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離婚(Divorce)


大多數近代社會都容許以離婚來終止婚姻關係;就是禁止離婚的國家,也會容許分居來使婚姻中斷。這種情形是在現代的社會才有,例如在十九世紀初英國人要申請離婚,必須獲得國會批准才生效,離婚自然就不普遍了。

禁 止離婚的力量,大多數來自宗教;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禁止的理由。回教認為婚姻是男人和女人的合約,可單由男方來宣告無效。《可蘭經》說,人的婚姻生活不快 樂,就可以把妻子休了。但在很多天主教國家,離婚是非常困難的事;他們認為婚姻是上帝所配合的,因此其關係是終生的,不可分離。舉例說,意大利1970年通過離婚法,但教會拒絕承認這種民事的離婚程序,於是一些想離婚的夫妻,只好利用分居來中斷關係。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容許離婚,但像天主教會一樣,他們也拒絕接受信徒從民事法律獲准離婚;想離婚的夫婦必須先向教會申請,而不是向法庭申請。絕大部分復原教(Protestantism)教會都容許離婚,可是是不鼓勵的。

1. 教會歷史的看法

早期教父論離婚的文章不多,若有討論的,他們的立場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三項︰

1)離婚並不符合基督教的思想;

2)情況若實在壞得非離婚不可,教會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接納;

3)離婚者不可以再婚。

這些立場是從一個基本的信念而來︰婚姻是上帝所配合的,因此婚姻關係是不容許人中止。

奧古斯丁(Augustine)把這基本信念提高到另一層次︰婚姻(不僅是婚禮)是教會的聖禮(Sacrament)之一。在中世紀,他們一方面仍然持守婚姻是不容破壞的信念;但另一面又承認,在某些情況下婚姻已名存實亡,叫人不能忍受下去,不過那時,多數的人只好強忍或自動分居,申請離婚是少有的。

改教家嘗試從聖經找證據,一方面他們拒絕奧古斯丁以婚姻為聖禮的看法,認為這沒有聖經支持;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新約某些地方是容許人離婚的;換句話說,婚姻關係不是絕對不可破的。

英國的克藍麥(Cranmer)曾建議修改教會律例(Canon Law),認為在下列情況下,教會應容許人離異︰通姦、惡意的遺棄、長時間不在又沒有消息、蓄意謀害對方及殘暴。英國教會對離婚問題,一直有贊成和反對兩派意見。不過,最後還是接納離婚的申請。除了上述基於道德問題而批准離異外,男女雙方若分居兩年又同意分離,即構成離婚的條件。

華人教會對離婚的看法,一方面是容忍的,另一方面卻大力教導不可離婚,因為婚姻是上帝所設立的。部分大宗派(包括天主教)仍然持守西方母會的立場,但較為獨立的地方教會,對此問題沒有一致的看法或堅持,他們不贊成離婚,也不為離婚人士舉行再婚的儀式。甚至也有一些教會拒絕離婚人士參加聖餐。贊成及反對離婚者都認為,自己的立場有聖經和神學的根據。
 
2. 聖經與神學的根據

舊約被虜前期,以色列人的婚姻觀頗受鄰近米所波大米文化的影響,一方面看婚姻上帝所設立的,另一方面看婚姻是出於父母的安排、是一生之久的、妻子要對丈夫忠貞、犯姦淫的會被處死,而離婚是少見的。

現 代猶太人仍然堅持婚姻是一生之久。以色列國之外的拉比法庭則相信,社會的民事法是要遵守的;若有以色列人要求拉比法庭批准他們離異,就必須先得到民事法庭 的批准,他們才會批准。不管時代怎樣接納離婚,以色列人仍然認為離婚是人間悲劇,一個不義的離婚就算為民事法批准,仍然是違背上帝的旨意。不過在有些情況 下,離婚的申請也獲批准,就如叛教、性無能、拒絕同居,或對方患上不可治癒的精神病。猶太人反對離婚,其實是本於舊約聖經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離婚經文, 是申命記二十四1-4。它為男女雙方合法的性關係,定出範圍和準則︰範圍即是只限於夫妻二人之內,逾此範圍即屬姦淫;準則即是二人在婚姻關係上是聯成一體。

