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聖靈如何輔導

 
. 聖靈透過上帝的事物工作:也就是禱告,信徒互相的慰問/相交,聖餐,崇拜等事物在信徒身上來達成他的工作。這工作是勸慰人改正,引導人當行的路,甚至改變人(罪人,墮落,失散的人)的性情,使他成聖。

. 聖靈是超然的:聖靈乃一有位格的上帝,他不只是一股力量或是一個原理而己。在聖經中,聖靈一方面是按自己的意思自由運行工作,另一方面,他也揀選適當的時 間,方法,場合來工作。聖靈使罪人悔改,聖靈改變人的生命(賜人新生命),聖靈使整個人的人生觀改變過來。基督徒的輔導者必須把這權柄交回給聖靈去執行他 的工作。   

. 聖靈透過上帝的話語作工:輔導者可以利用上帝的話語指導人,但是聖靈使上帝的話語在人心中真正發生效力。

聖靈與輔導


    這是基督教面對輔導學必須提出來的課題。基督徒的輔導者必須確認及接受聖靈在輔導工作中的力量。

    聖靈,在希臘文是para-clete(原意在旁指導/輔導者)(約14:16-17)。他是耶穌離世後差派給基督徒代替基督的輔導者。

目的:

. 聖靈可以使人成聖。人成為聖潔乃是聖靈的工作。

. 聖靈也引導人明白上帝的旨意,叫人遵守聖經的話語。

. 聖靈使人結出聖靈的果子,這果子含有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等的生命素質。

輔導的技巧


  輔導是一種關係的建立,藉著一些外顯的表達,使受輔導者感到被重視、被接納,有親溫暖和可信任的感覺。因此牧者要給予足夠的專注。專注的行為可分二方面表達。

* 身體方面:

 .坐姿要自然、放鬆,面向受輔者,或成直角,身體些微前傾,以表重視和對方的面談。

 .眼神注視對方或適切時注視對方,以表達關切和了解。

 .面部表情要有禮貌,仁慈及渴想了解受輔導者的樣子,不要表現疲倦,不耐煩的態度。

* 細心聆聽:

 .聆聽是一種藝術,需要集中精神,去聽他話中的話,他所想表達的及沒有說出來的部份。

 .一邊聽,一邊思想,切莫魂遊象外。

 .隨時報以適切的回應,如「點頭」、「微笑」、「唔」、「還有呢?」「你覺得怎樣?」來鼓勵對方繼續講下去。

 .即使有時會有沈默或哭泣,牧者要耐心等候,給他足夠空間慢慢說。

 .控制自己不要作太快的評斷和意見的提供,讓受輔導者有機會暢所欲言,抒洩感受,消除心中的鬱悶,也使輔導員從聆聽得著足夠資料,了解事件背景,真相和焦點。

* 留心觀察:

 .留心對方言談舉止,是否突換話題、坐態不安、呼吸緊促,淚盈眼眶,這些都是反映受助者一些內心心態。

 .留心所說的話有自相矛盾之處否?比方他表對工作很滿意,但後來又提及打算調職,又或許他談家庭背景,但從未提及他的父親。這些可能是重要線索,提供我們輔導的資料,能以正確判症,對症下藥。

* 地理環境:

 .最好教會有一間房間或辦公室,能隔聲,以免談話內容外洩。房間的門最好是裝有玻璃,使外面的人可以看到內裡情況,以免牧者與異性約談時,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或陷在性的誘惑中。玻璃門最好有門簾遮蔽。輔導異性時,最好門外有秘書或信任的人留下。

 .室內設計最好能營造家庭的氣息,如有一些盆栽。不要案頭凌亂不堪等。

 .如約談是在牧者家中,將地方收拾整齊一點,使來賓有舒適感覺,可使集中精神。

 .在輔導進行中,最好有一些人可以隨時成為你的支援,因為突發性事件在輔導中常會發生,所以需要有人作後勤或介入協助。

  .有特別情況或會使用閉路電視。例如,給罪犯的輔導或提供輔導學學生實習。如果使用閉路電視必告知受輔導者,這也是學習保密的功課之一。

* 資料的預備:

 .預備一些輔導中可能使用的材料,如背景調查表、問卷、紙、筆、道具等。

 .預備聖經或提供一些閱讀資料,如夫婦相處之道的文章。

輔導者的特質


在基督教的輔導過程中,最少有四個因素,是決定性地影響著輔導是否成功或失效,就是:輔導員、輔導技巧、聖靈工作和受輔導者的態度。

我們先討論輔導員本身一些特質和應具備的條件。

* 溫暖(warmness):

