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整體來看,早期教會禮拜的方式非常注重守聖餐,也就是感恩禮。他們守聖餐的目的不只是表達他們乃是一個合一的群體,乃是再次思念主恩以及盼望基督再來,也就是天國筵席的預嘗。
在整個禮拜的進行中,宣講上帝國的信息、認罪、唱詩、宣告信仰及宣讀禱告文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特別是在宗教改革後的教會都非常注重在宣講聖道。整個禮拜呈獻出莊嚴的場面。
這個莊嚴的場面不只是因禮拜的模式較禮儀化,同時也運用了教堂的建築、空間、象徵及音樂的使用,使整個禮拜的場面呈獻出莊嚴的一面。
他們也很注重教會的年曆,如:降臨節、顯現節、大齋節、聖灰日等一些節期。按著教會年曆,教會設計禮拜使信徒體驗和認識基督的救贖。通過以教會年曆來安排宗教教育及教會活動,使基督的福音有系統的表達在教會中。
雖從早期教會禮拜的方式我們可得知,當時的禮拜是很莊嚴、神秘及屬靈修煉對參與者有很好的幫助,如讓他們看見上帝的威嚴、聖潔、愛等,但很可惜從第5世紀到中世紀,出現許多問題。會眾在參與方面減少了許多,如:禱告、唱詩歌漸漸成為聖職人員的職責,會眾們都不能參與。直到宗教改革時這才有轉變。此外,禮拜帶給人的感覺是較理性的禮拜。直到17世紀後,教會的禮拜漸漸走向感性的一面(不注重禮儀,重視經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