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斐斯塔洛齊之教育方法與原則



   直觀性-認為人類有一種基本的能力,就是「直觀」,凡是一個人的感官經驗愈多,對事物的認知也愈正確。所以,教學上應重視直觀的原則。

   循序漸進-自然界一切的運行是連續性且循序漸進的,教育兒童時應採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自發性的學習-認為人的理智有一種主動能力,可以自發性學習,教師的責任在使兒童知道怎麼學,而不是學什麼。

    要素教育論-從辦學經驗中,提出傳統的讀寫算,不能作為學習的起點,應把學習的「要素」分解,即「數目」、「形狀」和「語言」,透過直觀的過程,以「數(算)、 形(寫) 、名(讀) 」為手段,來發展兒童的智力行為。

斐斯塔洛齊之教育觀



一、        教育理念

()完人的教育:

他主張教育必須使人本性中具有的各種能力能夠和諧發展,讓人的智能、道德以及身體獲得成長,使人能夠安身立命,並且富有智慧、高尚的理想與實踐的能力,才能為人類社會貢獻。

1.人生而有三種能力:智力的、道德的和身體的,即三H:(Head)、心(Heart)、手(Hand)三者和諧且全面的發展,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說明如下:
(1)智力(知識)→頭腦(智育):以直觀方法,透過活動中親自體驗並學習知識。
(2)道德→心(德育):他認為一個人發展有三個段落:自然人→社會人→道德人。
(3)身體(技能)→手(體育):他提倡體育和勞動教育,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
2.人是社會群性的動物,所以培養「真正的人」應在家庭、學校及社會中進行才能獲得教育效果。

二、教育原理

()直觀教學法

即直觀三要素:數、形、名(),來幫助兒童對於某件事物的認識,由原本混亂模糊的直觀逐漸地朝向清晰的概念。所以斐氏倡導直觀教學法,主張實物教學,提倡應該以實際的生活作為教育的基礎,教學應從每個兒童都能察覺到的具體東西開始解析,再逐步地進入存在於感覺之外的抽象概念。因為這將使得兒童的學習比單純機械式的記憶訓練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斐氏強調教學應該儘量採用實物進行教學,使兒童先獲得感官印象,也就是使事物應該先於文字的呈現。
斐斯塔洛齊的直觀知識理論中,摘要思想精神如下:
1)感覺印象是所有教學的基礎。
2)語言一定要與感覺印象連在一起。
3)教學一段時間之後必須休息片刻,以便激發了解與掌握新教材。
4)學童個別的差異性教師應予尊重。
5)知識要與力量結合在一起,知道什麼就訴諸於應用。
6)只根據文字而不求諸第一手經驗的知識,觀念就會混淆與擾亂。
7)利用自然資源,注重鄉土教材:不用課本來教地理,他教給我們的地理基本知識,就是土地本身的知識。他帶我們去附近的山谷,那裡有河水流著。研究山谷的一般性及特殊性之後,學童抓取了泥土回到學校作業室去作一個完整的山谷模型。等到浮雕完成之後,我們才看地圖。

()教育愛

大多數的教育從業人員都認為應具有教育愛並發揮教育愛,但什麼叫做教育愛?
依斐斯塔洛齊的觀點認為條件差的兒童特別需要教育愛,積極的提升兒童的價值
,營造學校家庭化的溫馨情境,教師更要發揮教育愛而成為關懷兒童的良師。
1.所謂條件差的兒童,以教育的條件觀之有三類:一是貧家子弟,二是品學兼劣者,三是身心殘障者。這三類兒童,本身遭遇已相當不幸,如果教師又不能以愛心、耐性對待他們,兒童的心靈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懷有慈悲心腸的人,如此才有資格指導教育條件差的兒童。斐斯塔洛齊有感於此,才以身作則地特別關愛那些不幸的孩子,希望藉此將教育愛的重點轉移到那些等待師長指導的學生身上,這才是教育愛的真諦,教育愛是特別要去愛條件差的孩子,如此的愛才具神聖的教育價值。

