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如何編寫講章--組織的重要性
當講道者獲得好的講道材料時,並不證明他就已具有好而妥善的講章,正如從市場買了菜回來之後,如何配菜加料,火候如何,都極為重要。
講章之組織與結構是為了重視如何組織內容,免得東拉西扯,拉拉雜雜,以致別人無法瞭解其宣講的中心目的是甚麼,如何使講稿層次分明,有條不紊,這是學講道的人所應有的積極關懷。
首先,建議講道者必須編寫講詞。編寫講詞(或講章大綱加一些重要內容)有實在的價值,對於講道或聽眾均有極大之助益。
1. 對於講道者而言
1. 寫講詞或大綱可避免講重複的話,而且能質量均衡。
2. 寫講詞或大綱可避免不文雅的話,口頭禪也可避免, 如「啊!」、「這個,這個...」。
3. 寫講詞或大綱可避免臨時遺漏。
4. 寫講詞或大綱可增加講道者的自信心與勇氣。
5. 寫講詞或大綱可作多次的溫習,而有充分的準備與實習,可達到更好之效果。
6. 寫講詞或大綱可便利存查,並供日後參考。
7. 寫講詞或大綱可使到內容清晰明瞭,段落連貫,時間長短適宜。
2. 對於聽眾而言
1. 寫講詞或大綱因層次分明,聽眾容易明白、記憶。
2. 寫講詞或大綱可使到聽眾有興趣聽講。
3. 寫講詞或大綱可使到聽眾感受到講道者的努力準備,而尊敬他。
設定編寫講章過程
設定編寫流程
成為一個講道者(牧者、傳道人,或信徒領袖),必須看重講道的事奉,是上帝特別恩典和揀選使你可以站立講台,成為衪話語的出口。這裡有三樣東西是必須確定的:寫講章的時間,寫講章的地點,資料中心、寫講章的步驟(流程)。
時間:習慣和適合的時間。這是說每一週(指那些時常/每週)要 上台講道的人,必須有每週的工作時間表,或是養成習慣,在每一週中定下一個編寫講章的時間。這裡建議是每週一、四、五的早上。每一段的時間約三至四個小 時。一些教會通常給與每篇講章平均六個小時的時間。例子,有一位牧者,他每一週都要講道。一般他 一兩 個月前已知道題目。他星期一早上靈修禱告後,就有一段兩三個小時的編寫講章時間。在這一段時間中,他會詳細閱讀和查考該段經文,也閱讀一些有關的資料,然 後把一些得著(重點、例證等等)先記錄下來。下一段時間是在星期四早上。當然星期一和星期四之間,他也時常為講章思考。在星期四早上,他會進一步的編寫。這時他把整個講章的大綱:題目、經文、引論、本論(各重點和例證)、結論寫下來(或寫在電腦中)。這段時間可能要三或四個小時。接下來,在星期五或星期六早上,他再次有一段編寫講章的時間,主要是為講章作修飾和加添的工作。
地點:講道者必須有自己工作的地點。這個工作地點是他習慣的工作空間,有編寫講章的工具、基本的參考書、材料、數據、剪報等等。這裡是他可以安靜工作的空間。所有的工具和資料都有系統的收藏好,可隨時備用。這裡提醒我們,我們的書房或辦公室是否有足夠的設備:聖經和神學工具書(或電子聖經工具和參考書)、註釋書、數據報告書、開啟網頁的連線、剪報,各類檔案等等,是隨手可得的。
資料中心:有時講道者在編寫過程中遇到困難,特別是資料不齊全,因此必須到某個神學院的圖書館或基督教的資料中心尋找更多資料。這個圖書館或資料中心是你常去的,也習慣它們的編號系統和所收藏的資料。我相信,一位「認真」的講道者,是一位常去圖書館和喜歡逛書店的人。
編寫流程
相信編寫有一定特定的過程,只要講道者習慣和捉得好,必然使工作順利,也收到果效。
如何等候信息
每一位牧者或傳道人都有自己與上帝親密的時間和已習慣的方法。基督教神學肯定認識上帝有兩個層次:
一. 理性的認識
理性的認識也分成兩個途徑:普遍的啟示和特別的啟示。
普遍的啟示:普遍啟示也稱為自然啟示。聖經不太強調這種啟示法,但也不忽略。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顯可知的,雖然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19-21)
因此有時,人可以從大自然界中認識上帝,或是揣摩上帝的存在和屬性,但是並不能完全的認識上帝,或是與上帝發生個人的關係。另外,人的良心/是非之心也可以領受普遍的啟示:「沒有律法的外邦人...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同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為非。」(羅2:14-15)
