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悲傷的約制型態

當我們對話論及當事人的失落時,可以通過敘事性的問題,幫助當事人「開封悲傷」。因為大多數人在遇到失喪之後,很少將他的悲傷做很好的釋放和醫治。無論如何,這還不會太遲,只要我們願意進入敘事的對話,在敘事的過程會逐漸將當事人塵封的悲傷開啟,達到醫治的功能。除非他要防衛!有時會遇到當事人避免再次的悲傷,而不願回憶,也不想解開原有認知架構,以致於這種自我的保護而讓自己的悲傷一直停留在原處沒有離開。

 

有兩種型態使人無法“離開"他的悲傷,一種是恐懼的型態,另一種是愛的型態。恐懼是讓人害怕不敢走出來,而愛讓人懷念不想放手。

 

1. 恐懼的型態: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恐懼的力量,因為它足以摧毀任何的關係和復原的可能性。有一位弟兄在國中階段長期被同學霸凌,直到父母親發現,帶他去學校處理。而當老師將相關的同學列成一排,請他指認時,他卻發抖崩潰了,因為巨大的恐懼使他不敢面對壓迫者,更何況要勇敢當面指認!於是乎將憤怒轉向父母,痛恨父母的作為,把他推向恐懼的極端。在這一個事件裡,他是受害者,但他的創傷因為恐懼,他反彈任何的關心,拒絕善意的關係,用一種封閉方式保護自己。

 

2. 愛的型態:

 

另一種型態是因為愛而無法放手。我們都明白愛有時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牽絆,讓人在應該離開時卻走不了!這種喪失親愛的伴侶和家人的悲痛,不管是誰都是錐心之痛。英國基督教文學家C.  S.  Lewis 喪失了晚年所交往的美國婦人Joy  DavidmanLewis 形容Joy 不只是他的妻子、老來伴,還是良朋密友。他在所寫的書中坦承他們的關係是他生命的所有,當他失去Joy 之後,情緒的激流幾乎淹沒他的理智,他傷心,他害怕,他孤單,心裡想的總是Joy。可以想像當事人因愛而束縛,將生命的關係固定在那一個形式,沒有新的互動與變化,抗拒可能性的改變。於是乎有人決定停留在原地,保留原貌,活在記憶中,因為他可能覺得這是一種忠誠和誓約。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