2.學校家庭化

十八世紀及十九世紀的歐洲社會,存在著不少的孤兒收容所或初等教育學府,但是負責教學的人卻多半是一付非常嚴厲又殘酷的模樣,對於孩子的管教,採取無情的打罵與壓制措施,使孩童生活在如同鐵牢與囚房中。然而斐斯塔洛齊所負責的機構,簡直不是學校,而形同一個家,斐斯塔洛齊指出其平生辦理教育,就是要達成學校家庭化的目標。斐斯塔洛齊說:兒童教育沒什麼,只不過是回復到教育藝術中最為真正也最為簡單的形式,那就是家的教育。

3.教育愛為良師的基本條件

斐斯塔洛齊認為良師的行徑,是看到孩童,不管這孩子多髒、多醜、心智多魯鈍、肢體多殘缺,憑著教育愛一視同仁的對待與照顧。他說:教師累積長時間對幼童的觀察,在兒童粗糙、害羞、及顯然能力不足的狀況下,卻潛藏著最為精緻的心理官能以及最珍貴的力量,應積極不斷的喚醒他們埋藏已久的潛能,解開束縛,並提供自由,否則孩子的潛能就無法積極主動為人所用。

()教育園丁論

斐斯塔洛齊認為植物只要種子栽種下之後給予充分自由生長,就可自然成長而茁壯,人的潛力開發也是如此。

斐氏指出「讓孩子儘量自由,能提供實際經驗給予孩子時,就不要用文字教學,讓孩子去看、去聽、去探索發現,再接再勵堅持到底,他能作他自己做的事,他就一定會去做,讓他充分忙碌、活動,大部分時間讓他自由,他將發現自然比人更是較佳的教師。」。斐斯塔洛齊帶他的孩子到溪邊、草叢、森林裡面對大自然,經由孩子敏銳的感官接觸,他就可以充實許多可貴的第一手知識。

斐斯塔洛齊又指出就如同樹木一般,園丁負責汗種花草的生長及開花,其實他對植物的生長並無實際貢獻,因為生長的原則就在植物本身,他下了種子、灌水,他只是觀看有無外力來妨礙植物的根或擾亂自然的秩序,以免各部分的發展有礙於整個樹木的繼續生長。教師的工作亦然,他並無給予學生一點一滴的能力,他既沒給生命也沒給呼吸,他只是觀察,不要外力侵犯或打擾。他只是關心而已,而發展早就按自己的法則在進行。

斐斯塔洛齊也認為:人的生長猶如樹木的生長,人甚至在出生之前,未來能力的種子早就存在,其能力持續在整個人生中發展,如樹木的長芽茁壯一樣。
把老師比喻作園丁,孩童比喻為花草樹木,學校形同花園或大自然界,這種教育比喻,影響到之後創辦世界第一所幼稚園的幼稚教育之父福祿貝爾所遵循。
斐氏的教育思想

    斐氏是一位充滿教育愛心的實踐者,也是近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改革者,受盧梭自然主義的啟示,將理想應用在他的學校及家庭中,使兒童的天賦得以充分發展,為了解其教育理念,從兩方面來探討:

    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兒童是有生命的個體-教育應提供兒童安全且友愛的環境,循其自然之序而發展。

    教育是改造社會之根本方法-斐氏曾言:「環就改變個人,個人改造社會」。消除貧窮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教育,提高人民謀生素質,以求造福自己及社會。

    完人的教育理想〈完人教育=3H教育〉

    在葛楚特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書中,斐氏提出:「我希望人們能了解教育的目的在發展人類的本性,適當的培植期能力與才智,以及幫助其成為一完人」

    人生而有三種能力,道德的、智力的和身體的,即兒童的頭、心、手三者和諧且全面發展,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道德教育的任務、智育的目的、體育和勞動教育的功能

完人教育(母子教育、3H教育)

    頭(head):也有稱腦, 智慧—知識思想的學習
    心(heart):精神—道德宗教的學習
    手(hand):身體—體力技能的學習
    普及教育─全體兒童:在林哈特與葛楚特一書中,曾表達對當時教育的看法。

因此倡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且對貧苦兒童之啟蒙也不可忽視

普及教育─全體兒童

裴斯塔洛齊的教育觀

        裴斯塔洛齊的著作     , 裴斯塔洛齊生平    ,  斐斯塔洛齊之教育觀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  ,  裴斯塔洛齊人性觀  ,  斐斯塔洛齊之教育方法與原則    , 斐斯塔洛齊對幼兒教育的貢獻   ,    斐斯塔洛齊教育的目的  ,   斐斯塔洛齊教育理念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   裴斯塔洛齊的教學方法  ,

