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義人受苦難

我們怎能知道我們的苦難是在掌權的上主控制下呢?那是只從人的觀點看事物的人才會問這個問題!聖經有多處地方教導我們,世間日常發生的事情是在掌握主權的上主的控制下,對這一方面的教導描寫得最生動和逼真的是約伯記。

約伯是很久以前住在烏斯地的一個富有牧人。他有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是一個大家族的戶主。在東方人中他是至大的。他敬畏上帝,離棄邪惡,並且教導家人學習他的榜樣。他甚至清早起來爲兒女們個別獻上燔祭,因爲擔心他們無意中得罪上帝。上帝稱他的爲人完全正直(伯1:8)。

聖經記載:有一天”,天上有一個集會。上帝的衆子來朝見耶和華,撒但爲了某種原因也跟著他們一起來。上帝就問撒但,有沒有察覺祂的僕人約伯是一個完全正直的人。撒但對上帝說,約伯敬畏上帝,是因爲上帝賜福給他,使他興旺;如果拿走他的財富,他會改變態度。於是上帝應允讓撒但拿走約伯所有的一切,只是不可傷害他的身體。

撒但趕忙做他的工作。可憐的約伯接二連三遭遇禍患。他的生計、僕人、羊群、牛群、甚至十個兒女,轉眼間全部離他而去。約伯經過這一場浩劫,對上帝的信心仍然毫無動搖。他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

有一天”,天上再次有一個集會。撒但再次跟上帝的衆子來朝見耶和華。上帝指出約伯無緣無故失去一切,雖然有這樣的遭遇,仍然持守他的純正。撒但又再反駁上帝說,如果約伯的身體受到傷害,他必不會保持正直,於是上帝准許撒但傷害約伯的身體,只是不准撒但奪去他的性命。

撒但就從耶和華面前退出,再次去擊打約伯。這一回他使約伯從腳掌到頭頂長滿毒瘡。約伯初次受打擊時,對他忠貞不渝的妻子,這一回也忍受不了。她勸約伯不如詛咒上帝,然後自己了結殘生。約伯本來是一個有名譽、有地位的人。現在幾乎是一夜之間,他變成一個獨自坐在爐灰中的窮光蛋,身上長滿既討厭、又痛癢難受的毒瘡。然而他的信心並沒有動搖。他勸勉妻子說:我們從上帝手裏得福,不也受禍嗎?”(伯2:10)。

聖靈藉著聖經記載這個故事,使我們能夠從這一節簡短的經文,清楚知道上帝的兒女一生的禍福,在上帝主權控制之下。從約伯記我們還可以學到很多其他屬靈的真理,不過現在我們只思考關乎上帝子民所受的苦難並沒有脫離祂的掌握的教導。

建議要約伯受苦的是撒但,並非上帝,上帝只是許可撒但這樣做。上帝許可約伯受苦有其緣因,祂用苦難使約伯更深體會上帝與他的關系。約伯記加深了歷代基督徒對上帝主權的認識,使我們能從舊約聖經預見上帝藉著受苦拯救世人的計劃,這計劃在新約聖經中清楚顯現出來。上帝許可約伯受苦似乎還有一個更廣泛的用意,這用意我們現時只能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約伯的信心受到考驗對整個宇宙有所影響,這考驗在上帝眼中是非常寶貴的。

雖然撒但獲准打擊上帝的僕人,爲這場鬥爭定下規則和劃定界線的是上帝而不是撒但。這是上帝特有的權利,撒但無權過問。在這場不尋常而又痛苦的鬥爭的整個過程,控制大局的是上帝而並非撒但。

但約伯對自己受到嚴厲考驗的前因後果全不知情。看約伯記的人一開始便知道撒但受到上帝約束,只能有限度地打擊約伯;但約伯並不知道這一點。相信他當時必定覺得地獄的權勢正毫無忌憚地向他侵擊;事實上,他事奉敬拜的上帝無時不在鑒察他所受的苦難,並且親手控制著一切。祂不容許撒但越過限度,撒但的權勢雖然大,卻受到上帝的主權加以限制。受考驗時知道這一點可以得到很大的安慰,但約伯並不知道。

約伯這個良善、敬畏上帝的人,有突如其來使他失去一切的一天。任何人都可能遇到這樣的一天,這種事發生得實在太多。保羅叫這種日子做磨難的日子”(弗6:13)。不過,因爲有新約聖經的啓示,我們不會像約伯一樣,受苦時完全不知其所以然,約伯受苦時聖經還沒有寫成。上帝沒有向約伯解釋爲什麽要他受到考驗;上帝也不會向我們解釋爲什麽我們受到考驗,亦不會向我們說明我們受考驗對祂有什麽意義。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遭遇會百思不得解。從約伯的故事我們知道人忍受無緣無故的苦楚而能保持信心,這於上帝是有意義的,上帝不會虧欠任何人。約伯受到水深火熱的考驗仍然保持信心,結果對上帝有了新的認識。我們亦可以這樣。

我們看約伯的故事,腦海中可能有一些疑問,特別是這故事的結局提到約伯重新得到財産和地位,他的牛群和羊群的數目比以前加倍,他再成爲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的父親。但我們想知道再有一個家庭是否能補償當初失去的家庭呢?

