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解經講道者是在傳達某種概念


       
解經講道者是在傳達某種概念。有一些保守的講員,被他們自己的默示教義和對語言運用的缺乏瞭解所誤導。正統神學家堅持,聖靈保守原始抄本的每句話。他們辯正說:文字是概念形成所用的材料,所以,除非話語本身是默示的,否則概念不可能保證其無誤。

   不 錯,在福音的臺上需要有聖經權威作柱子,但有時它卻成為解經講道的攔阻。雖然講員會考究經文中的單字,而且有時在講道中也處理某些單字,但單字和片語永遠 不可被當作最終的目的。單字本身是呆板的東西,它必須與其他東西結合後才能表現其意義。因此,在我們處理聖經時,首要關心的不是個別單字的意思,而是聖經 作者藉著所採用的單字群所要表達的涵意。換句話說,我們無法只藉分析個別的單字去明白一段經文的概念。逐字的文法分析,可以像閱讀字典一樣沒有意義和枯燥 無味。如果解經講道者想要明白聖經以及傳達其中的資訊,他必須從概念的層面上著手。

         Francis A.
Schaeffer在他的True Spirituality一書中,主張『對人而言,最大的戰爭發生在思想的領域裡』的論點:

       
概念是思想世界積蓄的貨品,而人是由概念來觸及所有的外在事物;圖畫、音樂、建築物、人們實際的愛與恨,以及同樣愛上帝或背叛上帝的結果,都屬於外在的世界。一個人要把永恆花費在哪裡,是根據他所閱讀或所聽見的概念、命題式的真理和福音的事實......他是否根據福音的內客相信上帝,或聲稱上帝是說謊者。......我們所傳講的福音就是一種概念,是帶給人亮光的概念,正是上帝在聖經中所啟示給我們的。我們不是從裡面接受一個沒有內容的經歷,而是因內容豐富的概念在裡面運行而產生外在的改變。

    所 以,當我們論及教義時,它們必須是概念而不只是片語。我們不可以使用教義好像它們是拼圖上的機械式方塊。真正的教義,是上帝在聖經中所啟示的概念,這概念 能照它原來的樣子適當地調合於外在的世界。並且,正如上帝造了它,對於上帝所造的人,照他的本像,概念就能藉著人的身體輸入他的思想世界裡,並在那裡回 饋、運作。對人而言,戰爭的中心就是思想的世界。

解經講道的需要


      
在講臺上的人常面對傳達經文以外資訊的強大試驗--某種政治制度(右派或左派)、 某種經濟系統的理論、某種新的宗教哲學、老舊的宗教術語、某個心理學新潮流。在每主日早上,詩歌完畢後,請員可以用有色玻璃的聲音宣傳任何東西。但是,當 講員不講聖經時,他事實上已經放棄了他的權柄;他不再用上帝的話來面對他的聽眾,而是人的話。因此,大部分現代講道所發出的,不過是張口打哈欠而已,上帝 並不在其間。

       
上帝藉聖經說話,在今日,聖經是上帝用來向人說話的主要傳播工具。因此,解經講道並不等於『有關耶穌並他古老愛的故事』,好像在重述有關上帝仍健在於世上的那段好時光的歷史。講道也不只是有關上帝的觀念的重整--正統卻與生命無關。反之,上帝藉著經文的講解面對人,要帶給他們救恩(提後三15),並叫基督徒的品行能臻於完全(提後三16-17)。當上帝藉著講道面對一個人並尋找他的靈魂時,某些奇妙的事常常會發生。

       
最能帶著神聖權柄有能力的講道,就是解經講道。但不要以為每個人都同意這句話。對於那些在解經講道中苦坐許多鐘頭的人,並不同意這話。但他們所面對的是只貼上解經標籤的講道--卻乾燥得像沒有加上牛奶的玉米幹片。很多講員都戴上『解經講道』的帽子,但他們一講道就露出馬腳。既然他們很少講解經式的講章,就只好反對囉。

       
我 們得承認,解經講道在很多號稱解經講道之友的牧師手中,已經受到嚴重的破壞。然而,並非所有的解經請道都必須用『解經』或『講道』來衡量。很可惜,我們並 沒有一個解經講道的標準可資用來和其他種類的資訊作比較,好像商檢局那樣。任何人都可為自己的講道貼上『解經講道』的標籤,也不會有檢察官出來糾正他。雖 然受到冒牌貨的破壞,但真正的解經講道在其背後仍有永生上帝的能力。

