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單身與單親成人的特徵與宗教教育

單身成人,是一群極有差異的團體。界定單身成人,並不是按他們的年齡的大小,而是不同的需要及情況來決定。單身成人,可細分為未婚者、離婚者、鰥寡者,而在離婚者及鰥寡者中又可再細分為單親者,可見其複雜性。接下來,我們來討論單身團體中每一類的特徵及需要,並提供相應的基督教教育之建議。

1. 未婚者
這裡所說的未婚者,是指到那些過了適婚年齡;在30歲以上還沒有結婚的人。現代的社會,愈來愈多人趨向遲婚,每個人的遲婚都會有所不同,在大城市,一般男女希望建立了事業基礎後才談婚論嫁。另外有些人選擇不結婚,不過大部份而言,都是因為尚未找到伴侶。在教會中大部份遲婚的信徒都是後者,特別是姊妹,因為一般的教會都是男少女多,使到很多姊妹過了適婚的年齡也找不到合適的結婚對象。這種情況使很多姊妹有困擾,也為教會帶來不少牧養上的困難。如果要幫助未婚信徒,特別是那些找不到配偶而無奈過單身生活的信徒,教會就必須了解他們的問題及需要。

a. 未婚者面對的問題
(1)   孤獨:一般而言,未婚者會比已婚者覺得孤獨,特別當父母親去世,弟兄姊妹及朋友分別有自己的家庭時,這種孤獨感會更加明顯,當情緒低落時,他們會不期然的顧影自憐,覺得全世界的人都離開自己或不關心自己。
(2)   自我價值偏低:大部份找不到合適對象的未婚者,他們的自我價值會偏低,當不被接納、不被信任或意見受到排斥時,很容易會自怨自艾的說:「我真是什麼也不行!每個人都看不起我,討厭我,我有什麼用呢?」很多末婚者有一種思想的偏差,以為有人愛或有找到配偶的人才是有價值的人,因而很多未婚者會密集的約會,甚至是草率的結婚。
(3)   無目標方向:人基本的生活單位是家庭,我們從小到大,都認同家庭。家是我們的歸屬,是我們滿足經濟、情感上的方。長大後,我們斷絕了部份的關係,青年人會開始問:「我是誰?」「我的生命目的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直到我們成家立室、事業有成後,才會漸漸的消失。社會認定人是要結婚的,一個單身的人很容易被論定他的生命沒有目的。而有些未婚者亦會出現漫無目的的情況,每一日就是等待一個情投意合人出現。此外,婚姻會使人與配偶有共同的目標,並同心應付人生種種的挑戰,因而未婚者會因為沒有與人並肩作戰而漫無目標,也因而活得不快樂。
(4)   性的困擾:當上帝造男造女時,祂不單賦與男女不同的性別,也賦與男與女不同的爾蒙。上帝讓性成為人經驗的一部份,又安排男人與女人在婚姻中享受性所帶來的愛與互屬感。對未婚者而言,如何處理這天賦性及精力而找到適當的出路,只僅次於內心孤獨的問題。有些人的生關係相當雜亂,試圖找尋短暫的親密,透過性去擁抱自尊。另一些人則朝向同性戀。很多未婚者,包括基督徒,都或多或少有性幻想及手淫。他們事後常會有罪疚感,這樣做對他們不但沒有幫助,反而使單身的性問題更複雜。
(5)   情緒的困擾:當人遇到問題又不能解決時,就會很容易會發脾氣。有時箭頭會朝向上帝、命運或其他人。聖經指出,這些痛苦能鑄成大錯。其至會引發不當的行為。很多未婚者會常常自問:「為什麼我還沒有結婚?為什麼上帝不為我預備配偶?」因而很多未婚者都常陷在一種持久的痛苦與憤怒中。緊隨著憤怒而來的,是對個人的想法、態度、行為產生罪疚感。之後又會生恐懼、害怕被拒絕、害怕孤獨、害怕被上帝懲罰等情緒中。
(6)   信與不信的掙扎:對未婚的基督徒而言,除了以上的困擾外,還要面對信與不信的掙扎。一般華人教會的男女信徒比例都是女多男少,在國內的情況更厲害,令姊妹難以物色結婚的對象,有些姊妹承受不了家人的壓力而嫁給非信徒,婚後遇到不少問題;有些姊妹堅持不與未信者同負一軛,卻遭到未信的家人催婚。特別是在農村,到達了適婚的年齡而仍然獨身被認為是一件羞恥的事。每逢節日,父母都會把這些未婚的女兒趕出家門,免受親友嘲笑。一些單身的女傳道亦飽受婚問題的困擾,她們終日外出奔波事奉,比一般信徒更難物色對象,而家人又不諒解,影響她們事奉的心志,成為他姊妹事奉的攔阻。

b. 教會對未婚者的培育
一般的教會都像社會一樣,非常強調婚姻與家庭的關係,而忽略了未婚者的需要。在教會中,未婚的信徒不少,教會應該重視他們的需要,在幫助未信婚信徒之前,教會要對未婚者抱正確及接納的態度。教會應該要認定,並不是婚姻才能完成上帝在人身上的計劃,未婚者同樣可以被栽培,使他們能夠委身基督,完成上帝在他們身上的計劃。如果教會忽略未婚信徒的需要,對他們沒有牧養關心,他們可能會失望地離開教會,試圖在社會中尋求滿足。因而,教會必須要盡本份,幫助未婚的信徒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接下來,為教會提供兩方面的建議:

(1) 教導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教會要讓未婚的信徒明白聖經的教導,如讓他們知道怎樣為上帝而活,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a)在上帝永恆的計劃中,婚姻只是暫時的狀態(太二十二30):人的婚姻只屬於世間,在永恆上帝的國度裡,沒有嫁娶,所以婚姻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一般人認為只有婚姻才使人完滿,或說女性要生育孩子,才是最完滿的自我實現。然而在聖經的觀念並不是這樣,唯一使人完滿的是人認識上帝並行在上帝的旨意中。因而基督徒不可或缺的事物並不是婚姻,而是永恆的生命。
b)在基督裡無論男女,已婚未婚都不能自誇(加三28):在一般世人的眼中,覺得未婚者好像是次等公民。然而,聖經的教導並不是這樣,在上帝的眼中,信徒的地位只有一個,不分男女、已婚未婚,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兒女,所以在上帝的眼中,信徒的價值不是在於人的性別或婚姻的狀態,而是上帝兒女的身份。因而沒有次等的人。很多未婚者,尤其是姊妹,都覺得自己是次等的人,非常自卑。教會應該要讓未婚的信徒認定,無論他是男或女,是已婚或未婚,在上帝裡面都是尊貴的,是有價值的,應該要用這尊貴的身份來榮耀上帝。
c)所有的基督徒不管是已婚或單身,都有責任服事上帝(彼前二9):基督徒一生最大的目的及責任就是服事上帝、榮耀上帝。未婚的信徒如果明白他們可以在上帝的計劃裡實踐自己的生命,他們就能夠把生命對準在完成上帝的使命上,而不是傻傻地在想怎樣彌補自己的欠缺。他們可以認識到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價值與目的,專心地事奉上帝。如果未婚者能夠以事奉上帝為個人的目標,甚至願意為了專心事奉上帝而過單身的生活,那麼,他們的孤單和性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七28-35說到,結婚是好事,但如果能夠為專心事奉主而過單身的生活更好。如果未婚的信徒能夠抱著這樣的態度,接納自己單身的狀況,就能夠喜樂的為主而活。

(2)   建立牧養性查經班或團契:在美國,有些教會為未婚者設立一些休閒的聚會例如是年間茶會,音樂茶會或團體治療課程等,另有一些教會為未婚信徒設立查經班,讓他們可以交通分享,互相支持。中國教會可因應自己的環境及情況設立一些專為未婚者人而設的查經班或團契,在這個查經班中,可以一同查考聖經真理,重建個人的價值觀及信心。此外,也可以讓他們一同分享種種的掙扎,互相代禱支持。分享的重點,可以圍繞未婚者的問題,例如:到了適婚年齡還沒有理想對象,該怎辦?如何面對家人的壓力?如何面對孤單的生活?如何解決性的需要?等等。有些問題不一定有答案,然而可以在互相支持、明白的情況下有力量的面對種種衝擊。以下是一些處理問題的建議:
a)如何處理孤獨的問題:解決孤獨的方法,就是建立良好的關係網,多與弟兄姊妹或其他的親友交往,學習關心有需要的人,這樣自然不會覺得孤獨。
另外,牧者需要幫助未婚者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有時,未婚者會比較敏感,例如當看見有人結婚;特別是自己的好朋友結婚時會觸境傷情,又或者對異性產生錯誤的期望,因而牧者要幫助他們以健康合宜的方法處理自己的情緒,作情緒的主人。
此外,教會可幫助單身者在一些敏感的日子如春節、情人節等,安排一些活動,避免他們觸景傷情,可以過一個快樂的節期。
解決孤獨更深層的方法,就是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學習與上帝獨處相交,享受與上帝的同在,如此,孤獨自然會迎刃而解。
鮑爾(Bob Biehl)曾提出幫助單身者與上帝交談的十個可幫助他們處理情緒的問題:
․在你的生命中,什麼是你唯一感到失望的事情?
․家庭中有何隱藏的醜事,是你很想與上帝傾心吐意的?
․有什麼破裂了的關係令你在情緒上蒙受很大的創傷?
․什麼是你未來的盼望?哪些事情是你的朋友所不能明白或相信的?
․你的靈裡有何祕密是你願意和盤托出地向上帝承認的?(這些可能是微小或極深重的過犯。)
․有什麼重壓心靈的決定或問題,是你正在掙扎的?(甚至無法與你的密友或牧者傾訴的。)
․有什麼感受是你未能表達出來的:恐懼、憤怒、對家庭、工作或獨身的感受?
․過往有何缺欠、自我懷疑、試探、失敗是你未能向任何人承認的?
․什麼事情令你惱怒、困惑或氣憤的事情,以至忍無可忍?求天父賜你以祂的眼光去看事情。
․有何縈繞心中的問題,是你時常很想向人發問卻從未啟齒的?
在退修的時候,單身者可藉以上的問題自我反省及禱告,讓上帝處理內心深處的困擾,作個健康屬靈人。
b)如何面對漫無目標的生活:羅馬書十二章1-2節提出基督徒追求人生目標的三個原則,就是第一,將身體獻上,第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第三。要心意更新變,明白上帝旨意。單身信徒要認定上帝是他們人生的主導,不要以婚姻取代上帝在他們生命中的位置,認為沒有婚姻的人生便不算完全,或將全副心力、時間放在如何取悅那特別的一個。此外,在思想意識形態上不要被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去模造基督徒的婚姻觀,倒要藉著心意更新將之改變過來。
總言之,單身信徒不應漫無目標的生活,而是為上帝而活,並活在上帝的旨意中。因而教會要幫助未婚信徒訂立人生目標及可行的生活計劃,包括發展個人的能力及恩賜,禱告並尋求上帝對自己一生的旨意。訂立長程、短程的目標,短程的目標一定要實際可行,並指向長程的目標。例如某姊妹立志一生藉著教學帶領學生信主,於是她在每年都定立一些短期的目標,例如在今年內他要帶領十個學生歸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她定出了一些可行的計劃,包括了:接觸每個學生,與學生舉辦一交誼活動,開福音查經班等,透過具體的活動來實踐目標。當這位姊妹不斷帶領學生歸主時,她就能過一個有意義、有目標的生人。每一個單身的信徒,只要認識上帝的旨意,建立人生的目標,都可過有意義的單身生活,作一個單身的快樂人。
c)如何解決性的困擾:要讓未婚者坦誠地面對性的困擾,並鼓勵他們在性方面學習節制,不犯罪得罪上帝。節制是成熟的表現,基督徒要不斷的追求成熟。在性方面節制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為上帝國度的緣故節制,以聖潔的生活榮耀上帝,並專心的事奉上帝。第二,為將來的婚姻節制,未婚不等於終身不結婚,上帝或許有一天上帝會為未婚的信徒預備配偶,因此,他們應該為日後有可能的婚姻作準備,在性方面自制,保守自己。
教會的牧者要體會未婚者在性方面的掙扎,不要以責備的態度來對待他們,而是成為他們的屬靈知己,與他們一同面對掙扎,明白他們的難處,體會他們的痛苦,為他們禱告守望,讓他們靠著上帝戰勝性慾的認探。
總括而言,未婚者若能有正確的我自價值觀,不覺得自己是次等的公民,而是上帝寶貴的兒女,曉得善用單身的機會專心事奉上帝,發揮個人的恩賜及潛能事奉上帝,定能成為一個快樂的單身人。

