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政爭風雲中的教會路線與合一研討會——教會如何在政治參與中避免被政爭分化、撕裂

盧俊義牧師

一、楔子

每談到政治的問題,就會在台灣的基督教會中生出一股莫名的緊張,或是不必要的誤會。這是因為長久以來傳道者缺 乏正確的教導,且欠缺從聖經與神學的信仰反省,加上教會被政治人物所掌控當作「利器」的結果,否則正確的信仰關懷社會、政治等議題,應該是基督徒的社會責 任,也是不可疏忽該有的信仰見證。

基督教會必須先反省的第一件事,就是它的存在使命是甚麼?如果是為了傳達聖經上帝的話語,則必須忠於 聖經的教導,而不是為了滿足個人政治理念的需要。忠於聖經的話語,就是在傳達上帝的「道」。如果基督教會不能正確地傳遞上帝的「道」,就不能算是以聖經上 帝的話為中心的教會。

長老教會的創會者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為基督教會下個定義:教會是奠基在聖經上帝話語的基礎上。因此,教會的存在,就是為了要宣揚上帝的話語而存在。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認為教會存在有五大功能,其中第一要務就是要「宣揚聖經的信息」(另外四種是:禮拜——回應上帝揀選的愛;服務——對弱小、苦難者有憐憫的心;教育——認識聖經的教訓,對生存的土地環境與人有愛;交誼——知道分享上帝賞賜的恩典等)。因此,長久以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就是以研究聖經、推動信徒研讀聖經為主。只要是合乎聖經教訓的,就應該全力以赴。

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反省與宣教走向的改變

一九五四年七月,從南部教會開始發起「設教百週年教會倍加運動」,並在一九五九年二月十七日正式成為長老教會第六屆總會第三十六條接納為總會共同目標。此項目標訂定為:凡縱貫線鐵路所經過的鄉鎮都必須至少有一間教會;凡公路局(今之台汽)有經過的鄉鎮都必須有教會設立。長老教會總會並同時成立「設置倍加運動委員會」。同時,由神學家組成的「新世紀宣教運動研究」,以當時台南神學院宋泉盛教授為首,帶領一群神學家進行神學反省和宣教使命的重建,也因此奠定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落根本土神學教育方案,以及宣教走向的改變。

從一九五四年開始,直到一九六五年六月,當台 灣基督長老教會在迎接設教一百週年時,它確實達到了「教會倍加」的目標,有一倍的成長。但因為教會深植在許多邊遠地區、農村,使教會感受到與苦難者同在一 起的信仰告白。也因此,使這些神學家嗅到一股社會即將產生重大改變的味道,這種改變將會造成台灣邊遠地區與農村帶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

一九六二年,當美國宣佈停止對台灣經濟援助,政府決定經濟自主,以開發加工出口輕工業為主軸,帶動台 灣社會從農業進入工商時代。因此,一九六五年元月通過設置加工出口工業條例,並且在次年(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在高雄前鎮設置台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工業區,從 六七年開始大興土木建廠、招商,六八年開始生產之後,短短兩年間,就有三萬名年輕人進入工業區加入生產行列。但相對的,卻對台灣造成極大的影響,那就是人 口結構的改變,且這種改變影響台灣社會之大,迄今持續不停。

為了因應可預知的台灣社會重大之改變,長老教會神學家帶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宣教工作做重大的改變——從過去以開拓新教會為主要宣教目標,轉變成為以事工為中心的宣教走向。

「新世紀宣教運動」共設計五個大單元,就是1.都市傳道、2.農村傳道、3.工業傳道、4.山地傳道、5.海 外傳道等。這五個單元從一九六五年開始進行,但在這之前已經派出不少人到外國去學習工業傳道的模式,以工業區為主要對象,深入工廠調查工人的生活狀況,以 及大批人口移動到都市來的生活情形。一九六八年七至八月,台南神學院甚至動員師生與台灣大學社會系及東海大學社會系合作,進行高雄加工出口區勞工生活與工 作之調查。這些都影響到後來長老教會投入關懷台灣社會與政治前途關懷的主要因素。而這些關懷事工都可以從由長老教會主導設立的「生命線」、「家庭協談中 心」、「漁民關懷中心」、「彩虹事工中心」、「殘障關懷中心」等等機構之設立看得出來。這些事工關懷中心成立的目的,主要都是要表明長老教會與台灣社會最 底層人民一起的心志。

