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信義宗的崇拜禮儀


   
信義宗的崇拜禮儀從宗教改革時期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據地方的不同,或者較為傳統,或者較為開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個特點一直繼承下來,使得信義宗並無一個固定的官方禮儀模式。

    在理性主義時代,曾使得基本定型的傳統禮儀趨於簡化,19世紀興起的復古運動,又使得崇拜禮儀朝向初期的禮儀發展,但普世合一運動的影響,使得信義宗教會的崇拜禮儀又結合了其他宗派的崇拜禮儀。

   
到目前為止,信義宗的崇該禮儀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每個地方各有其特色,但是整體信義宗教會仍然努力在保持福音信仰的特徵。

   
並非信義宗的教會不重視禮儀。信義宗教會崇拜重視, 而禮儀是道的外在表現,所以禮儀一定是要有的,但是,除了主耶穌所設立的兩個聖禮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形式,是必須要被遵守的。信義宗視所有的外在禮儀位於 救恩無關的事項。人不能夠將禮儀本身當作神聖不可改變的。這並不是說禮儀不重要,而是說,應該圍繞福音來修改或者刪除禮儀。
 
   
信義宗重視音樂在崇拜中的作用,不僅強調禮儀上的對唱,更強調會眾唱詩,但是很多的詩歌都是曲高和寡,言簡意深,似乎不適合信徒歌頌。
 
   
信義宗的聖餐禮儀中穿插著感恩歌頌,高舉上帝的救贖,是最美的一部分。
 
   
崇拜禮儀分為四部分:會眾肅立唱詩、認罪與赦罪、信徒的團契、聖道,這四部分一氣呵成,環環相連。

聖公會的崇拜禮儀


   
聖公會的崇拜是一個公共的崇拜,所以稱為公禱,崇拜中用的特定儀文稱為公禱書。崇拜禮儀主要包括早禱和晚禱,聖事禮儀主要是聖餐禮和聖洗禮。

   
聖 公會的公禱書崇拜禮儀承襲了猶太教每日三次個人禮拜的習慣,就是在晨早、午間和黃昏三個指定的時刻。公禱書的內容是由英國的克蘭麥編訂的,包括了古代拉丁 聖禮的儀節。公禱書把聖經的教訓通過禮儀貫徹出來。每句話、每個動作都交待得很清楚,而且公禱文非常注重使會眾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崇拜。
 
   
聖公會公禱文的使用具有平衡信徒信仰的作用,因為公禱文的組織注意縱橫兩個方面。縱的方面是對舊約的繼承,橫的方面是重現耶穌基督的生平。近代禮儀學家薛本德說:聖公會早晚禱文有兩點好處:參加者可以經常有規律使用,崇拜者可以有效地默想上帝的話語。禱文包括了所有在崇拜中必要的因素。
 
   
聖公會認為崇拜就是對上帝的拯救歷史做出回應,此種神學觀念在他們的聖餐禮中得到體現。他們認為聖餐包含特殊的救恩的特徵。他們不認為聖餐只是紀念基督受死,而是上帝的靈存在於餅和杯中。

   
聖公會的崇拜禮儀中,記號象徵是為了幫助崇拜者更加投入,並增加崇拜的莊嚴感,是莊嚴的而不刻板。最常用的記號象徵有:深鞠躬、鞠躬、單膝跪、跪、雙手合十、互握手、十架聖號、按手、高居、行列。

   
聖公會的聖頌在崇拜禮儀中也佔有很大的地位,這與其羅馬禮儀的傳統有關。聖頌多採用聖經中的詩歌。

   
聖公會的崇拜服侍,繼承了第六世紀羅馬帝國平民服飾中長達膝蓋的短袖束腰外衣與白長袍。不同主體的特別崇拜中,牧師穿戴顏色不同的長袍和外衣。聖公會通過禮儀的色彩表達崇拜的意義,這也是聖公會歷代教會的特徵。
 
   
聖公會的崇拜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固定的禱文崇拜充滿了理性,但崇拜中的動作和讚美則是充滿了感性。

宗教改革時期各宗派的崇拜禮儀


   
宗 教改革雖然是神學上的革命,但是卻影響到崇拜禮儀的更新。宗教改革的各個宗派,在崇拜禮儀的革命上,並不是完全一致。但對於中世紀教會複雜的彌撒表演、聖 餐的變質說、以及忽視聖道,都持反對和革新的態度,並在兩方面達成共識:崇拜應該以常用語文進行,崇拜應該維持聖道和聖餐禮儀兩部分。不過,慈運理堅持認 為聖道應該是整個崇拜的整體。
 
   
信義宗和聖公會的崇拜禮儀的相同之處是都保留了很多初期教會的崇拜傳統,信義宗在奧斯堡信條中,聲明教會幾乎保存了全部的禮儀。 英國聖公會也保留了很多的禮儀傳統。由於英國宗教改革的特殊背景,使得聖公會基本上是沿襲了羅馬禮儀,直到愛德華六世在位。更正教對於彌撒的觀點對聖公會 產生影響,當時廢除了彌撒,並把祭壇改為聖餐桌,但是當瑪利皇后登位後,由於她信奉羅馬天主教,因此,改革被終止,最終,聖公會仍然大部分地保留羅馬禮 儀,不過,與中世紀相比,仍然是簡單的。