裴斯塔洛齊生平

    裴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瑞士人,五歲喪父 ,幼小時候的裴斯塔洛齊並不順遂,九歲才進入小學念書。

    裴斯塔洛齊乃一名具備有無比的教育熱忱,散發「教育愛」的氣氛,將能溫暖學童的心房,進而陶冶性靈、變化氣質的教育工作者。在西方教育史上,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極力提倡自然主義的「教育愛」,而實踐「教育愛」的最具代表者就是裴斯塔洛齊

    裴斯塔洛是由母親呵護長大的,因此深深感受到母親溫柔的愛,因而醞釀出一種「母愛」的教育觀念。其教育小說《賢伉儷》(Leonard and Gertrude)中的女主人(葛姝)可以說就是裴氏的慈母,女主人不但以愛心與耐性糾正了小說中男主人(李歐納德)的酗酒及懶散的惡習,還以她的一言一行與循循善誘,使村民個個勤奮、純樸、無欺。

    十 八世紀初期,歐陸當時正值拿破崙鐵蹄蹂躪各國之際,瑞士當地充斥著浪跡街頭、孤苦伶仃的孤兒。當時也有一些機構,如教會團體及慈善人士所設置的孤兒收容 所,但是由於主持人缺乏愛心及耐性,經常對這批不幸的兒童拳打腳踢,或採取嚴厲的打罵教育。所以,孤兒收容所非但不能改善兒童的悲慘境遇,反而更製造仇 恨。

    裴斯塔洛齊在就讀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ürich)加羅林學院時,與Johann Kasper Lavater結為好友, 對時政有所不滿,參加了一個進步青年學生的團體愛國者組織,研究有關社會、政治與教育問題,並發表文章、抨擊政府,要求民主改革,但遭到當局的拘捕。

    裴斯塔洛齊在求學階段,深受盧梭<<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的影響。盧梭所提出的”回歸自然”的口號,使當時的啟蒙學者對於簡樸的田野生活與農業活動產生興趣,並蔚為時尚。Pestalozzi後來亦放棄對政治的興趣,轉而尋求”拯救農村,教育救民的途徑。為了實現自己理想,他降低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到克奇堡的實驗農場學習農業知識與技術。

    1768年時,他在比爾(Birr)附近買了六十畝地,舉辦示範農場,力圖改善附近農民的耕作與經營土地的方法技能,以使他們能自給自足。但由於經營不善,示範農場不久即宣告破產。

    1769年,他與舒爾特斯(A. Schulthess)結婚,並紐霍夫(新莊)(Neuhof)建立新居,他又開始將其理想付諸實踐。他在紐霍夫(1774)、斯坦茲(Stans)(1798)、布格多夫(Burgdof)(1800-1804)與伊夫頓(Yverdon)(1805-1825)進行教育實驗。

    1824年,伊夫頓停辦,Pestalozzi回到青年時代自建的新莊。離開之後的兩年他寫了《Swan Song》與《Lifes Destiny》。1827Pestalozzi病逝。墓誌銘上的頌詞 : “紐霍夫貧民的救星、斯坦茲孤兒之父、布格多夫初等學校的創始人、伊夫頓的人類教育家一切為人,毫不利己。”

裴斯塔洛齊的著作

    《隱士的黃昏》(Evening Hours of a Hermit, 1780)

    《賢伉儷》(Leonard and Gertrude,1781-1787)─本書為最主要教育著作,其中一部分取材於示範農場實驗及新莊孤兒院的經驗,闡明了社會與教育的關係,表達通過教育更新世界的改良主義思想,體現其改善人民生活與貧苦兒童教育的熱切願望,樹立優良教師的形象。

    《葛姝教學法》(How Gertrude Teaches Her Children)─提出全新的教學原則與方法,這本書後來成為十九世紀初等教育的經典著作,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天鵝之歌》(Swan Song)─總結其一生從事的教育工作與教育思想。

皮亞傑之教育觀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   認知發展論之重要概念    ,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的階段觀       ,   皮亞傑理論之於教育的參考價值  ,   皮亞傑理論之闕漏不足處     , 皮亞傑認知發展四階段論    ,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