三、從關懷到積極參與改變政治結構

因為將推動事工作為宣教事工的主軸,長老教會開始發現有許多問題出在於政策上的問題,若是不改變政府政策,人民的問題依舊存在,受難者的聲音沒有人會去注意傾聽。

從一九六五年代開始的加工出口工業,固然為台 灣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改善,但政策沒有考慮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其影響層面更大,人民受到的傷害會更是嚴重。隱藏在加工出口工業的背後,就是嚴重的社會 失調,包括農村人口流失,山地原住民被販賣到平地當「奴工」,甚至延伸到九○年代的販賣「雛妓」問題之蔓延;吸食毒品的泛濫日趨嚴重,對整體台灣社會心靈 墮落的影響更行嚴重;農村的荒廢,青年的迷失,自殺率的攀升等等都讓長老教會憂心不已。但隱藏在這些背後更值得注意的,就是國家方向政策的「不確定」(也 可以說對台灣沒有土地與人民的認同感),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因為「不確定」就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這才是引起長老教會投入關懷台灣前途的主要因素所在。

因為有「新世紀宣教運動」深入鄉鎮各地,長老教會的神學發展逐漸趨向對「鄉土」的愛和關懷,「鄉土神 學」的發展正好也回應了當時七○年代在台灣發生「鄉土文學」的論戰問題。因為有深刻的神學反省為基礎,傳道者在這段期間受過的神學教育也很自然地就會去關 心和回應這塊土地與人民的聲音。

由於長老教會傳道者平時就有在教導與傳遞聖經這方面的信息,因此,信徒對關懷被壓迫者與苦難者、弱勢族群等這方面的認知、吸收也經常有所反應。教會與社會團體的互動日漸密切,也讓信徒感受到教會面臨的壓力。

青年運動先從大專學生的聖經研究開始,發起於一九七○年七月,逐漸導引出「長青學生團契」從校園團契中出走而獨自設立,但經常被扭曲和干擾。

一九七七年從國民黨中央黨部決定徹查長老教會服務於公教單位信徒名單的案例,更讓長老教會信仰上的凝聚力更強,且在信仰上更加確定受到迫害而必須有所抉擇。

以一九八八年發生的「農民事件」為例,長老教會嘉義中會就傾全力投入關心雲嘉南地區被捕入獄的農民九 十九名和家庭,而獲得該地區農民的認同和回應(可舉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日帶農民上來台北示威遊行為例)。更加確定長老教會在信仰上反省之後的確認:與被壓 迫者站在一起的信仰告白,以回應一九八五年四月通過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長老教會非常清楚知道教會並不是要成為政治團體,但認為一黨獨大的政府絕對不會是社會之福。因此,積極鼓勵成立並支持一個「強有力的反對黨」,就成為長老教會在關懷社會議題上的主軸。為的是希望能因此防範執政者與有錢有勢者勾結,繼續欺壓或疏忽弱小族群所帶來的社會傷害。

四、結語:神學反省是教會存在最基本的要件

一九八五年四月當長老教會在紀念宣教一二○年之際,同時通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條文」,這信 仰告白條文從一九七六年草稿定案開始,歷經十年分發到各地中會、教會研討,正好說明長老教會在關懷社會議題上並非無的放矢,而是有所依據,這依據就是聖經 的基礎。也因為此信仰告白條文,才是成為長老教會不被政爭所分化、撕裂的主要因素。

不論是甚麼神學內容的反省,它都必須以聖經研究為底。沒有聖經基礎的反省,不能稱之為「神學反省」。 因此,在一九九八年元月開始,由神學家陳南州、鄭仰恩、黃伯和等牧師開始提出「新眼光讀聖經運動」,並在次年獲得長老教會總會通過:全面推動信徒每日研讀 聖經的信仰生活。這項事工目前已有顯著的成果,有高達950間教會(其中有135間教會為他教派)積極參與推動,並向總會索取「每日新眼光」教材高達四萬份。我深信這項研讀聖經的運動將成為在「政黨輪替」之後的長老教會與台灣社會中,有新的互動關系出現。