2. 離婚者
離婚好像是現代社會的副產品,現代人看離婚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認為是可恥的事,而是一件相當平常的事。在美國,根據十年前的統計,每四對夫婦就有一對要離婚,現在已遠超過這個數字。「合則來,不合則去」這不單是西方社會的想法,而是整個世界的潮流,包括華人社會在內。在中國,革開放帶來經濟上的富裕,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家庭問題。單在1995年,中國大陸全國便有超過100萬對夫婦申請離婚,在新婚夫婦當中也有超過10%申請離婚。可見離婚在大陸不再是新聞。這數字直迫西方的離婚率。可怕的是,這情況並非單發生於非信徒的家庭,在信徒的群體中,這些情況也屢見不鮮。因而面對這個情況教會不可以坐視不理,應該要了解他們的需要及提供有關的教育及牧養。

a. 離婚的影響
教會需要了解離婚對信徒的影響,才能夠幫助他們。離婚是痛苦的,對整個家庭的生活、作息、自我價值感及安全感;無論是身、心、靈三方面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離婚會造成人情緒的混亂、不理性的抉擇及人際間的緊張。離婚不單影響夫婦雙方,同時也會延伸及孩子、父母、家人、朋友及教會的信徒。有一個研究發現,離婚者面對離婚時會經過三個階段:

(1) 震驚期:在面對要離婚時,離婚者面對離婚這事實會覺得非常震驚及難以接受。原先充滿希望和幸福的婚姻被空虛、憤恨及困惑所取代。不同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其面臨的震驚。有些人完全離開人群,把自己隱藏起來。有些人卻以忙碌的活動來忘記自己的不快,也有些人逢人就述說自己的遭遇。有些人會因離婚而覺得有罪疚及挫敗,有些人覺得憂傷痛苦,另外有些人卻假裝滿不在乎。不論哪種反應,離婚者在面對新的階段前,都必須承認離婚的事實,否則他們永遠無法開始新的生活。
(2) 調適期:這個時期包括了三個階段,第一是積極的憂傷階段,比如他們會回想婚姻中好的快樂時光,怎樣跟配偶、子女過著幸福的生活。第二是消極的哀傷階段,比如是在自憐與罪疚中浮浮沉沉。第三是收拾殘局階段,離婚者漸漸恢復正常的生活,學習過單身的生活。
(3) 成長期:在這個時期,離婚者開始能夠誠實地面對他們人生中新的身份,給自己一些空間及時間,作沈思、禱告及回憶。此外,他們也會與別人交往,盡量不責怪別或自己,也不再自憐,並會尋求上帝的引導,對未來做一些積極的計劃。

b. 教會對離婚者的培育

1)教會對離婚者應有的態度:面對離婚的信徒,大部份的教會都抱著審判的態度而非赦免,這些態度使離婚的信徒不敢向教會尋求幫助。其實,大部份離婚的信徒,都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他們會因自己未能持守一生的盟約而自責,也因此覺得罪疚。無論離婚的原因是什麼,如果要挽回離婚者,除非教會能湧流出基督的愛及恩典,讓離婚者在教會中感到被接納和饒恕,否則他們就會離開教會,在其他團體尋求幫助。因而,教會在培育離婚者之前,需要對離婚的人抱接納的態度,讓婚姻者經歷到:「罪在那裡顯多,恩典就顯更多」(羅馬書五20)。

2)教會對離婚者所扮演的角色:離婚所帶來問題往往是很複雜的,需要大量的資源及專業的幫助,這不是一般教會可以提供的。然而,教會可以扮演一個支者,支持離婚者重建屬靈的生活,並結合社會的機構提供幫助。教會可以透過縣、市等福利機構,取得專門處理離婚或家庭問題的公立或私立的機構名錄,在有需要時,可以轉介到這些機構尋求協助。
此外,教會可以透過個人探訪關心及輔導離婚者,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重新投入社會及教會的生活。除探訪外,如教會中有數個離婚者,教會可助他們組成相交或支持小組,讓他們一同分享掙扎,一同禱告支持,並彼此鼓勵,定立人生的目標,建立新的生活24
在探訪或相交小組中,教會要對離婚者有適當的輔導。在上面所講的離婚影響的階段中,教會都需要留意離婚對當事人在情緒上、行為上及社會上的影響:
a 情緒的影響:離婚所帶來的情緒影響很多,包括有:焦慮、罪疚、恐懼、悲傷、沮喪、憤怒、憂苦、挫折等,有些人甚至有自殺的念頭。大多數的夫婦會經歷一段時間的優柔寡斷、困惑或是猶豫不定,甚至會出現神經質,如果長時間承受緊張,會造成身心方面的疾病。
離婚是表示一分愛的喪失及一種關係的終止。因此,離婚的主要反應是哀傷。這種哀傷在特別的節日,比如是結婚週年紀念、春節等時節會更加難過。
b 行為的影響:離婚會影響人的行為,例如是吃飯、付帳、解決日常問題、照顧財產等,這些日常的活動已沒有配偶的協助。如果有子女,離婚者必須適應過單親的生活,決定跟子女分開住或同住。當離婚者受這些問題困擾時,往往會很痛苦,影響其日常生活及工作,質與量都會下降,效率低落,並容易發生意外。
c 社會的影響:離婚會牽連別人,包括家人子女父母和其他親屬,他們的反應幅度會很大,從震驚、反對、恐懼到支持和鼓勵都有。另外,有些批評者,可能包括教會的人在內,會反對、指責離婚者。因而,離婚者會感到孤單、不安全,對應否約會或再婚會感到困惑。另外,大多數人會在性與自我控制上掙扎。因而,他們極需要別人的體諒與關懷。在探訪或小組的相交中,如果可以了解及關心以上的問題,給與疏解輔導,對離婚者會有很大的幫助。

3)教會對離婚的教導:教會有責任對離婚的問題進行教導,讓弟兄姊妹如何按聖經的立場看婚姻,也讓離婚的信徒明白聖經的真理。在有關離婚的教導中,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預防性的教導,第二類為補救性的教導。

a)預防性的教導
聖經中的婚姻觀及離婚觀:教會應在平日的講道或教導中講解聖經中的婚姻觀及離婚觀,讓信徒有一個健康的婚姻家庭觀,不是等到有婚姻危機出現時才補救,可能會為時已晚。有關聖經中的婚姻家庭觀,教會可以參考有關的材料,在這裡稍為提提聖經中的離婚觀。

舊約的教導:聖經指出婚姻仍是丈夫與妻子永遠的結合(創世記二24),但自從人類墮落後,人不能再維持美滿的婚姻,因而上帝容忍人離婚,並給與簡要的指引(申命記廿四1-4),但絕非讚成人可以離婚。按照舊約,離婚是合法的,但必須有不合理的事情發生才可以離婚,這不合理的事情可能是指性生理方面的事情。

耶穌的教導:在新約中,耶再次肯定婚姻的永久性,指出上帝允許離婚只是因為人的罪,並不是上帝起初的原意,並說明只有犯了淫亂的罪才可離婚。一個人若不是因為淫亂的綠故與配偶離婚而與另一人結婚,就等於犯了姦淫的罪。即使有淫亂,離婚也不是上帝所嘉許的,只是允許而已。寬恕和再和好才是上帝的美意。許多福音派聖經學者認為,離婚後,無辜的一方,即沒有犯姦淫的一方可以自由再婚。

保羅的教訓:除了主的教導外,保羅還加上第二個可以離婚理由,就是不信的配偶離棄了信的一方(哥林多前書十七10-15)。信與不信的結了婚,也不因此而構成離婚的理由,反而信的要盡力使不信的信主。只有不信的堅持離婚,主動離開已信的配偶,這才被逼要離婚。

現代聖經學者的觀點:聖經學者司徒德摘述了聖經的觀點,提出有關離婚問題的指引,這指引是一般福音派教會所認同的:
第一,上帝創造男人及女人,並清楚制定了婚姻的目的。人的性需求只可在婚姻中得到滿足,婚姻是永久完全的結合,這是上帝的和理想。
    第二,離婚在聖經中從未受過嘉許,更不會被鼓勵。
    第三,然而離婚(和再婚)在兩種狀況下得到許可:一,如果一方犯了淫亂的罪,無辜一方可要求和配偶離婚。二,如果有不信的配偶拒絕與信主的配偶繼續共同生活,信者可以默從不信者配偶的離棄。總括而言,這兩種離婚的理由都在不情願的情況下:一,是一個人可與其配偶離婚是由於配偶的不貞,而他自己並未犯姦淫。二,當不信者堅持要分開,信者更可以沒有拘束。

b)補救性的教導:如果信徒已經離婚,就要作補救性的教導。教會可以透過以下的途徑來教導離婚者:

