;腓二5-8)

(f)     使人在連於元首基督的原則下,彼此建立。(弗四1215-17;腓二1-8)

(g)    使人樂意完成「宣教」和「教導」的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提後一11-12)

 

基督教教育哲學之基本架構

     整個基督徒之信仰是上帝採取主動地向人啟示和溝通。在上帝所創造的萬物中,人類是唯一照著他的形像所創造的有靈的人,亦擁有受托和管理的責任(創世記一26-29,二7-8、18-21)。
 

人類墮落之後,上帝又親自主動地「道成肉身」住在人中,且帶來了他的恩典、真理和榮耀(約翰福音-14)。耶穌基督來到人間,不僅要成為人類的救贖,還賜下豐盛的生命和更美好的生活(約翰福音十9-10;加拉太書四4-5)。救贖是上帝揀選我們的工作(約翰福音十五16),我們的生命亦由他來負責。

 

我們看出上帝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這一點特別可由上帝與人立約的事實中看出來;立約也是他所主動成就的(創世記六18-22、九11、十二1-3、十五18;出埃及記十九3-6)。

 

除了立約的事實之外,聖經內亦多次明顯地提到,上帝看重個人的價值和尊嚴。聖經上說︰「耶和華……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申命記三十二10);「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都順服在他的腳下。」(詩篇八4-8);「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馬太福音六26);「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約翰福音十28-29);「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翰福音十二26)


    知識、真理和智慧的源頭。當人活在敬畏上帝和凡事倚靠他的光景中時,即能肯定生存的真實價值和意義(箴言九10 ;約翰福音十五5)。


    上帝能於人內在作徹底改變的工作。聖靈是我們經歷重生和過聖潔生活的恩賜(約翰福音三5-8,十七17-19;羅馬書六23),若不藉著他,人有限的知識和力量無法達到合乎上帝標準的良善(羅馬書七18-24)。聖靈在人身上所成就之超自然的改變,是基督教教育的真正動力。


   人終極的命運不是回到上帝那兒,就是永遠與他隔絕。人是極有限和渺小的,無論在世界上曾經享受過多少的富足或快樂,無論經歷多少的貧窮或苦難,這一切都將成為虛空與無益,最後仍然「要歸於塵土」(創世記三19;傳道書二11)。接受基督就能得享「永生」,否則就要接受靈魂「滅亡」的結局」(約翰福音三36)。
 

教育與哲學的互動關係

     哲學即是利用分析、思考、明辨來對我們的生活作全部反省的一門愛智之學。哲學與教育的關係至為密切,由一般的教育史來看,教育的實施(包括教育制度、內容、方法等),往往不能避免脫離當時代主要哲學思潮和理論的影響。因此,哲學每每成為教育活動的重要指引。  

古希臘教育甚受當時尊重知識、崇尚理想與追求心靈意志自由之哲學影響。中世紀教育又受經院哲學的影響,而注重精神教育和教義的辯論。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運動掘起,彼時人文主義、實在主義、自然主義和新人文主義,震撼當時的教育,導致教育傾向崇尚研習古典文學(拉工文、希臘文)和自然科學等。 

十七、十八世紀,由於個人主義哲學的抬頭,因而將當時的教育,導向崇尚順應個人潛能充份的發展與人格自由的一面,以期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 

十九世紀以來,教育的方向又因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思潮的興起,而使重心由個人轉移到社會和國家的需要;教育即在社會與國家之發展和效率為前提的原則下進行。 

二十世紀以來,民主主義的思潮大大流行,以致又將教育的一貫原理,導向實用的一面,不但鼓勵個人潛能的發展,同時又促進發揮個人與團體(社會)間的相互效力,更加突顯了重視以「人」為中心的哲學和教育理念。

     由以上所列舉的教育與哲學理論的關係中,卻能作出一個簡單的推論,那就是︰某個哲學理論是否有其價值,可憑教育實施的結果來作評鑒或考核。
 

二十世紀初,那位提倡民主教育,同時其教育和哲學理論影響當代人類最大的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博士(John Dewey)指出︰「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正說明了哲學與教育間的相互關係。 