上帝對這一類問題並沒有給我們答案。人亦不能叫上帝向人解釋祂的作爲。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基督徒要使信仰有意義就必須相信所不能見的。一個人不知其所以然而受苦使其他人得到益處,這在聖經有很多例子。計有亞伯拉罕、挪亞、約瑟、摩西、但以理、大衛、保羅——還有很多。事實上我們今天能夠認識救恩乃因有人受這種苦難。我們不知其所以然受苦時,耶稣的十字架是我們的亮光。基督是上帝對人生苦難的答案。

我們有限的智慧無法摸透無限的上帝。祂的道路不是我們的道路。祂的道理對我們來說過於深奧。但我們跟約伯一樣,信靠我們敬拜的上帝的本性。我們跟衛斯理一樣,相信祂名副其實是愛”,我們也用信心接受腦筋摸不透的智慧。

因此我們看約伯記的時候可以放下要問的問題,專心去領會上帝藉約伯記要祂的兒女掌握的崇高真理,和可以給予安慰的保證。我們的上帝掌握主權。雖然由於一些深奧的理由,祂容許撒但有暫時的權勢,但統治萬物的大權仍然緊握在祂的手中。

爲我們釘十字架的手正是統治萬有的手。我們又何用畏懼人生遭遇撒但給予的苦難呢?撒但永遠不能越過掌權的主劃定的界限,而上主已經應允不讓我們遭遇我們無能力抵抗的試探。即使現在,祂可以用我們悲痛的遭遇叫自己得到榮耀,叫我們得到永遠的益處(羅8:28;林前10:13)

