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神學乃實踐

 

    在神學的圈子裏,自20世紀中葉以來,神學的實踐性一再被重申。這其實並不是甚麼新事物。 遠自中世紀,已經有神學巨人,如 董思高(John Duns Scotus),他強調神學乃一門實踐科學(practical science),其所關注的那一位乃生命之終極彼岸—— 即上帝本身—— 以及人如何可以到達這彼岸。

 

馬丁. 路德(Mar tin Luther)早於幾百年前曾如此說:「真正的神學,是實踐的;思 辨神學,是 屬於地獄裏的魔鬼的。」

 

他還打趣地說了一個比方,說一個商人,如果只是坐下來精密計算今年他可獲利多少,那只是紙上談兵,甚 麼也沒有實踐過,到頭來他的生意只會剩下一場空。

 

 當今實踐神學大師歐斯孟(Richard R. Osmer)於《實踐神學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Theology)指出,近數十年來,實踐神學這門學科有不少新的建樹,包括其在學術地位上,有不少進展。他又強調,把 實踐神學視為只關心技術研發,或把實踐神學視為應用神學,是非常落伍的看法,是生於對神學傳統的無知和誤解。簡言之,他敬告讀者,實踐神學,是重申神學的實踐性的學術學科。把神學的學術性及實踐性重新關聯在一起,絕不是在真空裏發生的。

 

這種重申,其實是孕育於神學教育的改革史中。

 

第一波改革,由 尼布爾(Richard Niebuhr)於一九五〇年代展開。他狠批士來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的神學教育模型,認為他基於十九世紀的德國大學教育特殊處境,把神學一分為三,即哲學神學、歷史神學、實踐神學,這驅使後來的神學教育變得支離破碎,科際間互相脫離,理論與實踐變成兩個不同的領域。

 

第二波改革,由費爾丁(Charles R. Feilding)於一九六〇年代領頭。他認為要治療神學教育那種支離破碎的病症,必須把神學教育根植在臨牀世界中。

 

 第三波改革,始 於一九八〇年代法利(Edward Farley)的反思討論。這一輪討論,參與者眾多,當中包括不少有名氣的神學家,他們的討論非常豐富。 其中霍夫(Joseph C. Hough)及科布(John B. Cobb)就指出,神學教育必須朝向科際整合的方向改良,並且必須把神學結合到在地實踐的事情。他們認為,神學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培育具有兩重特質的實踐神學人—— 即具信仰傳統視野的實踐基督信仰思考者practical Christian thinker)及善於在行動中思想的反思實踐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

 

這場神學教育的反思運動,喚起了神學人對實踐神學的重視,呼喚了神學人回歸傳統去重新理解神學本身的實踐性。 在英國,這個勢頭來得猛烈,對神學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例如,劍橋神學聯盟(Cambridge Theological Federation)自二〇〇六年起,提供實踐神學專業博士課程。在這勢頭下,很自然,愈來愈多專書介紹何謂實踐神學、實踐神學在何種意義上是一門獨立學科、實踐神學如何連結學術與實踐、實踐神學的方法論有何特色、實踐神學牽涉甚麼範圍等等。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甚麼是講道的通病?

 

講通沒有捷徑,好的講道是練出來的。有多少的耕耘,才能有多少的收獲。傳道人不可賴惰不求上進,要努力改進講道的毛病。

 

一、 有口無心

 

講道最可悲的是有口無心,沒有負擔、職業化,應付過去就算了。反正「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這是十分危險的,一旦有口無心,講員自己知道,聽眾也知道,魔鬼都知道,上帝更知道。講道不能自欺欺人!

 

信息沒有好好的預備,態度也不認真,不盡心竭力,心靈也沒有預備好;結果不痛不癢,可有可無!傳道人不能以為混過主日崇拜,就天下太平了!傳道人若缺乏本質上的要件,竟把屬靈的福氣看為平淡,感情麻木,假冒偽善!這是墮落!

 

有口無心,講道則不知所云,或人云亦云,或「炒冷菜」,或敷衍塞責。如此,不但對不起聽眾,更對不起上帝!

 

耶穌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來對大兒子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裏去作工。他回答說:『我不去』,以後自己懊悔,就去了。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他回答說:『父啊,我去』,他卻不去。」(太 21:28-30)小兒子是有口無心的典型代表,最好是表裏一致,有心有口!