查經:教會可透過查經小組或單對單的查經來幫助離婚的信徒重建信心及與上帝的關係,例如是羅馬書、腓立比書等,都是一些很有幫助的經卷。讓離婚的信徒從聖經當中得著安慰、提醒,因著上帝的話語,信心得以堅固,能重新面對生活,並願意為主而活。

建立新生活:除查考聖經外,在小組或個人的探訪中,要教導及鼓勵離婚的信徒面對新生活。首先,要教導他們尋求新的身份,接納自己已經離婚、變成單身人士的事實,有勇氣過單身的生活。其次,要教導他們建立新的關係,重新認定自己與前配偶、子女、朋友、親人之間的關係。並尋找新的朋友。建立新的關係需要時間,離婚者要有忍耐,教會也要幫助他們如何重建與人的關係。第三,要教導離婚者面對未來,不要再活在過去或悲嘆未來,而是認清自己過去的錯誤,改進自己的缺點,重新定立人生的目標,完成上帝在自己身上的計劃。

基督教不讚同離婚,因為離婚不合上帝的旨意。離婚也絕非必要,因為許多人離婚只是為逃避困擾。然而,在現代的社會中離婚的問題確實非常嚴重,教會不能迴避這個事實,教會需要正視離婚的問題。給與信徒適當的教導。當信徒面對離婚的危機或要離婚時,教會也應作出適切的關懷和牧養。

3. 單親家庭
所謂單親家庭,就是只有父或母的家庭,單親家庭的成因,不外乎配偶的離異或去世。單親家庭是獨特的一群,教會必須認識他們的需要,給與適切的牧養與教導。

a. 單親家庭面對的難處
單親家庭所面對的難處,可以說是不足外人道。無論是內心的掙扎,或是外在的困境,都不易面對。

1)實際生活的問題:
a)經濟及工作的壓力:一對育有兒女的夫婦,一旦失去其中一方,經濟會立即陷入困境。如果失去的一方是經濟支柱,影響會更大。失去配偶的一方,要父兼母職或母兼父職,一方面要辛勞的工作,另一方面要照顧兒女,無論在精神或時間上都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生活成為重擔,要勤快工作,省吃省用。子女如果有病,為了照顧子女,就會影響工作。然而如果自己有病,為了不影響工作,一般都不願請病假,造成身心靈的重擔。
b)子女的照顧及家務料理:獨力照顧子女是非常沉重的擔子,子女的成長問題、教養問題及升學等問題,非一個人能獨力承擔。單親人士往往要獨自承擔種種壓力,有時甚至會求助無門。此外,單親人士除了白天工作外,回家後還要料理繁瑣的家務,如果子女幼小,更顯吃重,無論在時間和精神上都不升負荷。

2)個人的情緒與感情問題:
寂寞:寂寞是失去配偶支持的自然情緒。寂寞又會帶來傷痛,使人情緒低落。當單親人士在生活上面對重擔或衝擊時,寂寞與自憐更悠然而生。
自我否定:婚姻是身份的象徵,也是自我價值的所在。如果一個人離婚,其自我形象就會瓦解。離婚會使人失去信心,覺得自己不及人,做任何事情都沒有信心,影響了個人的工作能力及處事能力。對配偶離世的人而言,自我否定的情緒不會那麼強烈,然而因為失去配偶的支持,其自信心會受影響。過往任何事情都有配偶商量,現在要獨力承擔,自然會感到不安,因信心不足,也自然會影響自我形象,覺得自己的能力減退。因為不能夠接受自己的改變,於是就會出現自我否定情況。
挫敗:現代社會的單親家庭雖然愈來愈多,然而在以家庭為體系的社會中,單親家庭一般都被忽略,甚至是被輕視。在一般人的眼中,離婚是失敗、羞恥的事。而對死去父或母的家庭,人們都會以弱者相視。這些輕視的態度,往往會令單親家庭有挫敗感。

3)人際關係的問題:對離婚者而言,成為單親後,其自信心受到打擊,因而對周圍的的人及事會產生過敏的反應。覺得受別人的歧視,受不了別人的異樣眼光,或憐憫、或好奇、或輕視,都使他們難以適應。很多時候,離婚者都會有意無意地想像他人如何看自己,因而導致不安。
此外,離婚者跟朋友的關係也可能會有所改變。以前要好的朋友,或教會的弟兄姊妹,可能會因不能認同他們離婚的決定而影響彼此關的友誼。或因他們的離婚而投以可憐的眼光,這些都是離婚者難以接受的,因此離婚者會漸漸失去友誼,顯得更孤單。
至於失去配偶的人士,他們也會有過敏的情緒出現,很容易把別人的愛心和關心看為可憐自己。他們不想別人把自己當作特別的人物看待,因而別人的愛心會成為他們的壓力。這種心態會使他們與別人疏遠,因而造成更大的孤單感。
總括而言,單親人士的內心相當複雜,一方面羡慕他人有幸福的家庭,另一方面因過敏的情緒及朋友的不接納而孤立自己,結果其孤單無助的情況和負面的感受每況愈下,很容易在人際關係上走上極端。

4)子女的問題:失去配偶,不單對單親成人有影響,對其子女也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a)懷念離去的父或母:無論是父或母的離去,無論是生離或死別,小孩子都會承受失父或失母之痛。他們會掛念離去的父或母,情緒低落。見到別人有完整家庭,有雙親,會感到羡慕和自卑。他們不會告訴別人自己沒有父親或母親,甚至會撒謊說爸爸媽媽很好,也很愛他。他們故意把家庭描述得幸福快樂,一方面是遮掩家羞,另一方面是藉此把心中理想的家庭投射在這些表達中。
b)脾氣難以捉摸:雖然兒童不善於用言語表達,但他們的情緒會反映在行為舉動中。當孩子的情緒變得難以捉摸時,這正是適應困難的訊號,表示孩子對家庭的變故未能接受,無所適從及焦慮不安。這些不穩定的情緒會影響其學業、人際關係及個人的自律生活等。
c)經常擔心會再被遺棄:孩子習慣了有父有母,一旦其中一方離去,他們會感到不安,被遺棄,覺得離去的父或母不再愛自己,同時也害怕身邊的另一位家長也會離自己而去。假若單親的父或母情緒不穩定,經常把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孩子便會害怕再被遺棄。因而單親家長的負面言語很易傷害小孩子的弱小心靈,造成壓力。
d)不願與別人來往:單親不單對成人的人際關係造成衝擊,對單親的孩子也會造成衝擊。親友鄰舍的眼光和閒言閒語會影響孩童的心靈,使他們容易在群體中;如學校、教會中退縮,不願與人來往。看見身邊小朋友幸福快樂,自然會有自卑、妒忌等情緒出現。因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很自然的產生自我防衛的心理,不與人交往。有時單親的父或母的負面感受、或退縮的表現,也會影響孩子不敢或不想與人建立關係。
e)說話老氣橫秋:單親的孩子因要學習獨立照顧自己,承擔起一些責任,加上單親的父或母以他們為傾訴的對象,訴說生活的難處或煩惱的心事,小小年紀的孩兒變成了小成人,被逼要成熟,以應付驟然而來的轉變及陸續而來的難關。內在起伏的情緒及不勝負荷的擔子,促使孩子由天真活潑變成老氣橫秋的「小大人」。

單親家庭所面對的困難及挑戰實在是又大又難,無論是單親成人及兒童都需要大量的關心和扶助,面對單親家庭,教會該怎樣牧養他們呢?

b. 教會對單親家庭的牧養
單親家庭是現代社會普遍的現象,而在教會中,也愈來愈多單親家庭,因而教會應正視問題,積極地幫助單親家庭渡過危機,尋求新生。過去,大多數的教會對單親家庭的問題都缺乏反省、缺乏經驗、缺乏人力,也缺乏教育。
因為教會不鼓勵信徒離婚,導致教會不知該怎樣面對這類單親家庭,或消極的處理,因而這類的單親家庭缺乏關心牧養。然而離婚的問題在教會日趨普遍,如果教會坐視不理,不單不可以解決問題,教會更喪失了對離婚者的支持及祭司性的角色。因而教會對離婚者或單親家庭的牧養應作重新的反省,讓教會知道該怎樣牧養這些創傷的單親家庭。
此外,教會對單親家庭的牧養也確實乏經驗,過去一向以傳統事工為主導的教會,如何面對現代社會出現的單親問題呢?因沒有經驗而顯得束手無策。另外,單親家庭的問題相當複雜,不是一般教會可以應付得來,因而更加使教會不知如何是好。
除了缺乏經驗之外,人手資料的缺乏也是教會一個難以背負的重擔,在信徒多同工少的情況下,同工已忙得不可開交於事工中,如何有人手來關心這特別的群體呢?最後,教會也在離婚或如何關心單親家庭的問題鮮有教育。一般教會在離婚這課題上都非常忌諱,沒有正面作出反省、回應或教導,因而信徒不知怎樣面對這些問題,當有離婚或單親的問題出現時,一般信徒都不知道該怎樣處理。因此,教會應正視離婚及單親的情況,給與信徒正確的教導及讓這特殊的群體得著適切的牧養。

1)單親成人小組:單親者因個人特殊的經驗常感到知音難尋,覺得有正常家庭生活的人很難明白自己的心境。教會若能為他們設立一些單親小組,讓他們能在其中分享生活的掙扎及內心的感受,必能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漸漸適應單親的生活,並有力量面對新的日子。
2)單親兒童的關顧:單親兒童比一般兒童更需要特別的關注及幫助。對於單親的兒童,教會要讓他們參加主日學,學習聖經真理,藉此幫助他們投入教會的生活中,學習與其他兒童相處,過一個正常及健康的生活。
3)愛心及經濟的支援:如果教會有經濟的能力,可為單親家庭設立愛心基金,讓一些在經濟上有困難的單親家庭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例如子女的醫藥費、學費等,讓他們渡過難關。