申二十四2-4論到被 休之婦人,她可以再嫁。再嫁後又離異,前夫不能再娶她,不然就算是犯姦淫。猶太律法還算是保護被休的婦人︰首先,丈夫要給她休書,證明她自由之身;第二, 前夫要供養所休的妻子,直到她再嫁人;第三,前夫不能再娶再嫁後又被休的前妻,此舉可能是防止男人無良心,把妻子當作貨物。根據新約的解釋,摩西是因人心 剛硬,才定離婚之例(太十九8)。猶太人最早的休妻公式語,可在何西阿書二2讀到︰「她不是我的妻子,我也不是她的丈夫。」

除了姦淫外,以色列人也可用宗教理由申請離異(拉十344;另參申七3;再比較林前七12-1315)。無後卻是離婚或納妾的常見理由(瑪二15)。以色列人把妻子休了,她若未再嫁人,男人仍可與她重建夫妻名分(賽五十四6);假如他以姦淫為理由休妻,後來證實是誣告,他就要再娶她(申二十二19)。男人若引誘少女,後來因此成婚,就一生不能休她(申二十二29)。男人若娶奴婢為妻,後來想與另一人家結婚,不能把原為奴的前妻離棄。值得注意的是,希伯來文「離婚」一詞(brytwt),意思是砍樹或砍頭,表示離婚其實是一種「截肢術」,無論誰對誰錯,離婚都會造成雙方的傷害。為此,舊約社會只是容忍離婚,卻從不鼓勵。婚姻既不能挽救,他們就立法保護被休的婦人,免受進一步的傷害。瑪拉基先知說明此點︰「休妻的事,和以強暴待妻的人,都是我所恨惡的,所以當謹守你們的心,不可行詭詐,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16)

新約的離婚觀融合了舊約的傳統,和羅馬的民事法。整個問題發生在申二十四1-4應該怎樣解釋、應用︰什麼是容許離婚的條件,而整個宗教法與民事法又要怎樣配合。羅馬人在法律平等的原則下,容許男人與女人以均等地位和權利,提出離婚的要求。昔日對妻子具有「無上夫權」的婚姻,在耶穌時代已名存實亡;在那時候男女都向對方要求離婚;他們只要預備一紙法律的休書,申明離異的理由,待法庭批准,便可離去。法利賽人曾試探耶穌,相信是按羅馬的法律來問耶穌︰「人無論什麼緣故都可以休妻嗎?」(太十九3)原來屬於煞買學派(Shammai)法利賽人,對申命記離婚法(申二十四1-4)非常嚴格,他們認為只有姦淫,才是離婚惟一的合法理由;希列學派(Hillel)比較自由開放,認為申二十四1說,丈夫若「不喜悅她」,就足以構成離婚的理由;「不喜悅她」的情形,從移情別戀,到她「煮的菜不可口」,都可以構成休妻的理由。這兩派在後來猶太社會中都有支持者。不過,不管社會如何開放,猶太人對離婚一事還是極嚴格的。

昔日猶太人看通姦(姦淫)是一件嚴重的罪行,應處以死刑。但此法雖在猶太律中存在,但在羅馬的大法律之下,少有執行;耶穌時代的猶太法庭相信更沒有這樣做,才引起法利賽人用淫婦來問難耶穌一幕(約八1-9)。但怎樣處置通姦的人呢?他們就是以離婚作為一種懲罰。故此他們極可能對犯通姦罪的人執行強迫的離婚。有了這些背景,我們就要看耶穌怎樣回答法利賽人有關離婚的問題(太十九3-12;可十2-12)

