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崇拜改變世界

崇拜能改變世界,崇拜讓我們預見沒有邪惡權勢的世界景象,是基督對整個受造宇宙救贖功效的投射,喚起一切將要在世上發生的事的景象。

首先,崇拜讓我們看見新天新地的景象,這種敬拜的規模在啟示錄第四及第五章已有提述。在該段經文形容的意象裡,一切都是永恆事物,受造之物永遠向上帝敬拜。在地上舉行的崇拜裡,自然界亦可分別為聖,作敬拜用途,例如,空間、教堂彩色玻璃窗、建築物料(木、石、磚、泥),這些物料用在現在的崇拜,亦讓我們轉化現在成為將來的意象,如此自然界的事物發揮其受造的應有功能,就是歸榮耀給上帝。人也同樣被運用在事奉上,擔當起初受造時的任務。有關人類及萬物在崇拜中所起的轉化作用,諾曼·潘天澤(Norman Pittenger)在其著作《生命就是感恩祭禮》(Life as Eucharist)這樣表達:在崇拜裡,上帝與受造之物的正確關係得以顯彰。崇拜裡的感恩禮告訴我們受造物對上帝的倚賴,一切受造之物按其受造的序次對上帝的敬拜(如「聖哉頌」所載),人願意跪在上帝面前,藉著嘴唇,謳歌讚美祂:藉著生活,以愛和事奉為祭,敬拜祂。受造之物這樣行,是活出其受造目的,天與地相應和、存歿兩者聯結為受造物 按其序發揮其用,歸榮耀給上帝。人按其本分,以上帝所賜生命為祭,從事上帝心意中為人所定的職分:作為受造物之首,有上帝的形象,與上帝相似。凡人所作皆 與上帝相連,人與人相處,也藉著基督,彼此合一,如同基督合一一樣。罪惡和失敗得赦免饒恕,能力得沛降,一個被贖、被轉化的宇宙,就在崇拜的此時此刻出現 並受肯定。每當教會(基督的身體)的肢體聚集有感恩禮的崇拜裡,透過基督倚靠聖靈的能力而向父上帝敬拜,這些事實就已經出現了。

其次,崇拜也啟示基督的身體必須採取行動,參與改變世界。主禱文提醒這職事:「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在天上,上帝的旨意完無攔阻地達成,敬拜者禱告,祈求上帝的旨意在地上實現,是崇拜徹底的一面。

    在這意義上崇拜的聖餐禮儀(感恩禮)最能夠表現了這進取的一面。感恩禮的舊約歷史根源,就是以色列民從為奴之地埃及得釋放的時刻。感恩禮也延續釋放的意義;感恩禮是一個表徵,表達受造的天地萬物在基督裡有得著釋放的可能。

    保羅告訴我們萬物(包括人類)的境況:「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 榮耀。」(8:20-21)

感恩禮是這釋放的符號。餅和酒代表兩件事,既是用於崇拜的物質,也代表著基督的救贖,當這兩種意義聯合一起,讓我們想到崇拜顯示的信息,就是救贖與受造之物的關係,基督的救贖使受造萬物得到轉化。

這轉化首先發生在敬拜上帝的社群中,這社群也可稱為聖餐感恩禮的群體。因為重視感恩禮的含義,早期的基督徒團體對他們的社會責任非常重視,神學家迪沙。巴裡舒利耶(Tissa Balasuriya)這樣形容早期的基督徒群體:早期信徒明白主耶穌設立聖餐的更深層意義,感恩禮的社會功能更是別人衡量這禮儀的價值和可信程度的標準。早期信徒受人歡迎,特別是受困苦的人歡迎,卻為有權勢者(特別是欺壓者)憎恨。在當時來說,基督教信仰是一個具動力的運動,使人從自私自利和欺壓申得釋放、得自由。在信徒的群體裡,人人都平等,感恩禮筵席 就是人人平等的符號。

讓感恩禮恢復其社會功能,是我們必須注意的事。在中世紀,這種功能已消失,感恩禮成為只讓人們遵守的一個成規。宗教改革時期的領袖著重解釋感恩禮與個人靈性的關係;現今,大多數基督徒(及天主教徒)都抱這種觀念。較近期,教會只把感恩禮視為一種紀念,感恩禮能夠產生的社會功用和再來論的層面被忽略掉。近期的禮儀學正透過對最早期基督徒崇拜方式的研究,協助今日的教會恢復聖餐感恩禮應有的全部功能。