單親家庭是一個特別的群體,教會要投上大量的資源才可以照顧到他們的需要,對於一些較小的教會來說,可能不易承擔,然而處身在這個世紀中的教會,無可避免地要牧養這一類群體,牧養信徒是所有教會的責任,因為這是主耶穌給予教會的大使命。深信,上帝既然把這一類的信徒交給教會,上帝一定會看顧保守,給教會額外的恩典,能牧養他們。因而,在此勉勵眾教會,只要有愛心及忠心,上帝一定會幫助教會,讓教會有能力牧養及教育單身的家庭。   
一個全面的成人主日學應該能滿足不同階段之成人的需要,讓所有的成人都能得到適切的牧養。在這個不斷變遷的社會,成人的生活也面對很多的變化和衝擊,因而教會的成人主日學應敏銳信徒的需要,服事教會中的成人。正如一位學者韋氏(Harold  Westing)的建議,成人主日學的教導目標應滿足不同階段之成人的需要,他說:「如果你的教會領導者意去適應這個不斷變動的社會,你的教會仍然可以擁有不斷成長的成人主日學。」盼望眾教會同心努力,為成人提供一個全面關顧的教育。

成人主日學的行政組織

教會與社會的機構組織最大的分別在於教會是以上帝的為中心,並以人為服事的對象。而社會的組織一般是以行政組織為主導。然而這不等如教會不需要有行政組織。有效的基督教教育除了要倚靠上帝的工作外,組織的功能也是有幫助的。一個有效的行政組織可以幫助成人主日學的教務人盡其才、物盡其利、地盡其用的目的。讓主日學的計劃能適合整體的需要,並讓執行的結果有最大的效率。

1. 行政管理的原則

a. 計劃:是政策的決定或是依據定的方向來策劃執行之步驟。
b. 組織:依據個人的才能做適當安排,所有參加者不論是教師或學員都能發揮自己的能力。
c. 委任:將責任委託給負責的同工,使他們在授權後可以充份地去執事任務。
d. 人材安置:過多或不足的人員都不妥當,合適的人在適當的位置方能有最高的效率。
e. 協調:有效的調,能促進團隊合作的凝聚力,增加彼此的了解,以致能節省人力物力,避免浪費資源。
f. 管制:在事工的進行中執行品質的管制,並在事後作出評估。

教會的事工不可能像民間的公司一樣行政化,而主日學也不能好像一般學校一樣以行政為主導。然而教會也不應把行政組織視之為圾垃而棄之。在行政和上帝的主權之下,教會應該取得平衡。組織管理的功能在於把計劃推動,達致事工的預期目標。然而,組織是死的,它會因環境、時間、空間及人為的因素而僵化,所以組織應因應需要而適時地調整與更新。一方面,教會要善用行政把事工推展,另一方面也要時常倚靠上帝的能力,正如撒迦利亞書四章六節說:「非勢力,非才能,仍是倚靠上帝的靈方能成事。」深盼教會能善用組織之餘,更要常常倚靠上帝的大能,讓教會的成人主日學事工能夠榮神益人。

2. 教務組織

為了使事工更有效的執行,一般教會都會設立事工委員會或部門,例如教育部、傳道部等。在教育事工中,主日學是其中一個門部。

一個良好的行政組織有賴各部門的同工互相配搭合作。以下是各部門的權責之說明:

a. 教育(主日學)委員會:是教會主管宗教教育的最高行政單位,由教會的傳道同工及執事組成,他們的責任是制定整個教會的教育方針及目標,並定出長期、中期及短期的宗教教育計劃。

b. 督導:督導是由教育委員會任命來負責整個成人教育(主日學)的指導及盬管。他可以是教育部(主日學部)的執事或主日學校長。他的職務為:
   (1) 視察各班教學與出席的情形。
   (2) 協助邀請老師與師資訓練的事宜。
   (3) 協調各部門的事工,並改善同工的合作情形。

c. 成人主日學教務會議:這是成人主日學事工高的行政會議,由校長擔任主席。這會議需要制定成人主日學的目標和計劃,並有決定招募和選用教師的權利。此外,也需要協商一些事工的衝突。會議成員包括督導、校長及各部門負責人。

d. 課程組:這是成人主日學後勤研究部門,主要的職責是收集及編寫教材教案,並研究新課程開課的可行性。此外還需要對各課程進行鑑察評估,使課程的安排更見果效。

e. 培育組:此乃成人主日學班級第一線接觸的部門,他們需要分析師資來源、邀請並培育師資;亦需要了解和關懷師生的需要,並掌握各班課程及人員的執行情況。

f. 行政組:負責文書宣傳、各項調查表格之寄發與統計財務收支之管理、場地分配和器材添購等。

g. 老師:受教育委員會的邀請來教育信徒,是最基層和最重要的執行同工。

h. 助教:是老師的副手,協助老師的教導,也是實習的老師,他們成為師資培育人選,在教與學中得到教`學的經驗,以預備成為正式的主日學老師。

i. 班長:各班中應選一位班長,可以幫助老師作邀請、關懷和探討的工作,亦是日後師資培育的參考依據。

以上的教務組織只供參考,教會應因應本身的資源和需要制定合宜的教務組織。
一些較小型或主日學事工在起步階段的教會,在資源及組織上可能還未發展得完善,因而教務組織可以相應簡化,同一組同工可以承擔幾個部門的責任,例如把教育委員會和成主人主日學教務會議合併為一組,把課程組和培育組又合併為一組等。總而言之,教會的組織務必要靈活有彈性,並按實際的需要而設立不同的部門,免得行政組織過份擁腫或僵化。

3. 分班制度
        成人主日學分班的制度大致上有以下幾種:

a. 傳統制度:傳統的制度是只有一個老師及一個研究的主題,信徒自由報名參加,不會考慮年齡或婚姻狀況,而是按照信徒對教師、同學或主題的喜好報名參加。
當這班太多人時,主日學部才開另一個新班,學生也可以自由轉換到另一班。傳統的方法有優點和缺點。優點是這是最簡單及動用最少資源的方法。適合小型的教會或資源不足的教會。而缺點則有不少,第一,這制度缺少嚴格的管制;第二,很容易建立堅強的班級忠誠而成為小圈子。第三,年齡差距愈來愈大,可能包括了大學生和老人。

b. 分班制:分班制可按照信徒不同的特性分班,例如是性別、年齡、信主年日等。
   (1) 按年齡分班:可將教會信徒分為青年級、中年級和老年級,或以年齡劃分,18-29歲、30-39歲、40-49歲、50-59歲和60歲以上。這方法的優點為教師可按照不同年齡階段的需要提供適切的教導,例如長者班,長者的心智及領悟力及記憶力開始退化,因而教師需以淺白和重複的方法教導,也要關心他們的需要,多與他們分談,長者的靈性必就得著培育。
   (2) 按性別及婚姻狀況分班:有些課程宜讓男女分開學習,如婆媳之間,有些則宜把已婚與未婚者分開學習,如婚姻生活、戀愛觀等。這方法的好處仍是能針對信徒切身的需要,以他們處境作出發點,透過學習和討論來處理他們的掙扎或問題,例如是夫婦相處之道、婆媳相處之道等,讓信徒能把真理落實在生活中。
   (3) 按信主年日分班:教會可定立一個幾年的主日學課程,把信徒按信主的年日分級別,例如是初級課程、中級課程及高級課程,每個級別以兩年完成,完成了第一個級別後,可晉升到第二個級別,有點像學校的升級制般。這方法的好處是可讓信徒有一個系統的追求,在聖經上有一個較完善的裝備。

c. 選修制:選修法就是主日學每季提供幾門課程,信徒可報名選擇有興趣的課程。這方法的好處有好幾方面,第一,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愛的課程,提高學習意願。第二,在機會接觸不同的老師和教學法,第三,學生不同的班級學習,增加與人相處的機會,有擴展彼此學習的果效。第四,老師能以自己的專長任教學。
然而這方法也有其缺點及難度,第一,選修法至少每季有兩門課程,經年累月下來的課程,需要有相當龐大師資陣容,這對細小或農村教會會有困難。第二,選修法在課程安排上需要有較健全的後勤行政人員,例如提供教材、教案等支援,並要持續性的培育師資。這對細小的教會是一個很大負擔。

d. 綜合制:每種分班的制度都有其優點和限制。現時,較多教會採用兩種方法,就是綜合年齡分班和選修課程。第一個較適合大教會,第二個則不需要很多人。
   (1) 綜合年齡分班:成人可按年齡分為老、中、青三組,每組提供幾種選修課程,如此教會能避免狹窄的年齡區分,並能鼓勵有計劃的活動和設計。
   (2) 選修課程:這方法是把綜合社交團體和選修課程在一起。當信徒報讀主日學時,教育委員會就按照他的年齡成為教會中團契的一份子,例如是弟兄會、姊妹會、伉儷團契及成人團契等。因而這些團契可一同進求和成長。這些團契可在每週日先聚集十五分鐘,例如是唱詩歌、奉獻、報告等,會後開始選修班。主日學委員會可於每一季提供六門課程,兩門是新約,一門是舊約,一門是教義及兩門專題課程。
這方法特別之處是將團契及主日學的功能結合在一起。團契聚會在平日的晚上,而聖經的學習則在主日的時間舉行。
不同的教會應因應自己的需要而決定採用合適的分班方法,需要有靈活變通,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情況及需要採用適合的方法。

        主日學事工成功的要訣,不是行政組織,而是掌管行政組織的人,教會需要挑選美好靈性、願意委身事奉的信徒參與主日學的事奉,以信心為根基,以禱告為動力,才能使主日學事工達成造就會徒的目標。

成人教學法

所謂教學法是指教學所使用的各種方法,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手段」或「媒介」。因而教學法是教師不可或缺的。然而,作為聖經教師,不可光靠教學法,更重要的是倚靠上帝的道和聖靈的工作。基督教教育「不是依靠勢力(卓越的方法),不依靠才能(八面玲瓏的技巧),乃是依靠上帝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                                          
教育三組合的意思是教師要倚靠三一上帝的幫助,以聖經為基礎來施行教學及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
我們可以耶穌作為例子。耶穌在世上作教師時,祂的生命被聖經充滿,且照上帝的旨意而生活,祂常常遵行天父的旨意,因而他的教導能改變人的生命。在這大前提下,耶穌巧妙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法,靈活及巧妙地把真理表達出來,叫人明白並得著生命的改變。因而教師要學像耶穌,靠著聖靈的工作來運用各種的教學法,叫學生得造就。