因此,有時人的良心會告訴他上帝是怎樣的,上帝對人的道德有什麼基本要求。再說一句,普遍的啟示並不能帶領人真正認識上帝,但有其價值。應用在講道學方面,意思說,講道者也可以從大自然界或社會道德律中來獲得信息,或述說上帝的偉大。
特別的啟示:上帝在舊約藉著先知把許多上帝的信息和旨意向人啟示,在新約也藉著一班使徒寫下新約聖經讓人明白上帝的特別啟示,最後藉著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來向人啟示那最完全的知識。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上帝顯現的最高峰,也是啟示中最完全透澈的啟示。
耶穌基督「本有上帝的形像」(腓2:6),充分顯明上帝(約1:1,18),並且「上帝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西2:9)。
耶穌親自門徒說:「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14:7,9)。
應用在講道學方面,意思說,講道者必須以這個特別啟示作為獲得信息的基礎,也藉著聖經去認識上帝的特別啟示更多。聖經才是所有講道資料和信息的基礎和源頭。
聖經也強調個人親身的認識或靠個人的遭遇去經歷上帝(從中體驗上帝的存和上帝的各種屬性)。這也是舊約所預言的「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因為他們小至大都必認識我。」(來8:10-12)
上帝也將以另一種形式與信徒同在「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這是真理的聖靈...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約14:16-17)這真理的聖靈「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16:13)。
這些可以說是信徒個人親身的「遇見上帝」的經驗,在生活裡面怎樣一次又一次的去「遇見上帝」或看到上帝在自己身上的作為。個人可以時常經歷上帝,是藉著:
1. 時常存敬畏上帝的態度來生活(箴2:5)。
2. 時常醒覺聖靈的指導(弗1:17),讓聖靈在生命中工作。
3. 時常追求明白上帝的旨意,求上帝喜悅(西1:9-10;約14:21-24)。
4. 竭力追求成長(何6:3;來12:14;太5:8)。
5. 憑信心經歷上帝(伯42:5;林後1:8-11;彼前1:6-9),讓上帝的大能在生命中印證和顯現。
應用在講道學方面,意思說,一位講道者的個人屬靈經驗,或是與上帝交通的特別得著,雖然是一些主觀的認識,但是卻是有理性的認識或客觀的啟示作為基礎。
底下討論為「等候」的方法:
1. 研究聖經。
可從兩方面去著手。
第一,是講道者過去長期以來對聖經的認識和掌握。掌握聖經是指解釋聖經的能力。相信每一位講道者曾受過神學的教育,在聖經方面曾接受系統的聖經和神學的操練,對解釋聖經都有一定的基礎。這個知識或是認識基礎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而是長期的研究得來。
第二,就是編寫講章過程中註釋經文的看見。我們曾在釋經學一個課程中學習這些註釋步 驟。等候信息並不是什麼神秘的事情。等候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對聖經和神學的認識有多少。有了一個好的聖經和神學基礎,配合一個講章題目,藉著思考,自然會把 這些聖經和神學資料滲入講章,使講章的信息更豐富。這種「滲入」不是死板的,當講道者確定了講章題目以後,就立刻開始,也藉著註釋過程,越來越多的看見和「滲入」。
2. 閱讀。
