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第4-5世紀國教化到中世紀的崇拜禮儀


   
西元313年是個重要的時期,此後,基督教在羅馬被奉為國教。這個時期東方教會與西方教會的崇拜禮儀都經歷重大改變。由於稱為國教,信徒數目激增,崇拜儀式經過慎重的磋商開始成為較為固定的模式。

   
當時的羅馬帝國內,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亞歷山大、羅馬等城市都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大城市,教會出於這些城市之中,在崇拜禮儀上也開始反映出各地 不同的神學教導和文化特色,教會的禮儀開始由簡單樸實向鋪張隆重轉變,這些禮儀所反映的中心——耶穌基督的救贖——並沒有改變。崇拜的基本結構仍然是聖道 禮儀與聖餐禮儀。

1
.東方教會的崇拜禮儀

    東 方教會崇拜禮儀的主流是拜占庭儀式。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後改名為君士坦丁,由於這裡是皇帝所在的地方,所以在幾個重要的東方城市(耶路撒冷、安提阿、亞歷 山大)中顯得地位突出。雖然東方教會的崇拜禮儀有聖雅各、聖亞代與聖瑪利等多種崇拜禮儀,但在東方教會中佔據統治地位的崇拜儀式是拜占庭儀式。

   
東方教會地處近東,受到希臘文化重視美學的影響,希臘文化看重意象、象徵,教會崇拜中也體現出詩詞、文學的美感,更喜歡通過具有豐富象徵意義的華麗的儀式來表達信仰和神學。

    東方教會的崇拜禮儀也受到《啟示錄》的影響,深深盼望崇拜像天上的一樣完全和完美。基於這種認識,加上所受希臘文化和宮廷禮儀的影響,東方教會的崇拜是隆重、莊嚴和華麗的。

   
這些特點可從當時的教會廣泛採用一種屈梭多模禮儀中看出。該禮儀在聖道禮之前有小進入禮,目的是突出聖道的重要,有一位執事手捧聖經進堂,其他聖職人員也提著十字架、燭火、香火等徐徐進入。聖餐禮之前有大進入,是繞著聖餐桌進行,目的是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和復活。大進入要比 進入更加隆重,以凸現救贖的重要性。主禮的隊伍手中持有基督受難中的十字架、長矛、荊棘冠等等。整個崇拜的禮儀充滿象徵意義和神秘的氛圍。

   
東方教會對於禮儀的重視一直影響到現在。東正教現行的禮儀仍然沿襲了拜占庭禮儀。所有的東正教徒都遵守一樣的禮儀,雖然使用的是不同的方言。
 
2
.西方教會的崇拜禮儀

    在主後500年,西方教會的崇拜禮儀分為兩大流派:羅馬禮儀、加利坎禮儀。羅馬禮儀在羅馬地區的教會得到廣泛採用,加利坎禮儀 則在整個歐洲地區的教會被使用,並根據當地教會的風俗習慣做出相應的修改。兩者一直相互影響到第9世紀,後來加利坎禮儀逐漸被抑制,雄霸整個西方教會的是羅馬禮儀。

   
加利坎崇拜禮儀較為感性,多彩多姿,象徵意義非常濃厚,比羅馬禮儀更具有戲劇性。
 
   
至於羅馬的崇拜禮儀,郭立特認為一個可能的來源是埃及的祝謝餐傳統。因為羅馬的彌撒與埃及的聖馬可儀式的語句有幾處相似的地方。但是,最早的崇拜禮儀儀文是由希臘文寫成,到第四世紀才翻譯成拉丁文。

   
西 方教會的崇拜禮儀也反映出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神學思想。羅馬人的思維習慣於希臘人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講求實際、實事求是,因此,羅馬禮儀與拜占庭禮儀相比, 省掉了很多繁雜的情節和象徵形式,仍然趨向於簡單和樸實。拜占庭儀式中的搖鈴、焚香、跪拜禮是在第五世紀以後才被教會採用。

    根據韋柏在《崇拜:認古識今》中的觀點,這個時期的教會仍然沒有絕對固定的崇拜程式,禮儀中的表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主後1-3世紀的崇拜禮儀


