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時代的基督徒的禮拜,受到舊約的崇拜影響很大。聖經中舊約的崇拜禮儀,有豐富的象徵元素。以色列人在西奈山第一次與上帝的相遇可以稱為第一次的崇拜。該次聚會中上帝與人的立約,摩西按照上帝的吩咐,將祭牲的血一半灑在壇上,一半灑在百姓的身上,並宣佈這血是上帝與人立約的憑據。而以色列民曠野期間在會幕的獻祭與崇拜,也都是充滿象徵性的意義和動作。以色列的崇拜禮儀處處體現出對上帝救贖事蹟的回顧,自從西奈之約,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件,就成為以色列崇拜的中心。他們在會幕的崇拜中,在聖殿的崇拜中,都不斷通過頌歌或者讀經來宣講和頌揚。會幕和聖殿本身也具有象徵的意義。外院、內院、至聖所之間的位置安排,說明了不同敬拜者與上帝的距離。而獻祭之禮則是通過肉眼可見的形式,來象徵人與神的關係,並預表耶穌基督的救贖。
會堂(Synagogue)原文是聚會所,是猶太人聚會的地方,源於被擄巴比倫時期(B.C. 600左右),也是在聖殿倒塌,為宗教與社會功能聚會與敬拜,研習律法與祈禱,亦是社團會集討論地方的事情。會堂是大量使用聖經(誦讀及解釋)、禱告。如果聖殿敬拜是強調上帝的存在,則會堂敬拜乃強調人對律法的敬虔。在安息日時至少有七人輪流誦讀律法書,只一人誦讀先知書,注重繁文縟節,敬拜時,包括道的解釋、禱告、誦讀聖經以及一般敬拜行為。
早期持亞蘭語的信徒的崇拜禮儀與猶太教已經有所不同,根據《使徒行傳》2:42,他們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這與聖殿崇拜中充滿象徵意義的禮儀已經有很大的不同。而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希利尼語信徒,更是對於希伯來人的聖殿禮儀沒有多少興趣,他們強調猶太人禮儀預表的含義,已經在耶穌基督身上得到成全,因此他們的崇拜禮儀帶出的是希臘文化的色彩。
根據哥林多書信可以知道,在主日的聚會中,敬拜模式趨於熱情,但是秩序卻是混亂的,教會於是開始探索一種注重象徵與注重自由的中間方式。
在主後第1世紀崇拜聚會中還有愛宴的舉行,這被視作聖餐禮的序幕,但到了主後第二世紀中葉,崇拜聚會中,已經不再舉行愛宴,而只保留了杯和酒的禮儀,後來就轉變為崇拜聚會中的聖餐禮。
根據當時流傳於教會的《十二使徒遺訓》可知,當時的禮儀都是非常簡潔,信徒也能廣泛參與,是名副其實的團體禮儀。
主後第二世紀中葉出現的游斯丁的《第一護教辭》中,提到信徒崇拜的構成,從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崇拜已經分為聖道和聖餐兩部分,但是禮儀也都是非常簡潔。根據游斯丁在本文的記述,並結合他的其他著作和書信,當時的崇拜禮儀可以歸納如下:
聖道禮儀
誦讀使徒回憶錄(福音書)
主持聚會者講道
會眾站立禱告
聖餐禮儀
親嘴問安
會眾獻上餅和承載酒與水的杯,交予支持聚會者
聖餐感恩禱文(主持者即興禱告,獻上讚美和感謝)
會眾回應(同聲說“阿們”)
領受聖餐(分派餅與酒,缺席者由執事送往)
收集捐獻(收集捐獻,分派予有需要者)
所以,現今的禮拜方式:分為講道與聖餐,是有歷史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