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清教徒的敬拜規範性原則

馬太麥馬安
敬拜的規範性原則(The Regulative Principle in Worship)在十七世紀的改革宗信條中明確地及經典性地被列明出來。在1689年威斯敏斯特信條第二十一章第一段及1689年倫敦浸信會信條第二十二章第一段都有著相同的言語。以下的聲明是取自1689年倫敦浸信會信條:
 
大自然的啟示顯明有一位上帝存在,祂有主權並統管萬有;祂是公正、良善及恩待萬物; 所以我們應當盡心盡性盡意地敬畏、愛慕、稱頌、呼求、信靠、事奉祂。但是蒙上帝接納的敬拜方法是由上帝所指定的,所以它只能在上帝已顯明的旨意之中;即是 我們不能用人的想像或計劃,或出於撒旦的任何視覺表象,或任何聖經沒有指示的方法來敬拜上帝。
 
簡單來說,敬拜的規範性原則就是:上帝所命令的才是真正的敬拜,上帝沒有命令的就是假的敬拜。這是清教徒對敬拜的觀點。撒母耳華津(Samuel Waldron)說: 「一個妨礙人接受敬拜規範性原則的主要理性的絆腳石似乎是它所提出教會之敬拜方法要受規範的主張,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規則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上帝給予世人祂 偉大的教訓及一般性的聖經原則,在這些指引的範圍內容上帝容許他們按著他們認為好的去安排他們的生活。上帝沒有給他們仔細的指引如怎樣興建他們的房屋及如 何找尋屬地的職業。然而,敬拜的規範性原則卻在人創作的自由加上限制,與人日常生活的特性不一致。它清楚假定教會的敬拜規範與人類社會及其品德的規範是有 所不同。所以敬拜的規範性原則很容易令人感到壓制、怪異,甚至令人懷疑它根本與上帝對人類及其生活的處理手法不協調。這也是真的。
 
然而,上帝的家該受上帝的規則來管理,這是合宜的。上帝之民該受上帝的規則來管理, 這是合宜的。用作表達向上帝之尊敬、虔敬、愛心、渴慕及喜樂的敬拜也該按著上帝的話話及聖經中的原則來安排及管理,這也是合宜的。基督徒的敬拜應該是向上 帝表達祂自己的心意。我們應當向上帝回應祂是如何的奇妙及該受讚美。我們不可能用人設計出來的東西來敬拜上帝。我們不可能用人的聰明來敬拜上帝。我們不可 能在一個沒有按著上帝及祂話語來安排及管理的環境氣氛中敬拜上帝。在聖經中及在清教徒的表達中清晰看到的敬拜規範性原則不應因著我們現代的文化越來越迷醉 於娛樂過於敬拜上帝的緣故而被撇在一旁。
 
長老宗的清教徒在商議威斯敏斯特信條及改革宗浸信會清教徒在1689年商議倫敦浸信會信條時,他們一致地朝向一個相同的目標:合基督心意之敬拜。讓我們首先看看那1689年的信條,跟著再從聖經看看支持它的根據。這信條首先說:「大自然的啟示顯明有一位上帝存在,祂有主權及統管萬有;祂是公正、良善及恩待萬物;所以我們應當盡心盡性盡意地敬畏、愛慕、稱頌、呼求、信靠、事奉祂。」

這裏我們在敬拜上帝之前找到聖經及哲學的理據證明有上帝。若有人想用護教學來辯論, 大自然的啟示已能說明這個世界有上帝。這位上帝是全宇宙的掌權者。這聲明不單說出上帝有主權,它更是指出上帝有全權管理一切。祂是一位管理及控制全宇宙所 有活物、所有生物、所有石頭及所有原子的上帝。上帝在一切之上。因為我們有這樣一位良善、公正、善待萬物的上帝,祂是該受我們敬畏、愛慕、稱頌、呼求、信 靠及盡心盡性盡意的事奉。若這位上帝是聖潔的,這就意味著必然有一個正確或錯誤的途徑去接觸上帝。在上帝的話語中耶穌基督不單給予世人能力去接觸上帝,祂 也給予我們指引指示我們如何接觸祂。祂的救贖確保那些蒙揀選的達到這目標。這信條說出上帝該受事奉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祂是上帝。因此我們看見清教徒 從不會在討論敬拜的安排及管理之前,不先講論一些關於這位該受敬拜之上帝的事情。這段的第二部分接著說:「但是蒙上帝接納的敬拜方法是由上帝所指定的,所 以它只能在上帝已顯明的旨意之中;即是我們不能用人的想像或計劃,或出於撒旦的任何視覺表象,或任何沒有在聖經中列明的方法,來敬拜上帝。」採用「蒙上帝 接納」這個詞是有用意的,表示有一些敬拜真上帝的方法是不蒙上帝接納的。他們小心地選用他們的用詞來說明敬拜上帝要用上帝自己指定的方法。正因為是上帝自 己指定的,它就被規範在上帝自己的啟示內。
 
