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禮拜之恭讀聖經


    有些信徒似乎看輕『恭讀聖經』而看重證道,或以為讀經是證道的『陪襯』,事實上,讀經是讀經,證道是證道。二者有關聯,卻不應有輕重之分或混為一談。

    所謂讀經,並非讀一般的詩詞,而是在宣讀上帝的話語,因此必須以恭敬的態度來宣讀與聆聽。宣讀時要盡量去体會此時乃是:

1)恭讀上帝話語的時刻。

2)宣讀上帝話語的時刻。

3)安靜聆聽上帝話語的時刻。

    傳統上,恭讀聖經應包括三部分:

a.舊約----代表傳統(Tradition)

b.詩篇或新約書信----代表情境(Context)

c.新約福音書----代表宣揚(Proclamation)

此三者的結合表示基督教信仰有其深遠的淵源,符合現時之情境,並彰顯其以救主耶穌為福音宣揚的中心。

總之,恭讀聖經應如『上帝親自宣告祂的話,我們聆聽又刻在心版上。』

上帝的話語被宣讀出來,正表明上帝臨在我們當中,祂以自己的話來傳達其旨意與祝福。因此,會眾在此時的首要任務是『聽』。由此可見,禮拜中最嚴肅,也是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恭讀聖經,我們千萬不可予以輕忽。

禮拜中之信仰告白 (使徒信經)


    為何要在禮拜中公開地『唸』使徒信經呢?理由有三:

1)使徒信經是我們的信仰告白----我們是以使徒信經來『告白』自已的信仰,而不是用來向上帝祈禱,我們告白時,不但再次以檢驗自己所信,也又一次以堅定地口吻向上帝及眾人告白。

2)使徒信經是我們的見證----使徒信經可以說是基督教信仰的摘要,因此當我們在背誦告白時,正是藉著我們的口向眾人見證我們所信的。

3)使徒信經是我們的確認----對我們自己而言,每逢告白時,正是自我再確認信仰的時機,如果允許在四個『我信』之後能加上『阿們』,則將更有意義,例如:

a)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宰----阿們!

b)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咱的主----阿們!

c)我信聖靈-------------------------------------------阿們!

d)我信公同的教會----------------------------------阿們!

以使徒信經作信仰告白時,宜注意三件事:

1)讀或背誦均可。

2)要意識到使徒信經內容正是自已的信仰,且要朝此方向更精進。

3)以誠心說『阿們』的態度與其他會眾一同告白。

禮拜中之祈禱


    禮拜中的祈禱為『公禱』,和私禱在密室的祈禱性質不同。司會者(或另有祈禱者)不能不明白且注意其差別性,私禱時的內容或關心代禱的對象可以比較『自由』或憑感動來祈禱,公禱卻須請求『合宜』。

    換句話說,公禱的內容,聲調,音量及長短都要合宜適中,保羅的勸勉是很好的提醒,他說:『我要用靈壽告,也要用理智禱告』(哥林多前書1415),保羅又說:『凡事都要依照次序,規規矩矩地去做。』(歌林多前書1440)

    傳統上,禮拜中『第一次』的祈禱內容主要為讚美與感謝,應以激勵彼此信仰的禱詞熱心祈禱,宜避免堆砌美麗的辭藻或冷漠的陳腔爛調,也要壓制個人情感的高揚,更不可以『藉機』向上帝或向人『說教』。

    祈禱者要帶領會眾以謙卑的態度迎向上帝,以發自內心的讚美和數不盡的感恩,來開啟禮拜之門;此禱同時在表明全體會眾的信仰告白,以及從實存經驗中表達對上帝堅定的信靠。

     因此,這不是一個人的祈禱,而是祈禱者與全會眾一齊『共鳴』的祈禱。

為何要交讀啟應文?


作者: 胡忠銘牧師
 
前言:

自 古以來,無論是東正教、天主教或是改革宗的教會,甚至是現代派的自由教會,「啟應」都是禮拜儀式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然可惜的是,有許多基督徒「交讀」了數 十年的啟應文後,不但不明白啟應的意義,還對為何要交讀啟應文不知所以然。基於此,本文將就啟應的意義、典故,以及為何要交讀啟應文等,做一番介紹,好讓 大家在參與禮拜,共同交讀啟應文時,更能「得心應手」。

啟應的意義

禮拜中的「啟應」是一種群體間用唱或讀,彼此互相、共同回應上帝的「聲音」,也是一種信徒間彼此呼應,共同與上帝對話的信仰表現。質言之,啟應乃是人朝見上帝時的同心呼應、回答與讚美。