閱讀是指針對一篇講章閱讀相關的資料,不管是書籍或是報紙雜誌。例如:接到一個邀請,向一群研究科學的知識份子聽眾講一篇佈道性的講章:「誰掌管明天」。因此閱讀的資料可能是一些關於基督教和科學的書籍。從中「等候」信息。我還是要說,閱讀不是臨時臨急的,而是平時收集了對講道有用的資料,要用時取出查考和閱讀。
3. 安靜思考/默想工作。
講道者有一個編寫講章的過程/流程,其中要求講道者作了 初步的編寫工作以後,最好停下 一兩 天作思考,然後才為講章修飾打印出來。在這安靜思考可以是隨意的,可以是針對講章題目和內容作思考,也可以是為了有更好的例證而作思考。當然,安靜時候有 許多時間是為這篇講章禱告,求上帝祝福,賜聰明智慧,給與更多的力量去傳講。安靜思考時間是重要的,因為許多特別的看見或是突破是在這裡獲得。每一位講道 者必須有自己與上帝親密交通的方法和習慣,在這段安靜時間,可以從上帝那裡獲得亮光和得著,而這些得著不是一些神秘的知識,而是與聖經的教導,正統的神學 相容的知識,或是說可以以聖經和正統神學對證,判為正確的。
以上第1和第2點可以說是客觀的工作,第3點是主觀的,但是每一個步驟都一樣重要。以上這三個步驟也是「等候信息」的基本方法,不同的講道者有不同的「等候信息」方法,或者他/她喜歡到公園去漫步思考,或者喜歡到圖書館去找靈感,或者喜歡禁食禱告,一起說明每個人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使用。
題目(Title)
我們在「講道學」的課程曾例明說講章題目必須:要簡短有力、要含蓄或具神秘感、夠積極、要適合對像和場地、要有感召性,及要具宗教性。
現在讓我進一步看題目的收集(如何設計)、適應性(對象的需要、教會的節期)、有系統(編排有系統)這三個技巧。
題目的收集
亞斯普里神學院的講道學教授德笛馬里(D. E. Demaray)說:「尋找講章題目的秘訣就是浸淫在聖經的經文裡。」相信這是最好的方法,因為我們講道就是要講聖經的道理。只有以下步驟:要熟悉聖經,從經文中挑出興趣的題目。
熟悉聖經是講道者必然要掌握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熟悉要用來講道的那些經文。只有那些時常浸淫在聖經的講道者才會自然必容易地獲得聖經的題目。實在的說,聖經中有許多美麗的題目。例如:藉著希伯來書,題目可以是「更尊貴的名字」(1:4)、「不要隨流失去」(2:1)、「尊貴榮耀的冠冕」(2:9)、「同蒙天召的人」(3:1)、「另有一個安息」(4:9)、「永遠得救的根源」(5:9)、「能吃乾糧的信徒」(5:12)、「不必再立根基」(6:1)、「兩件不更改的事」(6:18)、「更美之約的中保」(7:22;8:6)、「寫在心上」(8:10)、「得永遠的產業」(9:15)、「坦然進入聖所」(10:19)、「我們因著信」(11:3)、「看見那不能看見的」(11:27)、「世上的客旅」(11:13)、「更美的家鄉」(11:16)、「圍繞的雲彩」(12:1)、「不能震動的國度」(12:28)、「出到營外去」(13:13)等等。相信只要你願意鑽研希伯來書,必定可以從經文中找到許多好題目。
即使是神學性的講章、佈道性的講章等等,聖經中也有許多好題目可以配合上,或設計出一些相關的題目。
題目的適應性
這裡提醒講道者,認識你的群羊的需要是設計講道題目的一個重要工作。
一. 按 實際需要決定題目。在牧養工作中,牧者對信徒的需要必定有清楚的看見。牧者應當好好分析信徒各方面的需要,按著次序,分糧給他們。我們建議牧者每一年都預 留一些主日的講道特別按著信徒的需要而講。也提議外來講員,當被請去某間教會講道時,最好還沒有定題目之前,先尋間清楚信徒/聽眾的情況和需要。
二. 按節期來設計題目:講道者必須按著教會的節期,例如復活節、聖誕節、棕枝節、五旬節、母親節、兒童節、改教紀念日等等節日或是教會的特殊日子,例如:教會週年記念、福音主日等等來設計講章題目。
當然,題目興趣與否,那要看他對聖經有多熟悉了。
題目有系統
這裡的目的是說每一間教會的講道都應當有一套的完整的系統。例如:以三年為期,分成不同的階段(例如:每階段七個主日,三年約二十個階段)。
講道歷史簡介
「講道是基督教不可缺少的。沒有講道,就失去基督教真理的重要根基,因為基督教的真正中心,便是上帝的道…我們最高的責任是講道…強調講道是基督教的獨特之處。」英國著名的福音派領袖和講道者約翰斯托特這樣說。