   
慈運理本人是激進的改革派,他堅決反對聖餐禮和一切人為的禮儀,而不管其是否對教會有益。而在其後產生的重洗派不僅反對崇拜禮儀,更反對舉行崇拜聚會。

   
改 革宗教會則取兩者的中間路線。加爾文所採取的馬丁布塞爾的《史特拉斯堡敬拜禮儀》本身就是融合了慈運理的論點和信義宗的教義,該敬拜禮儀成為改革宗崇拜禮 儀的主導方針。該方針體現了加爾文的期望:他希望既保持崇拜的早期結構,又能夠藉著聖道禮儀和聖餐禮儀宣揚基督的受死、復活和再臨。

中世紀的崇拜禮儀


   
在第六和第七世紀,羅馬禮儀有了很大的發展。根據第7世紀的一本最早的禮規指示書《羅馬儀式》的記載,那時教皇到聖堂舉行彌撒儀式時,聖堂的主教、祭司、侍從等都要盛裝等候。教皇進入時由助祭陪行,聖壇侍從則手持香爐和聖燭走在前面。這時候的禮儀已經有些鋪張,但禮儀的主要行動仍然保持著簡潔性與集體性。

   
後來隨著教會內部聖品階級的出現,教會的崇拜禮儀漸漸變成只能供平信徒參觀的戲劇。雖然,當時很多的人不能讀到聖經,原本可以藉著基督復活事蹟的戲劇重演來明白福音,但是,由於當時的禮儀已經嚴重的神秘化,並脫離信徒的參與和生活,人們已經不能從中體會到基督救贖的真意。

   
羅馬禮儀中的彌撒到了中世紀,更是被高度戲劇化。彌撒本身帶有各種寓意,禮儀中的每個細節都與耶穌有關,每個情節、裝飾、器具的每一個部分,聖職人員的一舉一動都寓意著耶穌一生的經歷。
 
   
舉行彌撒的方式有三種,稱為大禮彌撒、唱經彌撒和普通彌撒。大禮彌撒必須有助祭以及副助祭襄禮。
 
   
唱經彌撒則是牧區聖堂在主日或者其他重要聖日,最通常舉行的儀式。普通彌撒則被視作一種最通常使用的彌撒。前面兩種是從後者衍生出來的較為隆重的儀式。戲劇化的彌撒中瀰漫的神秘的氣氛,在信徒心目中崇拜成為一項奧秘。

第4-5世紀國教化到中世紀的崇拜禮儀


   
西元313年是個重要的時期,此後,基督教在羅馬被奉為國教。這個時期東方教會與西方教會的崇拜禮儀都經歷重大改變。由於稱為國教,信徒數目激增,崇拜儀式經過慎重的磋商開始成為較為固定的模式。

   
當時的羅馬帝國內,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亞歷山大、羅馬等城市都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大城市,教會出於這些城市之中,在崇拜禮儀上也開始反映出各地 不同的神學教導和文化特色,教會的禮儀開始由簡單樸實向鋪張隆重轉變,這些禮儀所反映的中心——耶穌基督的救贖——並沒有改變。崇拜的基本結構仍然是聖道 禮儀與聖餐禮儀。

1
.東方教會的崇拜禮儀

    東 方教會崇拜禮儀的主流是拜占庭儀式。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後改名為君士坦丁,由於這裡是皇帝所在的地方,所以在幾個重要的東方城市(耶路撒冷、安提阿、亞歷 山大)中顯得地位突出。雖然東方教會的崇拜禮儀有聖雅各、聖亞代與聖瑪利等多種崇拜禮儀,但在東方教會中佔據統治地位的崇拜儀式是拜占庭儀式。

   
東方教會地處近東,受到希臘文化重視美學的影響,希臘文化看重意象、象徵,教會崇拜中也體現出詩詞、文學的美感,更喜歡通過具有豐富象徵意義的華麗的儀式來表達信仰和神學。

    東方教會的崇拜禮儀也受到《啟示錄》的影響,深深盼望崇拜像天上的一樣完全和完美。基於這種認識,加上所受希臘文化和宮廷禮儀的影響,東方教會的崇拜是隆重、莊嚴和華麗的。

   
這些特點可從當時的教會廣泛採用一種屈梭多模禮儀中看出。該禮儀在聖道禮之前有小進入禮,目的是突出聖道的重要,有一位執事手捧聖經進堂,其他聖職人員也提著十字架、燭火、香火等徐徐進入。聖餐禮之前有大進入,是繞著聖餐桌進行,目的是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和復活。大進入要比 進入更加隆重,以凸現救贖的重要性。主禮的隊伍手中持有基督受難中的十字架、長矛、荊棘冠等等。整個崇拜的禮儀充滿象徵意義和神秘的氛圍。