無論我們台灣社會如何轉變,教會和傳道者都必須有個明確的瞭解:我們要繼續努力傳達聖經上帝的話語。就像使徒保羅對提摩太說的:要傳福音,不管時機理想不理想都要傳,用最大的耐心勸勉,督責,鼓勵,教導。(提摩太後書四:2) 福音就是上帝拯救的信息,而教會與傳道者之所以被揀選,為的就是要傳揚上帝的話語。如果連這點都無法做得到,又怎能讓人看到上帝的救恩?又怎能感受到上帝 的話在我們的生命裡?當台灣社會一味地在強調「經濟發展」的重要時,基督教會應該幫助台灣社會重新思考先知阿摩司對他那時代所傳遞上帝信息的意義:

「時候已經到了,我要使以色列遍地飢荒。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這是我至高的上主說的。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他們要到處尋找上主的信息,可是都找不到。」

(阿摩司書八:11—12

沒錯,先知阿摩司說的「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這 段話豈不就是今天台灣社會的寫照?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是否疏忽了上帝的話語?或是錯解了上帝的話語?或是離棄了上帝的話語?因此,所有的教會與傳 道者都必須認真省思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是否扮演好忠實的聖經信息傳播者的角色?如果一個傳道者連上帝的話語都無法正確地傳遞出來,信徒又將如何遵行上帝 的話語在生活和工作中呢?這是不可能的事!

讓我們回到聖經的話語,忠實地傳遞聖經上帝的信息,這才是今後教會和所有傳道者應該深切省思的功課。

 

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兒童的學習活動

 

a. 寫作

 

~寫信:

給存在的對象或想像的對象寫信:例如父母、同學、天父、耶穌、聖靈、歷史人物等。

 

~寫短篇故事或生活見證:

例如虛構故事、聖經故事、個人見證等。

 

~寫啟應文:

帶領學生共同思想,然後取用一節經文或一句話作為回應文。例如個人志願、禱文等。

 

b. 手工

 

~立體圖畫:

將已著色的圖片貼在厚紙上,剪貼成立體的人物,並可站立,學生一面展示一面重述故事。

 

~剪貼掛圖:

備好雜誌圖,讓學生發揮思想,剪貼在手工紙上,兩面都貼上圖畫,再用線懸掛起來。

 

~沙盤:

把畫好的圖畫貼在厚紙上,然後在背面貼木條,插在沙盤上讓學生講故事或分享。

 

~電視盒子:

每人設計幾幅圖畫或剪貼畫,再編成連環圖故事,連接在兩條木棒上,放在製作好的電視盒子裡,形成一個有主題的電視節目。

 

c. 戲劇

 

~朗讀:

學生自編獨白的內容朗讀。例如以自己的文字重寫詩篇其中一篇的內容,然後朗讀出來。

 

~訪問:

學生扮演電台節目主持人,訪問聖經中的人物,一個學生扮演現代人物,另一個扮演聖經人物。例如扮演節目主持人的學生訪問扮演耶穌的學生,問祂為什麼要來個世界等。

 

~啞劇:學生可編演啞劇來複習所學習的內容。一些有多樣情節和動作的聖經故事可以用來演啞劇。

 

~聖經故事:

可讓一些年齡較大的學生演出一些較戲劇化的聖經故事,演出前先進行分析,演出後也要提出問題討論。

 

~模仿圖畫人物姿勢:

教師展示聖經圖畫,讓學生模仿圖中的人物姿勢,然後讓學生背誦聖經,發問或討論問題。

 

d. 聖經遊戲

 

~複習性質遊戲::

戲的內容是基於所學習的功課,教師預備好問答題,以不同的遊戲方式進行比賽。

 

~音樂遊戲:

以音樂為主,進行與課程有關的遊戲。例如猜猜聖詩的內容,當司琴彈奏聖詩時,大家猜猜詩歌的內容,然後一起唱詩歌。

 

~假想遊戲:

在遊戲中讓學生模仿一個假想的動作,例如,教師講完撒種的比喻後叫學生假想,如果他們是一粒種子,被撒在好土裡,他們想像一下種子如何成長。

 

成人主日學的評鑑

 