崇拜對抗世界


崇拜對抗世界,這說法是指世界乃屬靈惡魔肆虐之處。

首先,崇拜是表明對超越的上帝效忠。崇拜中的三一頌、祝福、公禱、感恩禮禱告,都常提及與確認聖父、聖子、聖靈的超越,以及上帝是超乎祂所造之物之上。主禱文清楚表明這宣言:「我們在天上的父。」

在崇拜裡,我們宣告這世界不是單具物質狀況而已,這世界也是受制於另一靈界勢力,而我們所敬拜的三位一體真神大有權能,統管這世界的領域。

其次,崇拜是慶祝基督勝過罪惡和死亡的世界。保羅提醒我們,基督已「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明顯給眾人看,就仗著十字架誇勝。」(西二亞5)

崇拜再次重 演這得勝的事實,並且為此慶祝,因此,初期教會一切崇拜禮儀的禱告都仔細地把這感恩事項包括在內,特別提到基督已勝過惡者、權勢。希坡律陀的感恩禮禱告描 述這事:『祂被賣,甘願受苦:為要毀滅死亡,斷開惡者的枷鎖,踐踏地獄,光照那得稱為義的人,立定界限,顯明復活大能。』

其三,崇拜是盼望那惡者受審判。主耶穌親自說明這事:「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26:29)

每一次慶賀感恩禮都是對罪惡的審判。保羅寫給哥林多信徒的書信也十分清楚地告誡他們,在感恩禮中,哥林多信徒必定要對付結黨紛爭和貪婪的罪,否則,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參林前11:27-34)

每一次感恩禮是對將來的期望,亦遙指世界的終結,那惡者被完全消滅(20)和新天新地的來臨(21-22) 。初期教會禮儀的禱告常提及「主啊,我願祢來」(Maranatha)

崇拜認同世界


崇拜認同世界,是指著自然的創造而言,有幾點可證明這是真確的。

首先,崇拜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進行。崇拜的最中心處蘊藏著一個反論(paradox)。這個既是短暫,又屬永恆的反論怎樣解釋呢?崇 拜碰到永恆、超越、屬天的境界;在崇拜的過程中我們如同使徒約翰,同是暫時被提升到天上與永活的天使天軍一同敬拜,與他們一起誣歌讚美。但這些事都在肉身 發生,我們都在世上,在 上帝施行拯救的舞台裡,正如上帝進入歷史的空間去完成拯救,而仍然在天上,信徒也得以進入屬天境界敬拜上帝,而仍然留在世間。

第二,崇拜是以有形有體的方式進行,是人在敬拜。我們依照一定程序或禮儀敬拜,我們的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都在活動,對我們所作的都有反應。

第三,崇拜是一頓筵席(「主餐」是恰當的形容詞)。這筵席是以說話和行動構成的意象,是人與上帝之間關係的符號。再者,這筵席也表示受造之物對上帝的依賴,為著肉身的供應,人類感謝上帝,也表明參與敬拜的信徒對物質世界的正面關係和態度。對於世俗如吃喝、高超如吃喝的屬靈意義兩者,崇拜都沒有分割開來。

第四,崇拜 提高信徒對世間各種問題的警覺。在禱告方面,尤為顯著。教會不只為教會肢體禱告,也為世界各項需要禱告,為飢餓者、貧病者、孤寡人士、無所依無所從的遊 子、有欠缺者、少數民族、受逼害者,在沒有社會公義的地方,教會常為這些事啟口代求。然後,這些禱告都要化作真實的行動,才有實效。

崇拜與世界的關係


    崇拜必須與基督徒個人和基督徒群體責任息息相關。崇拜本身不是一個目的(即是說:我們不應為了崇拜而崇拜)。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崇拜的背景下有以下的訓導:「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10:24-25)

以同樣出發點,希坡律陀談及感恩禮儀後,其結語精簡而有力地提醒信徒要過一個聖潔、滿有善行的生活:『感恩禮完畢後,讓每位信徒竭力於善工,討上帝喜悅,生活正直,熱愛教會,實行所聽的道,為事奉上帝而努力。』