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敬虔的神學意義

一. 「敬虔」的意義
在舊約裡,「敬虔」是人對神的自我啟示所作出的內心回應,尤其當神彰顯出祂的「聖潔和慈愛」時,人必會發出回應。因著人出自內心的回應,人會享受到屬天的喜樂,體會到神的同在和愛的美善。例如亞伯拉罕回應神,於是就離開本地追隨神;摩西和以色列民回應神,於是就離開埃及地。他們都在人生的旅程上,經歷了神的同行。
二. 祟拜的意義
「祟拜」是人對神信心的回應,而「祭祀」是以色列人回應神啟示的方法。舊約所描述的祟拜強調以神的主權為中心的生活方式,藉著儀式的敬拜,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得以建立和更新。敬拜的形式(Form)重要嗎?形式提醒我們受造的本性,然而也有兩個重要功能:
  1. 祟拜的形式可以堅定對神的信心和忠實,並使外在的教導或訓誨化為心靈的準則。
  2. 祟拜的形式成為一個「途徑」,把神的真實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中,例如逾越節的晚餐和禮儀,使以色列的後人經歷到宛如神領他們出埃及的偉大。
三. 「敬虔」的特徵
表現在外就是了「讚美、祈禱、榮耀」神:
  1. 讚美神:舊約裡有關「敬拜」的經文充滿著深深的喜樂之情,使以色列人自然而然地歡呼讚美神。在希伯來文中,「讚美」的原意是發出聲音或搖擺肢體,或唱詠遊戲。早期的例子,包括出埃及記十五章、申命記26: 5-9,人對神的「信靠」和「讚美」是連結在一起。在祟拜時,讚美的表達方式有:「跳舞」(詩150: 4),「吹奏名樣的樂器」(詩108: 2),不停地歌唱」(33: 3),「高聲的呼叫」(詩27: 6)。讚美總是讓人興奮,一點也不煩悶,藉著讚美,人能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2. 祈禱:人與神的親密關係會自然而然生出祈求的意識,因著對神的信靠有感而發的祈禱,會隨著個人的經歷而異。亞伯拉罕的僕人(創24: 42-44)認識到,祈禱不一定要在「聖地」,只要有需要,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祈禱,蒙神垂聽。很早期時,「祈禱」和「獻祭」常連結在一起,這獻祭就稱為「尋求神」,在祈禱中的順服態度,就具體的表達在奉獻的敬禮中。祈禱中的「神的名」,對希伯來人而言,並沒有甚麼特殊法力,為了棄絕受異教的影響,神禁止以色列人「妄稱祂的名」(出20: 7),因此他們的祈禱有以下特徵:
    1. 神的名不具任何法力(參馬太7: 21);
    2. 不用重覆的話語(參馬太6: 7);
    3. 不接著固定的祈禱文而喃喃自語(參路加18: 9-14)。
    從生活層面而言,舊約的祈禱有以下特徵:
    1. 代求-從摩西(出32: 32),亞倫(民6: 22-27),撒母耳(撒上7: 5-13),所羅門(王上8: 22-53),希西家(王下19: 14-19),每個例子都有一位重要人物擔任人與神之間的「中保」,然而他們並不能取代一般人祈禱的能力,只是預表以後基督的角色;
    2. 免罪-人對自身的軟弱和罪的醒覺是祈禱的先決條件,因此舊約的祈禱最初大都是發自於心靈的痛苦和懺悔。儘管舊約的赦罪並不單靠人的代求(結14: 12-20),然而信靠神的人都要彼此代求。
  3. 「榮耀」一詞在聖經中是具有重量或價值的事物,因此「榮耀神」可以說是將有價值的事物彰顯出來,而整個大地是神彰顯榮耀的舞台,不但諸天要述說神的榮耀(詩19: 1),就是大地都要充滿神的榮光(賽6: 3)。可是,因為「罪」的緣故,人在世間看不見神的榮耀,神若顯現,則是為「審判」。所以,先知以賽亞必先潔淨舌頭,才能看見神的榮耀和光釆(賽6: 6-7;比較出33: 20);經過審判,並且合宜地獻上贖罪祭後,人才能看見神的榮美。「榮美」對希伯來人而言,是一種祟拜的體驗,經歷神的同在(詩15: 2)。這「榮美」不單只是為了使人眼目喜悅,心靈暢快而已,而且是神向人彰顯祂自己的性格。如此,希伯來人的敬拜變得與把們所見的神一樣,反應出敬拜對象的美善。C. S. Lewis說:「讚美不單是喜樂的表達,更是滿足的表現,是生命圓滿的一刻…飽享神的榮美,就是榮耀神。當神命令我們榮耀祂時,神實在是邀請我們享受在祂裡頭的滿足和喜樂。」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基督徒理財準則

                    分享是門徒的理財準則  ,   基督徒之理財準則   ,  ,

分享是門徒的理財準則

首先,財物的分享體現出社會的聯繫關係。當與別人分享財物,卻又不求回報,這樣的分享,對當時的人來說,這體現出他們是同一個家庭(家族)手足的關係。相反地,拒絕和別人分享財務,這是因為他們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連,互不隸屬,互為「圈外人」。
所以路18:18-23記載有個富有的官來向耶穌尋求永生的記敍中,那位富有的官拒絕和別人分享他的財富,表面上這是一個經濟的決定(保留財富),但是這個決定背後卻代表不一樣的社會意義:他選擇保留財富,使得他和窮人互為「圈外人」。這個決定也使他自外於「做門徒」的可能外。因為路1:52-53清楚地記載上帝拯救的目的是要「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飢餓的飽餐美食」。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耶穌時代的「賙濟」、「施捨」行為,並不能以現代的「慈善工作」這樣的概念來解釋。相反地,向窮人捐輸財務,代表著要和窮人建立起關係,彼此有了聯繫且同屬於一個家族。因著這樣的理由,耶穌斥責法利賽人和文士不願意實踐分享,就是給貪婪和邪惡開了大門(路11:39-41; 20:46-47)。

其次,耶穌這種堅持分享、給予,卻不求回報的態度,嚴重衝擊了古代最流行的「贊助者—被贊助者關係」(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亦有作「主從關係」)的根本價值。這種所謂的「贊助者—被贊助者關係」是指贊助者擁有某些被贊助者所需用的財物,被贊助者藉著向贊助者表達效忠或其他服務,來交換他所需用的財物。因為收取了贊助,被贊助者就處在負義務或欠債的狀態中,這種「贊助者—被贊助者關係」就成了一種「壓迫者—被壓迫者關係」。