只有聖經中那些明顯說及敬拜條件的事才是蒙上帝接納的敬拜。那些人的製作、人的設計、人的增添、人的刪減或是人聽從魔鬼試探而作的,都不蒙上帝的接納。而清教徒明確地指出我們不能用任何視覺的表象及其他聖經沒有說的方法來敬拜上帝。如此他們與天主教的偶像膜拜(畫像及聖像)及所有私意崇拜宣戰。(我們稍後會看看甚麼是私意崇拜)。所以,從1689年 的浸信會信條中我們看到清教徒立志要追求敬拜的純潔;一個令上帝喜悅的敬拜,一個完全及單單依據聖經的敬拜。他們的良心不能容許有罪的人來指教上帝罪人該 如何親近祂。而任何一個良善的基督徒亦不會想像自己已經遠在罪惡之上,能有資格告訴上帝他應怎樣親近上帝。只有上帝,這位聖潔及純全的上帝能夠決定人該如 何接近祂。
 
1689年浸信會信條舉出四個論點支持清教徒主張的敬拜規範性原則:第一,決定罪人如何敬拜及親近上帝之方法是上帝獨有的權利。撒母耳華津引用雅各曼爾(James Man)所 寫關於規範性原則的小冊說:「在所有關於集體敬拜的禮儀的討論中,最基要的原則是,它是上帝的職責,不是我們的職責去決定它的方式。親近上帝的道路已經因 著人犯罪的結果而關閉及攔阻:人絕不能重新開啟因審判使他們與上帝的同在及喜悅隔絕的通道。這路能否重開;上帝與人的相交又能否再次更新?這個問題只有上 帝自己能決定。若能,這更新又是按著甚麼條件而發生,而被造之物與造物者的相交又該怎樣地維持?這個問題的答案亦如上題一樣,只有上帝自己來解決。但上帝 不單在祂的特權上是公正的,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在這特權上也運用得洽到好處。(創4:1-5;出20:4-6)。 若上帝定規我們要穿白色短袖衫來敬拜祂,祂也權這樣做。若上帝真是定規了所有基督徒要穿白色短袖衫來敬拜祂,我想每一個真正愛主的基督徒必會大量採購它 們,保證他們永不缺白色短袖衫穿。他們會穿著它們來教會,因為這是上帝命令他們敬拜時要穿的。上帝是唯一能夠命令我們該如何敬拜祂的。人是何等的自大,竟 以為自己有丁點兒的份兒去決定上帝該怎樣受敬拜!
 
清教徒的敬拜規範性原則之第二點是:引入聖經以外的敬拜方法往往有廢棄及削弱上帝指定之敬拜的傾向(太15:3, 8, 9; 王下16:10-18)。對於王下16:10-18這 段經文撒耳母華津有很好的解釋。他指出這是一個極佳的例子說明聖經以外的敬拜方法無可避免的將上帝指定的敬拜狡滑地取替了。他指出當背道的亞哈王與亞蘭王 聯盟時,他想望擁有一個他在大馬色看到的祭壇。他便吩咐人建築這壇並將它擺放在以前放置銅壇的地方。這壇取替了舊壇的位置,那原是人早晚獻祭的地方;然而 上帝指定的那個舊壇卻沒有被毀滅。當然沒有,它只是被放在一旁罷了(14節)。在他命令作成這事的口喻上,亞哈王加上一個註腳使那些較為保守的臣民覺得他並無意冒犯上帝所指定的舊壇。那個指令最後是這樣總結:「只是銅壇我要用以求問耶和華。」(15節)。 人的發明者表面上贊同上帝指定的敬拜,但同一時間又用他們的行為廢棄它們。這個事例何等有力地說明聖經以外的方法確有取替上帝所指定之敬拜的傾向!這個傾 向也在今日的福音派教會發現到,如那些世俗及無聊的報告、特備音樂、見證時間、話劇默劇、布偶表演、禮儀舞蹈及基督教電影等。這些項目不是完全取替了上帝 指定的敬拜部份,便是嚴重也限制了它。舉例說,以上所舉出及其他人為的傳統,經常只容許二十分鐘作講道時間。
 
