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行為治療 vs. 認知行為治療(CBT)

 


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 BT)和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常常被並提,但其實它們有歷史承接、也有重點差異。做一個清楚的比較:


一、歷史背景

  • 行為治療(BT
    • 出現於 20 世紀初(1920–1950),源自 行為主義心理學
    • 代表人物:Pavlov(經典制約)、Watson(行為主義)、Skinner(操作制約)。
    • 重點:行為是環境學習的結果,可以透過改變刺激反應模式來修正。
  • 認知行為治療(CBT
    • 1970 年代後逐漸形成,結合「行為治療」與「認知心理學」。
    • 代表人物:Aaron T. Beck(認知療法)、Albert Ellis(理情行為療法)。
    • 重點:思想(cognition)影響情緒與行為,改變錯誤思維可帶來行為與情緒改善。

二、核心理念

  • BT
    • 「改變行為情緒會跟著改變」
    • 聚焦在 外在、可觀察的行為
    • 不強調「想法」,而是用技巧來修正反應(如暴露療法、獎勵制度)。
  • CBT
    • 「改變思維情緒和行為會改變」
    • 聚焦在 內在思維模式與外在行為的交互作用
    • 核心假設:人對事件的解釋(beliefs)比事件本身更決定反應。

三、治療方法

  • BT 常用方法
    • 系統減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 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
    • 行為塑造(Shaping
    • 代幣制與行為契約(Token Economy / Behavioral Contract
    • 放鬆訓練
  • CBT 常用方法
    • 自動思維記錄(記錄負面想法)
    • 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挑戰非理性信念)
    • 行為實驗(Behavioral Experiments,驗證想法是否符合現實)
    • 暴露與反應預防(ERP,用於強迫症)
    • 正念 CBTMindfulness-based CBT,近代整合)

四、應用範圍

  • BT
    • 恐懼症、焦慮症、成癮(戒菸、戒酒)、兒童行為問題、自閉症行為訓練。
  • CBT
    • 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飲食疾患、PTSD、慢性疼痛管理、人格障礙。

五、優缺點比較

面向

行為治療(BT

認知行為治療(CBT

焦點

外在行為

內在思維 + 外在行為

方法

環境控制、行為塑造

認知重建、行為實驗

優點

簡單、具體、可觀察,短期有效

深入處理思想與情緒,應用廣泛,實證研究最多

缺點

忽略思想與情感層面,可能治標不治本

需要患者具備思考與自省能力,不適合年幼兒童或嚴重認知障礙者


總結一句話

  • 行為治療:專注於「改變行為」來幫助人突破問題。
  • 認知行為治療: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認為「改變思維」是帶來深度改變的關鍵。
    👉 CBT 可以看成是 BT 的延伸與擴展,把「行為」與「思維」結合起來。

 

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的介紹

 

 

一、歷史背景

  • 20 世紀初: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奠基。
    • Ivan Pavlov(巴甫洛夫):經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著名的「狗聽鈴聲流口水」。
    • John Watson(華生):強調心理學應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而非內心意識。
    • B. F. Skinner(斯金納):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研究獎賞與懲罰如何影響行為。
  • 1950–1960 年代:行為治療逐漸形成一門臨床取向,應用在焦慮、恐懼、成癮等問題。
  • 1980 年代以後:與認知心理學結合,發展為 認知行為治療(CB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二、基本理念

  1. 行為是學習的結果
    • 人的許多反應並非天生,而是透過環境的學習建立的。
  2. 改變行為可以改變心理狀態
    • 與精神分析強調「潛意識」不同,行為治療認為直接改變行為,就能帶來情緒與思想的改善。
  3. 可觀察與可測量
    • 只專注在外顯行為(如恐懼反應、成癮行為),不依賴抽象的心理推論。
  4. 環境影響大於內在
    • 環境中的獎賞、懲罰、榜樣是塑造人行為的主要力量。

三、主要技術

  • 系統減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 透過漸進式暴露 + 放鬆訓練,幫助患者克服恐懼(如懼高、懼狗)。
  • 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
    • 直接而持續地暴露在恐懼來源,直到焦慮減弱。
  • 操作制約技術(Operant Conditioning Techniques
    • 代幣經濟(Token Economy):用代幣獎勵期望行為。
    • 行為契約(Behavioral Contract):明確列出獎懲條件。
  • 行為塑造(Shaping
    • 將大行為分解成小步驟,逐步引導個案達成目標。
  • 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
    • 鼓勵個案紀錄自己行為,以便自我覺察和改變。

四、應用範圍

  • 臨床心理學:恐慌症、恐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成癮(菸酒、藥物、賭博)。
  • 教育領域:課堂管理、特殊教育(如自閉症兒童的行為訓練)。
  • 醫療與復健:慢性病患者的行為調整(如糖尿病飲食控制)。
  • 組織管理:運用獎勵制度來塑造團隊行為。

五、優點與限制

  • 優點
    • 具體、操作性強,效果可觀察。
    • 常能在短期內帶來明顯改善。
    • 科學基礎清楚,有大量實證研究支持。
  • 限制
    • 側重「外在行為」,可能忽略「內心動機、靈性需求」。
    • 容易治標不治本(行為改變但內心未更新)。
    • 有些複雜心理問題(如深層創傷、存在焦慮)不容易僅靠行為技巧處理。

總結一句話:
行為治療是以「學習理論」為基礎,透過環境控制與行為塑造來改變個體不良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強調實際可操作、可觀察、可驗證。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