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 BT)和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常常被並提,但其實它們有歷史承接、也有重點差異。做一個清楚的比較:
一、歷史背景
- 行為治療(BT)
- 出現於 20 世紀初(1920–1950),源自 行為主義心理學。
- 代表人物:Pavlov(經典制約)、Watson(行為主義)、Skinner(操作制約)。
- 重點:行為是環境學習的結果,可以透過改變刺激–反應模式來修正。
- 認知行為治療(CBT)
- 1970 年代後逐漸形成,結合「行為治療」與「認知心理學」。
- 代表人物:Aaron T. Beck(認知療法)、Albert Ellis(理情行為療法)。
- 重點:思想(cognition)影響情緒與行為,改變錯誤思維可帶來行為與情緒改善。
二、核心理念
- BT:
- 「改變行為 → 情緒會跟著改變」
- 聚焦在 外在、可觀察的行為。
- 不強調「想法」,而是用技巧來修正反應(如暴露療法、獎勵制度)。
- CBT:
- 「改變思維 → 情緒和行為會改變」
- 聚焦在 內在思維模式與外在行為的交互作用。
- 核心假設:人對事件的解釋(beliefs)比事件本身更決定反應。
三、治療方法
- BT 常用方法
- 系統減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 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
- 行為塑造(Shaping)
- 代幣制與行為契約(Token Economy / Behavioral Contract)
- 放鬆訓練
- CBT 常用方法
- 自動思維記錄(記錄負面想法)
- 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挑戰非理性信念)
- 行為實驗(Behavioral Experiments,驗證想法是否符合現實)
- 暴露與反應預防(ERP,用於強迫症)
- 正念 CBT(Mindfulness-based CBT,近代整合)
四、應用範圍
- BT
- 恐懼症、焦慮症、成癮(戒菸、戒酒)、兒童行為問題、自閉症行為訓練。
- CBT
- 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飲食疾患、PTSD、慢性疼痛管理、人格障礙。
五、優缺點比較
面向 |
行為治療(BT) |
認知行為治療(CBT) |
焦點 |
外在行為 |
內在思維 + 外在行為 |
方法 |
環境控制、行為塑造 |
認知重建、行為實驗 |
優點 |
簡單、具體、可觀察,短期有效 |
深入處理思想與情緒,應用廣泛,實證研究最多 |
缺點 |
忽略思想與情感層面,可能治標不治本 |
需要患者具備思考與自省能力,不適合年幼兒童或嚴重認知障礙者 |
✍️ 總結一句話:
- 行為治療:專注於「改變行為」來幫助人突破問題。
- 認知行為治療: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認為「改變思維」是帶來深度改變的關鍵。
👉 CBT 可以看成是 BT 的延伸與擴展,把「行為」與「思維」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