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313年是個重要的時期,此後,基督教在羅馬被奉為國教。這個時期東方教會與西方教會的崇拜禮儀都經歷重大改變。由於稱為國教,信徒數目激增,崇拜儀式經過慎重的磋商開始成為較為固定的模式。
當時的羅馬帝國內,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亞歷山大、羅馬等城市都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大城市,教會出於這些城市之中,在崇拜禮儀上也開始反映出各地 不同的神學教導和文化特色,教會的禮儀開始由簡單樸實向鋪張隆重轉變,這些禮儀所反映的中心——耶穌基督的救贖——並沒有改變。崇拜的基本結構仍然是聖道 禮儀與聖餐禮儀。
1.東方教會的崇拜禮儀
東
方教會崇拜禮儀的主流是拜占庭儀式。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後改名為君士坦丁,由於這裡是皇帝所在的地方,所以在幾個重要的東方城市(耶路撒冷、安提阿、亞歷
山大)中顯得地位突出。雖然東方教會的崇拜禮儀有聖雅各、聖亞代與聖瑪利等多種崇拜禮儀,但在東方教會中佔據統治地位的崇拜儀式是拜占庭儀式。
東方教會地處近東,受到希臘文化重視美學的影響,希臘文化看重意象、象徵,教會崇拜中也體現出詩詞、文學的美感,更喜歡通過具有豐富象徵意義的華麗的儀式來表達信仰和神學。
東方教會的崇拜禮儀也受到《啟示錄》的影響,深深盼望崇拜像天上的一樣完全和完美。基於這種認識,加上所受希臘文化和宮廷禮儀的影響,東方教會的崇拜是隆重、莊嚴和華麗的。
這些特點可從當時的教會廣泛採用一種屈梭多模禮儀中看出。該禮儀在聖道禮之前有「小進入」禮,目的是突出聖道的重要,有一位執事手捧聖經進堂,其他聖職人員也提著十字架、燭火、香火等徐徐進入。聖餐禮之前有「大進入」,是繞著聖餐桌進行,目的是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和復活。「大進入」要比「小 進入」更加隆重,以凸現救贖的重要性。主禮的隊伍手中持有基督受難中的十字架、長矛、荊棘冠等等。整個崇拜的禮儀充滿象徵意義和神秘的氛圍。
東方教會對於禮儀的重視一直影響到現在。東正教現行的禮儀仍然沿襲了拜占庭禮儀。所有的東正教徒都遵守一樣的禮儀,雖然使用的是不同的方言。
2.西方教會的崇拜禮儀
在主後500年,西方教會的崇拜禮儀分為兩大流派:羅馬禮儀、加利坎禮儀。羅馬禮儀在羅馬地區的教會得到廣泛採用,加利坎禮儀 則在整個歐洲地區的教會被使用,並根據當地教會的風俗習慣做出相應的修改。兩者一直相互影響到第9世紀,後來加利坎禮儀逐漸被抑制,雄霸整個西方教會的是羅馬禮儀。
加利坎崇拜禮儀較為感性,多彩多姿,象徵意義非常濃厚,比羅馬禮儀更具有戲劇性。
至於羅馬的崇拜禮儀,郭立特認為一個可能的來源是埃及的祝謝餐傳統。因為羅馬的彌撒與埃及的「聖馬可儀式」的語句有幾處相似的地方。但是,最早的崇拜禮儀儀文是由希臘文寫成,到第四世紀才翻譯成拉丁文。
西 方教會的崇拜禮儀也反映出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神學思想。羅馬人的思維習慣於希臘人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講求實際、實事求是,因此,羅馬禮儀與拜占庭禮儀相比, 省掉了很多繁雜的情節和象徵形式,仍然趨向於簡單和樸實。拜占庭儀式中的搖鈴、焚香、跪拜禮是在第五世紀以後才被教會採用。
根據韋柏在《崇拜:認古識今》中的觀點,這個時期的教會仍然沒有絕對固定的崇拜程式,禮儀中的表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