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馬可福音與牧養神學

 

馬可福音與牧養神學之間的關聯,雖不像馬太福音那樣有系統性的教導(如登山寶訓或大使命),但它以敘事的方式深刻地呈現出耶穌作為受苦僕人、權能君王、與門徒同行者的多重身份,這些都深刻影響我們對牧養的理解與實踐。


一、受苦僕人的牧養典範

馬可福音的核心信息之一是:彌賽亞必須受苦,並透過受苦完成救贖。這一主題對牧養神學有極大的意義,特別是在面對困難與試煉中的陪伴與承擔。

1. 耶穌的受苦預告與僕人身份(可8:319:3110:33–34

耶穌三次預言自己的受難,不僅顯出祂順服父上帝的旨意,也為門徒樹立一種「僕人式領導」的榜樣。牧者是「帶領者」,但更是「僕人」。

2. 捨己服事的呼召(可10:42–45

「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這節是馬可福音的神學高峰,也是牧養神學的核心:捨己的愛與服事的生命。牧者不是掌控權力的人,而是甘願服事、陪伴、甚至為羊群受苦的人。


二、門徒訓練與失敗中的牧養

馬可福音特別強調門徒的不成熟與失敗——他們誤解耶穌的身份,爭論誰為大,甚至在耶穌被捕時逃跑。這些細節反映出牧養中最真實的面貌:與軟弱的人同行

1. 門徒的不理解與誤解(可8–10章)

門徒難以理解受苦彌賽亞的身份,反映出牧養過程中的挑戰:人常常期待的是榮耀的君王,而不是受苦的僕人。牧者要幫助信徒調整對基督的期待與認識。

2. 重視栽培而非表現(可3:13–15

耶穌呼召門徒,「要他們常跟自己同在」,這是牧養的根本:陪伴、建立關係、生命影響生命,而非只是功能導向的訓練。


三、權能與憐憫的牧養實踐

馬可福音是「行動的福音」,耶穌經常立即行動(希臘文 εθύς, eutheos,「立刻」出現超過 40 次)。這種迅速的行動中,也呈現出祂對人深切的憐憫與醫治的能力。

1. 醫治與趕鬼(可1:29–34;可5章)

耶穌面對人的身心靈痛苦不是高高在上地說教,而是親自觸摸、醫治、釋放。這提醒牧養者:上帝國的牧養包括全人關懷——靈命、心理、身體、人際。

2. 憐憫人如羊無牧者(可6:34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

這與馬太福音平行經文相呼應,顯示耶穌牧養的核心驅動力仍是憐憫。他不是因為制度、責任、或效果導向而牧養,而是出於對人的心痛與關愛。


四、失敗中的修復與再差遣

1. 彼得的失敗與復興(可14:66–72

馬可福音中彼得三次不認主的記載非常詳細,根據早期教會傳統,這卷福音很可能來自彼得口述,馬可記錄。這反映出牧養的誠實與真實:即使領袖會失敗,上帝仍願意恢復與使用他們。

2. 加利利再聚(可16:7

「你們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他。」

耶穌特別提到「和彼得」,顯示祂對失敗者的接納與重用。這為牧養神學帶來強烈信息:教會是恢復之地,而非論斷之處。


總結:馬可福音的牧養神學圖像

主題

牧養意涵

受苦的僕人

捨己服事的領袖榜樣

門徒的不完全

牧者要有耐心、長期栽培與陪伴

行動中的憐憫

全人關懷與即時回應人的需要

復興與再差遣

教會是失敗者重新被呼召的地方

馬可福音為我們呈現了一位謙卑、受苦、行動迅速又滿有憐憫的好牧人,也挑戰今天的教會和牧者:我們的牧養是否建立在捨己的愛與生命的陪伴之上?

馬太福音與牧養神學

 

馬太福音與牧養神學(Pastoral Theology)之間有著深刻且豐富的連結。馬太福音不僅記錄了耶穌的教導和事工,更呈現了祂對門徒的牧養方式、對百姓的憐憫,以及對上帝國度的異象。這些都可以為今日的教會牧養提供豐富的神學基礎與實踐方向。以下是幾個關鍵面向來探討馬太福音與牧養神學的連結:


一、耶穌的牧者形象

1. 憐憫的牧人(太9:36

「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這節經文揭示了耶穌牧養的動力:憐憫。祂不只是教導真理,更以深切的愛心去關懷人們的靈魂狀況。這提醒牧者,真正的牧養始於對人屬靈困境的理解與同理。

2. 差遣與委任(太10章)

耶穌呼召並差遣十二門徒出去,賦予他們權柄,這是門徒訓練與實踐牧養的開始。耶穌不只是自己作工,也裝備並差遣其他人參與牧養的事奉。


二、上帝國的牧養視角

1. 登山寶訓(太5–7章)

耶穌在山上教導門徒,是牧養的核心典範:祂以上帝的律法為根基,帶領門徒進入一種超越律法的義。這不只是道德教訓,更是塑造天國子民生命的藍圖。

2. 比喻中的牧養智慧

馬太福音中許多比喻(如撒種的比喻、失羊的比喻、麥子與稗子的比喻)反映了耶穌對人心的洞察與牧養的智慧。牧者應學習如何以故事和日常生活的語言與人互動,引導他們進入上帝的國度。


三、門徒訓練與屬靈成長

1. 跟從的呼召(太4:19

「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這是牧養的開始——召喚人進入與主的關係中,再透過生命同行,教導他們如何成為領人歸主的工人。

2. 教導遵守(太28:19–20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大使命是牧養神學的核心:不只是傳福音,更是教導、建立、同行,使人成為成熟的門徒。


四、教會生活與權柄的牧養

1. 教會的設立與關係(太16:18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

耶穌提及「教會」(κκλησία)時,不只指組織,也指一個由信徒組成的屬靈群體。牧者的責任是餵養、守護這群體。

2. 權柄與赦罪(太18:15–20

這段關於教會紀律與饒恕的教導,突顯了牧養中愛與真理的平衡。牧者要學習如何處理衝突與帶來修復。


五、苦難與十架的牧養

1. 背起十字架(太16:24

牧養不是一條容易的路。耶穌教導門徒要捨己、背十字架,這是一種與受苦的主同行的牧養。

2. 客西馬尼的陪伴(太26:36–46

耶穌在極度痛苦中渴望門徒的陪伴,也顯示出牧養中「陪伴」與「守望」的重要性。


總結

馬太福音不僅是宣講上帝國的福音,更是一卷蘊含深刻牧養神學的福音書。它顯明耶穌如何作為「好牧人」來呼召、教導、陪伴並差遣祂的門徒。今日的牧者和屬靈領袖若以馬太福音為根基,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是有生命、有愛、有使命的牧養。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