接下來,讓我們認識一些教學方法的基本原則及一般的成人教學法。

1. 教學方法的基本原則

教學是一種藝術,一個良好的教師,必須對教學有熱誠,不斷觀察、評估自己的教學,好讓自己的教學能不斷改良,不斷進步。

a. 確知教學內容:首先,教師要知道自己所教的是什麼,這樣的教學才會有把握和說服力,同時也會得到學生的信任。正如主耶穌,祂的教導充滿權威,這是因為除了祂是上帝之外,還有的是他對真理非常熟悉和有把握。聖經教師有從上帝而來的託付,也應該有信心和把握把上帝的話教導出來。因而好的教師在課前要認真的備課,這樣才可得到良好的果效。
b. 掌握學生心理:一個良好的教師必須要了解他的學生之需要,才能因應他們的需要給與適切的教導。教師如想要了解學生,就要知道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包括了學生的心理發展、家庭背景、學業或工作情況、個人嗜好、靈命狀況及個人需要等,因而教師應在上課以外與學生接觸,以了解他們,好使能將真理傳遞到他們實際生活中。
c. 清楚教學目標:清楚的教學目標能讓學生知道習的中心和範圍,並在過程中經歷應有的改變。因而教師要知道如何撰寫清楚的教學目標。關於如何寫教學目標,會在下文中討論。
d. 著重系統組織:教學如果沒有系統、中心、組織,學生就很難明白及記著所學習的內容,因而教學的內容必須有條理、有系統,例如講故事須照程序、條理分明,教義性的內容或聖經的查考要段落分明、合情合理。因而各段落的思路必須圍著主題中心,給成為一個整體。
e. 注意聲調和表情:有人作過這樣的調查,發現在信息的傳遞中,一句話的內容只表達了真正信息的百分之七,其次聲調的比例是百分之三十八,餘下的百分之五十五則來自說話的姿態、表情和動作等。可見在表達的過程中的聲調和表情相當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導時必須注意語氣聲調的抑揚頓挫和高低快慢,好讓教導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f. 多用生活比喻:生活比喻是聖經真理和實際生活之間的橋樑,能使理論與生活不致脫節。耶穌是講比喻的專家,祂的比喻非常吸引,使聽眾非常投入,因為祂所講的比喻是聽眾所熟悉的事例,能幫助聽眾明白真理,並能夠把真理實踐在生活中。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學習耶穌的教學法,就是多用生活比喻。
g. 運用學生的感官:視聽教材的使用是運用學生的感官。我們都知道,人類主要是用眼睛和耳這兩種感官來接收信息,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同時使用兩種感官會比只用一種感官的效果更好。所以師應善用視聽教材以增加教師的果效,例如是圖片、錄音帶、影視資訊、套用美觀字體和電腦繪圖等。
h. 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好處是可以增加他們的記憶及學習的動機和興趣,並且能消除師生思想交流中可能產生的誤會。讓學生參與教學的方法很多,例如是讓學生講解個人的論點、舉出具體的例證、參與討論不同的觀點等。教師可設計一些學習活動讓學生參與。使學生更投入學習。
i. 活用教學法:最好的教學法就是活用教學法,教師應該靈活地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法,以增加學生的新鮮感。只要教師盡量發揮自己的創意,必定能創出不少新鮮的教學法。
j. 必須以身作則:有效的教學是教師以身作則,把真理活出來。這是最具感化力的方法。一個人的權威不在乎他說什麼,而是他怎樣行。主耶穌和保羅之所有滿有教導的權威是因為他們能夠以身作則。因而教師應向主耶穌和保羅學習,作一個以身作則的教師。

        討論過教學法的原則後,接下來讓我們討論各種成人教學法。

2. 成人教學法

a. 直接表達法:直接表達法主要是教師以單向的方式傳授課程內容,直接表達法又分以下幾種:

(1) 演講法:演講法是以教師講述為主,配合表情動作,將課程內容有組織、有系統地把一個主題要點用演講的方法傳授給學生。演講法的好處是可以在最少的時間內涵概最廣的主題。此方法可成為一堂課中眾多方法之一,例如是作為一場討論的序言,一堂課的總結。採用這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a)有清楚的目標:教師在編寫教案時必須有一個清楚的主題目標,及達到目標的學習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抓著信息重點。
b)收集足夠的資料:好的教學必須有充分的準備,搜集足夠的資料。教師若能充分熟悉其教學內容,講解時就能深入淺出、融會貫通及滿有信心。也因此有機會達到一個成功的教學。
c)系統層次分明:好的講學是將所準備的資料結合,並歸納成合理的段落程序,層次井然,使學生容易理解。
d)應用簡單的言句:教師的語詞要切合學生的程度和需要,能為學生所明白及接受。好的講學能深入淺出,切忌深奧抽象,因為教導應該是「出於生活」而非「書本」。所以教師應多用實例、比喻等使學生具體明白,易於學習。
e)注意聲調的變化:好的講學的表達有如音樂一樣,發音要有高、低、快慢之配合,使講學動聽。此外教師的誠懇與投入也很重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專注的學習。

(2) 座談會:座談會是指一系列的短講,由一小組的人向全體學生講述。可以請專家擔任講員,或請學生先準備不同的內容範圍,然後在老師的領導下,各人把不同的角度或觀點講述出來。座談會後的回應,是由學生以發問和對話與講員交流。另外,也可以以小組形式辦座談會,由幾個小組討論一個題目,然後`由小組長發表結論。這方法的好處是可以利用最短的時間呈獻很多內容。此外,不同的講員也可以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興趣。採用這方法時要注意以下的重點:
(a) 當教師需要呈獻一個主題不同角度時,可以用這法。
(b) 因為這方法只強調主題內容,不太能發揮學生的智慧讓他們深入思考問題,因此最好跟其他教學法一起使用。

(3) 專家分享:邀請一些學有專長或有經驗的人士與學生分享。例如專業輔導員、醫生、社工、律師、婚姻專家、教育家等來分享一些專門的題目,讓學生得到更專業和深入的學習。當專家分享完後,也可預留一些時間讓學生發問和討論,這樣對學生更有幫助。

(4) 辯論:辯論法是由二或四人輪流對主題發表正反意見。反駁則可有可無。辯論結束後,學生可向辯論者提出問題,或由全部人參與公開討論。教師以正面方式介紹辯論主題。正規的辯論隊有四人,正方兩人,反方兩人。首先介紹主題,然後由正方主辯提出贊成意見,再由反方主辯提反面意見。接著,正方助辯再提出意見,反方助辯再提反面意見,如有反駁,通常是在雙方考慮後才開始。評判人應謹慎控制時間,並留意情緒化的因素,確保對全體留下好印象。要讓學生明白辯論的目的是在於澄清,而非混淆,是使聖經更具體化,而非產生更多問題。
辯論法的好處是讓學生透過聆聽兩個相對的意見而增廣視野,更全面地了解所提供的真理。同時也可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集中注意力來學習。採用此法要留意以下重點:
(a) 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可供解釋同樣的一個問題,而且兩者都不是明顯不成立的觀點,例如是「一次得救永遠得救」之類的問題,可藉此方法讓學生深入了解彼此間的長短。
(b) 在辯論時,學生經常會趨向非常強烈的好勝心,情緒非常激動,因而會傷害大家的感情,所以教師要留意控制學生的情緒。
© 只有進行辯論的人才有機會積極參與,因而限制了其他學生的參與,除非緊接辯論之後再有小組討論。
(d) 參與辯論的人需要作一定的準備,否則只有表面的辯論,探討不夠深入,難以令人滿意。

(5) 分享故事:講故事就是憑記憶或從書本的記錄中,以故事方式加以生動化地敘述給一群人聽。在教導成人時,故事法是以例證、事件或經驗的形式為主。一個合時的好故事,可以成為與成人溝通的主要方法。故事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能導向新的洞見與知識。所以有人說例證如窗子,能讓真理的光照射進來。分享故事時要留意以下各點:
    (a) 教師必須要有熱忱、自然的態度、好的口才、適當的手勢和面部表情。
    (b) 教師要按照場合選擇適當的故事,將重點列出,高聲朗誦,並與故事融為一體。

(6) 讀書報告:由教師分配學生閱讀一本與教課內容有關的書籍,然後將書中的內容加以濃縮,用淺白的話加以解釋,再加插入一些個人批判。讀書報告的預備程序如下:
    (a) 閱讀該書籍,同時濃縮作筆記。
    (b) 認清作者寫書的宗旨與主題中心。
    © 將整體的內容照書中的段落分段,且抓著內容要點。
    (d) 仔細思考如何呈現,以使聽眾容易領受。
    (e) 必要時,分派講義,將主要段落內容印發給學生。

(7) 呈現視聽法:呈現視聽法是在教學過程中配合一些視聽教材教學,藉著眼睛與耳的感應,讓學生對所學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印象。這種教學法若配合其他教學法一起使用,其效果會更好。呈現視聽法如下:
(a) 錄音教學:讓學生聆聽現成的錄音教材,例如是講道、訪談對話、話劇等。這方法可增加學生的新鮮感。聆聽錄音帶後再配合其他的方法,給學生有回應的機會,這樣會更理想。
(b) 幻燈教學:幻燈教學通常配合錄音帶的解析,或由老師邊放映幻燈,邊加以講述,令視覺與聽覺配合,可增加新鮮感,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能增加學習的果效。在放映幻燈後,要配合其他的教學法,例如討論等來提高學習效率。
© 錄影或電影教學:現時市面上不少錄影資料可作宗教教育的用途,不少電視節目也有很好的教育價值。可以在聖經教課時作為輔助資料。若能有聖經故事的錄影帶或電影,必能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及對聖經內容的認識。

b. 互動法:所謂互動法就是指雙向的傳授方式,讓學生能積極地參與教學的過程。

(1) 問答法:問答法主要是由教師設計一些問題向學生發問,學生以回答問題的方式參與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不單是理智思想的參與,也是口述的參與。問答法的優點是可以讓教師考查學生學習的結果,增進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可以考查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興趣等。
對學生而言,這方法能訓練學生的思考,若能有效地運用,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學的能力。問題的種類可分以下幾類:
(a) 事實性的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從經文中或所提供的資料中熟識其中的內容。通常是用「六何」來發問:何人?何事?何時?何地?為何?如何?學生可從資料中尋找答案。
(b) 解釋性的問題:這類問題的目的是引起學生進一步的探討,以了解事情的結果和各項事件之間的關係,以確定事情的意義與價值。這類問題是屬於啟發性的問題,很難直接從資料中找到答案,學生必須發揮想像力,伸展思想,將論點加以解釋。它包括了因果性的問題;如「耶穌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分析性的問題;如「耶穌為何似乎答非所問?」,舉例性的問題;如「請舉例說明如何孝敬父母。」,評價性的問題;如「行這神蹟有何價值?」等。
© 生活應用性的問題:這類問題通常把真理帶到現實的生活中,考慮與真理有關的個人生活問題,例如「我們有沒有照主的命令而行?」等。

