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悲傷的約制型態

當我們對話論及當事人的失落時,可以通過敘事性的問題,幫助當事人「開封悲傷」。因為大多數人在遇到失喪之後,很少將他的悲傷做很好的釋放和醫治。無論如何,這還不會太遲,只要我們願意進入敘事的對話,在敘事的過程會逐漸將當事人塵封的悲傷開啟,達到醫治的功能。除非他要防衛!有時會遇到當事人避免再次的悲傷,而不願回憶,也不想解開原有認知架構,以致於這種自我的保護而讓自己的悲傷一直停留在原處沒有離開。

 

有兩種型態使人無法“離開"他的悲傷,一種是恐懼的型態,另一種是愛的型態。恐懼是讓人害怕不敢走出來,而愛讓人懷念不想放手。

 

1. 恐懼的型態: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恐懼的力量,因為它足以摧毀任何的關係和復原的可能性。有一位弟兄在國中階段長期被同學霸凌,直到父母親發現,帶他去學校處理。而當老師將相關的同學列成一排,請他指認時,他卻發抖崩潰了,因為巨大的恐懼使他不敢面對壓迫者,更何況要勇敢當面指認!於是乎將憤怒轉向父母,痛恨父母的作為,把他推向恐懼的極端。在這一個事件裡,他是受害者,但他的創傷因為恐懼,他反彈任何的關心,拒絕善意的關係,用一種封閉方式保護自己。

 

2. 愛的型態:

 

另一種型態是因為愛而無法放手。我們都明白愛有時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牽絆,讓人在應該離開時卻走不了!這種喪失親愛的伴侶和家人的悲痛,不管是誰都是錐心之痛。英國基督教文學家C.  S.  Lewis 喪失了晚年所交往的美國婦人Joy  DavidmanLewis 形容Joy 不只是他的妻子、老來伴,還是良朋密友。他在所寫的書中坦承他們的關係是他生命的所有,當他失去Joy 之後,情緒的激流幾乎淹沒他的理智,他傷心,他害怕,他孤單,心裡想的總是Joy。可以想像當事人因愛而束縛,將生命的關係固定在那一個形式,沒有新的互動與變化,抗拒可能性的改變。於是乎有人決定停留在原地,保留原貌,活在記憶中,因為他可能覺得這是一種忠誠和誓約。 

                                 

                                   

 

什麼是悲傷

 

悲傷是一種失落、是一個傷口。悲傷有三種基本的過程:預期、存在和封閉。這是來自於我們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因為在生命成長的階段中,我們會預期經歷各種失落(loss)的經驗,而當這些失落的經驗一旦發生後,會可能持續存在往後的生活,繼續讓人封閉在悲傷中。雖然每一個人的悲傷經驗是不相同,但是卻大致有這三種基本的過程。

 

而悲傷的發生是全面性的,它包含著情緒的(emotional)、生理的(physical)、心理的(mental)、及靈性的(spiritual)等層面。所以痛苦的發生是存在這些所有的層面裡。

 

情緒方面

心理方面

生理方面

靈性方面

痛苦

注意力不集中

哭泣流淚

懷疑信仰

生氣

記憶退化

睡眠有障礙

遠離上帝

焦慮

很難做決定

體重改變

無法禱告

失望

失去興趣

腹瀉或便秘

厭惡聚會

害怕

想逃避

性行為障礙

罪惡感

 

「我的心靈消耗,我的日子滅盡,墳墓為我預備好了。」 17 1

敘事教牧協談的結構

 

(一)、說故事

 1. 是誰說故事:當事人的年齡、性別、文化、教育、信仰

 2. 故事的框架:當事人的認知、他人的認知

 3. 故事的困境:當事人困境的來源、困境的型態、困境的影響

 

(二)、聽故事

 

 1. 是誰聽故事:成為聽故事的專家、被邀請進入故事的世界

 2. 故事的解構:對當事人打開認知的門、請當事人換個說法

 3. 故事的出路:刺激出新的觀點、看見新的框架

 

(三)、撰寫故事

 

1. 是誰撰寫故事:邀請當事人主動與他人共同撰寫未來的故事

2. 新故事的型態:信心的故事、盼望的故事、仁愛的故事

3. 用心活在新的故事中

敘事教牧協談的概念

 

敘事是一種自我的開放與探索
敘事是一種對我知的框架之敘述
敘事是一種覺察和解構傳統的過程
敘事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再詮釋
敘事是一種靈性導向的新旅程


通常當事人主動來尋求牧者的協助,大多是因為面臨到危機和困擾。而這樣的關鍵重要時刻,促使當事人需要牧者以信仰觀點來指導他如何度過難關,或者是以牧養的關係來陪伴他面對哀傷。總之,無論是哪種需求,當事人必須先述說他的故事給牧者聽,展現整個事件的人事物與來龍去脈。不然,牧者就無法掌握真相,進行有效的協談。

 

當牧者用心地傾聽當事人的故事之後,必須提出敘事性的問題來整理出當事人的困境。以下是三個敘事性的提問:

 

1.  剛開始你遇到這一件事或是相關的人物時,你的反應是什麼?

2.  對你而言,什麼是你認為最糟的問題和情況?

3.  從過去的經驗,你可能會如何處理?

 

    從上面的三個詢問,可以瞭解當事人對這個困境的反應、認知和處理的模式。因為牧者在聽當事人述說他的反應、認知和處理模式的過程中,其實就可以找出當事人焦慮的關鍵點,可能所產生偏差的認知和不適當的處置行為。根據敘事的建構觀點,其實那就是當事人的參考架構,亦就是他的文化、價值、經驗的世界。

 

往往我們發現所謂的困境與焦慮是在我們的「僵化的世界」中。像Albert  Ellis 所發展出來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又簡稱REBT,強調每一個人和任何社會中都存有非理性的成分,即使是聰明人或高度的文明社會都有迷思的錯誤。因此,REBT 是針對認知的偏差做駁斥,讓當事人轉變認知,反應出理性和成熟情緒的行為。

 

但是敘事協談,不僅要讓當事人轉變原有障礙的認知,而是畫出整個生命的圖樣,找出型塑自己的關鍵要素,是那些人、那些事件在影響著你!敘事是幫助你清楚釐清生命的框架,才能解構原有的來源,重新建構新的世界,這就是敘事協談的目的和概念。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