在他的「平原寶訓」核心段落中(路6:27-36),路加藉著文學結構的調整,清楚地表明耶穌拒絕這種當時流行的價值觀:首先,「要愛你們的仇敵!要善待 恨你們的人!」(路6:27)這個命令和「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可感謝的呢?」(路6:32)並列;其次,「要祝福詛咒你們的人!要為凌辱你們的人禱告!有人打你的臉,連另一邊也由他打。有人拿你的外衣,連內衣也由他拿去。」(路6:28-29)這個命令和「你們若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有甚麼可感謝的呢?」(路6:33)並列;最後,「凡求你的,就給他;有人拿走你的東西,不要討回來」(路6:30)這個命令和「你們若借給人,希望從他收回,有甚麼可感謝的呢?」(路6:34)並列。

每一組表達之後,路加都再將這些行為和罪人的行為拿來比較,認為這些贊助的行為並不比罪人高明到哪裡。在結尾的地方 (路6:35-36),耶穌挑戰他的讀者,要像「至高者的兒子」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這樣的信息,在路加福音所記錄的另一個版本的主禱文中作了總結:「赦 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路11:4)這裡的「虧欠」是放在上述「贊助者—被贊助者關係」這種大架構下來了解的。因此,「赦免虧欠的人」就是指要像家人、手足般彼此對待。耶穌應許,願意按著他的要求來行這道的人,可以獲得更多天父的賞賜(路6:35)。

按以上的分析,路加似乎在要求他的讀者藉著關懷弱勢,且分享不求回報的方式,進而達成財富重分配的理想。因為只有財富重分配,耶穌基督的道對窮人來說才會是「好消息」。


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認識新約中的先知與預言


一、先知恩賜終止論的探討

  什麼是終止論?其基本主張就是:主耶穌和使徒們所行的神蹟奇事,在使徒們相繼離世後就完全停止。不過這並不是說使徒之後不再有神蹟奇事,乃是說使徒以後不再賜下神蹟奇事的恩賜。大部份的時代論和改革宗都如此主張,但是也並不表示所有時代論和改革宗都毫無保留的接受此主張。

  那麼終止論者如何解釋使徒之後的神蹟奇事呢?除非極端終止論者,大都不排除上帝在當今仍行神蹟,但是認為當今神蹟的質與量都不能與使徒時代同日而語,而且限制在某些情境,例如:宣教、開荒等。第三波的Jack Deere承認當今的神蹟的確遜色於使徒時代,他認為那是因為我們擁有的恩賜只是林前十二章至十四章所記載的,與使徒所擁有的不同。對於這點,也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想。

  我們由聖經的事實可以得知,神蹟奇事的恩賜與使徒的職分並沒有必然的關係,腓利、司提反雖然不是使徒,仍然行了許多神蹟,由此可知神蹟奇事的恩賜並非限於使徒才能擁有。而且我們確知在使徒離世之後,也就是在教父時期,仍然有許多神蹟的發生。因此終止論所主張的「使徒以後不再賜下神蹟奇事的恩賜」,根據聖經、歷史都很難站得住腳。至於當今神蹟的質與量不如使徒時代,雖然也是事實,但是聖經並非沒有答案。因為聖經明說,恩賜的運用是按著信心的程度,以信心的光景而言,既然當今的教會的確是遠不及使徒時代,神蹟的質與量自然遠不如使徒時代了。

  終止論的論據可分為四方面:釋經、歷史、神學、現況。釋經方面,在聖經論據上,他們認為馬太福音十章一至十節中,耶穌吩咐門徒出去醫病趕鬼,是一個特定的情境,耶穌復活之後並沒再給予相同的命令。還有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八至十節,那「完全的」指的就是正典,正典完成後所有的恩賜都停止了。以弗所書二章十九至二十一節,教會既然已經被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根基已經立好了,就不再需要使徒和先知了。希伯來書二章三至四節,救恩是聽見者已經證實的,今天就不需要再用神蹟奇事來見證了。而且就對聖經中神蹟的觀察,只有在特殊需要、獨特背景時才有神蹟發生,可見神蹟的發生有其時期性,神蹟並非經常發生的事。而且,保羅晚期都無法醫治他同工的病,證明神蹟在新約也已經終止。