如果要設計好的問題,就要注意以下的要點:
(a)    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學生要深思後才可回答。
(b)    語句簡單:問句不可太長或太複雜,措辭要清楚明白。
(c)    範圍明確:如人口有多少?地方有多大?等,讓學生清楚問題的範圍。
(d)    層次井然:要有系統、有層次。後一個問題與前一個問題相連,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e)    先作準備:好的問題要先作準備,經過心思熟慮,才問學生,免得沒有果效。

(2) 回應討論法:回應討論法是在演講法、影視呈現法、座談會等方法後,由學生提出問題。回應討論法因應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不同的處理,例如對一位講員的回應是演講式的回應討論,對一位以上講員回應則是座談式回應討論等。此外,也可以由個人代表來回答一群人所提出的問題。

(3) 小組討論法:小組討論法是由幾個人組成小組,有計劃和有次序地討論問題。通常有一個領袖領導,也有一個成員作記錄。討論的目的是共同探索真理,以尋求問題的解決。良好的討論是有效的成人教學法,因為這方法能讓學生參與有意義的學習。小組討論法的優點是讓學生藉著討論擴闊個人的見解,發揮個人的意見,藉彼此交流學習成長。當採用這方法時,要注意以下各點:
(a) 若要小組討論成功地進行,必須有一個有才幹的領袖來帶領小組論討。帶領者的責任是發動討論、依序進行討論和作總結。
(b) 教師必須有更多的準備,提供足夠的資料及激發思考的問題,使討論更有果效。
© 要使討論法有效,必須集中在真正的難題、問題或專題上。並要運用不同的技巧,鼓勵組員發言,例如以簡短的演講、影片等作開場白。在討論遲滯時,帶領者應插入 一兩 個問題,也可以提供參考資料幫助組員進行討論。如討論游離題外,帶領者或教師以技巧拉回到題。
(d) 每位組員不需發言太多,但應該投入小組的討論中。而所討論的內容要與主題接近,組員也需對討論的知識內容有所了解。
(e) 為使討論的果效更好,小組的討論應讓每個有發言的機會,所以小組的數目最好在六至十人之間,每次只有一人發言,其他人應好好的聆聽,然後才作回應。

(4) 暢談小組:暢談小組是在大型的小組裡再分為小小組,人數最好不超過五人。這方法的目的是讓組員在自由自在氣氛下分享,使組員能投入參與。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可以減低參加者的恐懼感,有助投入小組的討論中,也可幫助組員間更熟稔。使用這方法時要留意以下要點:
(a) 暢談小組最適宜用在開班之初,以增加進興趣和參與感。
(b) 在發掘課程意義時,或在會後思考成敗得失時應用都可以。每一小組可同時討論同一或不同的主題,題目由教師決定。
© 暢談小組的討論費時約五至十五分鐘,時間長短視乎作業或討論的題目而定。

(5) 二人小組:二人小組是兩個人在一起簡短分享心得,有思考及簡短的討論。然後由教師建議某二人組向大組中的組員分享。這方法是把暢談小組再縮小的型態。這方法的好處是能夠鼓勵害羞的成有機會參與討論,並能營造友善的氣氛及節省討論的時間。

(6) 陪席研討會:這方法是由幾個人在教師的領導下,以自由討論的形式,一起討論一個問題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層面。目的是藉著少數人的特別準備,協助教師傳遞重要的觀念,以引起學生的反省及思考。因而這方法能幫助學生把一些觀念闡明及澄清。使用這方法時要注意以下事情:
(a) 事前要收集資料,作充份的準備。
(b) 教師可以挑選一些較精明的學生參與討論或請專家來分享。
© 領導討論的人要扮演多重的角色,他是和平的使者、探查員、闡明者、導航者、分散討論者、濃縮者和緩和氣氛者。在討論前他須要把討論的段落告聽眾,把問題闡明清楚。在討論過程中要控制氣氛和話題,讓討論在和諧的氣氛中進行,並讓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

陪席座談會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a) 雙重陪席研討會:由兩組人組成,一組由專家備有充足的資料參與討論,另一組由聽眾代表參與,他們向專家給與回應的討論。
(b) 分散陪席研討會:將陪席員分散在聽眾當中,由領導者在前面帶領整個討論的進程。
© 陪席研討論壇會:像一般的席研討會,只加入聽眾的回應和討論,較有全體性的參與。因而領導者不僅要控制陪席員的討論,也要控制聽眾的參與。

c. 第一手經驗法:第一手經驗法就是讓學生藉著一些習作或實習來得著第一手的資料,從經驗當中學習。

(1) 訪問:由一個或一組學生訪問另一個人,訪問的對象可以是學生、教師或專業人士。這種訪問可以用錄音方式或現場訪問。在聖經教學的過程中,被訪者可扮演聖經人物或假想的人物,例如是大衛、保羅等。使用這方法時要留意以下各點:
(a) 在訪問的過程中被訪者要很直接、很自發和自然地回答所詢問的問題。
(b) 在訪問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輕鬆、溫和的氣氛,避免用考問的方式。
© 訪問的人要隨機應變,靈活地應付場面。
(d) 如果是師生進行訪問,最好由教師作採訪人。

(2) 聆聽小組:教師呈獻一篇報告、說明或故事,把學生分為幾組,要求成員聆聽一定的重點,然後再報告,分享想法和感受。這方法能加強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興趣,營造學習的氣氛。

(3) 見證:見證是聖經真理的最好例證,讓人看見真理如何具體的改變人的生命。教師可先聯絡好作見證的人,了解他的見證,再配合教學內容,以見證為例說明所講的真理。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見證,可使教學更生動活潑。這種方法在佈道的課堂或一系列的課程中尤為適合。

(4) 安靜思考:這方法需要教師悉心的指導和時間的配合。教師給學生 一兩 分鐘去思考某個問題或難題。思考後,學生可以有回應的機會。這方法也稱為反射回應。如果要求全體學生思考,並為某一問題禱告,這種技巧可稱為反射禮告。

(5) 問題解決法:這屬於系統討論法,教師先讓學生覺察問題的存在,然後請學生為問題下定義、收集解決問題的資料、分析和調整資料及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用這方法的步驟如下:
(a) 為問題下定義:先將問題寫下,問題要合理和具體。問題的種類可分為事實資訊、價值、規則、疑惑等。為問題下定義時,要決定問題的程度、界定問題的範圍和對準問題的中心。
(b) 收集問題有關的資料:記錄所收集的資料,收集各人的感受和觀點,考慮其中的限制,按所收集的資料重新寫下問題。
© 將問題加以對照調整:將所收的資料加以組織、了解,不斷地問有何需求,細心調查,不斷地問「為什麼」,探討每件事實的關係。
(d) 決定可能的解決法:自由發揮思想,從問題每一個角度進行思考,用思想衝擊法不斷地尋找可能的解決法,容許任何異議,讓每一項建議都經過嚴格的審核。
(e) 選擇最好的解決法:經過多方考核後,決定最好的解決法。教師可幫助學生找尋線索,詢問關鍵性問題。最後教師要評定學生是否已經真正解決了問題。

(6) 個案討論法:這方法是提出一個簡短的個案,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尋找可能解決的辦法。這方法對聖經的教學更為有效,因為它可以成為真理與生活間的橋樑,幫助信徒解決生活中的種種矛盾,發揮解決問題的才幹,學習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真理。個案討論法可以有以下不同的形式:
(a) 古典個案法:教師呈現簡單的報導讓學生分組討論。報導包括了社會考證、心理學的報導、歷史證據、統計報告、經濟記錄和報章記載等。
(b) 沒有結尾的故事:教師可按需要提供一個沒有結尾的故事,讓學生探討解決的方法,然後請他們分享個人的見解和感受。
© 討論熱門的話題:選擇最近大家都討論的熱門話題作討論的資料,以求解決信徒在現實社會中所面對的矛盾。如:身為基督徒,應該如何面對貪污的問題?

d. 創意和戲劇法:教師可使用一些較為創意的教學法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1) 腦力激盪:這方法是利用全體學生的腦力思想,以「激盪」起解決問題的看法。腦力激盪本身是一種會議技巧,由一人蒐集所有的想法,以發現對某一特殊問題解決之法。這方法需要有分享、評估和接納每個人的思想之能耐。它能表現一個班級的資料範疇、意見、想像力和創意。採用這方法時要注意以下事情:
(a) 不容許批評所提出來的想法。不論好與壞,每個人都可以說出他的想法。
(b) 當所有的想法都提出後,才予以評估,選出較好的構想,再決定優先順序。
© 要有人作記錄,記下所提出的想法。

(2) 觀察旅行:觀察或旅行是提供觀察的機會和蒐集課堂外的一手資料。活動的目的要與研究的課題有關。活動前須要有周詳的計劃,讓學生知道是次活動的目的、活動的程序、要搜集的資料。在活動後要有報告、評估與分享。觀察旅行可做到以下的功能:
(a) 實地觀摩:教師帶著學生一起作實地的觀摩、調查,有次序、有方向、有目的地實地經驗,取得直接來源的經驗。透過親眼看、親耳聽、親手摸等來觀摩一些場所,如:其他教會的主日學、查經班、宣教工場、慈善團體、郊野公園等。在實地觀摩後要有跟進,要求學生報導他們的所見所聽,發表意見及提出建議等。最後教師要審核並評估學生學習的經歷。
(b) 實地實習:實地實習就是讓學生將所學的在真實的情境中實習出來。好使他們能掌握所學的事情。特別是一些與事奉技巧有關的學習須多作實地實習,如:主日學老師、帶領查經、領唱等。使用這方法要留意以下事情:
.在實習之前,須重新複習要做的事情。
.起初實習時,最好有導師在旁指導,或讓學生兩個一組一起實習,好使他們能彼此提醒,互相幫助。
.第一次實習後要有彙報,與其他的人分享。
.要作自我評估和互相評估,並要彼此代禱,不斷改進。