讓我們藉著講道的歷史來反省講道的重要性。
1. 耶穌是一位講道者
福音書作者所記述的耶穌,主要是一位巡迴的傳道人。馬可福音1:14「耶穌來…宣講。」另外馬太福音9:35「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裏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路加福音4:18反映耶穌到世上來的目的,說衪受「差遣」,是「為這個(講道)目的」。約翰從另一個角度去敘述耶穌是一位特別的「拉比」,是有上帝的同在(先知的意思)(約3:1-2),指明衪是「明明的對世人說話」,並且對彼拉多說衪來到世上是「特為給真理作見証」(約13:13;18:20、17)。在以馬午斯的路上,耶穌給當時的旅人講解經文所講關與他的話(路24:25-27)。
當然,耶穌一回到拿勒勒的會堂,在那裏藉著以賽亞書61:1-2講道,指明是因為「主的靈在他身上」而要傳講那使人得自由的信息。
2. 使徒承接講道的使命
五旬節之後,使徒們把傳道列為最重要的事奉:「我們應當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4)這是因為耶穌吩咐他們這樣做(可3:14),雖然耶穌在世時吩咐只限定「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太10:5-7),但是稍後再吩咐他們要到地極去把福音傳給萬民(太28:19)。使徒們果然這樣領受吩咐去做:「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可16:20)。使徒行傳4:31記錄說他們「放膽講論上帝的道」。而彼得多篇講道也被記錄下來(徒2, 4),甚至後來加入的門徒(司提反)也放膽的講道(徒7)。
路加在使徒行傳也清楚敘述保羅這位特別揀選的使徒三次到地中海一帶地區傳道和傳道中所遇到的各種人的反應,直至最後被關在一屋子裏仍然「放膽傳講上帝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徒28:31)。保羅堅持自己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講十字架的道理而事奉上帝(林前1:17)。最後還吩咐提摩太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1-2)。
相信許多新約書信原本是一篇講章也不足為奇。希伯來書就是一個好例子。希伯來書作者一開始下筆就直接的說「上帝既在古時多次多方曉諭列祖…」,這明顯像一篇講章的開頭。雅各書在開頭時雖然像一封信,但是其內容卻像足一篇講章。
3. 初期教父是一群時代的講道者
初早期教會之間一份流行的文件,十二使徒遺訓(The Didache),相信寫於第二世紀初期,指明教會如何分辨真假先知(當時遊行的傳道人)。評定如果一位外來的傳道人違背使徒的信仰,又如果停留超過二天,或為了舒適而換住宿的地方,或要求金錢,或他所行的與所傳的不一致,那他就是一個假先知(遺訓11:2;12:1-5)。但是如果他是真的教師,信徒就得謙卑地聆聽他的教導並尊敬他(遺訓3:8;4:1)。
在第二世紀中,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時常四處去講道,他也為了辯護基督教而寫了一本護教的書給皇帝 – 護教初論(First Apology)。在書中他十分注重讀經和講道,也把講道和聖禮連在一起。
在第二世紀尾,拉丁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寫了另一本護教論(Apology)。在這本書中除了為基督徒不公平的逼迫辯護外,他也形容基督徒聚會的情況。他告訴社會中的人,基督徒聚會是在一起讀聖經,藉著講道以上帝的話滋潤信仰,使信心更堅定,也接受上帝的話作為勸勉。同期的希臘教父愛任紐(Irenaeus)也指出當時的教會長老向信徒講道,解釋聖經亳無錯誤。
初期教會歷史學家和該撒利亞的主教優西比(Eusebius)總結初期會兩百年傳道人和教師的工作,說:「他們離家旅行,從事傳道的工作,目的是要向從未聽過這信心之道的人傳道,把神聖的福音書給他們。」