清教徒的敬拜規範性原則之第三點是:若有罪的人私自加添任何上帝沒有指示的元素於敬拜中,他們就是用行為來質疑耶穌基督的智慧及聖經的全備性。提後3:16-17說: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經文提及的「屬上帝的人」主要不 是指每一個基督徒。我們有原因相信「屬上帝的人」是指那些好像提摩太一樣在上帝的教會中作管理及帶領的人。教會的長老須用聖經來管理及決定應有的敬拜方 式。這不是說讓長老實行他們設計的敬拜模式,而是藉著他們對上帝話語忠誠的固守,將上帝指示及期望祂子民的敬拜實行出來。所以聖經能夠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 全,在教會中行各樣的善事,叫上帝在敬拜中得榮耀。
.
第四,清教徒非常堅決地引證聖經明顯地將任何沒有上帝命令的敬拜定罪。證明這點的經文如下:利10:1-3;申17:3;申4:2;申12:29-32;書1:7;23:6-8;太15:13;西2:20-23。讓我們先看利未記10:1-3,然後再看那歌羅西書及馬太福音的那兩節新約經文。
 
利未記10:1-3說: 「亞倫的兒子拿答、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在耶和華面前獻上凡火,是耶和華沒有吩咐他們的,就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把他們燒滅,他們 就死在耶和華面前。於是摩西對亞倫說:「這就是耶和華所說『我在親近我的人中要顯為聖;在眾民面前,我要得榮耀。』」亞倫就默默不言。」
 
經文首先告訴我們拿答及亞比戶向上帝獻香。他們所獻的香上帝沒有接納。上帝不喜悅他 們所獻的。他們獻上凡火。這是一句很奇特的說話。上帝從來沒有告訴他們不可獻這凡火。你尋遍整本聖經也找不到禁止他們這樣作的命令。我們只找到上帝告訴他 們該作的事。雖然上帝沒有明文禁止獻上凡火,但我們從聖經中看到上帝並不同意它,並且就地處決了他們。拿答及亞比戶按著他們的私意獻上上帝沒有明文要求的 東西,上帝就因這件事擊殺他們。這個原則在今天並沒有廢棄。上帝要那些就近祂的人「顯祂為聖」。其意思即是祂要被尊為聖潔,完全與祂的百姓分別出來。上帝 要得著祂的榮耀;若不能從正確的敬拜中得到,就要從審判拿答及亞比戶獻凡火這件事上顯明出來。拿答及亞比戶的罪就是獻上上帝沒有吩咐的東西。上帝從來沒有 說若他們獻凡火便會擊殺他們,但祂還是這樣作了。這事又告訴我們必須小心地分解上帝的話去找出它的正確意思,免得我們成為祂忿怒下的受害者。上帝對於祂的 敬拜是非常挑剔的。
 
(耶利米巴羅士(Jeremiah Burroughs) 在他所著的《福音敬拜》一書中對這段經文有很精湛的解釋。耶利米巴羅士就這短短幾節經文寫出了很多篇解經式的講章,足足有四百頁。)
 