第一,耶穌是以上帝在創造時顯出的心意(婚姻是所所設立的),來闡釋婚姻的原意(太十九4;可十6)。這是人最容易忘記的,結果就把婚姻簡化為一種禮儀、責任、律例、規條。

耶穌指出婚姻是一種人間最親密的關係,祂透過馬太福音十九5(引用創二24)把婚姻的意義歸納為︰

1.「離開父母」──這是婚姻的社會意義,是公開的宣告;

2.連合──表明一種本於愛與忠誠而建立的親密關係;

3.「成為一體」──不僅是外在的形式成立家庭,也是藉著性行為來深化的關係。

第二,婚姻關係有更高層次的神學基礎︰結婚的男與女都是上帝造的,耶穌引用創世記一27,也是猶太人熟悉的;意思是,男與女不僅是上帝造的,且是按著祂的形像而造的。換句話說,婚姻是反映出上帝創造的模式,和上帝與人立約的模式;這種模式與關係是可預見、可維持和可倚靠的,故此它就是永恆的和不應破壞的了。

第 三,離婚與再婚的問題又怎樣解決呢?耶穌是歸在「姦淫」的項目下處理。耶穌明顯地不像希列派的人輕視婚約,因此耶穌才用亞當與夏娃的例子,說明婚姻的原意 是各為對方預備的,除了對方以外,不可能有第三者!他們的關係是一生之久。因此,耶穌一開始就指出,離婚是錯的。請注意,耶穌沒有說不可以離婚,若然,那就是律法;祂只是說離婚是錯的,這是原則。

第四,耶穌知道他們心中是懷著摩西之離婚法(申二十四1)問起的。摩西說人若「不喜悅她」,或發現妻子有「不合理的事」,就可以離婚了。耶穌若推翻摩西之律,猶太人一定會說耶穌僭越;這是耶穌真正要面對的難題。祂應付之法是重釋摩西之離婚法,指出摩西並沒有命令人去離婚,只是容許人在不能容忍的情況下離婚。換句話說,摩西之離婚法只是在罪惡世界下的一種權宜之法,一種不得已的出路,因此,這離婚法並沒有推翻創二2324更高的婚姻原則︰二人要成為一體;「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太十九7;可十9)

我們若比較太十九9;可十1112;路十六18三處經文︰馬可和路加明顯地是直接地禁止離婚的,沒有加上任何解釋;馬太則加上一句「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意思是在一特別情況下,即雙方犯姦淫,離婚是許可的。

簡 單的說,耶穌的意思確是指婚姻是一個聖約,人不可分開;離婚是破壞聖約的關係,是罪,也是破壞盟約的淫行,就如當日在何西阿時代的猶太人拜偶像背棄了和上 帝所立的約。但在一個罪惡的世界,加上人的軟弱,有時我們要面對許多實況,這時教會也不得不接受社會中有容許離婚的法律。但在婚姻為聖約的原則下,教會必 須肯定離婚不是必須的,包括對方犯了不忠的淫亂(何西阿之妻即為一例),它也可以透過饒恕、引導,而達致復和之道。這可把聖經兩個原則揉合應用的方法,也是新約其他地方採用的方法。就如保羅在羅馬書七1及哥林多前書七10,他說婚姻是一生之久的,直到死才能把兩人分開來。但他同樣正視現實生活有離婚的可能(林前七11),甚至有人為了不能忍受配偶信耶穌而求離開的(林前七15,但這必須由不信主的人先提出來,即使這樣,保羅要求信徒積極地帶領不信主的配偶信主)

3. 現代的離婚問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地的離婚率急遽上升。今天倫理要面對的是我們該怎樣看這些數字,什麼因素促使離婚率上升,和離婚率與什麼因素有密切的關係等問題。