(3)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不經練習也不預演的戲劇表演,表演者試演出在某種情況下行為及感覺,在表演問題情境後討論表演的內容。這是讓學生共同探討情感、態度、價值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它的功能在於幫助學生透徹分析複雜的事物。角色扮演教學是扎根於個人和社會兩方面。它嘗試幫助個人以真理的準則在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發現個人的意義和真理的應用。這方法的好處是可以鍛煉學生分析並解決問題,並能更多體會別人的感受。以下是使用角色扮演的步驟:
(a) 先準備簡單及清楚說明的劇本。
(b) 挑選自願者參與,教師應先與扮演角色者討論所扮演的角色。
© 引導扮演角色過後有自由的討論。讓他們分享過程中的感受和發現等,這是整個活動最重要的部份。

(4) 演劇:演劇法是將正文內容以演劇方式呈表達出來。可以用口述、動作表情照故事的情節演出。整個劇情有一定的過程與結論。使用方法如下:
(a) 簡述故事內容:讓學生知道劇情如何人、何處、何事、如何等。
(b) 列出故事人物:了解和人物的個性和所故的事。
© 決定由誰扮演那些角色。
(d) 討論一些簡單的佈景及道具。
(e) 演出前排演。
(f) 演出話劇。
(g) 由教師帶領討論,學生表達個人感受和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等。

(5) 啞劇:啞劇就是單用姿態和動作來表達劇情。啞劇適用於戲劇化的聖經故事中。但也適用於演聖經的章節內容、詩歌內容等。使用啞劇的方法如下:
(a) 讓學生熟悉要表演的故事內容、主題真理或金句詩歌等。
(b) 給每個學生有機會表演。
© 評估啞劇的表演,並將它聯貫到所學習的目標中。

e. 研經法
研經法是幫助學生有系統、有程序和結構性地藉著查考聖經而明白上帝話語的方法。
    以下數種研經法:歸納式查經法、人物傳記研經法、結構式研經法,都適合成人查經班使用。
(註:關於各種查經法的技巧,請參看本院課程《研經法》講義)
    
3. 選擇教學法
教學法很多,哪個方法才好?選擇教學法是一門學問,當教師考慮選擇哪個教學法時,應注意以下的事情:
a.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中心,教師應以學生的需要來選擇合宜的教學法。例如學生的年齡、階段、職業、家庭等都是教師要考慮的因素。
b. 配合課程的目標:教學法應與目標配合,不同的教學法可幫助教師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知識性的目標採用演講法,行為性的目標採用實習法等。
c. 適合場合主題:教學法應配合主題和場合。例如當人數太多時採用小組討論。當要學生體驗信仰時要作觀察旅行等。
d. 與時間配合:選擇方法時還要考慮準備的時間及活動所需的時間,使活動更有果效。
e. 教師的能力:在選擇教學法時,教師要考慮個人的能力是否能夠運用某種教學法,才能運到理想的果效。

4. 評估教學法
教學法是一種教學的工具,能否達到教學法應有的果效則需要教師的經驗了。只要教師多加練習,定能熟能生巧。教師若想在教學法上不斷進步,就須要不斷作教學法的評估,以下是蘇克及蓋茲的評估教學法之建議,讓教師參考:
a. 我是否有充份的準備,使這種教學法達到最高的效用?
b. 當我以這種態度使用這些方法時,是否能使它在班上發揮最佳的益處。
c. 這種方法對教學是否有貢獻?
d. 這教學法是否使學生有所改變,以更到教學的目標?
                                                                                                                               
教師如果能善用教學法,就能把信息傳達給學生,讓他們有效地學習聖經真理。因而,用什麼方法及如何使用是教會成人教育最重要的一環。教師是主日學班的成功樞紐,他應該具備美好的靈性及良好的教學裝備。方法雖然重要,然而不能取代教師。總的而言,一個好的教師再加上善用技巧就能相得益彰了。

教會主日學

     自公元一七八零年,英國人雷克斯開始了主日學校之後,不久這事工便順利地傳播至美國、歐洲,甚至世界各地。(參考「近代教會之基督教教育的主日學運動」)
雖然最初主日學之設立是為了兒童,然而不久之後,主日學的教導對象則擴大於各年齡人士之中。今天,世界各地基督的教會均十分流行主日學的分級制度。
主日學校的本身應該是個具有生長能力的有機組織,同時也當被視為教會靈命推進的「發電廠」。主日學校除了能在教導、宣道事工上發揮她的功能之外,她也是一個能促進教會團契增長,以及能提供信徒服事機會的所在。主日學的行政組織與管理、分級分班制、教材、教師訓練等,都是不可忽略的。

A. 主日學的行政組織與管理
1.      主日學的行政必須能發揮監督、聯絡、推動、合作和鼓勵參與等的精神與行動。
2.      主日學的組織部門,如註冊、教學、訓練、探訪宣道、財務、節目、材料、音樂、文書、圖書、總務等必須能發揮彼此間的人與事的配搭功能。
3.      主日學組織內的各位領袖必須負責策劃、推動、監督、探訪、教導、記錄、招募師資、訓練師資、選擇教材,以及全面評估等任務。
4.      藉各級主日學學生個人資料記錄、探訪記錄、成績記錄、學生獎狀、結業證書、圖書借閱記錄等有「建立性」的行政資料去發揮行政功能。
5.     藉同工會議記錄、招生記錄、佈道記錄、教學進度、教案記錄、教師職前和在職訓練記錄與評估等去顯示整個主日學的長處與弱點、失敗與成功的所在,以尋出求進步的行動。

B. 主日學的分級制度
    理想的主日學必須重視學生的年齡劃分班級。使不同年齡階段的信徒得著適切的教導。主日學基本的劃分班級如下:

分級名稱
年齡
幼兒級
3-5歲
小學級
6-11
中學級
12-17
青年級
18-29
成年級
30-49
老年級
50以上
        各班主日學的學生人數可視年齡和特殊狀況來決定,原則上,兒童採用小班制較為理想,使各兒童可獲得教師充分的照顧。而成年的主日學可採用純單元式的分級制,就是根據信徒的共同特徵來劃分。如年齡群,職業群,教育程度,角色特徵如伉儷、雙親等。這樣的集合人群,因為有相似的背景、興趣、需要等,而能產生更好的學習果效。此外,不論任何一個年級的班制,也應視教學的目標、課程性質、教學方法等作為班級大小的考量因素。
    此外,教師應利用不同的教學法,將教導內容有效的傳達給學生。各級主日學常用的教學法如下:
方法
4-5歲
6-8歲
9-11歲
12-14歲
15-17歲
18歲以上
集思用腦研究






小組討論






黑板教學






辯論會






研經法






討論法






實地研究






影片、幻燈






法蘭絨






做手工






演講法






實物製作






地圖教學






背誦經文






模型、玩具






實物教材






座談會






聖經故事表演






問答法






複習






測驗






報告






角色扮演






講故事






討論會






見證會







C. 主日學的師資
1. 主日學教師的資格
(a)    與主有好的關係和豐盛的靈命。
(b)    有充分的聖經知識,並能正確地解經。
©    能把握教導和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和靈命成長的目標。
(d)    樂意去瞭解學生、關心學生、親近學生、並分擔他們的困難。
(e)    細心地備課,且能誘導學生產生自動學習的動機與興趣。
(f)     經常練習、改進並熟練地運用各樣的教學方法。
(g)    能持續性地進修,在靈命和學識上多有充實。
(h)    懂得鼓勵學生並和他們一塊兒成長。
(i)     樂意關心學生的家庭,經常和他們的家長保持聯繫。
(j)     保持和同工之間的良好配搭和人際關係。
2.     入職前教師的訓練
(a)    研習基要真理及聖經神學。
(b)    熟諳聖經本文和故事。
©    研習各年齡階段之發展心理學。
(d)    學習規劃課程、確立教學目標,以及編寫教案等。
(e)    練習各種教學方法(學與做同時並進)。
(f)     研習教育原理、佈道法、門徒訓練和教會增長等類的課程。
(g)    觀摩主日學教學或參與作助教。
3. 對在職教師的支援
(a)    牧者、教育部主任或主日學校長,利用平時的監督隨時對教師作積極性的建議和輔導。
(b)    在教師週會或月會中,讓教師們彼此研討教學心得,評估得失和交換意見。
©    教育委員會經常舉辦有關基督教教育方面的講習或座談或推介外界所辦活動的資料。
(d)    為教師安排有計劃的讀書或某些特殊的訓練課程。
(e)    讓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

在未來的年日,主日學仍將在中國眾教會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們需要繼續善用主日學的功能來達成推動基督教教育的目標。以現時的情況來說,一般教會主日學學生大部分是青年人及兒童,所以主日學的教導內容,應以聖經神學類和信仰生活類為主。因為這兩類按意義和內容,都「名正言順」的應在主日學中教導的,且可補充在主日崇拜中講道的不足。因為崇拜講道的對象是全會眾,所以祗可概括性、原則性的的講解和提出應用指引,而主日學則可更詳細的研究和討論,且更能幫助弟兄姊妹把聖經真理應用在個人生活的各樣情況之中。其次,主日學中青年級和成年級的課程也可配合對某類內容的認識和深入了解,使他們更能得到滿足。
        除了課程的範圍擴大和內容的增強外,按需要調整主日學的分班情況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以接觸更多的學生,使教導職事達到更廣闊的範圍為目標。例如:主日學不一定要集中在主日進行,其他日子也是屬於主的,也可以進行主日學。而主日學的上課地點也不一定限制於教會堂址內,其他地方若適合和方便,也可善用作主日學的教導。

中國教會之基督教教育

     華人教會基督教教育之發展可分為下列七個時期。

1. 萌芽時期:1910年以前
    1848年3月5美以美會教士柯林斯(J. O. Collins)在福州創辦主日學,是目前所能找到的主日學在華歷史發展中最早的記載。主日學在華發展甚速,到十九世紀末,估計八分之一的教會已有了主日學。
    初期主日學及其他各種基督教教育工作全由宣教師負責。他們不獨親任教師,也在華人協助下翻譯、編寫及出版一些簡陋的教材。1877年,馬理遜來華七十週年時,中國教會已有數十種供慕道友學道用之栽培書出版。
    由於主日學的迅速增長,1907年中國宣教師百週年大會中通過設立,包括二十一位宣教師之主日學委員會,負責推動全國之主日學工作。該主日學委員會於1909年出版《國際主日學課程》(International Lessons),其中包括厚達六十面之教師季本(分白話及文言兩種版本)、附有插圖之學生活頁單張、全年金句本、彩色獎勵卡等等。出版之後,十分暢銷。
    主日學工作在各教會大力推動下,發展迅速。1910年4月2日 ,主日學委員會在上海舉辦主日學學生大會,參加者多達1,200人。據估計,至1910年底止,全國已有主日學1,832所,學生73,000人。
    另兩個基督教教育機構也在中國開始了工作,即基督教男青年會和基督教女青年會。該兩個青年組織均先後在不同城市中設立“市會”,在中學和大學中設立“校會”。這些“校會”特別注重基督教教育。
    這一階段的基督教教育活動使中國教會對基督教教育,特別是主日學,有了初步的認識和興趣。