第二段我們要看的經文是馬大福音15:8-9: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這是一個驚人的宣言。耶穌指出有些人雖然口裏承認祂,卻沒有真 正得著祂,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地敬拜主。他們只用嘴唇尊敬祂及見證祂。他們自稱是基督徒,他們說他們愛祂,他們說了許多東西。(請注意,耶穌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評論法利賽人,他們的宗教包裝到好像甚麼都是「純粹為主」)但耶穌卻指出他們的心遠離祂。他們的心是在別處地方。他們並不屬於基督。他們沒有真正敬拜基督。反之,他們在敬拜上帝的事上私意地增添,並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人發明出來的法則(如敬拜上任何的加添)是被上帝定罪的,因為它們不能真正的榮耀基督。上帝沒有給予人權柄去創作敬拜及親近上帝的環境。耶穌將人在這方面的任何創作定為罪。
 
第三段我們要看的經文是歌羅西書2:20-23: 「你們若是與基督同死,脫離了世上的小學,為甚麼仍像在世俗中活著,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的規條呢?這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導的。說到這一 切,正用的時候就都敗壞了。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保羅在這裏反對那些由 人發明出來並加諸於其他人的虛假敬拜。不是按正意從聖經中分解出來的敬拜稱為「私意敬拜」。它的本質其實是從己及己所愛的而來。私意敬拜就是當人的因素成 為操控敬拜的主因。這事的發生通常是當會眾控制講台該講甚麼道,敬拜該如何安排。許多時候教會為了吸引人來聚會,不惜千方計去迎合世界及製造一個「不冒犯 人」的氣氛。不幸地,教會不但沒有藉著拯救靈魂而使世界變為教會,反而是自己變成好像世界一樣。敬拜就成為講求品味及方便的事情。人的主意成為決定性的因 素。試想像拿答及亞比戶被容許到來觀看現今的教會—他們必然仆地哀哭,看見他們當日的罪竟然延續到今時今日,仍然有人去犯。
 
清教徒渴望一個簡樸、符合聖經的敬拜。他們用聖經代替己意來規範他們的敬拜。他們沒有意慾去獻上凡火,儘管那凡火對旁觀者來說是多麼的吸引。他們對於這些「表演」完全沒有興趣。當以利亞在迦密山上(看王下18章),他問群眾準備跟從上帝還是跟從巴力。當他們被問及這個問題時,他們都鴉雀無聲。當以利亞提出他想與那些祭師來一個競賽(一場「表演」), 群眾的反應怎樣?他們為此感到異常興奮。「好啊!來看表演吧!」他們也真的這樣作了。今天的教會也是這樣。他們想要看表演。他們盼望有火從天而降。他們想 要一個使人驚嘆,最低限度也要使人高興的「無所謂教會」。但上帝很不喜悅。而是若不是因著上帝的恩典,大部分的「教會」都會好像拿答及亞比戶一樣被上帝消 滅。
 
願那配受敬拜的上帝開啟瞎子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見。

加爾文「唯獨聖經」的禮拜

由於加爾文相信聖經是信仰的最高權威,凡事應以「聖經」作為依歸和準繩,因此,「唯獨聖經」乃加爾文對於共同禮拜的重要教導和主張,進而使得「講道」在改革宗的禮拜當中,被其視為重頭戲。我們從加爾文的禮拜神學中,便可看到他對於「講道」──宣揚上帝的話語之重視。

1. 強調聖經與神學的整全性( integrity )──以聖經為基礎。

2.
重神學上的可理解性( intelligibility )──信息大家都能理解。

3.
展現禮儀的教化功能( edification )──建立對上帝的信、望,對人的愛。

4.
簡單不誇張( simplicity )──揚棄繁文縟節。

5.
聖俗分明 (Soli Deo Gloria) ──一切只為上帝的榮耀。

「簡樸」,省略繁文縟節的禮儀,強調講道「宣揚上帝的話語」,乃成了改革宗教會的主旨,而有別於天主教和東正教那重儀式和象徵的禮拜。因著加爾文的神學,以及他將「上帝的話語」視為禮拜的重心。這是今日教會需要省思之處。

早期教會的禮拜方式


        若從整體來看,早期教會禮拜的方式非常注重守聖餐,也就是感恩禮。他們守聖餐的目的不只是表達他們乃是一個合一的群體,乃是再次思念主恩以及盼望基督再來,也就是天國筵席的預嘗。

