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認知發展論之重要概念

認知發展論(congnitive-development theory),是皮亞傑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部份,也是其之所以對於教育產生啟發最重要的理論。因此首先便對此一理論重要概念加以介紹。

一、「知識」是怎麼來的

人類是怎麼 認識自己以及外在世界的?這個問題一直是千百年來哲學家、心理學家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對於皮亞傑來說, 他認為「認識」並不是一種既存的狀態,而是一種「發生」的過程,它並不存在於進行認識的主體,也不存於被認識的客體之中,而是發生於主體對於客體進行認識 時,所構成的交互關係當中,而「知識」便是這個過程所產生的結果。

二、「智力」是一種適應的結果

皮亞傑的理 論,乃是出自於他對於兒童智力研究的成果,他的「認知發展論」事實上談的就是人類智力的發展。而皮亞傑對 於智力的看法,有別於以往的心理學者。以往的心理學者認為智力乃是一種心理結構的一部份,具有固定的成分或是結構,因此要想對了解人類的智力,便要由分析 研究智力的組成入手。然而皮亞傑卻從生物發生學的觀點,認為智力是一種生物適應環境的結果,他曾說:

事實上,生命是逐漸複雜起來的適應形式的一種不斷的創造,是這些適應形式與環境之間的一種逐漸平衡。如果說智力是生物適應環境的一種特殊情形,就是假定了它本質上是一個有機體(organisation),它的功能是使世界結構化,正像生物體使其環境結構化一樣。

也就是說雖 然皮亞傑也認為「智力」具有結構,然而他並不認為「智力」的 結構是以一種靜態的固定形式存在於生命之中,而是一種生命為了因應變化的環境,而發展出來的一種適應形式,它是種有機的、動態的、具有發展性的結構。因 此,皮亞傑認為在個人的生命當中,智力是會隨著個體與環境的互動而有著發展性的變化。不僅如此,甚至對於全人類的歷史來說,從遠古到現代,人類的智力也是 處於不斷地發展狀態當中。

三、「認知結構」與「基模」

既然人類的智力乃是一種具有發展性的結構,而在實際上該如何更為具體地來闡述這種變化的歷程呢?皮亞傑以「認知結構」與「基模」兩個概念來進行解釋。

按照皮亞傑的說法,個體出生不久,即開始主動運用他與生俱來的一些基本行為模式對於環境中的事物做出反應,可以視之為個體用以了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而當個體每每遇到某事物,便用某種對應的認知結構予以核對、處理時,則此種認知結構稱之為「基模」(或「圖式」) (schema)。皮亞傑將基模視為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因而將認知發展或智力發展,均解釋為個體的基模隨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改變—-也就是說,皮亞傑所謂的「認知發展」不僅是量變,更包括了質變

四、「組織」與「適應」

前面所提的是人類認知或智力「變化」的的部份,然而在皮亞傑的看法中,智力也有其「不變」之處。皮亞傑曾說:

在兒童與成人之間,我們應當看到某些智力結構是不斷地形成和變化著的,儘管思維某些主要功能是穩定少變的。

在這裡所謂「穩定少變」的因素,便是指「組織」(organization)與「適應」(adaptation)這兩種個體皆有的功能。

「組織」是指個體在處理其周圍事務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智的各種功能,從而達到目的的一種身心活動歷程(張春興,1997)。無論是在發展的任何階段,這種功能都會在個體的認知活動中展現出來。如果套上前述的基模概念來說,個體的認知活動,可以理解成一種統合運用其認知基模的結果,而這種統合運用基模的功能,是所有人類個體在任何發展時段中都會具備的。

前面提過, 皮亞傑認為智力是一種生命適應的形式,而皮亞傑所謂的「適應」是指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也就是說雖然智力的內容、結構會 因為個體的發展而有了質量上的改變,但是個體與環境接觸後,因為環境限制而主動產生改變的機制本身卻是不變的。

五、「同化」與「順應」的平衡

在前述的 「適應」概念中我們提到,皮亞傑認為「適應」就是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事 實上這樣的歷程包含了兩種彼此互補的心理歷程:一是個體將自身的認知結構摻合到環境的因素當中,並且將這些環境的因素轉化成自身的一部份,就好比我們透過 一面玻璃窗(認知結構)看窗外的景色(環境因素),並且將這些景色想像成窗面上的圖畫,這樣的歷程,皮亞傑稱之為:「同化」(assimilation)。 另一種是環境本身發生變化,個體必須改變自身的結構以適應這種變化,就好比窗外出現了一部奔馳而過的跑車(變化的環境),為了要看清楚這輛跑車,我們必須 打開窗戶並將頭探出窗外(個體改變自身結構),才能看清楚跑車的廠牌、車型,這樣的歷程,皮亞傑稱之為:「順應」(accommodation)。換句話 說,所謂的「同化」就是指自己的不變應付改變了的環境(以不變應萬變),而「順應」則是個體以改變自己應付改變的環境(以變應萬變)。

而「適應」便是在「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心理歷程的波動中,求得平衡(equilibration)的結果。皮亞傑對於「適應」、「同化」與「順應」的關係作了如此闡述:

如果我們把外部環境引起機體變化的這種結果稱為「順應」的話……,我們可以說適應是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平衡。

而智力的發展,即可視為個體心理狀態上,一次次地失衡之後又達到平衡狀態的連續結果。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