有評鑑才會有進步,主日學事工也不例外。無論是主日學老師或主日學部門都要常問:「現在的教導有什麼優點?」「教學的果效如何?」「是否符合預期的目標?」要知道情況,發揮優點,改善缺點,就需要進行評鑑。

 

1. 評鑑的目的

評鑑的主要目的是「透過研究目前的情況來改善將來的方針,藉著檢討所歸納出的結論,來提昇主日學的果效。」因而評鑑的功能是透過整體參與者的意見和反應,作為日後決策時的參考。評鑑並不是要否定事工的存在,而是為了避免成人主日學事工重蹈覆轍,免除錯誤,能在良好的進展下日趨健全。

 

2. 評鑑的時間

評鑑的時間可分為定期性與隨時性:

 

a. 定期性:主日學應以每年及每季為劃分作定期評鑑的工作。這樣的評鑑可有系統地做檢討,使主日學的事工不斷進步。

 

b. 隨時性:如遇有任何難處或事工的阻延,例如教師突然不可任教、學生的人數突然下降、行政出現混亂等,都可隨時召開會議,以解決當前的困難或問題。

 

3. 評鑑的原則

評鑑的任務是使教育事工在既定原則與計劃下,向著目標進發。在評鑑時須要有原則,這些原則為:

 

a. 客觀性:執行的標準應具客觀性,能被所有參與的同工認同及接納。

 

b. 有彈性:執行評鑑時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不應鑽牛角尖,因為僵化和呆板會失去效果。

 

c. 及時改正:在審核後應立時改正,因為只有評鑑而沒有改正,情況依然沒有進步。

 

d. 先主後副:初步的審核應放在直接和主要的工同的手中,若同工能根據執行標準自動糾正,便能有效率地解決問題並最得進步。

 

e. 有經濟效益:要有適宜的評鑑,審核過嚴會花費過多的時間及資源,過鬆則會形同虛設,同工的效率會下降。

 

4. 評鑑的項目

評鑑的項目應包括主日學事工的行政、事務、教師的教學、課程的安排等,好使主日學事工因有全面的評鑑而帶來全面的進步。

 

a. 課程安排內容:

   (1) 聖課程對你的信仰是否有幫助?

   (2) 怎樣的課程內容對你有幫助?聖經、神學、歷史、倫理學或生活指導?

   (3) 教學的方法是否與課程相配合?

   (4) 課程的進度與作業的要求是否適宜?

 

b. 行政組織同工:

   (1) 教務同工的配合性是否合適?

   (2) 指揮系統是否明確?

   (3) 各部門的協調性如何?

   (4) 事工的困難為何?

 

c. 與教會的關係:

   (1) 成人主日學的進行有否影響教會的崇拜?

   (2) 主日學是否與教會保持和諧?

   (3) 教會是否支持並重視主日學事工?

   (4) 宣教與教育是否有正面的效果?

 

d. 老師的自我評估:

   (1) 我靈性是否能成為學生的榜樣?

   (2) 我教學法是否適合此課程?

   (3) 我的備課或作業批改是否盡責?

   (4) 我是否有求新知的動力?是否願意進修?

   (5) 我與學員的關係如何?

 

e. 主日學的成長或衰退:

   (1) 人數:比較六個月或一年前的人數增減數為何?

   (2) 學員:學員的靈性與知識的變化如何?

   (3) 課程:開課的變化情形為何?

   (4) 同工:教務同工與老師的參與性為何?

   (5) 教會:教會的信徒人員、同工質量變化及宣教的成果如何?

 

f. 主日學的展望:

   (1) 怎樣的人、事、物是非常理想,應繼續發展而不用改變的?

   (2) 怎樣的課程或事工是你喜歡去參加的?

   (3) 你認為項教務或課程內容是需要修正或改進的?

   (4) 你認有哪些新的教法或教學目標?

   (5) 依你的經驗,在未來幾年或幾個月內,我們將會遇到什麼困難?