第四世紀安提阿教會的牧師,後來成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公元398年)克理思頓(John Chrysostom),俗名「金嘴」,在其書解釋以弗所書6:13節(穿上上帝全副的軍裝)時說明講道是極重要的。認為基督的身子(就是教會)就如人的身體一樣,容易患病,但是最好的良藥卻聖經的教導。這位「金嘴」也提出講道的四個特點。第一,依據聖經。第二,解經必須簡單易明。第三,道德應用(指基督徒的生活)十分切實。第四,忠實地責備人。
和克理斯頓同期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AD 354-430)也是一位有恩賜的講道者。他為我們留下了394篇講章。最著名的有「約翰福音書的講章」(Homilies on Saint John)。當然,他還有另外三本名著 – 懺悔錄、上帝的城市、講道學 - 也可說是講章。
4. 宗教改革家堅持傳講聖經的話語
中古世紀的講道者可算是一群的修道士。這些修道士因為眾多信徒的需要而時常講道,甚至每天講道。亞西西的芳濟(Francis of Assisi, AD 1182-1226)一生獻身於服事人,但是他看重講道,說:「除非你在所到之處都講道,否則你去那裏講道都沒用。」從歷史中和芳濟同時期的道明會修道士也一樣看重講道。
宗教改革先鋒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AD 1329-1384)雖然堅守聖經是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權威,但是他同樣看重講道,說:「人生在世所能獲得最崇高的服事殊榮,乃是傳講上帝的道。這樣的服事特別落在傳道人身上,所以上帝更直接要求他們盡責。」另一位同期的宗教改革家伊拉斯母(Erasmus)說:「傳道人最重要的功用是教導,藉著教導給於人訓誨、勸告、責備和安慰。」伊拉斯母堅持上帝的講比聖禮更重要,因為聖禮的功效還賴上帝的道的解釋。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對 講道的看重比其他人更甚。他認為基督徒和教會的健壯需要依靠上帝的道,傳講並教導上帝的道不但是「神聖服事中最重要的一分」,也是每一位主教、牧師和傳道 人「至高無上的本分和義務」。路德也提出講道者九種的特質:有系統地教導、有機智、口才流利、有好的聲音、好記性、曉得何時結束、對所教導的有把握、有勇 氣把自己的性命、財富、榮譽與上帝的道相連、甘受眾人的嘲笑和戲弄。
加爾文同樣高舉講道。他在其著名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中寫道:「無論什麼地方我們看見上帝的道為人純正地傳講、領受,而聖餐也照基督所設立的實行,那裏無疑就有上帝的教會存在。」
5. 現代傳道人針對時代的需要講道
十六和十七世紀的清教徒,雖然他們特別注重聚會和禱告,但是卻在每個聚會中都有講道,而且專注傳講聖經的道理。十七世紀出名的清教徒,巴斯特(Richard Baxter),著有一本《更新的牧者》(The Reformed Pastor),列出了一些無知、懶隋的講道者的行為。盼望這些講道者可以更新,再次領受那偉大的講道工作。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當他在1738年得著了「心靈的激勵」以後,就開始到各處去講道。這帶來了英國教會十八世紀的大復興。在1757年7月28日 的日記中他如此記述:「我確實以講道為生。」和衛斯理同期推動復興運動的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在英國和美國各地講道,平均每週講二十篇道,如此持續了三十四年。「他口若懸河,慹心慹情又熟悉教義,以生動的隱喻、平常的例証和戲劇性的手勢,使講道充滿生氣…他對信息的權威有信心,並決心使上帝的道應得到的尊敬。」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粉碎了當時的樂觀主義。巴特(Karl Barth)卻繼續在戰後的癈虛中講道。他說:「人人都公認,沒有什麼事比傳講和聆聽上帝的話語更重要。」