第一,離婚率與國家情況有較直接的關係。歷史研究指出,當國家陷於經濟困難的時候,離婚率會低於當國家處於經濟高成長的時候。再者,太平盛世的時候,離婚率又低於戰爭的時候。從已有的數字顯出,美國在第二次大戰期間的離婚率,差不多雙倍於大戰發生之前的那一年。

第二,離婚率與社會條件有密切的關係,其中包括種族(混婚)、宗教、階級,和經濟背景等因素。例如,美國最近一個研究顯出,黑種男人與白種女人結婚,比之白種男人與黑種女人結婚,前者更能維持婚姻穩定,離婚率也較低。

第三,離婚率與家庭生活的週期有較直接的關係。意思是,婚姻若能維持開始幾年的,它較有機會繼續維持下去;只能維持一、二年便離婚的,再婚後不久又以離婚收場的也較為普遍。還有,我們常說兒女是穩定婚姻的要素,研究顯出它的實際效能,遠比常人以為的低。

. 教會的行動

1. 強調婚姻的聖約意義

今天基督徒的離婚率和分居的情況,與教外人士同樣是有增加,只不過基督徒比教外人士低吧了。 華人教會沒有獨立的調查數字可供引用,但明顯的,離婚個案的發生是越來越多,牧者需要學習處理離婚個案的輔導技術也越來越大。這種趨勢反映出,基督教看婚 姻為聖約的倫理觀被大大的衝擊,教會在這方面的教導實應急起直追。我們不僅要告訴會友不要做什麼,也要結合具代表性的倫理學和社會學研究,以聖經為基礎, 向會友指出婚姻之道,特別指出婚姻不僅是滿足羅曼蒂克的幻想,也具有聖約的責任。要履行婚姻責任,我們就必須正視現代社會威脅婚姻和家庭的種種危機。從近 代對離婚人士所做的研究指出,80年代離婚人士引發的強烈情緒爆發,針對的幾乎只是離異的對象,不是婚姻這個制度;而離婚者感受到的傷害和憤怒,是來自對方的不忠,遠多於來自制度的遺害。簡言之,守約與忠貞仍然是人冀求的,這些品格既具有社會和倫理的特性,也具有豐富的神學含義,因此是教會責無旁貸的努力目標。

2. 教會組成愛的團契

教 會必須發展成為一個愛的團契,為信徒提供一塊關顧、支援與醫治的綠洲。在一個年輕家庭漸多的教會,教會應多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活動。這種以家庭為單位來發 展的關係,有兩種作用︰積極方面,它能讓成員從實際經驗體會美滿家庭的重要,可以幫助成員以解決困難的正面角度,來處理他們自己的問題,不會動輒就以離婚 來解決問題。消極方面,對婚姻已亮起紅燈的男女,教會若是一個親密的團契,人就比較容易找到支持,容易努力謀求諒解、饒恕、醫治和恢復的途徑。

3. 提供適切的輔導

破裂家庭的上升,顯出教牧在輔導工作上應該加重。一個真實關心會友的牧者,很多時候能防範未然,適時給予提醒、幫助、鼓勵,甚至是督責,不致每個個案都是會友來找他,告訴他問題已過了能補救的地步。

4. 使教會成為離婚者可更新的地方

當 婚姻已經破裂,教會的責任有兩方面。首先是接納,不是拒絕和定罪。教會群體應該表現出基督身體的特性︰對罪人的接納,讓他有悔改和重建的希望。當然,教會 必須保持她是一個聖潔的地方,願意回來的人必須是真正悔改、不再犯姦淫的人。再者,牧師應該盡力幫助離婚男女重回教會團契的生活。研究顯出,離婚人士比未 結過婚的人更感孤獨,更需要支持的群體,而男比女更不能面對由離婚帶來的混亂和傷害,因為女性容易建立她們的支持系統(從朋友、同事、親戚),男性很多時候只是單獨承受。教會若是一個寬容、溫暖的小團體,受離婚傷害的男女就更容易重建自我,經歷上帝更新的恩典。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