   
教會在主後1-3世紀剛剛誕生,禮儀發展處於萌芽階段,所以這段時期的禮儀被稱為原始禮儀。
 
   
早期持亞蘭語的信徒的崇拜禮儀與猶太教已經有所不同,根據《使徒行傳》242,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這與聖殿崇拜中充滿象徵意義的禮儀已經有很大的不同。

    而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希利尼語信徒,更是對於希伯來人的聖殿禮儀沒有多少興趣,他們強調猶太人禮儀 預表的含義,已經在耶穌基督身上得到成全,因此他們的崇拜禮儀帶出的是希臘文化的色彩。

   
根據哥林多書信可以知道,在主日的聚會中,敬拜模式趨於熱情,但是秩序卻是混亂的,教會於是開始探索一種注重象徵與注重自由的中間方式。
 
   
在主前1世紀崇拜聚會中還有愛宴的舉行,這被視作聖餐禮的序幕,但到了主後第二世紀中葉,崇拜聚會中,已經不再舉行愛宴,而只保留了杯和酒的禮儀,後來就轉變為崇拜聚會中的聖餐禮。
 
   
根據主後100年流傳於教會的《十二使徒遺訓》可知,當時的禮儀都是非常簡潔,信徒也能廣泛參與,是名副其實的團體禮儀。
 
   
主後第二世紀中葉出現的游斯丁的《第一護教辭》中,提到信徒崇拜的構成,從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崇拜已經分為聖道和聖餐兩部分,但是禮儀也都是非常簡潔。根據游斯丁在本文的記述,並結合他的其他著作和書信,當時的崇拜禮儀可以歸納如下:

聖道禮儀
誦讀使徒回憶錄(福音書)
主持聚會者講道
會眾站立禱告

聖餐禮儀
親嘴問安
會眾獻上餅和承載酒與水的杯,交予支持聚會者
聖餐感恩禱文(主持者即興禱告,獻上讚美和感謝)
會眾回應(同聲說阿們
領受聖餐(分派餅與酒,缺席者由執事送往)
收集捐獻(收集捐獻,分派予有需要者)

   
第 三世紀的崇拜,仍然承襲了簡潔的特點,根據羅馬的希坡律陀的《使徒傳統》、《使徒遺範》、亞歷山大革利免的著作、俄雷根的著作,可以知道,崇拜仍然分為兩 部分,不過,崇拜禮儀有所增加。聖道禮儀部分,經文宣讀不僅是福音書,還涉及先知書等舊約書信,並頌唱詩篇、哈里路亞頌。聖餐禮部分則增加了獻心頌作為 聖餐禮儀的序文,來表明感恩之心。禱文的頻率增加,禱文之間採用聖哉頌。

   
在第三世紀,崇拜的某些程式已經固定,內容以展現基督的救贖為中心。但並沒有被劃一使用的官式儀文和經文,崇拜禮儀仍然有很大的自由度,禱文的內容,禮儀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格調因地而異。
 
   
總體來說,從第一到第三世紀,教會的崇拜禮儀有所發展,但總的風格是簡潔、樸實的。

舊約中的崇拜禮儀

聖經中舊約的崇拜禮儀,有豐富的象徵元素。以色列人在西奈山第一次與上帝的相遇可以作為一次崇拜。

該次聚會以上帝與人的立約摩西按照上帝的吩咐,將祭牲的血一半灑在壇上,一半灑在百姓的身上,並宣佈這血是上帝與人立約的憑據。以色列民曠野期間在會幕的獻祭與崇拜也都是充滿象徵性的意義和動作。
以色列的崇拜禮儀處處體現出對上帝救贖事蹟的回顧。

自從西奈之約,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件,就成為以色列崇拜的中心,他們在會幕的崇拜中,在聖殿的崇拜中,都不斷通過頌歌或者讀經來宣講和頌揚。
會幕和聖殿本身也具有像徵的意義。外院、內院、至聖所之間的位置安排,說明了不同敬拜者與上帝的距離。而獻祭之禮則是通過肉眼可見的形式,來像徵人與上帝的關係,並預表耶穌基督的救贖。

