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赦免 vs 饒恕的對照表

 

 


赦免

饒恕

主體

上帝(對人)

人(對人,或對自己)

層面

法律 / 神學層面:罪的赦免、地位轉變

人際 / 心靈層面:放下怨恨、恢復關係

原文用詞

希臘文 aphesis(釋放、赦免)

希臘文 charizomai(施恩、饒恕)

焦點

消除罪的刑罰,免除債務

不計較過犯,選擇愛與接納

聖經例子

「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弗 1:7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西 3:13

神學意義

上帝的恩典行動:罪得赦免稱義、得救

信徒的回應操練:因蒙赦免願意饒恕人

結果

身分改變:從罪人義人(在基督裡)

關係恢復:從仇敵弟兄姊妹


總結

  • 赦免:強調上帝對人罪的釋放,帶來救恩與身分的更新。
  • 饒恕:強調信徒效法上帝,在關係中實踐愛與和好。
  • 兩者的關係
    • 上帝赦免我們恩典的源頭
    • 我們饒恕他人恩典的回應

 

赦免和饒恕的不同

 

 

1. 字義上的差異

  • 赦免(pardon / remission
    • 偏重於「法律性、地位上的釋放」。
    • 原文常用 aphesisφεσις,釋放、赦免)或 aphienai(赦免、放下)。
    • 指的是「罪的債務被免除」,與上帝的公義有關。
  • 饒恕(forgiveness
    • 偏重於「關係性、情感上的和好」。
    • 在人際關係中,強調「放下怨恨、不再計較」。
    • 更多表達心靈與人際的層面。

2. 聖經中的應用

  • 赦免
    • 與「罪」密切相關:
      • 「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弗 1:7)。
      • 「祂的名要叫耶穌,因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 1:21)。
    • 強調「上帝赦免罪」= 上帝的法律宣判,罪的債務被免除。
  • 饒恕
    • 更多出現在人際互動:
      •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西 3:13)。
      • 耶穌說要「七十個七次」饒恕弟兄(太 18:22)。
    • 強調「信徒彼此饒恕」= 愛的行動,恢復關係。

3. 神學上的分別

  • 赦免 = 上帝的工作上帝赦免罪,帶來「稱義」與「關係恢復」的地位轉變。
  • 饒恕 = 信徒的回應因蒙上帝赦免,所以願意饒恕他人(太 6:14–15)。
  • 可以這樣理解:
    • 赦免是恩典的根基
    • 饒恕是恩典的果子

總結

  • 赦免:偏向 上帝的作為,處理「罪與刑罰」的問題,帶來「身份與地位」的改變。
  • 饒恕:偏向 信徒的操練,處理「關係與心靈」的問題,帶來「和好與釋放」。
  • 兩者關係
    • 上帝先赦免我們蒙恩
    • 我們因蒙赦免學習饒恕他人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