希伯來書的作者和希坡律陀都提到教會由她的崇拜所塑造。崇拜本身就是一個給上帝的奉獻,因此,崇拜要求信徒務須要過一種與崇拜中的內容及視野相稱的生活。

要明白崇拜與世界上生活的關係,我們必須明白「世界」一詞有何所指。新約聖經採用「世界」一詞的時候有兩種解釋方法:

(l)自然的物質世界;

(2)邪惡權勢下的世界。

前者指上帝的創造,承認世界本身的美善;後者指影響世界的邪惡權勢,保羅指著這邪惡的世界說:「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

我們必須注 意:崇拜有縱貫的角度,也有橫向的層面,在崇拜裡,我們重視基督的事工,把讚美和感謝獻給上帝。這樣做固然重要,但我們同樣應該實踐我們所重演的。倘若我 們誠心地因著耶穌基督對整個世界的救贖而讚美天父,我們必須實行保羅的教訓:「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原文作 「崇拜」〕乃是理所當然(原文作「屬靈」)的。不要傚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12: 1-2)

世界的道路彎曲悖謬、不公義、不公平、滿有歧視、戰爭、道德敗壞、妄作非為,新約聖經以至初期教會教父們稱之為滅亡之道(參閱羅1:21-32;加5:19-21;西3:5-9;《十二使徒遺訓》五至六章)。真正的敬拜必然能夠引領上帝的子民對社會情況採取積極行動。我們所領受的呼召,乃是對上帝獻上真正的敬拜,不只在言語上,也在生活行為上。

重演方式之二:戲劇化的演出


  敘述是透過語言,簡要說出歷史的事實;戲劇化演出是透過動作表現,以可見的、可觸摸的和實質的表徵,表現歷史事實。因此,這展現方式是以動作重新創新創造該歷史事實,以及向參與崇拜者表達這歷史事實的意義。

舊約時代戲劇化的重演方式

   聖殿儀式是一連串透過戲劇的重新表達。因此,象徵性地代表上帝與崇拜者的關係,正如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敬拜上帝的時候,以血作的憑據。他們也仰望基督獻上 一次完全、永遠有效的祭,那就是基督死與復活而成就的終極和永恆的救恩(雖然舊約時代的人還未完全明白祭禮代表的意義)。

  贖罪日是聖殿儀式的最佳例子。在那天,大祭司在聖所和至聖所進行隆重的儀式,為以色列民贖罪後,大祭司又在眾人面前把雙手按在羊的頭上,然後把羊送到曠野去(參利一六20-22),大祭司行這個動作,是活畫地把上帝的赦罪,以行動做出來給以色列人看。

  踰越節是舊約時代戲劇化的重演方式中,叫人印象最深刻的例子。猶太人在踰越節吃的筵席(the Passover Seder)是要告訴以色列人那個拯救的歷史,讓這些事引發以色列人靈命的長進(參申六20-23)。

  重演出埃及的史實是一項極為複雜的事,以色列人世世代代以口傳誦這史實。其後,有關的資料和禮儀收納於猶太人的[哈加達]Heggadah)經典裡,這文獻對守踰越節的每個細節都有詳細的記載及指令。每個猶太人家庭都為這節期作許多的準備,其中細節費時甚多,整個家庭的成員都須要參與。

  直至今天,踰越節筵席以三大訓導原則為根據。首先,每個猶太人須按照聖經的命令,把先祖如何從埃及為奴之地得拯救的事告訴子女(出一二26-27)。為人父母者已受訓誨,不可草率其事,必須仔細複述出埃及的史實,使子女明白和瞭解其中意義。至於第二及第三原則都是與教導的方法有關。

  第二項原則就是,在踰越節筵席中,每個孩子都成為上角,每個孩子都須要發問,問及行這禮儀的意義,為何吃無酵餅,為何歐芹須沾鹽水,為何吃苦菜。在這些問題的答案裡,便可知道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詳細經過。子女發問時,好像身歷其境,瞭解他們守這節期的原因。