按《禮儀與禮拜學辭典》( Dictionary of Liturgy and Worship)與《音樂與音樂家辭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之解說:「啟應文」與「啟應詩」也可稱為是一種「唱和詩歌」或「疊句」(Antiphon),其內容乃直接摘錄自詩篇或其他與聖經信息相關的詞句,加上韻與律,再配合上音樂而成,其意義上是一致的,形式上是一體兩面的,都是呼應與回答上帝的聲音。


啟應的方式可以是「對唱」(Antiphonal Singing)式的,也可以是「對讀」(Responsive Reading)式的。重視儀式的東正教、天主教、聖公會和路得會等,這些禮拜以聖餐為中心的祭司型高禮儀派教會(high church),因為儀式較為繁複,且充滿者許多回應詩,因此,禮拜的啟應方式,幾乎都以對唱的方式來呈現,我們從其禮拜堂的坐椅,將聖歌 隊席排成兩邊面對面的對比,便可知道他們對於「對唱」的重視;相對的,禮拜時偏重講道,較少有回應詩和音樂的長老會、浸信會、衛理公會等先知型的低禮儀派 教會(low church),因著儀式的簡化,禮拜當中省略了許多回應詩和音樂,啟應方式也幾乎都以「對讀」(有人將之稱為oral worship「口語對話的禮拜」)之方式作為表達。從這些教會大部分只將聖歌隊席省略成了一邊,便可看出其不重視「對唱」的結果。然如今,原不重視禮儀的自由派教會,卻也隨著禮拜更新運動的興起,仿效高禮儀派教會而復古了起來,開始熱衷於用啟應的詩句和短歌來回應上帝。

事實上,啟應文也可比擬為一種「賦格式」(Fuga)的文學模式和音樂的對位形式,因賦格曲在本質上,是將一簡短的音樂,加以延續發展,使之展現出特殊的和諧果效。如今,我們所交讀的「啟應文」,就是藉著簡單的經文和詩詞,以呼應的方式,不斷的延續發展,使之呈現出和諧的共鳴來讚美上帝。

啟應的聖經基礎

「啟應」之所以會在教會的禮拜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主要的典故,就是建立在以賽亞受召為先知,在聖殿「朝見上帝」時,「撒拉弗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的基礎上。禮拜學者幾乎全將以賽亞書六章1-10節視為是基督教禮拜儀式形成的基礎,我們從這些經文中,的確可見著基督教禮拜儀式的模型,而其中的3-4節便是啟應的最佳典範。

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 衣裳垂下,遮滿聖殿。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 榮光充滿全地!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 君王萬軍之耶和華。」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裏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 惡就赦免了。」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 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以賽亞書六章110節)

一.上帝的臨在(12節)(宣召)
二.讚美的啟應(34節)(讚美、啟應)(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
三.認罪的告白(5節)(認罪、禱告)
四.赦免的確據(67節)(確信)
五.呼召的聲音(8節上半)(讀經、信息)
六.回應與奉獻(8節下半)(聖詩、奉獻、立志)
七.差遣與宣揚(910節)(祝福、差遣)

再者,啟應的新約聖經基礎,乃建立在保羅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所言:「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以弗所書五章19節) 的經文上。保羅在此所訴說的訓示,除了常被引以為基督教讚美詩的起源外,這也正在揭示敬拜上帝時,透過詩章、頌詞與靈歌讚美上帝的重要性。因為,彼此對說 與口唱心和,不但可以在禮拜時表達出敬拜上帝的熱情和光輝,還可以展現出共同禮拜的意義。難怪被稱為「教會詩篇之父」(Father of Church Psalm)的安波羅修(Ambrose, Bishop of Milar.340-397.A.D.),在經驗到啟應詩篇的美妙之後,會將東方教會所用的啟應詩引入西方教會,進而延用到今日的基督教會。

交讀啟應之建議

在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聖詩》當中,從聖經摘錄了四十篇啟應文作為禮拜時的「啟應」之用。但長久以來,長老教會的禮拜每當交讀啟應文時,總是一成不變的以司 禮者「啟」,會眾「應」的方式進行。如此一來,「有口無心」的情況,將會隨著形式的單調,使得啟應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呈現出「食之無味」的感覺。倘若能 將啟應文的交讀方式運用得體,不但可以激起信徒的共鳴,還會因為啟應的果效產生動力。為此,如何將啟應的方式運用得當,使之活潑化、共同化,正是禮拜更新 的重要功課之一。