這種特質涵蓋了對輔導者的接納、尊重、真誠的態度和適切的關心。使受輔者感受到溫暖、被接,有足夠安全感和信任心,能夠彼此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是輔導的第一步。

* 同理心(empathy):

受 輔者怎樣想?他內心真正的感覺如何?他的價值觀、信念、及傷害為何?輔導者要在交談過程中不斷思量和發掘,要極力設法了解他們,有效的是以言語或表情表達 自己對對方的了解。這種能力和方式是向受輔導者表「同感」也就是以下我們討論和學習的「同理心」了。輔導有同理心,尤其在輔導的初期,更為重要。這會影響 工作的成效和發展。

* 身體的狀態:

輔導員要以最佳身體的狀態去接見受輔導者。有充足的休息,良好的體魄,以能聚精會神進行一次「真實的相遇」。休息不僅是指睡眠,也代表放下施壓於我們身上的工作和活動,使自己能心平氣和、悠然自得。此外定期的運動,也是鬆弛神經,保持良好精神體魄的妙法。

* 心理的狀態:

輔導員不是超然的人,他同樣面對很多生活上的壓力和危機,因此,他必須先認識和處理自己的心理狀態。

1. 要能自我輔導,處理壓力的能力。輔導員要對自己過往的經歷如何影響現今的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並且能處理一些長期困擾著他心理健康難題。他亦要有固定時間,去清理一些因為日常工作所帶來的壓力,以使心理得著調理和舒解。

2. 保持「輔導員-受輔導者」的專業關係。這裏是指在輔導期間這種專業關係必須保持。許多時候,當輔導期完成後,輔導員與受輔導者會維持朋友的關係。當然,所有之前所談的個人資料都將是保密的。

3. 保持輔導員的專業道德界線。也就是說,兩人之間是不可能發生任何戀情或超越的關係。

4. 避免“反射心理”。也就是說,輔導員不可藉用受輔導者的一些經驗來解答自己的一些心理問題。

* 靈性狀態:

不單指頭腦對聖和神學知識的認識,乃是腳踏實地活出屬靈的生命,並主的品格來。一個好的輔導員,也是一位好牧人,他對每一隻羊有興趣、有愛心、忍耐,以生命引導和幫助他們歸向上帝,面對生活的挑戰。
1. 牧者與上帝有美好關係的生活見證,是要好好熟習上帝的話,並身體力行地去實踐聖經的教訓。

2 被聖靈充滿,能敏銳順服聖靈的引導和指示。這也可以讓輔導員去察覺受輔導者的靈性狀態。

3. 有生活見證,特別是家庭生活的著重,注意夫婦關係,子女婆媳問題,牧者有和諧健康的家庭人際生活,是表達著上帝的榮耀和神人和好的見證。

4. 藉祈禱、默想,淨化內心世界的困擾,不被罪惡困綁,心靈得釋放,使有力量引領別人同樣經歷心靈的釋放。

  除了以上這些重要質素外,還有其他的條件也是不可缺的,譬如在輔導的技巧知識方面裝備自己,有不斷擴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的領域,能存開放態度,保密的道德及生命要不斷成長。

總 括而言,作為牧者輔導群羊具備的質素就是:本著基督愛世人的心,有闊宏接納不同的人,透過聆聽的藝術,同感心,了解當時人面對真正困難問題之所在。我們幫 助別人,不要忘記建立自己身、心、靈的健康,不斷自我成長的時候,以至有足夠的心力和持久力去扶助有需要的人。同時輔導的技巧和知識之裝備也是不可缺,它 是很好的輔助工具,協助教牧輔導的工作。

輔導理論

  自十九世紀末,心理學開始從事有系統的科學實驗,對人類的行為及活動做了許多客觀的觀察、記錄及分析比較,掌握人性許多有用的訊息和技巧,幫助我們探討人的思想和行為。

  心理學輔導理論,使我們對輔導技巧的掌握有幫助。現今被採用的輔導方式有許多,他們助人的著眼分別在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盼望將這四種方式整合。因為,在輔導工作上,我們定要感受、思想及行為並重,三者是有連鎖關係和相互影響。