教育的本身不是盲目的,因為它的內容是依據社會的需求而訂定,而社會需求又涵蓋了順應潮流與適應生活等各方面要求滿足的條件。教育和哲學是必然在同一時空存在與活動的。

    一般教育哲學研究的目的,乃是去探討並不斷反省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二者互動關係的問題,以幫助人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共享一個更完美的理想社會。基督教教育哲學其目的的本質,與一般的教育哲學並不衝突,但卻有其獨特的一面,因為它不僅有上帝的話作為教育理論的標準及歸依,在教育內容的實踐上,還有聖靈的幫扶和成全。
 

基督教教育哲學可說是嘗試用聖經真理去和人類溝通的一種方法,不斷地闡釋達成信仰與生活協調的可能;又可說是一出套以上帝的話為本,並藉著基督教教育對基督教信仰和基督徒生活(也包括教會全面事工)所提出的反省。

教導的職事


教導是教會和基督教教育的兩大任務之一。在杜賓(G. S. Dobbins)的著作中曾經指出,若要達到成功的教導,至少要付上七樣代價:一個奉獻的生命、忠於所負的責任、認真地研習聖經、愛我們所教的人、甘心樂意地工作、有合作的精神和態度、以及掌握最好的教學方法。事實上,在教導的過程中,仍然不可忽略傳達正確的神學思想和觀念,祈求聖靈的引導與光照,達到教師和學生一同長進的目的。

教導也是一項神聖的使命。舊約聖經一再提到父母、先知、祭司、族長和詩人等,擔負著教導的重任。新約聖經仍然繼續強調教導工作的重要(提後二1524、四2);保羅訓示提摩太要教導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同時指出教導是上帝所賜給教會的五種恩賜之一(弗四11)。

上帝託付教會的責任就是要宣揚天國的福音,並且教導上帝的話以實施於生活之中。基督教教育最大的目的,乃是要達到使學習者認識和實踐上帝的旨意。因此,教會的教導工作,必然以教導聖經的信息為基礎,來滿足世人靈魂的需要。

單就四本福音書對耶穌基督人性一面之描寫可發現,無論就人格、生活和教訓來看,祂就是一位理想教師的代表。耶穌基督短暫一生中的教育特色,給當時代的人留下了一個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祂以自己為力行真理的榜樣。耶穌的一生也貫徹了一件最值得世人效法的事情,那就是祂以上帝的國和義為祂生命中的第一優先。祂的確成為我們最好的榜樣。

耶穌基督在世有三年的傳道生涯中,許多時受人尊稱為夫子(教師)。祂經常在會堂、聖殿、海邊、山上、路旁,或某人家中施予教導的工作;祂還親自揀選十二位門徒,訓練他們作福音的使者和教會的教師。耶穌基督的教育目標,就是要完成對世人的救贖,建立屬靈的國度,使人和上帝恢復和好的關係。耶穌基督之所以能成為最偉大和理想的教師,乃因祂具有充足的智慧、教導的能力,以及各方面有效的教師裝備。

由四福音中可以看出耶穌言教和身教的教學是那麼的真實、自然、親切、生動和有效;祂總是因人、因地、因時的情況去發揮教學的功能。現在將耶穌基督的教學原則和方法逐一列舉,以供聖經教師們學習和參考。

 

1. 親身遵守

耶穌施行之人格感化教育原則,可由好些祂的生平事蹟中看出。譬如:耶穌受施洗約翰的洗禮,為的是「盡諸般的義」(太三13-15)。保羅也描述耶穌謙卑的身教:「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了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耶穌也用祂自己的見証告誡門徒:「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捨命,作多人的贖價」,以及:「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二十28;五44)。耶穌在字架上為人類的罪受死,就是見證祂愛的教育最有效的一點。人格感化的教育重點,在於以身作則,以德感人。

 