先知性與祭司性於敬拜的歷史演變


  基督徒的禮拜常常有兩種傾向,一是先知性,另一是祭司性;這兩角色在禮拜的歷史常常發生:

衝突的現象,

合一的現象,

偏於先知,

偏於祭司性

    在舊的聖經易於明白其形態。

  以色列的先知和祭司們的貢獻是平衡的發展。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有時先知較強,有時祭司較強;換句話說,就是先知的角色有時較重要,而有時祭司的角色恍較重要,在平衡發展中,有時難免發生衝突,但有時卻又會合而為一,在整個歷史進展的過程中,他們各有不同時代性的表現。

  先知是直接聽上帝的話,祭司是間接的。

  先知是剎那間興起的,祭司是持續性的。

  先知是有創造性的,祭司是在保存傳統。

  先知是前進的精神,祭司卻是回顧及懷唸過去的黃金時代。

  先知是流動性及進步性的,敢去突破現狀和傳統,展開一個新的局面,也因如此,先知時常受到迫害。祭司比較固定性,比較保守,為了尊重傳統,維持制度不讓外來因素破壞固有的傳統,這些祭司有時也因此受到迫害。

  先知較重視理論、道德,他們認為行公義比為上帝獻祭的禮儀來得重要。祭司是較專心重視儀式及獻祭,專心在禮拜和對上帝獻祭的事工,而較不關心新的先知精神。

  先知和祭司時時有所衝突,如主前六世紀到八世紀是先知強盛時期,因此祭司和先知發生了很大的衝突。

  先知重視倫理,祭司重視禮拜獻祭。

  耶穌基督是較屬於先知性的行列,但若換一個角度來說,耶穌也沒有排除祭司性。先知的精神,祭司的精神都在他身上表現出來,耶穌死時完成了聖的禮拜,他 本身做為獻祭。先知性和祭司性的禮拜,在耶穌基督裡成為一體。因為先知的精神讓宗教興盛,祭司的精神讓宗教保守著,由此可見,耶穌把以色列宗教最早的兩種 傾向歸化統一,傳給學生,從初代教會傳至今天。

  保羅開始從事對外邦傳福音後,禮拜的型式又有了新的形態出來,禮拜開始漸漸脫離會堂,因為這些基督徒在會堂受猶太人的侮辱,所以這些基督徒為了要猶太人的聚會有所分別,就把禮拜改在星期日,這可說是先知精神的活動。

  第二世紀的時候,禮拜的形體已確立為一面以上帝為中心的禮拜,另一方面以聖餐為主的禮拜,前半部份是先知的精神,後半部是祭司的精神。

  到第三世紀,祭司的精神慢慢又強盛起來,再度的強調獻祭,由此當時洗禮的儀式非常的複雜,連聖餐也慢慢複雜,而加強聖職者的地位,這有形的組織及禮拜 儀式有很大的進展,教堂就蓋得又大又寬敞,各方面的設施也很齊全,於是對聖餐的看法漸漸開始改變,對主的聖餐,餅和酒經過祝謝之後,也就成為主的肉與血的 聖餐變質說,成為神秘、令人敬畏,禮拜進入神秘性。

現今教會禮拜的反思


        當 我們瞭解到早期教會及現今教會禮拜的方式時,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重新思考到底今天我們教會的禮拜在哪些方面需要檢討及反思的。從早期教會及現今教會的 禮拜方式,我們不能否認每個時代或是不同宗派的禮拜方式都有其優點之處,但也不能否認也有要注意的一些事項。以下筆者列出一些今日我們教會禮拜必須反思及 檢討的一面。

1)教會今日的禮拜是否有好好的去設計?
       
教會的禮拜應該要 非常的嚴謹。筆者認為,既然禮拜的定義是「上帝與祂的子民相會」,我們更加要看重禮拜的設計,不要太草率。我們要注意禮拜的設計 須與聖經的教導相符,與神學和教會傳統相符;有主題、中心思想,像一個故事或戲劇,具備進程、流程和起程轉合,讓所屬的敬拜群體明白並有所裨益。環節之間 相連,所選用的音樂,其形態包括音樂的聲量、快慢、演繹及詩歌的內容,與禮拜的整體流程和氣氛配合。這整個東西都必須考量的。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禮 拜的設計是否能夠把人完全的歸到上帝面前。

2)教會的禮拜是否帶出敬畏和莊嚴,還是現今人的價值觀?
       
