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瑞士人,五歲喪父 ,幼小時候的裴斯塔洛齊並不順遂,九歲才進入小學念書。
裴斯塔洛齊乃一名具備有無比的教育熱忱,散發「教育愛」的氣氛,將能溫暖學童的心房,進而陶冶性靈、變化氣質的教育工作者。在西方教育史上,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極力提倡自然主義的「教育愛」,而實踐「教育愛」的最具代表者就是裴斯塔洛齊。
裴斯塔洛是由母親呵護長大的,因此深深感受到母親溫柔的愛,因而醞釀出一種「母愛」的教育觀念。其教育小說《賢伉儷》(Leonard and Gertrude)中的女主人(葛姝)可以說就是裴氏的慈母,女主人不但以愛心與耐性糾正了小說中男主人(李歐納德)的酗酒及懶散的惡習,還以她的一言一行與循循善誘,使村民個個勤奮、純樸、無欺。
十
八世紀初期,歐陸當時正值拿破崙鐵蹄蹂躪各國之際,瑞士當地充斥著浪跡街頭、孤苦伶仃的孤兒。當時也有一些機構,如教會團體及慈善人士所設置的孤兒收容
所,但是由於主持人缺乏愛心及耐性,經常對這批不幸的兒童拳打腳踢,或採取嚴厲的打罵教育。所以,孤兒收容所非但不能改善兒童的悲慘境遇,反而更製造仇
恨。
裴斯塔洛齊在就讀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ürich)加羅林學院時,與Johann Kasper Lavater結為好友, 對時政有所不滿,參加了一個進步青年學生的團體愛國者組織,研究有關社會、政治與教育問題,並發表文章、抨擊政府,要求民主改革,但遭到當局的拘捕。
裴斯塔洛齊在求學階段,深受盧梭<<社會契約論>>與<<愛彌兒>>的影響。盧梭所提出的”回歸自然”的口號,使當時的啟蒙學者對於簡樸的田野生活與農業活動產生興趣,並蔚為時尚。Pestalozzi後來亦放棄對政治的興趣,轉而尋求”拯救農村,教育救民”的途徑。為了實現自己理想,他降低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到克奇堡的實驗農場學習農業知識與技術。
1768年時,他在比爾(Birr)附近買了六十畝地,舉辦示範農場,力圖改善附近農民的耕作與經營土地的方法技能,以使他們能自給自足。但由於經營不善,示範農場不久即宣告破產。
1769年,他與舒爾特斯(A. Schulthess)結婚,並紐霍夫(新莊)(Neuhof)建立新居,他又開始將其理想付諸實踐。他在紐霍夫(1774)、斯坦茲(Stans)(1798)、布格多夫(Burgdof)(1800-1804)與伊夫頓(Yverdon)(1805-1825)進行教育實驗。
1824年,伊夫頓停辦,Pestalozzi回到青年時代自建的新莊。離開之後的兩年他寫了《Swan Song》與《Life‘s Destiny》。1827年Pestalozzi病逝。墓誌銘上的頌詞 : “紐霍夫貧民的救星、斯坦茲孤兒之父、布格多夫初等學校的創始人、伊夫頓的人類教育家…一切為人,毫不利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