在整個禮拜的進行中,宣講上帝國的信息、認罪、唱詩、宣告信仰及宣讀禱告文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特別是在宗教改革後的教會都非常注重在宣講聖道。整個禮拜呈獻出莊嚴的場面。

這個莊嚴的場面不只是因禮拜的模式較禮儀化,同時也運用了教堂的建築、空間、象徵及音樂的使用,使整個禮拜的場面呈獻出莊嚴的一面。

他們也很注重教會的年曆,如:降臨節、顯現節、大齋節、聖灰日等一些節期。按著教會年曆,教會設計禮拜使信徒體驗和認識基督的救贖。通過以教會年曆來安排宗教教育及教會活動,使基督的福音有系統的表達在教會中。

        雖從早期教會禮拜的方式我們可得知,當時的禮拜是很莊嚴、神秘及屬靈修煉對參與者有很好的幫助,如讓他們看見上帝的威嚴、聖潔、愛等,但很可惜從第5世紀到中世紀,出現許多問題。會眾在參與方面減少了許多,如:禱告、唱詩歌漸漸成為聖職人員的職責,會眾們都不能參與。直到宗教改革時這才有轉變。此外,禮拜帶給人的感覺是較理性的禮拜。直到17世紀後,教會的禮拜漸漸走向感性的一面(不注重禮儀,重視經歷)。

早期教會禮拜


  初代第一世紀的教會是讚美與敬拜的教會。

  在公元一百五十年左右,殉道者游斯丁寫了第一部講教學,提到禮拜包括兩部份:第一部份為讀經、勸勉和禱告。第二部是舉行聖餐。主要是富有教導性與預備。

  早期第二世紀的敬拜簡言之:此時敬拜不甚重視,重視愛筵,與聖餐有分別。小教理問答的普遍使用。

  早期基督敬拜受會堂的影響:

a.持守以聖經為中心性,

b.教會像會堂,強調祈禱。

  主的聖餐的發展根由行傳二:42的經文的吃物,而被視為聖的餅(HolyBread)在基督徒聖典中。

a.耶穌復活後的顯現,與學生們同吃一樣的聖餐東西,

b.擘餅常是聖經中記載的食物。

  早期基督教聖餐跟接著主的晚餐模式餅被拿起祝謝,擘開再遞給信徒於餐前;然後拿起酒祝謝遞分於其次。

教會開始的禮拜


  A.新約時代禮拜

  新的教會的禮拜方式多靜默;禮拜簡單、隆重,使用習慣的儀式、唱歌、講道、見證、奉獻、記念復活的主的禮拜方式被帶入新的教會。

  新約的敬拜,提供詩歌、信仰告白、祝福、頌榮,分散在新約各經卷,又新的是舊約的應驗(fulfillment),所以是以基督中心事件的意義。耶穌對敬拜的態度:

a.耶穌支持舊約的敬拜;

b.耶穌對舊約敬拜組織的觀點如同指向他自己,所以基督的事件,就是新約的敬拜宣揚第二出埃及記的故事。

  B.敬拜興起的敘述:

  亞蘭基督教的敬拜:

  a.具聖殿敬拜繼續的特徵。

  b.猶太基督徒處於猶太教與基督教中的緊張,由家庭中敬拜提供增加,是希臘的基督徒所帶來不同破壞猶太主義。

  希臘的基督徒敬拜:

  a.希臘式的敬拜是被猶太儀式主義所放棄拒絕的特徵。

  b.猶太儀式主義的再解釋為基督的應驗。

  非猶太人之基督的敬拜:

  敬拜是猶太人的彌賽亞,猶太人所盼望的應驗,其時間在哥林多五十中年時,亦在五句節後26-27年,因為外邦人高度興趣支持自由式敬拜。

  次使徒時期(The Subapostolic Period)

  於公元60-100年,是命令高度遵守於早期的教會生活。

  小結:

a.基督宣佈猶太儀式文化的終止。

b.一般基督敬拜根源於基督事件。

c.在新約中沒有另完整的敬拜描寫。

d.新的時代沒有提供給初期教會關於敬拜的細節描寫,因為敬拜是平常生活的因素由初期基督徒們所承擔下的。

  C.新約時代禮拜再議

  新約時代的禮拜懷形因人而異,因時制宜,逐漸脫離會堂崇拜、自然、熱心、團結,有很多在私宅中舉行。因此敬拜的地點:

a.聖殿(徒在:1;路二2241)

b.會堂(路四16-22;徒十二:14-15)

c.家庭(太廿六17;徒一13,十:22,十二:12)

