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協助喪親者體認失落
任何人若失去親人,即使預知死期,仍會有種不真實的感覺,好像它不會真正發生。因此,幫助喪親者體認失落實際上已經發生,他們必須接受這個事實,才
能處理失落所引起的情緒衝突。如何協助個人體認失落?首先是鼓勵喪親者談論失落。失落在那裡發生?如何發生?是誰告知的?如何告知?在那裡聽到消息?當時
自己在做什麼?聽到時自己的反應是什麼?葬禮怎樣舉行的?大家怎麼談論這件事?所有這類問題都有助於討論有關死亡的種種情境,許多人都需要在心裡一再的仔
細檢閱有關死亡的事件,才能真正接受死亡已發生的事實。
其
次是詢問喪親者是否曾去過墓地,並討論其對拜訪墓地的經驗與感受。若喪親者並未前往或不敢前往,應鼓勵喪親者拜訪墓地或存有遺物的處所,這樣可讓生者體認
失落的事實。當然工作者的態度要小心敏銳,尋找適當的時機提出建議,如此才能順利完成。在失落的經驗中,有不少家庭成員都會盡力避免談論死亡或有關逝者的
一切事情;其實,讓喪親者談論死亡,可藉此來助於其領悟死亡的事實,處理失落和因失落所產生的衝突。
教會牧者或輔導者要從生理、認知、情感和靈性上幫助喪親者體認死亡的事實。喪親者會有許多的回憶不斷的在腦中「重演」,會記起與親人尤其是配偶一起生活、一起養育子女…等
情景;會去觸摸親人的遺物、回憶葬禮的情景等。他認為「重演」是醫治哀慟重要的一部份,它可能會悲傷、會痛;而且透過每次的「重演」,都會使自己受苦,但
漸漸的痛楚會減少一點,有一天喪親者將發現失落的悲痛已減輕了,且是可以忍受的。但喪親者在「重演」時,通常其生理反應會有身體不適,呼吸緊促、四肢無
力..等感覺,許多人因無法了解而逃避,不敢面對失落的傷痛。但若能幫助喪親者面質哀慟的痛楚,才是克服未來害怕的唯一方法。在心理上可能很難接受所愛的
人去世的事實,但死亡確實已經發生,且逝者永不再回來。因此應幫助喪親者從理性上告訴自己,凡是人都必有一死,逝者是人,所以一定會死。
一
味的逃避和壓抑理性的思考,只會延長或阻礙悲傷任務的完成。反而勇敢的面對喪親的傷痛,試著面對痛苦的思想和回憶,開放它們,真實的去處理它們,將是驅散
恐怖的開始。另外,也可從靈性生活方面來幫助喪親者,承認及相信人的有限性,人生如戲,就像是來世間旅遊一般。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許多情境是人無能力控
制和掌握的,死亡就是最明顯的例證。而在人無能力掌控的狀況下,有神的力量,我們所信奉的上帝就是最終依靠的目標。在哀慟的過程中,可藉宗教信仰的寄託,
幫助生者面對死亡。
2.幫助喪親者表達情感
在悲傷的經驗中,大部份的感受是令人不安的;因此這些感受往往無法被人認知,或無法了解這些感受的強烈程度,但為了有效解決問題,就要去體會這些感受,處理這些感受。在悲傷過程中,一般較難處理的感受如:憤怒;愧疚;焦慮與無助和悲哀。
在
悲傷的情感方面,最重要的是容許自己發洩情緒,如果可能的話,應向朋友或支持團體表達悲傷的情緒。悲傷情緒所引起的生理症狀,如心悸、出冷汗、易受驚嚇、
頭痛、頭昏眼花、睡眠中斷、食慾改變、體重減輕甚或生病。在必要時須找專家或醫師治療。建議維持每日飲食,少量多餐;保持每天少許的運動、散步是有幫助
的。詩篇22:1 大
衛的詩中,向上帝痛苦的禱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為什麼遠離我」,可見像大衛那麼有信仰的人,都還有悲痛的哀嚎,更何況是平信徒的我
們;因此請記住,在面對所愛的人過世時,抱怨或感覺被上帝拋棄,這是正常的。學習約伯在苦難中仍順服上帝,將自己完全仰望交託給上帝,相信所發生的一切都有上帝美好的旨意。
3.幫助喪親者在失去逝者的情況中活下去
幫
助當事者適應失落,獨立做決定,並加強沒有逝者一起生活的能力。可運用問題解決的模式,了解喪親者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及如何解決。如對配偶去世的喪親
