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克理思頓(John Chrysostom)之講道

 

 

關於克理思頓(John Chrysostom,約翰金口)的講道,可從歷史背景、講道風格、神學觀點與靈修實踐幾個面向理解:


一、歷史與背景

克理思頓生活在第四世紀晚期至第五世紀初,是東方教會最著名的教父之一,特別以其口才出名,被稱為「金口」。“Chrysostom”是後人給他的稱號,意指「金嘴」。

他主要在安提阿與君士坦丁堡從事講道工作。他的講道風格與神學教導深刻影響了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傳統的講道文化。


二、講道的神學基礎與目的

克理思頓對講道的理解深受保羅書信的影響,特別強調:

  1. 講道是傳遞上帝的啟示與真理的媒介:他堅信講道者的責任是忠實於《聖經》的教導,並以之作為屬靈生命與教會建造的根基。
  2. 強調道德與生活實踐:他的講道中充滿倫理教導,針對當代社會問題(如奢侈、貪婪、不公義)提出強烈批判。
  3. 講道即牧養與靈修指導:他視講道為培養信徒靈命與指引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

三、講道風格與技巧

  1. 經文釋義式講道(Expository Preaching
    • 克理思頓擅長逐節解釋經文(如《馬太福音》、《羅馬書》、《創世記》等),並結合實際生活應用。
    • 他認為解經不能只是理性分析,必須能引導人悔改與敬虔生活。
  2. 修辭技巧高超
    • 他採用古典修辭結構(如五步驟講章:導引、敘述、證明、反駁、結論)。
    • 訴諸情感與良知,使用比喻、反諷與譬喻吸引聽眾。
  3. 批判社會與教會問題
    • 勇敢挑戰貴族與腐敗神職,譴責貪婪與社會不義,因此曾被放逐。

四、講道與靈修的關係

克理思頓講道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靈修實踐:

  • 他呼籲聽道者「不只是聽道,乃是行道」;
  • 將講道視為聖靈運行的管道;
  • 重視心靈與生活的轉化,而非形式主義。

五、今日教會的啟發

克理思頓的講道對今日講道者的提醒如下:

  • 講道不只是講「對」的道理,而是要活出「道」的真實
  • 經文釋義與生活應用必須並重
  • 面對社會公義議題時,講道者要有先知的勇氣與牧者的愛心

 

艾歐娜講道

 

 

根據艾歐娜社群(Iona Community)在當代英國教會與靈修運動中的重要性,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與講道特色的綜合理解如下:


一、艾歐娜社群(Iona Community)簡介

艾歐娜社群由**喬治・麥克勞德(George MacLeod**1938年創立,起初作為一個尋求在信仰與社會實踐之間建立橋樑的社群。其基地在蘇格蘭的艾歐娜島(Iona),此地是古代凱爾特基督教的中心之一,曾是聖哥倫巴(St. Columba)在西元六世紀的傳教據點。


二、艾歐娜講道的特色與神學取向

  1. 結合靈修與社會關懷的講道
    • 講道內容強調「祈禱與行動合一」,強烈聚焦於貧窮、和平、公義與地球照護等議題。
    • 社群成員常以先知性的語言針對社會不義發聲,講道中經常融入對政治、經濟、環境議題的省思。
  2. 靈修詩意與凱爾特傳統
    • 講道風格常融合詩意、圖像與冥想元素,延續凱爾特基督教的直覺性與自然神學。
    • 使用大量象徵與圖像語言,常以詩歌、禱文、故事與默觀為引導。
  3. 共同創作與群體式講道
    • 講道不僅由個人主講,也可能由小組預備,反映出社群式的參與與集體反思。
    • 在艾歐娜出版的崇拜資料中(如 "A Wee Worship Book"),講章與禱文常非傳統形式,而是融合讀經、詩歌與靜默的崇拜設計。
  4. 講道在崇拜中的角色
    • 講道非單向資訊傳遞,而是崇拜中對話的一部分。講道常與詩歌、藝術、靜默與群體回應交織,形成整全式崇拜。