 

二、 有心無口

 

傳道人沒有口才,表達能力差。有的學問一大把,講不出所以然,聽眾也聽不懂,因為他不曉得怎樣有效的溝通,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雖有心想把道講好,偏偏講不出所以然,索然無味!他可能為聽眾耽心,更為自己耽心,結果更放不下心,反而更糟糕!有的是有心,但既無學問,又無口才,更是講得一團亂!對聽眾而言,真是活受罪。

 

三、 只講故事,沒有道根

 

只講幾個好笑的故事,或一些見證,而無道的根基,沒有深度的真理,只叫人聽故事,而沒有道可聽,如此只是「花拳秀腿」,卻無真功夫;只有表皮,卻無骨無肉,信徒無從被真理建造,殊為可惜!

 

保羅說:「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 2:2)保羅知道猶太人的宗教,羅馬的政治,希拉的哲學,但他不傳這些,卻專講耶穌為信息的中心,這是將根基建立在基督的磐石上。

 

四、 只有乾道而無例證

 

慕迪大佈道家說:「講道若無例證,就像一幢屋子,沒有窗子。」

 

如果無例證,則比較不容易應用在生活上。只有乾道,有時會感到高高在上,有如空中樓擱,摸不著邊際,與現實生活脫節,呆板死氣沉沉!

 

主耶穌講道用好多的例證,他論不要憂慮時說:「你想烏鴉,也不種也不收,又沒有倉,又沒有庫,上帝尚且養活牠,你們比飛鳥是何等地貴重哩!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或譯:使身量多加一肘呢)?這最小的事,你們尚且不能作,為甚麼還憂慮其餘的事呢?你想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哩!」(路 12:24-27

 

五、 結論缺乏強烈的要求

 

若無強烈行動的要求,聽眾不會有積極正面的回應。對人的生活不會有突破,態度不會有改變,生命也不易更新。聽眾沒有決志信主的機會。國際佈道家葛培理佈道大會每次都邀請人決志信主。

 

保羅說:「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他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西 1:28-29

 

六、 將主觀的看法當作聖經來教導人

 

有傳道人引用數節聖經之後,而拋開聖經,只是以聖經為幌子,以主觀的思想或哲理代替聖經。聽眾不小心會被誤道,豈不是魚目混珠,以假亂真?甚至彎曲聖經的事實以求支持己見,如此誠然得罪上帝,對不起人。講道不但要向上帝負責,也要向人負責,更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故意曲解聖經,對上帝是一種冒犯。

 

聖經說:「 你當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 2:15

七、 將個人的經驗當作聖經的原則

 

個人的經驗不等於聖經,也不可與聖經等量齊觀。經歷應受聖經的省核、批判、校正,任何違背聖經的經歷,都不該分享,更不可當聖經的原則去教導人,任何個人的經歷都要降服在聖經之下。

 

八、 將相對的絕對化,將絕對的相對化

 

聖經基本的真理是絕對、永恆的,是不可打折,不可相對化。聖經的禮儀、節日、聚會的方式是相對的,如聖餐、洗禮、割禮、守安息日、女人蒙頭、飲食等都是相對的,不必絕對化。

 

如耶路撒冷第一次基督教會議提到:「 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這幾件你們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願你們平安!」(徒 15:29

 

九、 只照自己喜歡的講,不真正瞭解聽眾的需要

 

講道是為聽眾,不是為自己。講道要有果效,必須瞭解聽眾的需要,才能按時分糧,否則,實在太對不起聽眾!俗語說:「驕兵必敗」。

 

聖經說:「 誰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為主人所派管理家裏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太 24:45

 

十、 身、心、靈沒有預備好,太倉促,無法達到講道的高峰

 

講道前過度忙碌,身體太疲倦,做太多消耗體力的工作,心靈缺乏禱告,沒有時間習講章,默想不夠,對講章內容不熟習,都無法講好道。如果你講完道之後,良心覺得有虧欠感,肯定預備不夠。成功的講道,講完之後,應該會感到滿足的喜樂。

 

十一、 無法用眼力抓住聽眾

 