者,可以協助其學習扮演失去配偶後必須承擔的角色及幫助其調適和學習扮演新角色的能力;應注意,不可太快鼓勵或應防止喪親者做任何有關生活變遷的重大決
定,以避免助長其無助感。如變賣財產、改行、換工作、搬家或領養小孩。因為喪親者在失落的悲傷時刻,很難有好的判斷力,且容易產生不良適應反應,甚或切斷
原有的支持系統。
在靈性上的協助,牧師或教會團契,也都是很好的協助資源,來幫助喪親者處理喪葬事宜。但記得應對喪親的家庭,給予較多的關顧,尤其在葬禮後的關顧更為需要。
4.將情感從逝者身上轉移
藉著促進情感的轉移,可以協助喪親者為逝者尋找一個新的處所,也容許生者發展新的關係。這些新關係,如將情感投入工作或訂定新的生活目標,或新的人際關係。個人的活動計劃,如:編織、閱讀、手藝等都可讓喪親者轉移生活重心,回復和縮短哀慟期。
5.允許時間去悲傷
悲
傷的歷程是需要時間的,它是一種漸進的過程,因此不要急著想克服失落回歸正常。在悲傷輔導中,應對喪家闡明度過悲傷期,是會有某些時刻是特別困難的;尤其
是在舉行葬禮三個月之後,因為在喪葬期間會獲得許多親友的拜訪與支持,但漸漸的訪者少了,電話和安慰的問候也少了。另一個艱難的時刻是第一次週年祭日,對
生者而言,此時會湧上各種念頭、情感,社工者須要額外的給予支持。過年過節或家人相聚的日子,也常是喪親者特別容易懷念、悲傷的艱難時刻,社工者應能視個
別案主的需要,給予支持。
6.提供持續的支持
悲
傷既然是一種過程,那麼給哀慟者提供持續性的支持,就是悲傷輔導的重要原則。社工員或牧長應能在失落發生後一年內的每個關鍵時刻,給予生者提供持續性的幫
助;最好的幫助方式之一是帶領喪親者參與適合他們的團體,尤其是教會團契,可藉著團體成員間的互動或關懷,給予有效而持續的支持。
7.界定病態行為並轉介
從事悲傷輔導工作的人,應有能力辨識何種行為屬於正常,何種行為是病態。對於病態行為,社工員應清楚自己能力的限制,能否給予悲傷治療或心理治療,否則應做適切的轉介。因此,社工員對於資源的掌握和了解實屬必要。
8.協助喪親者在情感上的重建工作
情感上的重建須要在自己的生活上有一個新的平衡,包括重新引導哀慟的情緒朝向重建之途;另外也要重建自尊、面質和對愛和害怕這二種情感的信念。為了達成情感上的重建,友誼的發展也是各種不同親密關係的一種,因此在哀慟的回復過程中,來幫助喪親者克服孤單、重建或發展情感:
(1)收集所認識的人之名單,包括朋友、相識的熟人和親戚等,試著包括他們的興趣。
(2)每天至少接觸一位朋友,和其討論自己的事及他們興趣的議題。
(3)確認自己的興趣,將其融入和友人的活動中;假若整天孤獨的呆在家中,就無法認識朋友。
(4)找尋替代品,以填補在減少伴侶之後,生活上喪失的東西。
(5)試著平衡時間,來適應或安排空擋,來做拜訪或打電話給那些讓自己覺得舒服的朋友。
(6)從熟人中分別出可以建立真正友誼的朋友,即使只有二、三位,也是很好的。
(7)體認孤單也是自己生活的一部份,而且使自我能有安靜獨自思考自己處境的機會。
(8)養寵物,因為當人類的愛沒有時,它能給予無條件的愛。
(9)學習和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避免那些會讓自己孤獨的人和情境,以及尋找會使自己有好感受的活動。
(10)關照自己的身體,讓自己有充份的休息、睡眠、運動和健康的飲食。
9.靈性上的重建
一
個喪親者最大的精神慰藉,莫過於是從信仰上獲得,當他能感受到「我並不孤單,因為我知道上帝愛我;或我是上帝更偉大作為的一部份」時,他或她會經驗一種歸
屬感,一種充滿人類基本的依附需求,而且也不覺得那麼孤單。所以,努力的使自己在靈性的表達和經驗有更開放的尺度和空間,將會開擴新的潛能資源以滿足自己
的靈性需求。靈性上的重建,是一個滿有上帝祝福的新生活機會,正等待著你之意。當一個人正處於哀慟苦難中,要去發現靈性的安慰這是不容易的;對不同性格類
型,靈性的成長也有不同的步調,但若能分享自己的靈性,並參與在靈性的成長活動中,相信是能獲得心靈的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