專題式的講道


    專題式的講道是以一個中心思想為主,並加以闡述、論證的講道法。它的結構和綱要是根據題目的字義或涵義,加以發揮分析而獲得。專題式講章的內容,有的是依循所訂的題目加以分析,而後選擇經文來佐證、配合之。有的是根據所得的經文,編訂為題,再按邏輯推理而發揮、闡述之。

1.專題式講道的優點:

a.配合環境的實際需要,如節期或特別事工(如建堂、週年慶等)。

b.範圍寬廣,不受經文之限制,容易發揮講道者的思想和見解。

c.講章內容統一,源於一個中心思想。

2.專題式講道的缺點:

    一般而言,專題式講道是較容易的一種,但亦有其危險性。當講道者找到主題,再以一些經句來支持後,就可言所欲言。其危險之處是講員不需徹底分析,或研究經文 的上下文脈及其真實的涵義,亦不必考慮其歷史背景與處境,以及文字、文辭等文學上的結構。甚至有些講章是以題目式開始,然後串連一些經節來支持其觀點,但所引用之經節與經文的文脈可能毫無關連。

    例如專題式講道的題目為:上帝的愛、公義、聖潔、審判、福音、重生、救贖、信心、愛心、盼望等。

專題式的講章


    這是講道者從閱讀聖經或其他神學著作及生活中的感受,而獲得的一個專題。若以這種方式來傳講信仰的一個真理時,並不一定要解釋、分析任何一段經文,而是間中引用適合的經文用來支持這這個主題思想而編寫講詞。聖經中或是神學裡有許多專題可成為專題式的講章。

1. 專題式講道舉例
(1) 題目: 這時代所急切需要的福音。
引論: 1. 太空時代人內心的「太空」。(由名詞至形容詞。)
      2. 這時代的需要非物質之改善,而是福音之大能。
本論: 1. 唯有基督的福音能滿足我們空虛的心靈。
      2. 唯有基督的福音能啟迪我們人生的真諦。
      3. 唯有基督的福音能提高我們人生的價值。
結論: 福音的大能足以改變一切(羅一:16)
(2) 題目: 死後必有審判
引論: 人人必有一死,死後必有審判,決不會一死百了,因此我們該儆醒。
本論: 1. 最後的審判是不能避免的。
      2. 最後的審判是不能賄賂的。
      3. 最後的審判是不能上訴的。
結論: 人生短促,人人當預備迎見上帝。
(3) 題目: 你們是世上的鹽。
引論: 以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談到其精神價值。
本論: 1. 信徒要能維持鹽的特性。
      2. 信徒要能實踐鹽的功能。
      3. 信徒要能傚法鹽的精神。
結論: 以聖法蘭西施的禱文為結束。

2. 專題式講道的優點
(1) 能配合環境、節期的需要,例如母親節談孝道。
(2) 內容的範圍寬廣,充分發揮了講道者的思想。
(3) 是講道者可自我訓練的方法,因其內容的進展需合乎道理、邏輯、說服力。
(4) 內容較易生動、有趣,易被聽眾喜愛、接納。

3. 對專題式講道的警告
(1) 用這種方式宣講要多讀書、多檢討、多尋找材料,否則必會顯得內容貧乏無力、雜亂無章。
(2) 題目要配合時間(題目太大講不完)、對象。

概念的形成


      
以『詳細的準確度』為概念下定義,意思是我們必須知道概念是怎樣形成的。當一個概念被分解到它的基本結構,它便只有兩們基本要素:一個主體和一個補語,兩者都是一個完整的概念所必需的。當我們談論有關概念的主體時,我們的意思是對『我正在說的是什麼?』

    追問題做完整而確定的答案。在這裡所用的『主體』是個專有名詞。舉例來說,在講道學中所用的主體,與文法上的主詞完全不同。(兩者在英文字中都用subject)一個文法的主詞通常是一個單字或單詞,但一篇講章概念的主體卻永遠不會是一個單字,因為它必須準確而完整地回答『我正在說的是什麼?』。雖然門徒訓練、作見證、敬拜、悲傷或愛這些用詞或許可能勉強作為主體,但是它們畢竟都太含糊而不能使用。

         
一 個主體不可以單獨存立。靠它自己是不完全的,因此它需要補語。補語藉著回答『我如何描述自己所要說的?』這個問題,使主體得以完整。一個沒有補語的主體, 如同沒有限制的片話一樣搖擺不定,而沒有主體的補語又像沒有接在車上的零件一樣。因此,只有當補語和特定的主體接連在一起時,概念才能浮現出來。

        
一個主體的例子是:『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比較準確的主體是:『什麼是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但這片語需要完整才能有意義。由片語本身我們不知道品格的考驗是什麼,但我們可以加上各種不同的補語在主體上,使它成為一個概念。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就是要怎樣作才能使他停止。

        
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就是當她確定沒有人會發覺時,她會怎麼樣?