  接下來筆者想就終止論在釋經方面的看法給予回應。如果馬太福音十章一至十節真的只是針對一個特殊的情境,為何耶穌的門徒用神蹟奇事充滿了整個使徒行傳。至於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八至十節中的「完全的」如果指的就是正典,而且因為正典完成就不再需要預言的恩賜,那麼約珥的預言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不過,我們在使徒行傳中所看見的先知恩賜似乎都和正典沒什麼關係。難道正典完成後,就真的不需要先知預言的恩賜嗎?以弗所書二章十九至二十一節應該與四章十一至十三節一起來解釋,在教會還未滿有基督身量以前,這五種職務(包括使徒、先知)都仍有存在的必要。希伯來書二章三至四節雖然說「救恩在當時已經被證實」,但也並不代表之後沒有繼續被證實的需要。如果使徒時代是用神蹟奇事來證實救恩,使徒以後的時代當然也可以並且需要以神蹟奇事在當世代證實救恩。最後討論到聖經中的神蹟是否集中在某些時期?而新約時期的神蹟是否也已經終止在保羅的晚期?其實只要用一個持平的態度來定義神蹟,我們就會發現在聖經歷史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神蹟。至於以保羅晚期不能醫治他的同工,以致推論神蹟奇事的恩賜已經停止。筆者以為此一推論實在草率,因為在保羅不能醫治他同工的同時,他正在撰寫正典,也就是正在運用先知的恩賜。至於為何保羅那時候不能醫治他的同工,可能更好的理由就是「上帝不醫治」。

  終止論在神學上將神蹟功能定位於見證基督、使徒的身份,以及福音的可信性,現在此功能已經不再需要;而且在歷史上,神蹟並不是持續現象,現況也告訴我們目前仍有許多基督徒不能得到有效的醫治。因此終止論主張神蹟恩賜已經停止。筆者對這些問題的回應是,證實福音的可信性並非只有使徒時代才有需要,武斷的宣稱教會歷史中鮮有神蹟是違背事實的。即便真是如此—教會歷史中鮮有神蹟,而且目前又有許多基督徒未得到醫治,也不能證明其原因是就是因為神停止賜下神蹟的恩賜。就如同我們不能因為某個時代信主的人少,我們就斷言神已經將傳福音的恩賜收回了。

  在瞭解並回應了終止論之後,我們再縮小範圍,來探討先知恩賜是否終止的問題。舊約先知的信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宣講神的話,主要是教導的功能;另一類是預告將來的事。如果以功能作區隔,終止論者能接受「今日還有教導功能的先知」,只要他們所傳講的符合聖經;但不能接受「今日仍有預告將來之事的先知」。因為對一般終止論者而言,舊約先知與新約先知是沒有分別的,都需要接受申命記十八章二十至二十二節的查驗。既然今日沒有一個先知能完全準確的預測未來,就表示上帝沒有在今日賜下先知的恩賜。

  然而我們仍要面對使徒行傳二章十七至十八節所引用的先知約珥的話。因為這段經文的意思,非但不是說在末世上帝要收回預言的恩賜,反而是說在末世的徵兆中,有一點與舊約不同的現象,就是預言的恩賜更加普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這是因為聖靈普遍澆灌下來的緣故。縱觀以上的論點,我們只能有一個結論,就是末世必有更多的先知出現,只是新約的先知或許會和我們所認識的舊約先知有些略的不同。

二、新約先知恩賜的功能與舊約先知的比較

  新約先知與舊約先知的第一個不同點就是,他們雖然仍有啟示,但沒有絕對的權威。他們有可能犯錯,也需要別人幫助分辨。甚至這些先知的權威明顯是在保羅的權柄之下。不過,保羅仍然勸勉教會不可以藐視先知的講論。由此可見,新約先知信息的權柄雖然不如舊約先知信息,沒有絕對的權威,還需要察驗、明辨,但是仍是從神而來,仍是不可隨意忽視的。而且這種辨明工作的目的,主旨不在確認先知的身份,因為新約先知必然是有聖靈內住的基督徒,是教會中的肢體,是我們認識的信徒。這種辨明的工作為的是要衡量他們所說的有哪些是正確的、可接受的,有哪些是有摻雜的、需要保留的。

  雖然新約先知也有預告將來之事的服事,不過新約先知的教導性功能大過引導性功能,造就的目的多過預測的目的。因為他們在教會中的主要功能就是安慰、勸勉、造就。不過也不要因此就認為先知預言的恩賜與解經式講道、教導聖經沒有差別。其二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先知講道乃是直接宣講上帝當時刻對教會或者是個人的信息,它不是事先預備好的而是臨時賜下的,能夠顯明人心中的隱情。解經講道和教導聖經乃是把聖經真理的原則應用在生活裡,並不一定需要具有強烈的時機性。

  宋尚節博士擁有先知的恩賜是廣為人知的,因為他常常是在講道的時候,將一些人心中的隱情顯明出來,使人覺得扎心、徹夜難眠。不過有些時候他也會在為人代禱時運用先知的恩賜。有一次,一位姊妹請宋博士按手禱告,宋博士對她說:「妳十年前犯的大罪,到現在還沒有認罪悔改!」,女人聽見放聲大哭。宋博士也曾經預言到中日八年戰爭,這些例證顯明他不但有傳福音的恩賜,也有先知預言的恩賜。