吾人認為,除了司禮者和會眾「啟」與「應」的傳統模式外,依座位的區域、年齡、性別、聖歌隊 與會眾、長執與會眾等劃分法進行交讀或對唱,乃不失活潑化的方法之一。當然,若能廣邀聖經和教會音樂學者及詩人,共同撰寫適合各個年齡、時代、對象、節期 的啟應文,好讓敬拜上帝的人,能夠有更多的資材和儀式空間來回應上帝,不但會使禮拜得著更新,還會展現出共同禮拜的意義,使禮拜展現出果效。

結語:

從舊約時代以賽亞受召朝見上帝時,撒拉弗的「彼此呼喊」,到信仰先人透過詩篇的共同唱頌,直到耶穌出生時,天使列隊同聲歌唱,再到保羅所說的:「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以及日後基督教團體(Christianity)禮拜時的「啟應」得以見著,啟應是敬拜上帝時不可或缺的程序,且是一種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相互呼應、讚美上主、共同禮拜、經驗上帝的信仰表現。


禮拜中之啟應文交讀


    『啟應』是禮拜的一個特別用語(日語稱為『交讀』),啟應文以聖經章節為內容,採用一啟一應的方式,目的在吸收人心,引起全體會眾的共鳴,這對我們個人或信仰團體都有很大的意義。以下有三點注意事項:
 
1)啟應是人心與上帝恩典的對話。(從禮拜開始的吟詩讚美已經開啟了我們的心門,接著又藉著啟應上帝的話,使我們的心懷更為之開啟。)

2)藉著啟與應,會眾能體會到在主耶穌裡靈命上的交通。

3)啟應時應以祈禱的心同聲且清楚地對唸。

禮拜之吟詩和聖歌隊之讚美


    許多初到教會的人對教會的第一印象是;基督教是吟詩讚美的宗教,的確因著上帝豐富的慈愛,基督徒在上帝國裡享有『不能不』讚美的『喜樂』,難怪我們是以讚美的詩歌,旋律貫穿整個禮拜,所以我們應學習從開始到結束,都心存感謝忠誠地唱歌讚美上帝。

    有時會聽見司會者在禮拜開始時說『時間差不多了,請來吟詩!』,更糟糕的是說『先吟詩來等候還未到(遲到)的會眾。』,這兩點都是司會者得特別避免的錯誤。

    首 先要澄清的觀念是,我們參與禮拜的態度應該是『誠心預備迎見上帝』,應該是人等上帝,不是讓上帝等人。禮拜時間一到,無論人數多寡都應準時開始。其次,如 果吟詩淪為『等人』的活動,則將失去讚美的意義。對初代教會而言,讚美詩就是一種信仰告白,對我們而言,吟詩也應是如此。

    有關會眾吟唱聖詩的態度,衛理公會的創始人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提出五項建議:

1)每一個人都要唱,不要被軟弱和憂慮所阻擋。

2)要拚命地唱(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唱,但不是用嚷的),不要怕被別人聽到。

3)要謙卑地唱,儘量與別人調和。

4)按照拍子正確地唱,勿太快也勿太慢。

5)要用屬靈的唱法,每唱一句都要仰望上帝。

    以上是很好的提醒,讚美要忠於聖詩的旋律,併合乎速度之外,還有兩項值得補充:

1)盡力唱出歌詞的韻味,記得『旋律重要,歌詞更重要』,雖然台灣教會很會吟詩,有時卻對旋律的重視過於歌詞,因此會眾(特別是聖歌隊)在讚美時,要努力表達歌詞的意思。

2)禮拜的詩歌最好選擇大家都會唱的曲子(新詩歌,較難或較不熟悉的曲子,最好能事先練習),以及能表達敬虔和信仰的歌曲為原則,否則可能會影響禮拜的氣氛。

    有關聖歌隊的讚美,則有下列五點注意事項:

1)應率先提早入席,避免發生全體會眾等候聖歌隊的尷尬場面。

2)禮拜的讚美首重從內心而出,專業技巧與音色倒是其次,凡發自於內心的上帝必悅納。

3)讚美應重『屬靈』的調和,是口唱心合地『合唱』,是整體合一的讚美,不是個人的表演。

4)讚美是獻給上帝,當然要竭盡心力,將最好的獻給上帝,因此,要充滿信心與誠心地唱,聲量也要適中。

5)宜避免『表演』或『作秀』的心態,應該記住讚美是『獻詩』---獻給上帝,因此獻詩結束,會眾不用拍手,可在內心說『阿們』。此外,讚美是引領會眾親近上帝,因此聖歌隊員除了要充分練習,還要以『祈禱的心』獻詩。熟練真誠地讚美將倍增禮拜的效果,聖歌隊不可不謹慎。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