列舉現代一個在講道方面被多人尊重的人物,倫敦的西敏寺教堂(Westminster Chapel)的駱忠斯(Martyn Lloyd-Jones)。他自一九三八至一九六八年從不曾在禮拜天離開自己的講壇(假期除外),但是他的講章和信息卻傳至世界各地。在他所著的《講道和講道者》(Preaching and Preachers)最後一課說出「講道」是「沒有什麼可與它相比。它是世上最偉大、最令人興奮、最令人鼓舞、又最奇妙的工作。」
當代偉大的講道者寥若晨星,實在可悲。倫敦萬靈教會(All Souls Church)的斯托得不但是一位神學家,也是一位偉大的講道者。在基督教沒落的英國每一週仍可以藉著講道贏得許多聽眾,也使許多年青人得著復興。他大膽的說:「來到一九六0、七0和八0年代,講道的潮水已退落,如今仍在低潮中。至少在西方世界裏,講道的沒落是教會衰落的徵兆。」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實用神學系教授帕拉物(Alan Blackwood)形容這個時代的講壇是荒涼的,他引用經文說:「飢餓不是沒有糧食,飢渴不是沒有水,而是聽不到上帝的話語。」(摩8:11)
天主教教會也非常關切現代的講道水準。耶穌會的神學家拉納(Karl Rahner)指出「講道的問題」是在于基督教的信息無法與現實的世界相連。他說:「許多人離開教會,因為講壇所說的話對他們沒有意義;與他們的生活無關,對許多威脅生活、無法避免的問題卻避而不談。」
稍 把視線移過中國教會,讓我們看見復興中國教會的因素是講道。宋尚節博士走遍各地的教會,每天針對當時教會的腐敗和信徒的軟弱傳講上帝的道理,使教會得著復 興。楊紹唐牧師在山西傳講真理的道,使山西的教會在四十年代得著復興。王明道先生在北京基督堂日以續月的講解重生的道理,令許多聽道的人得著生命的更新。 解放後,許多華人傳道人在海外各地的教會傳講聖經的道理,使華人教會得著龔固,也帶領許多人歸主。中國教會在逼迫時期雖然沒有公開聚會,但是許多“無名的傳道者”,在家庭教會中繼續傳講真理的道,使信徒人數在那段“沒有傳道人”的三十年間增長了三十倍(估計解放前中國大陸的信徒有一百萬人,1980年的估計是三千萬人)。
結論:從以上的歷史,我們可以肯定一個“耶穌 – 使徒 – 教父 – 宗教改革者 – 現代的傳道人”的講道者傳統(The Preacher’s Tradition)。相信我們這些“後現代傳道者”將繼續排列在這傳統之後。
什麼人可以講道
上帝的聖徒(路一 70;徒三21;弗三 5;彼後一21;啟十八20,廿二6),受命奉差遣,並主所潔淨去傳道的人(賽六6~13)。
以弗所書四9~10教導,講道這項特殊的聖工,是由聖靈把這 些恩賜賜給教會裡的一些聖徒。這些身份不同的工人,如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和教師,都是蒙召來作傳道工作的。
「傳道人」的責任是什麼?
首先,傳道人應認識他是傳上帝的話,而不是他自己的話,傳道人只是信差,而不是創作者(徒十五 35);他只是一個撒種者,而不是源頭(太十三3、19);他只是報信息者,而非權威(徒廿八31);他只是工人,而不是主人(西一25);他只是屬靈食物之服事者,而非製作人(約廿一15、17)。
以上的比喻都強調信息是「被賦與的」,傳道人只是領受上帝所託付的。傳道人是在上帝權柄下的僕人,乃是要傳達上帝的話。
講道者的靈命塑造
當代著名講道牧者華倫‧魏斯比(Warren Wiersbe)明說:「講道不是我們做甚麼,乃是我們是甚麼。」(Preaching is not what we do, it's what we are)
這句話顯示,上帝要使用講道者首先是他這個人,因為講道與講者的生命是分不開的,有怎樣的生命就有怎樣說服人的道。這正是十九世紀偉大講道家布魯克斯(Philip Brooks)給講道的定義:講道是透過一個人格帶出信息。
因此,一個人的生命與品格怎樣,他的信息就反映出他的生命質素,有說服力的生命講章都是靈性生命的精粹結晶。正因如此,牧者的靈性生命狀況正常健康與否,是講道質素優或劣的關鍵,它對聽道的信徒影響深遠。這是每一位常站講壇的牧者須正視並作真誠自我反省的。