2. 初創時期:1911-1930年
    1911年,中國主日學合會在都博士領導及英國主日學合會(普世主日學聯會World Sunday School Association分會之一)資助下,全力推動中國教會之主日學工作。在以後廿年間,該會在教材出版及教師訓練上為中國教會提供了不少貢獻。
(a) 教材出版:1911年以後,出版了國際主日學課程中之“統一課程”(Uniform Lessons),也開始出版“分級課程”(Graded Lessons)。該兩種課程,特別是統一課程,極受教會歡迎。到1915年,各教會使用分級課程者已有12,000人;使用統一課程者更多達80,000人。
   此外,主日學合會也出版了一些教育性的期刊。其中有給兒童閱讀的《福幼》月刊;另有供青年閱讀的《青年之友》月刊;還有為查經用之《查經一助》季刊等。此外,不少教會為了應付自己的特別需要,也出版了一些教育性的雜誌和書籍。此外,某些機構也在上海出版了一些夏令兒童學校教材,其中包括教師指南、學生課文單張和學生作業本等。
為了配合主日學工作之發展,中國主日學合會於1918年與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合作,組織注音促進委員會,教導不識字的人閱讀附有注音符號的聖經。該委員會的主要目的在使每一中國人都有閱讀聖經的機會。

(b) 教師訓練﹕為了提高教師質素,中國主日學合會曾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舉辦好些訓練教師的活動。1915年,該合會曾計劃舉辦主日學教師暑期學校,為期八週,講授宗教教學法、怎樣辦主日學等科目﹔參加者有各省各宗派的代表。
   為了配合教師訓練,中國主日學合會從開始起即使用、介紹並出版一些供教師使用的參考書。1911年,該合會曾使用浸信會出版社之主日學師範課、主日學要綱、及華西聖教書會之訓蒙要訣等書。
   1911-30年乃中國基督教教育之初創時期。在中國主日學合會領導下,中國教會之主日學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到1930年,主日學學生數目已多達259,339人,而估計使用該合會出版之“統一課程”者也多達200,000人。

3. 發展時期1931-1937
1931年7月,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舉行的全國宗教教育會議,議決組織中華基督教教育促進會(National Committee for Christian Religious Education in China)。為了統一全國基督教教育事工,該會遂同時負起兩個重大的責任,即作為全國基督教協進會下之基督教教育委員會,及中華基督教教育會下之基督教教育協會。1932年起該會又負起作為普世主日學聯會中國分會之責。該促進會最初之主要任務有二
(a)    課程發展﹕為了發展能適合全教會基督教教育需要之課程教材,該促進會組織了十二個課程教材小組,分別負責設計、編寫及出版基督教教育工作之材料。如主日學組、假期兒童聖經班組、父母教育組及農村青年及成人組等。中華基督教教育促進會較偏重基督教教育之教育性,故編寫之材料多以生活為中心,強調基督徒生活之實踐。
(b)    領袖訓練﹕為了發展全面的、本色的基督教教育,中國教會需要大批的基督教教育人才。1935年夏,中華基督教教育促進會在江西牯嶺舉辦基督教教育會議,由世界知名基督教教育家韋格爾(Luther Weigle,1880—1976)博士擔任講員。參加的有全國各地教會領袖、基督教教育及基督教教育和神學教育工作者數百人。韋氏強調中國教會必須迅速培訓男女平信徒,以義工身分分擔教會各項聖工,特別是基督教教育工作。韋氏的意見引起了各教會和機構之熱烈反應。內地會、循道宗、聖公宗、信義宗及中華基督教會等均先後在不同地方舉辦不同形式的義工訓練活動。包括了訓練學校、短期訓練班、函授課程和帶職訓練等。

在這七年中,中國教會在基督教教育事工上開始走向全面化、教育化及本色化的道路。基督教教育不只是辦主日學,而是為老少男女提供有系統的培育。

4. 戰亂時期1937—1949
    本時期包括了兩次的大戰,一為中日戰爭(1937—1945),—為國共戰爭(1945—1949)。中國教會在這兩次戰火摧殘下,元氣大傷,所有工作,包括基督教教育工作,均遭受莫大打擊。
     在整個抗戰時期,大後方教會所需要的主日學教材主要由已遷重慶的中國主日學合會供應。據估計,百分之七十的教會在抗戰時期使用該會出版的教材。
     1945抗戰結束,基督教學校及機構紛紛復員。 廣學會、主日學合會及其他宗教出版社遷回原址,恢復工作,主日學教材一類材料又獲得供應。有些教會和學校為了應付本身特殊的需要,曾先後出版或計劃出版基督教教育課程教材。
 1937—49年時期,由於差會人力物力支持的減少,中國教會在基督教教育工作上學習了不少走上本色化道路的功課﹔另方面,由於青年工作之門大開,不少知識青年在這時期皈依基督或獻身事主,大大提高了信徒及傳道人的質素。

5. 轉移時期1950—1959
1949後,中國大陸教會的所有的工作,包括基督教教育工作所受的限制越來越多。主日學課程一類宗教教材之出版部漸漸減少甚至停止了。主日學工作及青年工作也無法繼續進行。
    1950年前後,不少宣教師、中國信徒和教會工作者離開中國前往香港、台灣、東南亞等地。某些原設大陸的神學院、出版社及其他教會機構則先後在香港及台灣復課或復業,為海外華人教會新的需要提供服務。
1950—60年是海外華人教會增長最迅速的時期。香港和台灣信徒人數每年的增長率竟高達13%。為了應付這種新的局面,港台甚至東南亞各地都開辦了不少新的神學院和聖經學院。一些教會為了應付需要,甚至自己編印主日學教材。

6. 停頓和海外發展時期1960—1980
    在中國大陸,自從1961年7月《天風》對兒童主日學進行批判以後,主日學事工幾乎在中國大陸停頓了20年。但是,進入1960年代後,中國人的教會(華人)在海外卻發展起來。而基督教教育在這方面表現得最積極的是主日學課程教材的出版。所有翻譯的教材都經過了或多或少的修改,以適合華人教會的兒童使用。例如1960年台灣之中國主日學協會根據國際主日學課程的大綱編寫了一套高度本色化的教材,名為《道光教材》。這套由宣教師及華人信徒合作編寫的統一制教材(Uniform Lessons)銷路甚廣,對以後本色教材的編寫具有很大的鼓勵作用。
但華人教會第一套由自己編寫的主日學教材卻是1961年由香港信義宗聯合出版部(現名道聲出版社)出版的《佳音教材》。該教材是團體分級制(Group-graded)兒童教材,包括初童、中童及高童等三級。
    1968年,東南亞的七個華人信義宗教會在香港組織東南亞信義宗基督教教育委員會,計劃出版特別適合該宗教會使用的各種基督教教育教材,名為《新生命教材》,其中包括主日學、中小學宗教課及學道班之教材、以及聖樂材料和培靈讀物等。於1973年又出版了《新生命青年教材》,可供中學六年使用。該教材以生活為中心,取材豐富,有濃厚的中國色彩。
    在這段時期,華人教會的出版社也出版了些中文基督教教育材料,如幼稚園及中小學的宗教教材、假期聖經班教材等等。另1972年起由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福幼幼稚園教材》等。其他出版社,例如浸信會出版社、香港萬國兒童佈道團也陸續出版不同品種的主日學教材。
1970年代,所有海外華人教會均在基督教教育工作上有良好表現。不少教會設立了青年及成人主日學。在這一段時期,擔任基督教教育工作的人,除了像英語查經班等極少數例外以外,都是華人教會的同工和信徒。為了訓練人才,很多教會和基督教教育機構均舉辦教員訓練班或基督教教育人員講習班一類的活動。不少神學院也開設基督教教育科系,培養基督教教育的專業人才。

7. 挑戰時期1981年以後
    1979年9月起中國大陸行開放政策,一些官方批准的教會得之重開,這給華人教會的基督教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希望。這種新的希望,加上自1984年起香港因一九九七問題明朗化而進入新的局面,使整個華人教會在基督教教育事工上面對不少新的挑戰。
    80和90年代,海外華人教會的主日學可以說在各地大力發展,贏得許多教會附近的小孩子到來上主日學。許多非信徒的父母親也接納主日學校並讓自己的孩子到教會去上主日學。教會也藉著主日學向這些孩子的父母親傳福音。
    在中國大陸,一些地區的教會,不管是官方的“三自教會”或是家庭教會也開辦主日學。在80年代底和90年代初,溫州一帶的教會大力發展主日學。特別把《道光》和《福光》的教材編印使用。這些教材後來散佈由中國各省去。有非正統的統計,只是在溫州一帶,每個星期天的兒童主日學生高達五萬多人。這段時期,海外的一些主日學老師也陸續進入中國,培訓了許多主日學老師。

兒童主日學領唱前之準備

1.  要禱告,求主將讚美的靈 充滿在 老師與學生。

2.  課前應熟悉詩歌的曲調、歌詞,盡量將它背下來。

3.  書寫歌詞。紙張大小要相同,寫法要一致,以便視唱及保管收藏。最好將詩歌的歌詞寫在大張淺色的書面紙上,讓每位學生都可以一目了然。每一首詩歌書寫的格式要一致,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容易保存,另一方面,不致讓學生每次要去適應不同的讀法。但偶爾可稍做變化,例如︰將“跟隨主耶穌”的詩歌就用張剪成腳的形狀的壁報紙來書寫,渴以加強“跟隨”的意思;又如,將“讓耶穌住在我心”這首歌,寫在一張心型的壁報紙上。

4.  編練詩歌的動作。孩子們是好動的,他們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感情。老師可以依照歌詞的涵義,設計一些動作,讓他們邊唱邊跳。課前可招聚有舞蹈恩賜的老師或學生,一起來設計具有創意的動作。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