  新約禮拜超過舊約:

a.不注重外表——重內心。

b.無固形式。

c.信徒有祭司職份——不注重敬拜領袖。

d.信徒參與事奉——在禱告、領人歸主,信息中重新得力。

  對初期教會敬拜這影響:

a.仿照會堂禮拜形式。

b.音樂、祈禱、讀經、個人見證、醫病、講道與教導都是敬拜的重要節目。

c.實行象徵性之禮拜儀式——洗禮、聖餐。

d.奉獻財物為禮拜節目中極重要的一部分。

  以色列是遺產——最早的信徒乃是正統的猶太人,一切視為「紀念」,其中基督教受猶太教影響的最廣泛乃是「阿們」,使禱告行動成為集體的。

  A兩約中間時代

    會堂(Synagogue)原文是聚會所,是猶太人聚會的地方,源於被擄巴比倫時期(B.C. 600左右),也是在聖殿倒塌,為宗教與社會功能聚會與敬拜,研習律法與祈禱,亦是社團會集討論地方的事情。會堂開始由小數十人;依各不同傳統,耶路撒冷會堂數目,於190-480之間(A.D. 70), 由此禮拜型態不一定形式,由長老操縱控制。

  B.會堂內祈禱

    晨早、下午和晚上,於月初、安息日和節期就有另獻祭時其時祈禱亦增加。會堂內的祈禱由讀律法者帶領,其餘參與敬拜者回應說阿們。


  C.會堂裡的陳設

    會堂大部份是根據聖殿,焦點為約櫃,內中存有律法和先知的書卷。有一簾幕將之隔開,在幔前有儀式用的燈台,約櫃放在「入口處」。其前面對敬拜者的地方是管會堂的座位。

  D.會堂的崇拜方式

   
    會堂大都根據聖殿時代的方式,如朗誦詩篇,老式的禱告文。


  E.會堂敬拜特徵

    會堂是大量使用聖經(誦讀及解釋)、禱告。如果聖殿敬拜是強調上帝的存在,則會堂敬拜乃強調人對律法的敬虔。

  F.會堂敬拜進行

    在安息日時至少有七人輪流誦讀律法書,只一人誦讀先知書,注重繁文縟節,敬拜時,包括道的解釋、禱告、誦讀聖經以及一般敬拜行為。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會堂禮拜


  A.兩約中間時代

    會堂(Synagogue)原文是聚會所,是猶太人聚會的地方,源於被擄巴比倫時期(B.C. 600左右),也是在聖殿倒塌,為宗教與社會功能聚會與敬拜,研習律法與祈禱,亦是社團會集討論地方的事情。會堂開始由小數十人;依各不同傳統,耶路撒冷會堂數目,於190-480之間(A.D. 70), 由此禮拜型態不一定形式,由長老操縱控制。

  B.會堂內祈禱

    晨早、下午和晚上,於月初、安息日和節期就有另獻祭時其時祈禱亦增加。會堂內的祈禱由讀律法者帶領,其餘參與敬拜者回應說阿們。


  C.會堂裡的陳設

    會堂大部份是根據聖殿,焦點為約櫃,內中存有律法和先知的書卷。有一簾幕將之隔開,在幔前有儀式用的燈台,約櫃放在「入口處」。其前面對敬拜者的地方是管會堂的座位。

  D.會堂的崇拜方式

   
    會堂大都根據聖殿時代的方式,如朗誦詩篇,老式的禱告文。

  E.會堂敬拜特徵

    會堂是大量使用聖經(誦讀及解釋)、禱告。如果聖殿敬拜是強調上帝的存在,則會堂敬拜乃強調人對律法的敬虔。

  F.會堂敬拜進行

    在安息日時至少有七人輪流誦讀律法書,只一人誦讀先知書,注重繁文縟節,敬拜時,包括道的解釋、禱告、誦讀聖經以及一般敬拜行為。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