心理分析學早在十八世紀已被弗洛依德(S. Freud)發展和應用。也收到一些預期的效果。羅傑斯的受輔導者中心治療法(Carl Rogersclient-centered therapy)是從感受著眼,屬非指導式治療法(non-directive therapy)。十分重視輔導者之間的關係,輔導者以同理心,無條件積極尊重和真誠去建立彼此關係,對其他方面的技巧比較不重視,著重的基本技巧如:傾聽、情感的反映、支持等。受導者在自由地宣洩他的情感後,他會漸漸洞悉自己的行為,自動自覺地去作出適當的改變。

另外兩種是直接指導式的治療法(directive therapy),輔導者以專家身分,為受導者分析問題,直接指示受導者解決問題和行為改變的方法。

艾理斯的理性情緒治療法(Albert Ellisrational-emotive therapy),認為人基本上應以理性為主,情感及行為只屬次要,所以輔導者不必理會受導者的情感與行為,只需集中分析他的理性,教導他學習用理智的頭腦去思想。輔導者會儘量發表意見,向受導者挑戰,去改變他的不理性思想。

行為治療法(behavior therapy)的重點是行為,不著重思想與情感。他們認為行為的偏差就是問題的本身,所以只要從心理實驗中找到改變行為的方法,就可改變受導者的不適當行為。

我們若考查聖經,就知道情緒、思想及行為都是同等重要。先看情緒方面,聖經中形容耶穌不抑制自己的情緒,祂曾哭泣,也曾發怒。祂對別人的感受有敏銳的觸覺,祂憐憫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在輔導過程中,有些人會過份注重感情,亦有人排斥,而耶穌卻能適當地讓情感自然流露

有時耶穌服事的焦點放在理性思考方面,祂與尼哥底母討論重生,又與宗教領袖辯論理性方面的問題,也用合理的證據解答多馬的不信。

耶穌也注意到人所行的和他們的罪,祂直接地斥責人的罪行,要求犯罪的人悔改,並在行為上改變。

聖經裡充滿了顧及人的情緒、思想與行為的教導。在輔導工作上,我們定要情緒、思想及行為三者並重,因為三者是相互影響。牧養輔導要幫助會友在情緒、思想與行為上成長,合乎上帝的心意。這樣,我們才可完全委身跟隨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 你的上帝」(路10:27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心理分析治療法


    心理分析學也就是由佛洛伊德所提倡的心理學理論。今天許多心理學的用詞多數由心理分析學一早開始使用至今。

    佛洛伊德深深認為人(self)是受著他所不自覺的事件和記憶所影響,因此他區別了意識(conscious,例如你現在閱讀時的思想)心理,前意識(preconscious,一般容易記起來的記憶)和潛意識(sub-conscious,兒童時期潛腹的壞記憶)心理。接著他認為人的整個人格(personality)是環繞著三個主要系統而組成:

 心理分析學的焦點       
                                                   
 (self)的心理    = 意識  + 前意識 + 潛意識

人格(personality)      = 自我    +  超我     +     本我
                                            (理想我+良心)       (本能:慾力+摧毀力)
                   

    潛意識  -  本我(Id)    ->     人的基本驅動力,內在慾望所在地

    意識    -  自我(Ego)   ->     負責調整人與環境的部份

               超我(Super-Ego) -> 用來容納及持守道德,規範,善惡判斷
                                  的部份

前意識  -  記憶、知覺、想法 (常被召喚去意識而想起來)

本我,按照佛洛伊德再分析下去,就是為人提供「本能」精力以操縱人格的發展。

這本能可再劃分為兩組不同的本能:

本我 -> 本能 -> 慾力(libido)= 提高生命的目的和延續之本能力(慾力/性慾(sex))

             -> 摧毀力(death/aggression)= 對生命攻擊、虐待、自殘之本能力量。

    心理活動就是 本我 及 自我 之間的活動。

  本我 -> 按「慾望原則」(pleasure principle)去運行

          = 以上本能所給與的慾力/摧毀力去前進。

  自我 -> 按「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去運行

          = 一方面應付每日的各種挑戰,另一方面去減低由本我來的緊張。

當一個小孩漸漸長大時,需要學習父母,師長,其他長者的榜樣和指引,這便形成人格的第三部份 - 超我。超我也有兩個部份:理想我(Ego-Ideal)及良心(Conscience)