三、與其他講道傳統之對比

  • 相對於改革宗或浸信會的「解經式講道」,艾歐娜更傾向於詩意、形象化與行動導向的講道。
  • 不重教義系統的邏輯鋪陳,而是強調感受、靈修經驗與日常實踐的呼召。

四、實際應用

艾歐娜社群的講道適合在以下情境中應用:

  • 社會關懷主日(如世界公義、環境主日)
  • 晨禱或默觀崇拜
  • 崇拜設計工作坊、青年營會中以「參與式講道」形式進行
  • 鼓勵信徒思考信仰與公共生活的關係

修道院之講道

 

 

修道院之講道(Monastic Preaching)是一個融合默觀、教導與靈修傳統的重要屬靈實踐,其歷史可追溯至第四世紀沙漠教父的時代,發展至中世紀成為西方教會靈命與神學傳統的重要支柱。以下是修道院講道的核心特徵與神學觀:


一、講道的目的:靈性陶冶與內在轉化

與一般堂會式的「講道-回應」模式不同,修道院講道主要針對修士與神職團體,目的是深化信仰、促進悔改、培養默觀生活。這種講道是一種「心靈導引」(spiritual direction),強調內在生命的更新與與上帝親密同行的實踐。


二、講道者的身份:靜默中的導師(Monastic Preacher

修道院的講道者往往同時是靈修導師與神學家,他們透過多年靜默、苦修、研經的生活,累積出對聖經與靈魂的深層洞察力。他們的講道不是為了娛樂群眾,而是為了「在靈裡餵養渴慕者」,將《聖經》文字轉化為靈糧。

  • 例如,本篤會、熙篤會、熙永會等修會傳統中,講道者通常須通過嚴格的神學與靈修訓練。

三、講道的形式:以經解經、誦經式講道(Homiletic Lectio Divina

修道院講道深受「靈讀法」(Lectio Divina)影響,經常在讀經、默想、禱告、沉思四個階段中展開。這種講道強調《聖經》話語的「當下性」,引導聽者與上帝的話語面對面,讓經文在靈魂深處發聲。

  • 例如,熙篤會神父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對《雅歌》的講道,共達86篇,是極富靈修深度的詮釋傳統經典。

四、講道內容的特色:寓意解釋與靈性詮釋

修道院講道的另一特色是「寓意式詮釋」(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他們不只解釋歷史背景或字義,而是尋求聖經在靈性層面的意涵。例如:

  • 歷史層面Literal)解釋是第一步;
  • 寓意層面Allegorical)找出基督的奧秘;
  • 道德層面Tropological)教導信徒如何活出聖潔;
  • 末世層面Anagogical)引導靈魂盼望來世。

這四重詮釋法,是中世紀修道院講道的基本架構。


五、修道院與教會講道的區別

項目

修道院講道

堂會講道(教區或牧區)

對象

修士、內部神職

信徒大眾

重點

靈性成長、默觀訓練

教義教導、信仰生活

詮釋方式

靈修式、象徵性、神秘性

解經式、主題式

形式

低調沉靜、與誦經結合

公開演說、有組織結構

範本

伯爾納、巴西略、大馬色的約翰

奧古斯丁、加爾文、路德


六、神學核心:化講道為靜默中的「道成肉身」

修道院講道不是論述或演說,而是一種「化成肉身」的神學行動。講道人首先讓上帝的話進入自己心中,再讓它從內在湧流而出。他們不是說話者,而是上帝話語的「容器與導管」。

正如熙篤會精神所說:「非要用話語使人歸信,而是用生命見證吸引他人歸回上主。」


七、現代回應與啟示

今日講壇事奉者若能從修道院講道中學習——例如誦經式的深入、寓意詮釋的恢復、以及重視靈魂轉化的焦點——將能突破現代講道的資訊化與淺層化困境,恢復聖言的神秘力量與生命更新的能量。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