因為講員內心可能有恐懼,或自卑,或缺乏訓練,不敢用眼睛與聽眾接觸,有時看天花板,有時看窗外,有時看時鐘,有時看講台,如此對聽眾毫無影響力。講員務必以眼睛注視群眾,表示你對他們的注意和關懷,因而使聽眾更注意講員所傳的訊息。眼神的注視本身會帶著一種力量,令人覺得非注意不可。

 

聖經說:「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代下 169

 

「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就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手就復了原。」(可 35

 

十二、 動作無法發揮淋漓盡致

 

動作有其功用,動作是無聲的語言,動作可示意,如大、小、高、低、長、短;或代表能力,或命令、或指揮、或工作等都有其意義。講員若不能將動作發揮淋漓盡致,講道必然不精彩,因為動作的影響力很大。動作包括手、腳、頭、身體及臉部的表情都在內。

 

有的講員將手老是放在講台上,或放在口袋裏、或放在背後,或不知所措,好像是多餘的。有的好像綁手綁腳,不知如何發揮。最成功的動作,是順其自然,自然流露,心、口、四肢都一致的表達同一的意義。

 

十三、 不能自始至終的活用聲音

 

有的講員聲音太小、或太大、或沙啞、或無力、或平如止水,如此都不能達到預期的果效。聲音要有高低、快慢、抑、揚、頓、挫、甚至變音,才能活用,聽眾才會感到有新鮮感。要學習管制聲音,平時要操練,才能發揮功效。

 

十四、對聽眾產生畏懼感

 

可能聽眾當中有大官、名流、會長、會督、主教、科學家、專家、校長、老師等,而產生畏懼心理;甚至感到地位、學問、名聲都不如他們,而產在自卑感;有時怕道講得不好,而產生懼怕,這是致命傷,大可不必害怕,因為你是代表上帝說話,傳講聖經的真理,在上帝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人人都當順服聖經的真理。

 

如果是你沒有好好的預備講章,那當悔改認罪,求主赦免,立定心志好好的預備。我們當懼怕上帝,不應當懼怕人,因為是道的本質才能改變人,道是傳講的核心,所以雖千萬人吾往矣!

 

其實越多人,越多高級知識份子,越發能振奮講員的心志,越發好講道,越能產在功效,因為他們能理解所講的內容。

 

聖經說:「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約一 4:18

 

十五、以串珠聖經的方法,便以為是以經解經

 

以經解經是以整本聖經的總原則,來解釋其他有關的章節,換句話說,任何章節都不能違反總原則的解釋。若以串珠聖經的方便,或方式便以為是以經解經了,如此未免大草率!甚至會養成懶賴,不加思考的習慣。

 

十六、斷章取義,以偏概全

 

為著強調某一點的重要性,則將某一節聖經放大,成為天經地義的原則,如此未免以偏概全!如「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 2:1417)而以此段聖經放大,則認為人是靠行為得救;沒有比較其他的經文,也沒有回到聖經的總原則,這是十分危險的。

 

十七、沒有好好的預備講章

 

可能因手中的事務太多,或忙於開會、看望,沒有好好的禱告、尋求、預備,草草的整理一下,粗心大意的上台,如此則辜負了聽眾的心意,不是盡心的好管家。「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上帝奧祕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 4:1-2)忠心有見識的管家,就要按時分糧。

 

十八、一套陳腔濫調,聽眾早就聽膩了!

 

餐館如果沒有新鮮的食物,顧客是不會來的。同樣教會的講台如果沒有新鮮的供應,信徒會到別處找草吃的。如果講台只是一套老八股,一些陳腔濫調,甚至「油腔滑調」,教會是不會增長的,信徒也無法得供應。要立志日日新,講台不可老化!

 

耶穌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裏拿出新舊的東西來。」(太 13:52

 

十九、沒有好的台風

 

上台印象不好,聽眾對講道大打折扣。上台要穩重,講話才會有份量。若是輕飄飄的,會給人一種虛浮感。台風是一種人格及生命的流露,一言一語,一投足、一舉手,都會有關係。上台時最好是面帶笑容,衣服要乾淨整齊,刮鬍梳頭,鞋子乾淨,給人好的印象,是成功的一半。

 

二十、客氣與客套反而失去能力

 

例如有人在講道前先講一些客氣話,以表示自己謙卑。如:「今天小弟沒有好好的預備,才粗學淺,實在不配,真是獻醜了,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如果沒有好好的預備,為甚麼要講?為甚麼要浪費聽眾的時間?如果還要大家多多指教,為甚麼還要來教導我們?為甚麼要我們浪費時間?浪費精神?