  超我 -> 理想我 = 竭力叫自己的行為迎合準則,得著獎賞。

          良心   = 由長者來的道德總綱,犯錯就引來審罰內疚。


    藉著以上的人性觀,心理分析學有以下的人觀假定:

一.   把人分成三個層面:意識、前意識、潛意識。當然,心理分析學者認為許多潛意識的東西(例如,本我的慾望和過去的傷痕)是由兒童時期(口腔期:一至五歲)引入的,因此在輔導過程中必須分析及解除,或是抑壓不被它們影響意識及前意識。
比較新近的心理分析學不同意弗洛依德的看法,不太注重這見解,認為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經歷才是潛意識最主要的原料。

. 生成(先天)的人格。認為過去的記憶是直接影響今天的人的最大因素。
  
. 假定人的意志受兩種力量驅動,慾力及摧毀力。

. 假定人的心理的結構/構成分成三個層面:自我、本我、超我。

. 認為輔導可以把人裡面的動力釋放,釋放的阻力是這社會或傳統的現實的道德原則/規範。輔導就必須解除這些道德阻力,解除/抑壓許多不好的記憶,讓本我可以自由發揮。

    藉著以上的假定,心理分析輔導技術就是要分析一個人的心理結構,可藉著聯想法,或解夢(對夢的分析),或藉著催眠術,把潛意識的東西解除/抑壓。


    心理分析學雖然受到心理學和其他行為科學家所拒絕,但是一般普羅大眾和文藝知識份子卻非常欣賞它。

    如果要比較的話,在那麼多個心理輔導理論當中,心理分析輔導技巧可說是比較容易被基督教接納的一個理論。

<基督徒的反應>

. 神學家或者不會反對心理分析學把人的心理分成三個層面(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但是卻反對傳統心理分析學認為潛意識的東西全部是由兒童時期引入的。不過,多數神學家可以接受新近的心理分析學見解,認為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才是潛意識最主要的原料。相信是這一點,使基督徒輔導者更容易接納心理分析學。

. 基督徒把心理分析學所指生成(先天)的人格,認為是人的罪性影響而成,也就是說人的原罪和本罪導致一個人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的侵犯,形成不同的人格。在輔導中必須藉著福音來恢復成為新人。   

. 基督徒輔導者可接受心理分析學提出肉體所造成的驅動力(不管是慾力或摧毀力),認為這是人本性的「私慾」。

. 基督徒輔導者可以接受心理分析學把人的心理的結構分成三個層面:自我、本我、超我,但是不能接受說本我是受傳統道德的破壞,反而基督教認為是受到罪的破壞,覺得在輔導過程中必須指導人到上帝面前去認識那自我,也去實行超我(那受上帝的話語所指引的生活)

. 基督徒輔導者可接納人裡面是擁有潛在的動力,但是這能力已受到罪的破壞。這裡面的人必須以福音及聖靈的能力去驅動和釋放,也不接受心理分析學認為阻力是這社會或傳統的現實的道德原則。

<心理分析治療步驟>
 
心理分析治療法最終的目的是要幫助一個求助者恢複或建立一個完整的人格(personality)。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心理分析治療者幫助求助者釋放”(relive)一些孩童的痛苦這是一個治療過程要把那潛意識(sub-conscious)變成意識(conscious)。換句話說,使自我(ego)超越或控制本我(id),可以面對一個現實的世界。

治療約談內容包括分析孩童的印象,或不快樂的經歷,或恐懼印象:有時藉著求助者的自願講述,或分析求助者夢。這樣的約談直至你對某些恐懼沒有焦慮(anxiety)為止。

   心理分析治療的基本技巧是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 放鬆自己,把所有的個人經歷和心理的事情講述出來。講得越多越好,越詳細越有幫助。輔導者只是幫助你整理心理思想,把許多積在潛意識的東西告訴你,使你對 它們有意識,這樣你開始認識這些潛意識的東西,才不會引起懼怕,沒有懼怕就不會有焦慮,沒有焦慮也沒有心理問題了。因此約談可以是多次的,是重複的,一直 把所有潛意識的東西搬出來為止。這叫著釋放。當然,在過程當中,輔導員會叫你不要再受一些傳統道德或宗教的規條的縛朿,把這些道德和宗教規條和限制放棄。

    簡單的講,就是要使求助者得著「自我」可以按「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去運行,一方面應付每日的各種挑戰,另一方面去減低由本我來的緊張。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