 

5. 評鑑的方式

 

a. 開會討論:同工們可藉此討論會表達意見並互相評鑑。大家都有陳述意見的機會,並可解釋或澄清誤解。同時,各同工可站在平等的地位進行檢討,一同討論具體改善的方法。

 

b. 工作報告:這是下對上的負責評鑑方式,對一些大的教會,當組織龐大時,同工可以自我檢討的方式來作工作報名,以提供上級了解工作的概況,其客觀性如何,則有賴於報告者的態度及與上級的要求如何。

 

c. 填表格:由教育部設計表格,再交給各單位不同的人員來填寫,這方法可依收回的問卷作科學的統計方式來獲評鑑的結論。

 

d. 個別面談:藉私人的談話來了解狀況,可拉近上下的距離,也可讓對方感到受重視。在面談間,不要光作檢討,應多表示鼓勵與關懷,這樣的評鑑才會獲得更好的果效。

 

以上各程的評鑑方法都各有其果效,教會應按不同的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評鑑,以獲得評鑑的果效。評鑑是持久性的工作,成人主日學需要不斷藉著評鑑來讓信徒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在上帝的旨意中得著完全的培育。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五旬節的宣告

 

   五旬節是歷史的轉捩點那是結束的一天也是開始的一天

 

    我們通常將五旬節聯繫到聖靈降臨雖然聖靈整個歷史中都存在上帝的故事是三一上帝的故事上帝總是透過自己的雙手成肉身的聖言和聖靈在世界工作

 

    聖靈在創造出埃及事件和異色列的歷史和象徵中與父一起工作正如我們從創世記12節讀到:「聖靈運行在水面上」。在舊約時代透過先知宣告聖言。在施洗約翰來到時,聖靈透過他談及審判;在主耶穌的出生中,聖靈帶來道成肉身;在耶穌受洗時,聖靈肯定祂的事奉;在透過耶穌的事奉、死亡、復活和升天帶來的救贖中,祂也很活躍。

 

    在五旬節那天,也就是耶穌升天十天之後,我們再次看到聖靈的工作,正如聖靈在創造和道成肉身中工作,現在聖靈在由「聖靈在五旬節宣告」的再創造,創造的救贖和挽回中工作。因此,如果聖靈在上帝所有救贖行動中活耀,聖靈在五旬節那天的新工作是什麼?

 

    聖靈在那一天透過彼得的講道,使人理解主耶穌就是上帝所預備的基督。人要透過悔改,奉主耶穌的名受洗,就可以領受聖靈與主耶穌一樣成為上帝的兒子,有權繼承上帝的國。

 

 

2021年5月8日 星期六

聖靈降臨日

 

    聖靈降臨日是由猶太人的五旬節演變而來。五旬節是猶太教三大節期之一,又稱七七節。猶太教嚴守猶太曆法,按期守節,而五旬節是為記念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五十天,上帝在西奈山頒佈「十誡」。按猶太曆法,猶太人在每年正月十四日守逾越節,其後接下來的七個星期屬收割的季節,而這季節的高潮就在第五十日那天。他們會把第一束的收割作為獻祭;因為此時已到收成期末,百姓都歡樂地慶祝豐收(利未記23:16-21)。特別在這天大祭司會將一捆新熟的大麥獻給上帝作為初熟的果子。後來猶太人將聖經譯成希臘文時,將「五十」天這個日子翻譯成pentecostē,到後來翻譯成英文時,完全採用了希臘文寫法,成為了今天大家熟識的Pentecost,中文聖經譯成「五旬節」。

 

    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載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就是發生在五旬節當日,因此教會後來將這天稱為「聖靈降臨日」。就在基督復活日後第五十天,即耶穌升天後第十天,聖靈傾注在門徒身上,他們得着能力說起方言來,向來自各地方的人傳揚基督的福音。因此聖靈降臨日又被認為是基督教會誕生的日子。

 

    最早記載關於教會慶祝聖靈降臨日,是從主後四世紀末一位名叫以塞利亞(Egeria)的修女筆下的《朝聖記》得知。她從西班牙出發,到耶路撒冷朝聖,記下了當時她在耶路撒冷的所見所聞。我們認識的聖周禮儀,也是出於這部著作。

 

    時至今天,聖靈降臨日是教會節期中第三個最重要的節日。其重要性是因為它表述了教會的誕生,就是使徒在五旬節被聖靈充滿,勇敢地在羣眾面前公開宣揚福音,就是上帝如何藉耶穌成就上帝的救贖計劃,見證耶穌是復活、帶給世人永生的基督。依據使徒行傳第二章的記載,聖靈降臨充滿在使徒當中,使他們按着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充滿他們心中的熱火使他們不再懼怕在人面前宣認耶穌是基督,不再逃避猶太教領袖和羅馬政府的迫害。其中彼得最為突出,他和其他使徒一同站起來,高聲向羣眾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使你們的罪得赦免,就會領受所賜的聖靈。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給所有主──我們的上帝所召來的人。」(使徒行傳2:38-39)