  即便新約先知也有預告未來的事奉,但也不如舊約先知的權威。因為新約先知的預言,只有印證的作用而沒有指示、指導的權威。這是因為舊約時代,聖靈沒有普遍賜下,上帝單單藉著先知說話,所以對先知的要求很高、不能有錯,先知的信息相對的也有絕對的權柄。新約時代,對普世而言,基督的身體—整體的教會承繼了舊約先知的角色,有責任向世界沒有謬誤的傳達上帝的旨意。由於每一個基督徒都有聖靈的內住,都可以個別尋求上帝,也都能夠在個別的禱告中明白上帝的旨意,再加上正典已經完成,有客觀真理可以依據,因此新約先知的信息乃是印證性的功能。以使徒行傳二十一章八至十四節為例,亞迦布的預言並沒有強制保羅的決定,只是印證、提醒的作用,反觀在使徒行傳二十章二十二至二十四節顯明保羅早已從聖靈得知將有患難臨到;而上帝藉著各城教會中的先知,包括亞迦布,印證他將在耶路撒冷被捆綁。而最後保羅的決定是迎向患難、捆鎖,定意要完成主耶穌所託付的事,而沒有接受先知與眾人的建議。

  因此我們發現新約先知的運作必須在團體、在明辨、察驗中。而運作的方式在哥林多前書十四章二十九至三十三節講解得很詳細。說預言的時候要一個一個很有秩序的說,如果後面有人得了啟示,前面的人就要坐下來,讓後面的人起來說。一方面有人說預言,另一方面就有人在座位上慎思明辨,分辨信息是否有益處、是否正確、是否達到水準。

三、如何發掘與發展教會中先知的恩賜

  如何發掘教會中先知的恩賜,乃是現今教會的當務之急,因為這個恩賜已經明顯的在教會中消失許久了。如果我們期待這項恩賜重新在教會中恢復,首先當然是要從教導上帝的話開始,因為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因此要讓弟兄姊妹對預言恩賜的運行有期待、有信心,並且保證恩賜在運作、操練的時候不出問題,這就必須先以上帝的話來教導會眾。其次,就是要提昇會眾的敬拜。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敬拜會帶進上帝的同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上帝常在敬拜之後賜下話語。例如:所羅門兩次獻祭之後,上帝都向他顯現,對他說話。因此,教會要教導會眾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不能只是行禮如儀;帶領敬拜的人更是重要,不能以為只要照著程序進行就了事,乃是要預備自己成為一個合用的器皿,在敬拜時存著一個等候上帝掌權的態度。每一次詩歌敬拜結束,都讓會眾有幾分鐘安靜,個別來到上帝的面前親近上帝、單單的渴慕祂。當等候聆聽上帝的話語成為會眾的期待、習慣時,上帝就會尋找祂話語的出口,將先知預言的恩賜顯明出來。

  以上是在聚會的時候,我們可以採取的步驟、方法,使得預言的恩賜可以發掘出來,但這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教導會眾在個別靈修時間有些其它的操練。比如說:需要教導信徒不但要有穩定的靈修生活,並在靈修時學習安靜聆聽上帝的聲音,並且也必須養成代禱的習慣,因為先知一定是代禱者,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新、舊約先知的事奉特質發現。但以理讀到耶利米預言「耶路撒冷荒涼七十年為滿」的時候就立刻進入代禱事奉,安提阿教會的先知們也是在禱告事奉中領受上帝差遣保羅、巴拿巴的旨意。此外,讓信徒多有機會分享上帝的話,參與在為人按手禱告的服事中,也都有助於發現先知預言的恩賜。只要教會中有一個成熟的先知,他可以很快的從以上的服事中發現有相同恩賜的人。

  至於如何發展先知預言的恩賜,其實發展任何一種恩賜的原則都是差不多的,就是越用越有。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大多數現今教會沒有先知預言恩賜的彰顯,主要就是沒有空間讓這種恩賜運行。如果照著劉達芳博士的看法,理想上神蹟奇事應該是教會事工的一部份,那麼教會事工中就需要有空間讓先知預言的恩賜運行。此外,先知預言的恩賜當然和上帝的話密不可分,要發展先知預言的恩賜,不但要熟讀、熟記、精研上帝的話語,更是需要絕對順服上帝的話。聖經很清楚啟示我們上帝的個性,祂不喜歡與悖逆的人說話,巴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上帝因為他存心悖逆,不想與他多說,就讓驢子跟他說話。平常在自己的生活中,學習深入的代禱、敬拜、聆聽上帝,常常將心中的感動記錄下來,讓時間來印證感動,學習分辨這些感動是從何而來。如果有一個團隊經常操練事奉,就可以發展得更快、更成熟。