2. 個別關心

個別關心祂周圍的人物,是耶穌生平中一個明顯又常見的特色,也正因為祂對人關心和有興趣,以致祂施教之時總是大得人心。四福音書內記載許多耶穌醫治人、安慰人、勸誡人和鼓勵人的見證;祂也從不輕視任何一位來到祂面前的人,反而視個人的情況、問題和需要,親切地幫助他們,這些都證實了祂愛的教育的成功(太八5-16、十九13-15; 路五17-26、八43-48、十九1-10; 約十一1-45)。

 

3. 信心和行為平行

耶穌的一生完全實踐遵行天父的旨意;祂在世的生活,全都吻合了祂所傳揚的信仰。耶穌不曾唱過一句高調或提倡過任何一個口號,是和祂的信仰或行道的生活相違背的。祂的捨己與奉獻,即是求父的國和義的最完美見證(可十45;約四34、六38、十18)。以身教實踐言教是最具體和有力的教學方法。聖經是基督教教育的「教科書」,而耶穌基督就是最好的「教科人」。

 

4. 生活化

使用比喻或例證是引人進入學習興趣的妙法之一。主耶穌也發揮了這方面的教學原則和藝術,應用在祂的傳道和教導的事工之中。祂用過天空飛鳥與野地的百合花的比喻,讓人省思不憂不慮的信心(太六25-34 );祂也使用芥菜種和酵麵的比喻(太十三31-35)、浪子的比喻(路十五11-32)等。各個比喻都是那麼生動和生活化,讓聽道的人很容易就明瞭祂的教訓,並激起他們內心的共鳴。

 

5. 引經據典

耶穌在傳道或教導之時,經常引用舊約聖經的話,使人更能瞭解上帝對世人的心意和計劃(太四1-11、二十一4-5;可十二10-11;路四16-20、十七22-23、十九46、二十174243)。聖經是上帝的話,也是信仰的依據和教育的內容。保羅曾在給提摩太的書信中指出:「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處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的善事」(提後三16-17)。聖經是教導屬靈信仰和生活的權威教科書,基督教教師當重視這本聖書的教學價值。

 

6. 鼓勵實習

耶穌選召十二位門徒,或差遣七十位傳道者,都是鼓勵人與祂一同參與聖工的最好例子(可六7;路十17-20 )讓學習者參與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略的原則。參與不但能使學生有個人化的貼切學習,又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滿足。當年耶穌除了分派門徒四處傳道和作見證之外,也經常邀請人和祂一同參與各式有關建造上帝國度的事工。譬如,祂邀請門徒與祂一同儆醒禱告(路二十二39-40);邀請門徒參與分送五餅二魚的服事(可六30-44)等,對門徒而言,都是很有意義和深刻的學習。

 

7. 學習和思考並重

學習和思考也曾經是耶穌教導門徒或眾人時,所常暗中提醒和明白吩咐的。耶穌時常利用某種比喻或某種問題,來引導或啟發門徒思考另一件重要的事情。祂用過羊進入狼群的說法,讓人思想運用靈巧的智慧(太十16-20);用無酵餅的說法,要門徒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太十六5-12);用孩子的事情,要門徒思想真實的謙卑和接納(太十八1-5);用一個人和他僕人之間所發生的事情,要門徒思想真正的饒恕的問題(太十八21-35);又用人蓋房子的真理,要人思想遵行上帝話語的價值(路六46-49)等。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也有話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可見學習與思考要一同發揮,才能產生真正的智慧和果效。

 

8. 有教無類

耶穌基督的傳道和教導對象,包括了各行各業、各種身分的人士。譬如,有為人輕視的稅吏、漁夫、娼妓、罪人,有出身高貴或有學問的貴族、醫生、軍官、文士、法利賽人,以及一般庶民百姓等(太十七24-27;可七1-23;路三1-18、十八28-30)。由於耶穌憐恤世人失喪的景況,祂就樂意接納他們,並賜給他們永生(可六34;約十10)。不論在怎樣的場合或時間,也不計較受教者的出身背景,耶穌都樂意親近他們,並運用「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導他們認識真理。

 