    從 早期教會禮拜的設計模式我們可得知說,他們的禮拜設計較嚴謹。因著嚴謹,所以帶出了上帝威嚴一面,邀請敬拜群體以敬畏的心來敬拜這位可畏的上帝。這樣,我 們來參與禮拜的時候就不是隨隨便便,乃是帶著戰兢卻歡喜的心情來敬拜。但這一種的禮拜模式只出現在保守派的教會,如:天主教或是聖公會。現今許多教會因缺 乏了這莊嚴的一面,結果會友來教會只是「彼此聯誼」,或作為「心情的宣洩」。當然一個禮拜能否帶出莊嚴面,其實也和教堂的建築結構、空間、會眾參與的心態 等因素有關,但筆者還是認為禮拜的設計是必須經過嚴謹的設計,再運用教堂的建築結構及空間來帶出上帝威嚴的一面。

3)教會禮拜是切合文化,還是屬於別國、別族的文化呢?

        筆 者認為在設計禮拜中使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來設計也是不錯的。這可使會眾認識不同種族的敬拜方式,同時讓會眾知道,不僅我們這一小群人在敬拜上帝, 不僅我們所懂得的一種敬拜方式,而且敬拜上帝也不會因文化的差異而受到攔阻。上帝的話、福音是跨文化的,藉以教導會眾擁有一顆普世的心懷。

4)詩班在教會禮拜中所扮演的角色真的有發揮其功能嗎?

        今日教會的詩班可謂「不務正業」。許多詩班員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而唱,唱的是什麼,或為什麼要參加詩班。這是現今教會詩班可憐的一面。牧者或指揮們必須給予班員正確的教導,如詩班的真正職責是什麼!若是指揮不知道,必須要上一些崇拜神學課程。

5)一些特別節期的禮拜是否帶出其真意呢?會眾是否知道其真意還是只來看節目?

        今 天大多數的會友特別是年輕一代很可憐。對於一些特別的節期如受難節、復活節、聖誕節等節期,他們不甚知道為什麼要有這些節期。連在教會許久的會友們都不麻 木、僵化,更甭說新加入的會友們。牧者可以在當天的信息中教導會眾為什麼要有這節期的禮拜。其次就是這些特別節期的禮拜設計必須和其意義有關連。

現今教會的禮拜方式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現今教會的禮拜方式到底是如何的?與早期教會禮拜的方式有多大的分別呢?在以下大略介紹從17世紀後到21世紀的教會禮拜方式。這個期間的禮拜方式可分為三個傾向:

      1)反對禮儀
       
    此運動主張以靈以誠敬拜上帝。若在禮拜中採用事先擬定好的禱告文,這是不對的。禱告應該是發自內心,憑聖靈引導開口禱告。另外聚會不需按立聖職人員主持,所有禮儀程序亦予廢除。

      2)注重解釋聖道
       
    他們重視讀經時同時加以解釋,反對讀經程序(dumb reading)。他們不單讀經,還加以解釋。後便鼓勵會眾受感言或求知發問。讀經完畢,接著便是講道。此外他們也以「解經式」來解釋聖道。整個禮拜的程序非常簡單,只要求會眾的理性。除聽上帝的話語外,不鼓勵任何感官方面的接觸。

      3)重視經歷
       
   這個傾向有下列特點:

  • 強調個人在信仰上更新,非憑教條或外在形式聯繫於基督教信仰。

  • 反對基督教墨守成規的禮拜方式。

  • 禮拜是以信徒在禮拜中的個人經歷。

  • 自由的禮拜方式才適合真正悔改得救的信徒。

  • 重視聖詩的歌頌。

  • 興起街頭佈道,重點在傳福音,勸人相信福音為目的。

        其實目前在教會禮拜中也鼓起另一個風氣,就是教會非常強調聖靈充滿以及採用「較活潑」的敬拜方式。所以今天教會中,我們可以看見有些教會很強調聖靈充滿,以及教會中所謂的「敬拜讚美」都要求活潑的敬拜。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