四、運用先知恩賜時應注意的事項

  運用先知恩賜之前,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要教導會眾如何去分辨何者是出於上帝的,何者不是?出於上帝的一定符合聖經教訓、榮耀上帝並且有益於人、體貼聖靈,帶來積極盼望、平安確據,即便是為顯公義的責備,仍是滿有慈愛。換言之,從上帝而來的預言是帶進釋放而非帶來捆綁。當一項恩賜被顯出來的時候,另一項需要注意的就是要讓上帝被高舉,使恩賜和人被隱藏。所以每一個弟兄姊妹都必須明白,先知預言不能替代自己尋求上帝的生活。先知預言只能印證不能指導、指揮。必須在教會察驗之後,確定預言是從上帝來的,它才有權柄。另方面,因為先知預言是一個外顯的恩賜,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也很容易使人以恩賜等同生命,以為有恩賜的人一定是生命成熟的人。因此一定要讓先知預言的恩賜在教會權柄遮蓋下運作。

五、結論

   從本世紀以降的五旬節運動、靈恩運動、神蹟奇事運動可以說是基督教的一項大革命,其所帶來的動力和摧毀力同樣值得我們注意。而在靈恩運動中所發生的先知預言恩賜的重現,有的讓我們經歷到上帝的真實,也有因為不當的運用、或者是認識不足使得教會受到虧損。近世紀以來,大多數教會都只是看見負面影響、投鼠忌器,而採取排斥、拒絕的態度。其實,上帝若在此時此刻恢復這種恩賜,必然有祂的美意,也必然是當今的教會有此需要。因此我們就應該徹底瞭解此種恩賜運用的原則,避其害而取其利。

   因為新約時代,每個基督徒都有聖靈的內住,也已經有客觀的正典,並不需要像舊約時代那樣絕對權威的先知。新約時代的先知只是幫助我們尋求上帝、印證我們的感動,並不替代我們尋求上帝。我們也不需要像舊約選民,必須要去求問先知才能知道上帝的旨意。

  然而無可否認的,若沒有正確的教導,以及正確的使用這預言恩賜,的確會帶來極大的副作用。因此,恢復先知預言恩賜在教會中的功能,乃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教導、訓練、恢復。但是最基本的就是要向聖靈敞開,不要限制祂的工作,讓祂有空間能夠使用器皿說預言。同樣要緊的,就是按照聖經原則來察驗這些預言,使說預言的人越來越成熟,也讓所有的先知恩賜都能出現。所有恩賜都是為了榮耀上帝並且有益於人,也都有建造教會的作用,然而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花了極多的篇幅,肯定先知預言在建造教會上的價值,由此可見,實在是不容忽略的重要恩賜,當今的任何教會若是有意忽略也必然遭到莫大的損失。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心靈關懷


.  引言                                 
心靈 Soul一詞,在希伯來文用nepesh,希臘文以psyche來形容心靈狀態與活動,英語用psyche這個字表達一切與心理 / 精神的狀況,並引伸到專門研究這方面的學問如psychiatry(精神科)psychology(心理學)等。

二.      心靈關懷的聖經根據
舊約希伯來文nepesh指人內在生命中的思維,感受與情操,不是局限某部份,而是整個人。這種心靈狀況屬人感情和意志的本源,也是道德行為。新約用字psyche,亦帶有人肉體、心思和心靈的整體關係。換言之,兩個字都含有整全(wholeness) 的意思,故此,聖經作者選擇這些用字,都同樣不想分別自我(self)與個人。Self is not a part of a person but their totality. Personhood is not some part of us; it points to the totality of our being. (Benner p22)
由此可見,人不是有一個心靈,反而應該說人就是心靈。不是一個靈,而是人就是靈,人就是身體,所以人的靈 / 心靈和肉體是不可分割的個體。故此,當我們對人表現心靈關懷的時候,我們不單視他 / 她為一個人(個體as persons),更重要的是,去關注他們最深層生命的人性光景。

.  基督教對心靈關懷的歷史
基督教講心靈關懷可追溯到舊約猶太主義時期,當中有四等人照顧以色列民心靈牧養的(天主教譯為牧靈);他們分別有祭司、文士、先知及智慧人,都在不同層面上傳譯神的律法,把神的話活用地教導以色列民遵守,
祭司



