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禮拜常常有兩種傾向,一是先知性,另一是祭司性;這兩角色在禮拜的歷史常常發生:
①衝突的現象,
②合一的現象,
③偏於先知,
④偏於祭司性。
在舊的聖經易於明白其形態。
以色列的先知和祭司們的貢獻是平衡的發展。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有時先知較強,有時祭司較強;換句話說,就是先知的角色有時較重要,而有時祭司的角色恍較重要,在平衡發展中,有時難免發生衝突,但有時卻又會合而為一,在整個歷史進展的過程中,他們各有不同時代性的表現。
先知是直接聽上帝的話,祭司是間接的。
以色列的先知和祭司們的貢獻是平衡的發展。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有時先知較強,有時祭司較強;換句話說,就是先知的角色有時較重要,而有時祭司的角色恍較重要,在平衡發展中,有時難免發生衝突,但有時卻又會合而為一,在整個歷史進展的過程中,他們各有不同時代性的表現。
先知是直接聽上帝的話,祭司是間接的。
先知是剎那間興起的,祭司是持續性的。
先知是有創造性的,祭司是在保存傳統。
先知是前進的精神,祭司卻是回顧及懷唸過去的黃金時代。
先知是流動性及進步性的,敢去突破現狀和傳統,展開一個新的局面,也因如此,先知時常受到迫害。祭司比較固定性,比較保守,為了尊重傳統,維持制度不讓外來因素破壞固有的傳統,這些祭司有時也因此受到迫害。
先知較重視理論、道德,他們認為行公義比為上帝獻祭的禮儀來得重要。祭司是較專心重視儀式及獻祭,專心在禮拜和對上帝獻祭的事工,而較不關心新的先知精神。
先知和祭司時時有所衝突,如主前六世紀到八世紀是先知強盛時期,因此祭司和先知發生了很大的衝突。
先知重視倫理,祭司重視禮拜獻祭。
耶穌基督是較屬於先知性的行列,但若換一個角度來說,耶穌也沒有排除祭司性。先知的精神,祭司的精神都在他身上表現出來,耶穌死時完成了聖的禮拜,他 本身做為獻祭。先知性和祭司性的禮拜,在耶穌基督裡成為一體。因為先知的精神讓宗教興盛,祭司的精神讓宗教保守著,由此可見,耶穌把以色列宗教最早的兩種 傾向歸化統一,傳給學生,從初代教會傳至今天。
保羅開始從事對外邦傳福音後,禮拜的型式又有了新的形態出來,禮拜開始漸漸脫離會堂,因為這些基督徒在會堂受猶太人的侮辱,所以這些基督徒為了要猶太人的聚會有所分別,就把禮拜改在星期日,這可說是先知精神的活動。
第二世紀的時候,禮拜的形體已確立為一面以上帝為中心的禮拜,另一方面以聖餐為主的禮拜,前半部份是先知的精神,後半部是祭司的精神。
到第三世紀,祭司的精神慢慢又強盛起來,再度的強調獻祭,由此當時洗禮的儀式非常的複雜,連聖餐也慢慢複雜,而加強聖職者的地位,這有形的組織及禮拜 儀式有很大的進展,教堂就蓋得又大又寬敞,各方面的設施也很齊全,於是對聖餐的看法漸漸開始改變,對主的聖餐,餅和酒經過祝謝之後,也就成為主的肉與血的 聖餐變質說,成為神秘、令人敬畏,禮拜進入神秘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