9. 激勵自發

耶穌曾經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九23)。跟從耶穌必需出於個人的意願,我們看到當時也有人不肯跟隨祂(太十九16-22; 約五40)。不勉強人跟隨祂,不勉強人接納祂,而是尊重人自動自發的跟隨祂、向祂學習,也是耶穌的教育原則之一。凡是甘心情願聽從祂和樂意遵行父旨意的人,祂非但不摒棄他,而且還應許賜下今生及來世的福氣給他(太十二46-50; 可十28-30)。

 

10. 以身作則

耶穌的教導是心口如一,以身作則的教導,例如耶穌要求施洗約翰替他施洗,因為祂要盡諸般的義(太三15)。當耶穌面對魔鬼的試探時,祂以上帝的話來勝過試探,留給信徒最好的榜樣(太四1-11)。論到禱告的功課,祂教導眾人,不要像那些假冒為善的人一般故意叫人看見(太六5-18),祂所教導的禱告,祂自己也去實行,聖經記載,祂常獨自上山禱告(太十四23)。從上述的例子,讓我們知道耶穌是能言、能行的教師,祂的生活就是一篇教誨,祂的言行就是祂教導的內容,所以叫人心服口服,但願我們都學像耶穌,作個以身作則的老師。

 

11. 清楚的教學法

耶穌的教學生涯,不只向我們展示了完美的教學原則,同時也示範了具體的教學良方。教學方法是實施教學原則之有組織和有效的媒介,也是用來指導學習者的學習過程的。以下所列乃耶穌於教訓人時,所最常應用的多種教學方法,可供聖經教師作為教導職事之參考與模擬。

  

教學方法      
討論教學法 太十九16-17; 約三1-15, 1-30
演講教學法 太五1-12, 二十三13-36 路六27-38
辯論教學法 太二十一23-27; 路二十27-43; 約六41-58
反問教學法 可二1-12, 33-35; 路十四1-6
譬喻教學法 太二十五1-13; 可四1-29 路十五11-32
遊走教學法 太十四13-14; 路八1, 10-11
類化教學法 太十三44, 47, 二十五1-14; 可四30
設計教學法 可十四12-26; 路八22-25; 約十三1-15
神蹟教學法 太八1-13; 可十46-52; 約二1-11
視聽教學法 太六26;可十二15-17;路廿二19-20;可十三1-2

 

教導職事的主要目的,就是藉著屬靈的教導,將人帶到基督的面前,讓人明白上帝的旨意,又在基督裏得蒙建立,使人的生命充滿基督的美德和榮耀,而能在每日的生活中為祂而活、向祂盡忠。

教導不光是滿足人於知識方面的需求,更要緊的是設法滿足靈命方面的成長。因此,一位成功的教導對象。藉著一般的接觸,藉著課室內的研討,藉著學生親友們所提供的資料,或是藉著家庭探訪等,都是聖經教師瞭解學生的一些途徑。筆者也建議聖經教師多閱讀坊間所出版的「發展心理學」一類的書籍,以更詳盡和多方面的瞭解我們的學生。

聖經教師不是擔任「教書」的工作,而是擔任「用聖經教人」的神聖使命。你的學生需要你對他作個別的關懷,好使他在基督裏不斷地成長。

任何事情能夠成功都可能有某些特殊的秘訣,除了你必需效法耶穌基督的教導榜樣之外,還得切記以下能幫助你教學成功的七項秘訣:

(a)    立下教學目標並貫徹它。

(b)    個別關懷你的學生。

(c)    勤習聖經及有關教材。

(d)    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

(e)    忠心於教導的職責。隨時祈求聖靈的幫助。

(f)     設立「信仰與生活合一」的見證。

(g)    常常吸收新的知識。

教導事工是整個教育事工中的一環,身為已經加入基督教會的每一位基督徒,都需以瞭解、合作、代禱等實際的愛心行動,來成全每一位聖經教師的教導職事。願主幫助每位基督徒和聖經教師,總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共同參與學習和教導的職事,來建立基督的身體。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