文士



先知



智慧人



A.     舊約聖經的範例
舊約經文中,以西結書卅四2-16是其中一段象徵神對選民關懷備至的經文。神委派的牧人未能做到心靈牧養的職事(結卅四2-16),耶穌自己親自作羊的牧人(15節),再參攷賽四十11和詩廿三2,這些意象經文(imagery)亦出現在新約中,形容耶穌是好牧人。

B.     新約聖經的範例
耶穌在新約中往往充當一個猶太人的夫子(拉比)的角色,他像熟悉摩西律法的文士,但對律法賦予新的詮釋,令當時的法利賽人十分費解。耶穌對心靈的關懷有兩個向度:
第一        屬靈的更新(Spiritual Renewal),建基在救恩上


第二        屬靈的安息(Spiritual Repose),建基在對神的倚靠上



根據賓納(David Benner)的分析,耶穌的心靈牧養有多方面是符合輔導原則
        往往把握時機去接觸人


        富憐憫的心


        針對道德問題但從不


        以權柄用詞說話


        提出合宜的問題


        肯定有信心回應的人


        訂定自己能力的上限,照顧自己


        視每個人都有個人並獨特的事


        肯定個個人的價值


        從不強迫他人跟從自己的意念和主宰別人的思想


        願付出作門徒的代價


        運用對話(dialogue)而不用單向教誨(monologue


        尊重他人背景文化,但不受文化的局限



C.    教會歷史
教會歷史對心靈關懷總結了兩個基本構思(components),首先正視罪的解脫,或從罪中得釋放,其次是屬靈生命的成長。前者屬心靈治療,後者才算心靈關懷。The cure of souls can be thought of as the response to our need for a remedy for sin, while the care of souls is the response to our need for assistance in spiritual growth. (Benner, p.28)

例一      路得批評天主教對罪的看法時指出,罪不是一種道德上的過犯,而是心靈狀況偏離了正路。清教徒、敬虔運動和加爾文主義的復興運動都分享相同的路線,相信悔改的人都是由內心悔罪後經歷赦罪而享受重生生命的喜樂。

例二      早期教會如埃及和敘利亞的沙漠修士,四及五世紀時巴勒斯坦的修道士都同樣藉個人屬靈操練以達至聖潔的生命,此乃一種追求屬靈成長的形式,他們所用的方法有:
i.                    禱告



ii.                  生命操練的方式



iii.                尋求屬靈導引,修道士追隨門訓式的操練,導師不是用權威形的導引,他們主張以生命典範(example)去影響生命,隨之講解神的道。


心靈關懷有長久的歷史軌跡,無論教會初期、中世紀、宗教改革以至近代都一脈相連,值得注意的是,自十五世紀到近代,心靈關顧進到信徒分擔關顧的使命。舉例來說,十五世紀時期,心靈關懷從牧者關懷的影響伸延到俄羅斯教會,他們出現了一個多稱叫 startsy(俄文解作老者 Old  man),這些稱為 startsy 的長輩是教會內被尊重的人,有愛人為別人捨己的心,實踐基督牧人模式,為羊捨命,他們且願意身同感受,進到他人的內心世界,願意分擔他人的痛苦。

宗教改革後,心靈關懷成為教會內外的一種牧顧。從歷史角度,心靈關懷可以分為四個元素:

1.          醫治 Healing
是一種屬靈與肉身全人的醫治,包括幫助受傷者修補破損的人際關係,使他能更成熟,更獨立處理問題。
2.          持久力 Sustaining
在包紮傷程中,使受傷者有持欠力去面對事物;能提昇自己解決一些似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3.          復和 Reconciling
再建已破壞的人際關係。
4.          導引 Guiding
作出明智的決定,使自己邁向成長之路。

無論是實施心靈治療,維持生命所需的努力,恢復正常的人際關係,與重整人生觀等都是一種性格塑造(Character formation)。在塑造的過程中,有時從領受教誨去反省生命(如講道、閱讀),亦可以透過參與關懷行動(探訪,教育,醫療,社會關懷)去體驗人生。

總結:
心靈關懷不是為一己的利益,是為關心他人而作的愛心行動。在進行關懷時,我們往往從道德層面(moral context)去關心受輔者應該活出怎樣的生活,因此,道德上的關注便成為關懷核心。正因如是,關懷的範圍不宜只集中在個人身上,更要在社群(體)的利益上,使一個人能夠在群體中建立理想的人際關係。我們要注意,這種成長方式不是一種單向性教導,而是涉及全人 ─── 思想、感受和意志在內的對話過程(dialogue),故這工作不應視為教牧的專利品,為了建立一個活潑生命的社群,每個社群內的成員都要動員。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