         
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就像一棵橡樹的考驗——到底它的根部有多強壯?

       
每一個新的補語都告訴我們關乎主體的事情,並且每一個新的補語也都形成不同的概念。每一個概念都可以加以解釋、證明或應用。

        
當講道學的學生讀講章或預備自己的講章時,他必須尋找概念。Davis強調說,初學者必須特別注意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他 必須阻止自己在細節中迷失,並研究講章的基本架構。目前,他可以先忘記有關『句子、所用的論點、引用句和引起興趣的故事』等部分。他必須遠遠站在講章的外 面,遠到他可以看見整體的形式為止。他也須固執地問說:『這個人所講的,到底是什麼?』以及『他的題目為何?』『他所提到的是那些基本的東西?』這意味著 他必須學習分辨概念的有機架構,以及概念的發展兩方面。就像研究解剖學的初學者一樣,他要先從骨骼開始。

       
解 經講道者,不是在開始建造講章時才去尋找講章的主體和補語。事實上,正當他研讀聖經時,他便要尋找他的主體和補語。既然經文中的每一段、每一節或每一小節 都含有概念,那麼解經者必須直到他能把它的主體和補語清楚陳述出來時,才能瞭解經文。在瞭解聖經作者原意的掙扎中,雖然其他問題也會浮現出來,但這兩個--作者在說些什麼?以及他提到什麼有關他自己所說的東西?--是最基本的。

概念的定義


       
『一個概念』是什麼意思?為了得到較完整的答案,我們必須探討哲學、語言學以及文法等更廣泛的範圍。韋氏字典的定義,包括從『某種超越的實體,亦即不完整之現存事物的真實模式』到『存在於意識中之實際或潛在的一種實體(可以是一個思想、一種概念、情感或想像)』。

       
概念的英文字idea,本身是從希臘文的eido這個字轉過來的。Eido的意思就是『看見』,因此也有『知道』的意思。一個概念有時促使我們看見以往不明了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當一個解釋提供了新的看法時,我們常會叫出來說:『啊,我看到你的意思啦!』

    另外,概念也有另一個同義字--concept,這字來自其英文動詞to conceive(構思、懷孕)。正如母腹中精蟲與卵子接合產生新生命一樣,一個概念始於思想中,在開始時,分離的東西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體,而該統一體在先前是不存在的或是未曾被發現。

       
抽 象及綜合的能力,即是能以概念去思想的,且是與成熟度一起發展的。小孩子會想一些細節,一個孩童在為早餐謝飯時,會為牛奶、麥片、柳橙汁、雞蛋、麵包、奶 油和果凍感謝上帝,但成年人則會把這些不同的專案合起來成為『食物』這個單詞。因此,我們可以把概念看成生命的精華。它從生活的共同經驗中抽取特殊部分, 並把它們加以關聯化。藉著概念,我們從自已經驗的各部分找到它的意義。

        
當 然,並非所有的概念都是正當的;我們有好的概念和壞的概念。不良的概念所提供的經驗解釋,不能反映事實,因為它們看見一些根本不存在於生活中的東西。我們 時常因為陳述不夠清楚而接受了不正當的概念,因此我們對這類概念無法加以評估。在我們的文化中,由於受媒體的影響,我們常遭受一些可笑的概念轟擊,而這些 概念就是故意保留其含糊性,目的在使我們不假思索便去行。

         概念,有時潛伏在我們心思的底層,像幽魂一般不易掌握。有時,我們會為了表達出概念而掙扎。我們常說:『我知道我的意思,但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

    雖然不容易用文字、言語表達思想,但講道者必須作到這一點。除非概念能用言語表達,否則我們不可能瞭望、評估或將它們傳遞出來。倘若一位講道者不願(或不能)清楚思考使他能說出他所思想的,那麼他根本不該站在講臺上。他就像一名不會唱歌的歌星,一名不會演戲的演員,一名不會計算的會計師。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