不少人都認定,一篇有感染力的講章大都是由自身的經歷、體驗,正確地帶出經文信息,及在生活上實踐生命之道所結合組成的。換言之,有感染力的生命講章乃是經由牧者透過正確詮釋聖經,加上牧者以身作則──以自己的生活將聖經的道示範(demonstrate)
出來,就能深深地影響和改變信徒的生命;牧者自己未能改變得好,或未能示範出來,就很難說服信徒。這說明講道真是一項要求極高的崇高託付,因為講的是上帝
的道,是一項神聖的生命工程。單單運用勸說技巧或採用有效的形式是不足夠的,雖然這些均是建構講章所包含必要的學問和原則。講員情理兼備將聖經的真道傳達
出來,在某程度上是能叫人折服和感動的;但更深遠影響人心的,卻是經由聖靈恩膏祝福和使用的生命信息,那是牧者靈性體驗出來的道。
【緊扣靈命的三個圈環】
一
位牧者的整體生命是構成他事奉的重要元素,他的生命對別人有影響。講道是最公開的一種生命影響,那牧者的事奉生命是脫離不了他的靈性生命的,而靈性生
命是核心,其他層次的生命都離不開這個核心;或說,其他幾個層次的生命環節都與靈性緊扣起來。下面三個圈環表示這種緊密聯繫的關係:
知識──包括:掌握聖經真理,有廣泛的神學知識,閱讀屬靈書報,具一般世上知識,掌握文化、潮流、資訊等狀況。
技巧──懂得將真理知識有組織、層次去表達,又能善用說話措辭甚至身體語言,將信息有效傳達出來。
品格──自身性格磨煉、改變、提升,培育高尚的品格、情操、德行,行為純正,生活表現好,使人信任尊重。
古哲人亞里斯多德將上述三層面分別稱為:logos, pathos, ethos。logos 意指有內涵,能說服人;pathos 意指運用情感、技巧去說服人;ethos 意指品格正直,有良好的德行。
這三層面無疑都與人內在生命的轉化有關。無論屬靈操練或理性吸收,都使真理知識內化,塑造自己的靈命,使靈命有深度、廣度、靈敏度,委身事奉上帝,越來 越像基督。靈性健康活潑的牧者,很自然地心裡有負擔,有熱情向人傳講真理,使人容易受感動,從而接受真理。在靈命下工夫的牧者,也在聖靈塑造和提點下,品 格邁向成熟;他有優雅生命的流露,讓信徒感到台上的講章與台下的他是表裡一致,他們自然地偑服他並受他感染。其實,品格反映我們生命的真實性 (authenticity),而後現代人很需要講道者的真實性──有 立體感,有透明度高的生命寫照。為此,在講道中,我們不怕將自己面對真理時的掙扎適 度地向信徒透露,承認自己也是蒙上帝憐憫的一個人,是繼續靠上帝憐憫恩典謙卑地學習的人;這樣,信徒便感到你的人性真實一面,那是與他們一樣的,他們因此 也就同你一樣去學習如何求神恩,尋求長進。
當然,這三方面都離不開禱告,到上帝面前祈求,立志過聖潔的生活,這也是靈命塑造的重要環節。除了正常的 每天靈修禱告,更應定期隔一段時間有半退修式的較長禱告時間,為自己、信徒、家人的靈命復興成長而禱告,體會上帝確實的同在,自己生命浸淫在上帝愛的懷抱 中, 內心有充足的安全感。如此,你在事奉上就有更敏銳的反應,對人也有更多的愛、忍耐和接納。發展下去,你我的生命會增加一些重要元素去感染信徒:
能幹──是 知識與技巧的結合。這種元素表示講道者能將神學真理、聖經內容、時代狀況等互動,另一方面他透過研究、學習、聆聽、想像及運用身體語言,將聖 經知識加上當代應用清楚地傳達出來。一些牧者有豐富的真理知識,但在技巧運用上比較弱,使好的信息打了折扣;另一些則有非常吸引的表達力,但信息內容較 弱。最理想是,講道者努力將知識與技巧平衡地結合起來,提升講道的才幹,使自己有專業演講家的表現。
信用──講 道者將技巧和品格結合起來發 展,就使人欣賞信任,所傳的信息自然能夠被人接受;沒有信用的人很難使人接受其所講的。印象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講道者給人好印象,受眾對信息的接收力和 對講員的信任感就會強;印象差,信息的傳達效果自然就差。為此,傳道人的品格印象(形象)是信息傳遞的重要元素,而傳道人品格信用度是來自他與上帝的關 係、 個人的誠信正直,以及人際關係。所以,品格反映我們整體靈性的狀況;靈性不佳,表現的品格就不理想。請謹記:給人不良好的印象,是講道信息的最大破壞力!
