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斐斯塔洛齊之教育觀



一、        教育理念

()完人的教育:

他主張教育必須使人本性中具有的各種能力能夠和諧發展,讓人的智能、道德以及身體獲得成長,使人能夠安身立命,並且富有智慧、高尚的理想與實踐的能力,才能為人類社會貢獻。

1.人生而有三種能力:智力的、道德的和身體的,即三H:(Head)、心(Heart)、手(Hand)三者和諧且全面的發展,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說明如下:
(1)智力(知識)→頭腦(智育):以直觀方法,透過活動中親自體驗並學習知識。
(2)道德→心(德育):他認為一個人發展有三個段落:自然人→社會人→道德人。
(3)身體(技能)→手(體育):他提倡體育和勞動教育,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
2.人是社會群性的動物,所以培養「真正的人」應在家庭、學校及社會中進行才能獲得教育效果。

二、教育原理

()直觀教學法

即直觀三要素:數、形、名(),來幫助兒童對於某件事物的認識,由原本混亂模糊的直觀逐漸地朝向清晰的概念。所以斐氏倡導直觀教學法,主張實物教學,提倡應該以實際的生活作為教育的基礎,教學應從每個兒童都能察覺到的具體東西開始解析,再逐步地進入存在於感覺之外的抽象概念。因為這將使得兒童的學習比單純機械式的記憶訓練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斐氏強調教學應該儘量採用實物進行教學,使兒童先獲得感官印象,也就是使事物應該先於文字的呈現。
斐斯塔洛齊的直觀知識理論中,摘要思想精神如下:
1)感覺印象是所有教學的基礎。
2)語言一定要與感覺印象連在一起。
3)教學一段時間之後必須休息片刻,以便激發了解與掌握新教材。
4)學童個別的差異性教師應予尊重。
5)知識要與力量結合在一起,知道什麼就訴諸於應用。
6)只根據文字而不求諸第一手經驗的知識,觀念就會混淆與擾亂。
7)利用自然資源,注重鄉土教材:不用課本來教地理,他教給我們的地理基本知識,就是土地本身的知識。他帶我們去附近的山谷,那裡有河水流著。研究山谷的一般性及特殊性之後,學童抓取了泥土回到學校作業室去作一個完整的山谷模型。等到浮雕完成之後,我們才看地圖。

()教育愛

大多數的教育從業人員都認為應具有教育愛並發揮教育愛,但什麼叫做教育愛?
依斐斯塔洛齊的觀點認為條件差的兒童特別需要教育愛,積極的提升兒童的價值
,營造學校家庭化的溫馨情境,教師更要發揮教育愛而成為關懷兒童的良師。
1.所謂條件差的兒童,以教育的條件觀之有三類:一是貧家子弟,二是品學兼劣者,三是身心殘障者。這三類兒童,本身遭遇已相當不幸,如果教師又不能以愛心、耐性對待他們,兒童的心靈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懷有慈悲心腸的人,如此才有資格指導教育條件差的兒童。斐斯塔洛齊有感於此,才以身作則地特別關愛那些不幸的孩子,希望藉此將教育愛的重點轉移到那些等待師長指導的學生身上,這才是教育愛的真諦,教育愛是特別要去愛條件差的孩子,如此的愛才具神聖的教育價值。

2.學校家庭化

十八世紀及十九世紀的歐洲社會,存在著不少的孤兒收容所或初等教育學府,但是負責教學的人卻多半是一付非常嚴厲又殘酷的模樣,對於孩子的管教,採取無情的打罵與壓制措施,使孩童生活在如同鐵牢與囚房中。然而斐斯塔洛齊所負責的機構,簡直不是學校,而形同一個家,斐斯塔洛齊指出其平生辦理教育,就是要達成學校家庭化的目標。斐斯塔洛齊說:兒童教育沒什麼,只不過是回復到教育藝術中最為真正也最為簡單的形式,那就是家的教育。

3.教育愛為良師的基本條件

斐斯塔洛齊認為良師的行徑,是看到孩童,不管這孩子多髒、多醜、心智多魯鈍、肢體多殘缺,憑著教育愛一視同仁的對待與照顧。他說:教師累積長時間對幼童的觀察,在兒童粗糙、害羞、及顯然能力不足的狀況下,卻潛藏著最為精緻的心理官能以及最珍貴的力量,應積極不斷的喚醒他們埋藏已久的潛能,解開束縛,並提供自由,否則孩子的潛能就無法積極主動為人所用。

()教育園丁論

斐斯塔洛齊認為植物只要種子栽種下之後給予充分自由生長,就可自然成長而茁壯,人的潛力開發也是如此。

斐氏指出「讓孩子儘量自由,能提供實際經驗給予孩子時,就不要用文字教學,讓孩子去看、去聽、去探索發現,再接再勵堅持到底,他能作他自己做的事,他就一定會去做,讓他充分忙碌、活動,大部分時間讓他自由,他將發現自然比人更是較佳的教師。」。斐斯塔洛齊帶他的孩子到溪邊、草叢、森林裡面對大自然,經由孩子敏銳的感官接觸,他就可以充實許多可貴的第一手知識。

斐斯塔洛齊又指出就如同樹木一般,園丁負責汗種花草的生長及開花,其實他對植物的生長並無實際貢獻,因為生長的原則就在植物本身,他下了種子、灌水,他只是觀看有無外力來妨礙植物的根或擾亂自然的秩序,以免各部分的發展有礙於整個樹木的繼續生長。教師的工作亦然,他並無給予學生一點一滴的能力,他既沒給生命也沒給呼吸,他只是觀察,不要外力侵犯或打擾。他只是關心而已,而發展早就按自己的法則在進行。

斐斯塔洛齊也認為:人的生長猶如樹木的生長,人甚至在出生之前,未來能力的種子早就存在,其能力持續在整個人生中發展,如樹木的長芽茁壯一樣。
把老師比喻作園丁,孩童比喻為花草樹木,學校形同花園或大自然界,這種教育比喻,影響到之後創辦世界第一所幼稚園的幼稚教育之父福祿貝爾所遵循。
斐氏的教育思想

    斐氏是一位充滿教育愛心的實踐者,也是近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改革者,受盧梭自然主義的啟示,將理想應用在他的學校及家庭中,使兒童的天賦得以充分發展,為了解其教育理念,從兩方面來探討:

    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兒童是有生命的個體-教育應提供兒童安全且友愛的環境,循其自然之序而發展。

    教育是改造社會之根本方法-斐氏曾言:「環就改變個人,個人改造社會」。消除貧窮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教育,提高人民謀生素質,以求造福自己及社會。

    完人的教育理想〈完人教育=3H教育〉

    在葛楚特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書中,斐氏提出:「我希望人們能了解教育的目的在發展人類的本性,適當的培植期能力與才智,以及幫助其成為一完人」

    人生而有三種能力,道德的、智力的和身體的,即兒童的頭、心、手三者和諧且全面發展,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道德教育的任務、智育的目的、體育和勞動教育的功能

完人教育(母子教育、3H教育)

    頭(head):也有稱腦, 智慧—知識思想的學習
    心(heart):精神—道德宗教的學習
    手(hand):身體—體力技能的學習
    普及教育─全體兒童:在林哈特與葛楚特一書中,曾表達對當時教育的看法。

因此倡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且對貧苦兒童之啟蒙也不可忽視

普及教育─全體兒童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