 

    因此聖靈在五旬節這天降臨在使徒身上的事,正式標誌着教會的誕生,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時代正式走進人類的歷史裏。聖靈降臨日包含兩重屬靈意義:

 

1.它應驗了耶穌預言和應許聖靈的降臨。

 

2.使徒因得着能力,開始把跟從耶穌的信徒組織起來,要把上帝的福音向全世界宣講,建立在地若天的國度。

 

    因此,聖靈降臨日的禮儀神學是要顯明聖靈的臨在,仿如回到第一個聖靈降臨日,教會的信徒因着聖靈的充滿,得着能力和熱誠,勇敢地去宣講福音。這一天也是整個「復活期」的結束。通常在最後一堂崇拜完結時,主禮或侍從便會熄滅復活聖燭上的火,表示「基督的光」將隨着聖靈的降臨而走進每位信徒的生命裏,使我們每時每刻都能繼續將「基督的光」照耀出來。

 

 

“聖靈降臨節”的由來

 

    五旬節是基督教會節期中,第三大重要的節日→聖靈降臨節。對基督教會來說,這個節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節期在告訴我們,教會之開始,就是耶穌的門徒和一群信徒,受到聖靈的充滿感動,在所有參加五旬節節期活動的民眾面前,公開宣揚上帝在耶穌裡拯救的福音,見證耶穌復活的信息。

 

    依據使徒行傳第二章的記載,因為聖靈降臨,充滿在所有門徒和信徒當中,使他們不但能講出來自世界各地返鄉參加五旬節活動朝聖客的鄉音(又稱「方言」),且心中有火熱的心,不再懼怕羅馬政府的取締,也不逃避猶太人領袖的迫害,特別是彼得和其他十一個使徒,對所有民眾大聲疾呼說:「你們每一個人都要悔改,並且要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好使你們的罪得到赦免,你們就會領受上帝所賜的聖靈。因為上帝的應許是給所有我們的主上帝所呼召的人,就是你們、你們的兒女,和一切在遠方的人。」(使徒行傳二:38-39

 

    五旬節又稱七七節,一旬是十日,而五旬就是五十日,在逾越節後的第五十天慶祝。

 

    這個節日有三重意義:

 

第一,原來猶太人在猶太曆正月十四日過逾越節後,接下來的七個星期是收割的季節。這個季節的高潮,就是在第五十日那天,把第一束收成獻給上帝,此時已到收成期末,是百姓歡樂地慶祝豐收的節日。(利未記2316-21節)  

 

第二,五旬節是一個歷史性的節慶。猶太人相信上帝就是在這一天,在西奈山把舊約的法律給了摩西。因此他們在這一天紀念上帝與祂的子民訂立的盟約。到了耶穌的時代,人們稱這個猶太人的節日為五旬節,因為這節日是逾越節之後的第五十天,而「五旬」就是五十的意思。所以五旬節也可以叫做「逾越節圓滿結束」。  

 

第三、耶穌復活後的第五十天,也就是“五旬節”這天,正當門徒們聚在一起禱告的時候,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耶穌在離世前曾應許賜給門徒聖靈,就在“五旬節”這天聖靈降臨了。當門徒被聖靈充滿、獲得從上面來的能力後,開始遵照耶穌升天前的吩咐,向各地佈道、傳福音,為復活的基督作見證,甚至有一天之內三千人信主領洗的記錄,教會相繼建立起來(使徒行傳二章1-13節)。

 

 “五旬節”這天聖靈降臨的日子,標誌著教會時代的開始,是教會的誕生日。因此教會規定在耶穌復活後第五十天,為聖靈降臨節。                     

 

“五旬節”包含兩方面的屬靈意義:

 

1.應驗了耶穌曾經預言和應許的聖靈降臨

 

2.門徒得著能力,從此開始組織起來,承擔起向全世界宣教的使命。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