  第三項原則就是,每個守踰越節的人,不論男或女,都須要感同身受,認定自己從埃及被救贖,守踰越節的人,透過一連串禮儀舉止、所吃的守節食品,感受出埃及的意義。

  不單禮儀的秩序安排使這史實重演,筵席的食物也同樣有此作用,是名副其實的實物教材。筵席的每種食物和份量部有意義:「無酵餅」(the matzo)的吃法是在無酵餅之間夾苦菜,代表「雙倍」的份量(出一六22),並且有「困苦餅」(breadof affliction)之意(申一六3);烤羊腿骨(shank-bone of lamb)代表踰越節的羔羊;烘熟的蛋比喻踰越節期的開始;澀苦的菜根(horseradish)使人回想埃及的困苦;甜醬(haroseth)是一種用水果、果仁、香料和葡萄灑製成的醬,代表埃及做磚的泥土。

  專門研究舊約時代禮儀的學者伊杜辛(Abradlam Idelsohn)在他的著作《猶太人的禮儀》 (JewishA Litury)對這節期的重演禮節及其意義有如下的解釋:

  這個紀念儀式保存著其應有的價值,數千年如一日,對孩童們發揮了珍貴的教育作用,使他們受熏陶。這紀念儀式就是為這緣故而訂立,使為人父母者把禮儀表 達的宗教倫理原則和崇高的理想教導孩子,使這些思想意唸成為孩子的保護和規範,讓他們藉此支取力量,為正義公理和精神的自由努力奮鬥,心裡常存堅固的信 念,知道勝利必然在望。

  這故事敘述苦難和傷心的往事,如何在為奴的苦境中爭扎,困苦如何壓迫他們,使他們幾乎無法生存。這故事也訴說著得救的盼望、為人類尊嚴奮鬥的崇高志願,就像一生多采多姿的領袖摩西,帶領那為奴的以色列人,成為自由的民族,把最高倫理道德標準的律例,頒佈給他們。

  在這節日的紀念儀式中,每個猶太人的家庭都有聖所的氣氛,每個家庭成員都成為祭司,而家裡的主人就成為大祭司,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他們一起為著人類最崇高的理想而生活,事奉永活的上帝。

新約時代戲劇化的重演方式

  舊約時代如何,新約時代也相同,然而,舊約時代的重演方式未及明顯,因為新約時代的崇拜禮儀不像舊約時代那般複雜。儘管如此,仟何人都能清楚地看見感恩禮或主餐令人印象深刻的舉止動作,這儀式是一種重演方式。

  首先,主耶穌是在踰越節的時候設立主餐,表明基督的死與復活,就是基督徒的踰越節(林前五7),使慶賀感恩禮具更深廣意義,而不單是與猶太人踰越節有關聯的禮儀。初期教會在聚會時重複主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所作的一切,這是最後晚餐的儀式也一直留存至今。

  主耶穌銳:「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路二二19) 「紀念」(anarnnesls)正好表明「重演」的戲劇性。「紀念」一詞原文的意義不單指「腦中的記憶」,那是強調理性主義的文化傳統引導我們如此解釋的;反之,在昔日的社會裡,此詞更具有動態的一面。「紀念」是在言語和行為上的,是從言語和行為中表彰基督。

  從早期禮儀小心、刻意以各種方式表明基督(meaning ofChrist),可以見到何以與早期信徒能有意識地在守感恩禮時,戲劇化地表達主餐的意義。他們著重以一套手勢符號語言作為表達方式,以期表達基督的 形象,或以這種語言想像基督的同在。在這些動作中耶穌以肉眼可見的方式被重演。初期的動作符號還算簡樸,可是到了第四和第五世紀,這種表達方式愈來愈複 雜,中世紀時代竟然弄出「親臨顯聖」的說法,使這種以戲劇化行動表達福音信息的意義盡失。可惜,其後的基督教(更正教)信徒對此等事情反應過於激烈,失掉 戲劇化的意識,感恩禮不再帶有重演的特質。

戲劇化的重演與崇拜的本質

  崇拜並非一場戲劇,絕對不是。然而,崇拜過程卻會出現許多戲劇化的特徵,與戲劇的表達方式相同之處甚多。所羅門王獻殿時把約櫃槓進聖殿的敬拜情景,構成生動的畫面。請詳閱以下的記載:

  當時,在那裡所有的祭司都已自潔,並不分班供職。他們出聖所的時候,歌唱的利未人亞薩、希幔、耶杜頓,和他們眾子眾弟兄都穿細麻布衣服,站在壇的東 邊,敲鈸、鼓瑟、彈琴,同著他們有一百二十個祭司吹號。吹號的、歌唱的都一齊發聲,聲合為一,讚美感謝耶和華。吹號、敲鈸,用各種樂器,揚聲讚美耶和華 說: 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那時,耶和華的殿有云充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上帝的殿。(代下五11-14

  崇拜的進行過程包含了所有的戲劇裡可以找到的外在因素,例如:劇本,導演和演員,台詞、音響、動作,空間迎用,演出時間。

  由於崇拜只重演基督事蹟,因此劇本只有一個。有人認為每個星期的崇拜都要創新,這意念是錯誤的。基本上,崇拜的基礎是獨一的,只有一個,一定不能脫離 主耶穌救贖的事實。然而,每主日的經文選讀、聖詩和禱文都有不同(尤其是依照教會年曆編排主日崇拜程序者),以應不同的需要。

  崇拜過程涉及戲劇因素,就像戲劇的演出涉及導演(牧者)與演員(參與崇拜者)。因此,崇拜應視為整體會眾共同參與的事,並無分割為「演員」與「觀 眾」。在崇拜裡,每個人都是崇拜的參與者,並無觀眾!關鍵人物是主禮員,倘若主體員沒有這種表達方式的概念,又或者他不明白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事(不懂得 重演基督事蹟),也難望會眾在崇拜裡盡其職分。

  主持崇拜者務必瞭解崇拜過程中各方面的事情,包括準備說的話、音響、動作,這是構成整個崇拜的元素。在帶領崇拜的時候,行動與聲響,要配合言辭。為 此,主禮員必須對崇拜的內容和含義認識透徹,在崇拜過程中必須忘記自己,與其它參與者配合,整體完全投入,成就整個重演過程。

  因此,崇拜的時間觀和空間觀甚為重要。時間是指主復活之日,以及將臨期、顯現期、大齋期、復活節或五旬節等節日;空間是指負責各種職事的人所站的位置、講壇或聖餐桌的位置,與這戲劇的表徵及道具的關係。因為這些都跟劇情與扮演的主題有關。

  此外,我們還須看看崇拜與戲劇化表達方式的另外一面,就是指在崇拜裡包含著在戲劇裡可以找到的所有內在因素。這是指劇情的節奏、感情和感覺。

  任何一齣戲劇,節奏甚為重要。倘若節奏呆滯,整齣戲劇就受拖累。崇拜的過程亦然。在福音派的教會裡,對崇拜的節奏和步伐破壞最大的就是報告事項不斷出現,嚴重干擾崇拜的步伐。每唱一首詩都宣佈一次,崇拜過程中隨意發表意見,妨礙崇拜的進行,破壞基督事蹟的表達。

  崇拜過程亦極須注意感情,適當的感情流露是正確和美善的。崇拜既充滿喜樂,有內心激動之處,也有安靜、嚴肅和傷感的時間。因此,在崇拜裡,言必須達意,行必須順情。(倘若牧師、讀經員或領唱者怒氣衝衝,又怎能叫人聽到上帝的愛呢!)

  此外,崇拜裡也要動用官感。在戲劇裡,我們注意視覺、聽覺、嗅覺,甚至味覺的感受。上帝既然把五官感受賜給我們,在崇拜裡,他也不會禁止我們使用這些感覺。倘若我們所見、所聽、所感、所嘗,令人不安,崇拜的進行將會受損,崇拜亦難以圓滿。

  崇拜的各項外在和內在因素必須適當配合,使崇拜順利進行和具有動力。由於是會眾在崇拜中都具有角色,因此最重要的是,每個成員都應該熟知其本分,明白本身在做什麼,行而知其所以然。為此,我們須牢記,崇拜是整體的行動,而這行動的意義每一個參與者都須要學習和明白。

重演方式之一:敘述


  查考舊約及新約聖經,至少有三種敘述方法重演聖經的史實,它們就是:信經、聖詩、講道。

信經

  信經是要把歷史的教訓壓縮、簡潔地說明。且讓我們看一個例子,便可瞭解歷史的事實和神學的觀念如何在一處舊約的誦詞中展現:

  你要在耶和華——你上帝面前說:「我祖原是一個將亡的亞蘭人,下到埃及寄居。他人口稀少,在那裡卻成了又大又強、人數很多的國民。埃及人惡待我們,苦害我們,將苦工加在我們身上。於是我們哀求耶和華——我們列祖的上帝,耶和華聽見我們的聲音,看見我們所受的困苦、勞碌、欺壓,祂就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大可畏的事與神蹟奇事,領我們出了埃及,將我們領進這地方,把這流奶與蜜之地賜給我們……(申二六5-9)

   這段經文的中心是歷史性的,精簡地說出以色列人早期的情形:離開故鄉,寄居異地,勞役受苦,上帝憐憫,得蒙拯救,進人應許之地。同樣重要的,就是這段誦 詞背後有明顯的深層意義,這不單是複述一連串事件,而是確立這些事件與上帝的立約之關係。透過這些事件,看見上帝與以色列人特別的關係。因此,存著信心 敘述這些事實,就是重新延續其中的約。

  新約聖經也記載同類的信經(信仰的宣告),參閱下述經文,看看那精簡的敘述和其中含義:

  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一五3-4)就是上帝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裡。(提前三16)

  其後的信徒崇拜,也可以發現這些例子。在第四世紀,確定信仰並以信經的形式背誦,已成為崇拜的重要部分。透過信經的背誦,信主的人以簡短的方式見證基督徒信仰的重要事蹟,請看看使徒信經包含的教義: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 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

  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們。(約主後七○○)

  寥寥數語,使徒信經已說明了基督教真理的整個架構。信徒見證三位一體真神,宣告他個人的信仰,相信天父是創造主;相信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受死、埋葬、 復活,升天,還要再來施行審判;相信聖靈,相信聖靈建立教會,堅立信徒的相交,施行救贖、赦免的工作,聖靈使身體復活,並且保證永遠的命運。背誦這些事 實,最重要的特質就是:生活行為與相信這些事實所產生的效果相稱。在承認這些信仰之時,信徒重溫一種世界觀,信徒相聚成為會眾,訴說一個使他們同心結盟的 故事,並且在三一真神裡見證他們的信仰,這三一真神在歷史裡曾經行事,以致我們得蒙救贖。

聖詩

  以色列崇拜的詩篇及教會的詩章同樣具重演作用。雖然詩篇內容關乎以色列國的經歷或關乎詩人的個人經歷,然而,在崇拜裡唱這些詩篇,是要重造詩人的經 歷,以啟發參與崇拜者。舉例而言,頌揚上帝作王(詩九三、九六、九七、九九篇)就是讓信徒體驗上帝在崇拜裡為主為王的地位,並且在日常生活中以此經驗的意 義過活。至於懺悔的詩篇或感恩的詩篇(詩一三六篇),所要引發共鳴同感的目的也相同。

  新約聖經也有聖詩的例子。5這些詩體的文字敘述及模造成基督教的信仰,腓立比書二章六至十一節的詩是最好的例子:

  祂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已,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 字架上。所以,上帝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 榮耀歸與父上帝。

  今天在教會中,那些不是直接唱頌聖經經文的聖詩,也同樣要講述一個故事,要重演一件事實,並且使這事實成為我們現代的經歷。我們常聽到聖詩「每逢思念奇妙十架」、「主聖首曾受創傷」,以及無數的聖詩,都是以此為日的。

講道

  敘述的概念提供講道發展的基礎。其實,講道就是一種敘述方式,重新創造過去,把這些事應用於我們現今的境況中。6整卷申命記就是舊約講道的最佳模板,試看看申命記的開始,就是為整篇講章訂定語調,告訴聽者,上帝如何在歷史裡為以色列民成就大事(見申一5-8)

  初期教會的講章是講道者的最佳模板,在每一次講道里,傳講信息的人(使徒)都述說上帝在歷史裡的作為直到主耶穌的降生,並且解釋這歷史過程的真正意義。且看看彼得在五旬節講道的內容:

  以色列人哪!請聽我的話:上帝藉著拿撒勒人耶穌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蹟,將祂證明出來,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祂既按著上帝的定旨先見被交予 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上帝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祂復活,因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 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徒二22-2436)

  這些例子足以表明一個聖經化的崇拜裡,敘述是佔有重要地位的。在現今的崇拜裡,其意義亦至為明確:在崇拜裡,我們必須透過各種敘述方法重新給予「重演」正確的地位及意義。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