   
東方教會對於禮儀的重視一直影響到現在。東正教現行的禮儀仍然沿襲了拜占庭禮儀。所有的東正教徒都遵守一樣的禮儀,雖然使用的是不同的方言。
 
2
.西方教會的崇拜禮儀

    在主後500年,西方教會的崇拜禮儀分為兩大流派:羅馬禮儀、加利坎禮儀。羅馬禮儀在羅馬地區的教會得到廣泛採用,加利坎禮儀 則在整個歐洲地區的教會被使用,並根據當地教會的風俗習慣做出相應的修改。兩者一直相互影響到第9世紀,後來加利坎禮儀逐漸被抑制,雄霸整個西方教會的是羅馬禮儀。

   
加利坎崇拜禮儀較為感性,多彩多姿,象徵意義非常濃厚,比羅馬禮儀更具有戲劇性。
 
   
至於羅馬的崇拜禮儀,郭立特認為一個可能的來源是埃及的祝謝餐傳統。因為羅馬的彌撒與埃及的聖馬可儀式的語句有幾處相似的地方。但是,最早的崇拜禮儀儀文是由希臘文寫成,到第四世紀才翻譯成拉丁文。

   
西 方教會的崇拜禮儀也反映出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神學思想。羅馬人的思維習慣於希臘人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講求實際、實事求是,因此,羅馬禮儀與拜占庭禮儀相比, 省掉了很多繁雜的情節和象徵形式,仍然趨向於簡單和樸實。拜占庭儀式中的搖鈴、焚香、跪拜禮是在第五世紀以後才被教會採用。

    根據韋柏在《崇拜:認古識今》中的觀點,這個時期的教會仍然沒有絕對固定的崇拜程式,禮儀中的表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主後1-3世紀的崇拜禮儀


   
教會在主後1-3世紀剛剛誕生,禮儀發展處於萌芽階段,所以這段時期的禮儀被稱為原始禮儀。
 
   
早期持亞蘭語的信徒的崇拜禮儀與猶太教已經有所不同,根據《使徒行傳》242,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這與聖殿崇拜中充滿象徵意義的禮儀已經有很大的不同。

    而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希利尼語信徒,更是對於希伯來人的聖殿禮儀沒有多少興趣,他們強調猶太人禮儀 預表的含義,已經在耶穌基督身上得到成全,因此他們的崇拜禮儀帶出的是希臘文化的色彩。

   
根據哥林多書信可以知道,在主日的聚會中,敬拜模式趨於熱情,但是秩序卻是混亂的,教會於是開始探索一種注重象徵與注重自由的中間方式。
 
   
在主前1世紀崇拜聚會中還有愛宴的舉行,這被視作聖餐禮的序幕,但到了主後第二世紀中葉,崇拜聚會中,已經不再舉行愛宴,而只保留了杯和酒的禮儀,後來就轉變為崇拜聚會中的聖餐禮。
 
   
根據主後100年流傳於教會的《十二使徒遺訓》可知,當時的禮儀都是非常簡潔,信徒也能廣泛參與,是名副其實的團體禮儀。
 
   
主後第二世紀中葉出現的游斯丁的《第一護教辭》中,提到信徒崇拜的構成,從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崇拜已經分為聖道和聖餐兩部分,但是禮儀也都是非常簡潔。根據游斯丁在本文的記述,並結合他的其他著作和書信,當時的崇拜禮儀可以歸納如下:

聖道禮儀
誦讀使徒回憶錄(福音書)
主持聚會者講道
會眾站立禱告

聖餐禮儀
親嘴問安
會眾獻上餅和承載酒與水的杯,交予支持聚會者
聖餐感恩禱文(主持者即興禱告,獻上讚美和感謝)
會眾回應(同聲說阿們
領受聖餐(分派餅與酒,缺席者由執事送往)
收集捐獻(收集捐獻,分派予有需要者)

   
第 三世紀的崇拜,仍然承襲了簡潔的特點,根據羅馬的希坡律陀的《使徒傳統》、《使徒遺範》、亞歷山大革利免的著作、俄雷根的著作,可以知道,崇拜仍然分為兩 部分,不過,崇拜禮儀有所增加。聖道禮儀部分,經文宣讀不僅是福音書,還涉及先知書等舊約書信,並頌唱詩篇、哈里路亞頌。聖餐禮部分則增加了獻心頌作為 聖餐禮儀的序文,來表明感恩之心。禱文的頻率增加,禱文之間採用聖哉頌。

   
在第三世紀,崇拜的某些程式已經固定,內容以展現基督的救贖為中心。但並沒有被劃一使用的官式儀文和經文,崇拜禮儀仍然有很大的自由度,禱文的內容,禮儀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格調因地而異。
 
   
總體來說,從第一到第三世紀,教會的崇拜禮儀有所發展,但總的風格是簡潔、樸實的。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