自信── 講道者努力追求知識和品格的結合,內在生命就增強,對講道有信心,喜歡講道職事。具有神學素養、時代意識,加上深深地倚賴上帝的恩典,那就滿有上帝的能力,對所宣講的道滿有自信,知道所講的道有屬靈權威。
但願我們每一位被上帝所召的傳道工人,在上述幾方面作平衡追求,那麼,我們講的道就有先知權威性,能改變人心,亦能「道成肉身」展現在信徒眼前。
【靈命塑造】
近年基督教圈子大談屬靈操練,為要推動傳道人與信徒有深廣的靈性經驗。「靈命塑造」有很多定義,其中筆者較喜歡的是一位女神學家安妮‧卡爾(Anne Carr)所下的定義:
靈命塑造可以被描述為一個人整全地追求上帝,使人有深度的宗教信念、確信、思想模式、情感和行為。
(Spirituality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whole of our deepest religious beliefs, convictions, and pattern of thought,emotion,and behavior in respect to what is ultimate, to God.)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靈命塑造」就是一個人活出他的屬靈確信,這確信是源於他與上帝、自己、別人及受造世界的關係,使他生命裡產生一種既委身又開放的信念;所以,講道者便需要這種開放性的靈命向度,使自己一生不斷努力追求靈命成長。
談到開放性的靈命向度,聖經中有兩段經文提及,都是與運用舌頭有關的,很能啟發我們,這兩段經文是:馬可福音七章32-37節,和以賽亞書五十章4-5 節。頭一段經文記述耶穌在加利利醫治一個耳聾舌結的人,對他說:「以法大!」(可七34,意即「開了吧!」)那人的「耳朵就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 了」(可七35)。
我們被召去宣講也須在多方面開放:開放耳朵、開放舌頭、開放內心、開放手掌,也向經驗、人際關係開放,向美善開放。總言之,就是向整體生命開放,這一切都影響著我們的靈命和宣講效能,且讓上帝的奧祕透過這些開放性領域來感染我們吧!
開放的耳──這 是講道者靈命的基礎,以賽亞先知的「僕人之歌」中有一段說:「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這正是講道職 事其中一種功能)。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主耶和華開通我的耳朵;我並沒有違背,也沒有退後。」(賽五十4-5,這就是上 文提及的兩段經文中的後一段)
講道前,我們首要讓上帝的道向我們自己說話。我們的屬靈耳朵要打開,讓上帝的道貫通我們自己──挑戰自己、改變自己、醫治自己,我們會掙扎,直至順服上帝的話,真理內化我們。這樣,我們所傳出的道就有了第一身經驗,這是生命的道,發出屬靈能力。
開放的眼──是指我們深入研讀,以開放的眼(連同開放頭腦)閱讀各種資源(釋經書、字典、原文工具書等),使我們有深度去挖掘上帝真理的道,不斷反思應用。
開放的舌頭──講道者應像耶利米心中有強壓的激情:「……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二十9),因此就開口宣講;也該像耶穌 那樣,「因為我沒有憑著自己講,惟有差我來的父已經給我命令,叫我說甚麼,講甚麼」(約十二49),這是一種心裡有負擔要將上帝命令如實宣講出來的模式。這 樣,心裡才舒暢愉快。
開放的心──講道者應有熱愛人的心,常祈求上帝給他像上帝那樣有寬廣的心去接納所有人。在預備講章時,講道者心裡須有著一顆愛人、憐恤人的情懷,以致在講章信息的措辭中能用溫婉言詞去安慰及關懷受傷的信徒。所以,講道含有集體輔導功能。
開放的手──這反映講道者另一種靈命素質,就是以行動去關顧信徒,帶著恩典去關懷與幫助有需要的人。正如德蘭修女及盧雲神父一樣,他們兩人之靈命表達的一種形式就是用開放的手。
向經驗、人際關係開放──以冒險心態跟不同文化、階層、宗教、種族或政治意向的人建立關係,聆聽學習,就像耶穌一樣,與社會不同階層的人來往,從事社交活動。故此,參加不同的文化體驗團、國際性會議、海外短宣等,就能拓闊自己的靈命體驗,從而在宣講中分享經驗。
向美善開放 ──向美藝開放學習,深化自己的文化修養,讓自己從文學、、音樂、繪畫、書法、詩歌、戲劇、電影等藝術作品中得薰陶,豐富自己的想像力及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這些均能助我們掌握人類文化,在宣講之前先觸摸到人深處的需要。
【結語】
綜上所述,講道者的靈命塑造非常重要。講道者須認識到緊扣靈命的三個圈環:知識、技巧和品格,並在這幾方面平衡地追求。此外,講道者要有開放性的靈命向 度,就是在耳、眼、舌頭、心、手、經驗、人際關係及藝術等多方面開放,好使自己的靈命得到塑造,講道能有效地感染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