 

相反地,如果你說:「今天我要各位思想一個十分重要的題目,是與你的生命、價值觀、永恆有關係的,就是有關『上帝的旨意』。」你想那一種方式好!

 

保羅對同工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你要以宣讀、勸勉、教導為念,直等到我來。」(提前 4:12-13

 

二十一、不必要的動作,多餘的話反而擾亂聽眾

 

如:摸鼻子、耳朵、將手放在口代裏抓銅板,無意義的動作,老是以指頭在講台上寫字,都會影響聽眾。又如:哦!哦!也!也!啦!啦!起頭語,或尾語。或罵人的粗話,不登大雅之堂的話,應一概不用。

 

聖經說:「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 4:29

 

二十二、講太多負面的消息

 

    存著悲觀主義的思想,講太多負面的內容,指責太多社會的弊病:如貪污、舞弊、娼妓、同性戀、逃稅、假公濟私、嫖、賭、飲、吹、假賬、假鈔、假信用卡、偷、竊、打、殺、惡性倒閉、竊機、搶銀行、自殺炸彈、綁票、捌騙、包二奶等等。這些都是眾所皆知的消息。聽眾聽了之後,對生命並不會改變,只是增加心靈沉重的負擔!人來聽道目的是想得安息,得喜樂、得安慰。若不達到目的,可能會影響下次再來聽道!你應該多講正面、鼓厲、安慰、盼望、向上的信息。使消沉的心靈得到安息。主耶穌多數講正面的信息。如: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 6:33-34

 

    「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太 11:29

 

    主耶穌對憂慮的門徒說:「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 15:11

 

    主耶穌對饑渴的撒瑪利亞婦人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 4:14

 

二十三、講道時發太多勞騷和怨言

 

    講太多教會黑暗面的事,或個人的怨言,或心中不如意的事,如此只會增添聽眾的反感。他們是來聽道,不是來被污染。所以總要說造就人的話。「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 4:29

 

二十四、講太多消極的話

 

    消極的話只能給聽眾產生消極的思想;悲觀的信息只能給聽眾產生失望的意念。積極的思想才能產生積極的果效。好消息是給人永恆的盼望,上帝慈愛的救恩。

 

    消極容易頹喪,批評容易引起反抗。言語是思想的表達。你當禁止舌頭不傳消極的話。聖經說:「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西 4:5-6)要傳講和氣的話,積極的話才能帶動高昂的士氣。

 

    傳道人如果凡事往壞處看,他就會心灰意冷,甚至失去信心。如果凡事往上帝看,仰望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就會抱著滿懷的希望上台,因為耶穌是現代人的希望。「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使人心碎。」(箴 15:4)「你要留心領受訓誨,側耳聽從知識的言語」(箴 23:12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佈道和使命

「佈道」是聖經中的要道,因為福音是聖經基本的信息。主耶穌的大使命,可指為佈道的大憲章。佈道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大使命記載在馬太福音廿八章十八至廿節,可分為三大要項,都以分詞來說明:「去,使萬民作門徒」、「給他們施洗」、「教訓他們」。

 

    第一項明確地說出,傳福音必需有行動:去﹗

 

    佈道的範圍是萬民,佈道的目的是使他們作主的門徒。

 

    第二項是要給那些接受福音的施洗。洗禮雖然是一個外表的儀式,但是是要說明基督徒內在那種因接受耶穌基督而有的生命。是公開承認救主,與祂聯合。這是順服基督的舉動。從此完全跟隨主,聽從主的吩咐,在生活中有福音的見證,佈道的熱忱及傳揚的行動。

 

    第三項是在教會中有完整的生活。救恩是為全人的,所以真正信服主的,必須遵守主的教訓,凡事都是為福音的緣故。

 

    所以,每個信徒必須認清自己應有的使命,傳揚福音,為順服主,為愛主而作。佈道是生命的經驗與行動,將救恩的福音與人們分享。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