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意義治療與基督徒存在主義

 

意義治療(Logotherapy)與基督徒存在主義(Christian Existentialism)是兩條獨立的思潮,但它們在核心思想上緊密相連。意義治療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創立,他雖然是猶太教徒,但其理論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特別是宗教存在主義的影響。


意義治療的核心概念

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的悲慘經歷,使他深刻體悟到,人類最核心的動力不是弗洛伊德所說的「享樂意志」,也不是阿德勒的「權力意志」,而是**「尋求意義的意志」(The Will to Meaning**。意義治療的核心理念是:

  • 生命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意義: 即使在最悲慘的處境中(如集中營),生命依然有其意義。
  • 尋找意義的三種途徑: 人可以透過三種方式來發現生命意義:
    1. 創造價值(Creative Values): 透過工作、創作或為他人服務。
    2. 體驗價值(Experiential Values): 透過愛、美、真理等體驗。
    3. 態度價值(Attitudinal Values): 在無法改變的痛苦中,選擇以何種態度去面對。這是弗蘭克爾最獨特的貢獻,他認為人類的終極自由,就是在任何環境下選擇自己的態度。

基督徒存在主義的核心概念

基督徒存在主義起源於索倫·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它強調信仰的主觀性個人的自由抉擇責任。它認為,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並非一套客觀的教條,而是一場充滿焦慮與信心的個人冒險。


意義治療與基督徒存在主義的交集與比較

這兩者在處理人類的存在困境時,展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但存在著一個關鍵的區別。

特徵

意義治療 (Logotherapy)

基督徒存在主義 (Christian Existentialism)

人類核心動力

尋求意義的意志:人被驅動去尋找個人化的意義。

尋求與上帝的關係:人被驅動去回應上帝的呼召,並與之建立關係。

自由與選擇

人在任何處境下都有選擇態度的自由。這是人類終極的自由。

人有選擇信仰的自由。這是信仰旅程的起點,也是背負責任的來源。

痛苦與意義

痛苦本身沒有意義,但人可以透過痛苦來發現意義

痛苦可以被視為來自罪惡世界的一部分,但也能成為通往救贖和恩典的道路

超越性(Transcendence

鼓勵人超越自我,連結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或存在。這種「偉大」可以是人道主義、愛或信仰。

強調人必須超越自我,連結一位具人格的上帝。這種超越是基於神聖啟示。

哲學基礎

心理學。它雖然不排斥宗教,但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心理治療學派。

神學與哲學。它將存在主義的洞見應用於對信仰的理解。

 

結論:交集與區別

可以說,意義治療是基督徒存在主義在心理學層面的實踐

  • 交集: 兩者都深刻地認識到,人類的困境不僅是心理或社會問題,更是靈性上的空虛。它們都將人類視為具有靈性維度的存有,強調自由、責任與意義是人類的本質。它們都鼓勵人們直面痛苦,並從中找到力量。
  • 區別: 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他認為意義可以從任何地方找到,不一定是宗教。他將宗教視為尋求意義的一種最高形式,但不是唯一的。而基督徒存在主義則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它明確指出人類存在的最終意義和救贖,只能在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中找到。

 

因此,意義治療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工具,可以幫助他們以心理學的方式,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痛苦與掙扎,而基督徒存在主義則為他們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神學框架,將這些掙扎與最終的信仰目標相連結。

 

基督徒存在主義於教牧協談上之運用

 

基督徒存在主義為教牧協談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深刻的視角,它將信仰從單純的教條轉化為一場充滿掙扎、選擇與責任的個人旅程。這種取向不將人視為需要被「修復」的破碎機器,而是看作一個自由的、正在尋求意義的靈性存有。

以下是基督徒存在主義在教牧協談上的具體運用:


1. 幫助信徒面對「信仰的焦慮」

許多信徒會經歷深刻的信仰焦慮,這可能源於對上帝存在、聖經真理或個人救贖的懷疑。傳統輔導可能將其視為「信心不足」或罪惡的表現,但基督徒存在主義則將其視為人類存在的正常部分。

  • 運用方式: 協談員可以幫助信徒理解,信仰並非一套可以被客觀證明的知識,而是一種需要**「信心的跳躍」**的個人抉擇。這種焦慮正是個體直面自由與不確定性的標誌。協談員鼓勵信徒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懷疑,而非壓抑它。這場協談的目標不是提供「證明」,而是幫助信徒從被動的「繼承信仰」,轉為主動的、個人的、充滿熱情的「選擇信仰」。

2. 處理罪疚感與責任的重擔

基督徒存在主義認為,人類的困境不僅來自罪行,更來自於我們對自由的逃避。許多信徒的罪疚感可能不僅是來自於神學上的罪,也來自於對自身選擇的無力感。

  • 運用方式: 協談員可以引導信徒區分健康的「悔罪」(為自己的過錯負責)與不健康的「罪疚感」(因無法活出完美而產生的心理負擔)。這種輔導鼓勵信徒承擔自己選擇的責任,而不是將所有問題都歸咎於魔鬼、環境或他人的影響。透過這種方式,信徒不僅能經歷上帝的赦免,更能從中獲得力量,做出更符合信仰的自由選擇。

3. 鼓勵「真實性」而非「完美主義」

許多信徒在教會社群中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必須維持一個「完美的基督徒」形象,壓抑自己的懷疑、憤怒和脆弱。基督徒存在主義將真實性authenticity)視為靈性成長的關鍵。

  • 運用方式: 協談員為信徒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他們能夠摘下面具,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掙扎和不完美。這場協談幫助信徒認識到,真正的信仰不是假裝完美,而是在上帝面前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破碎。這種真實性不僅能緩解內在的焦慮,也能讓信徒與上帝的關係變得更深刻、更個人化。

4. 在痛苦中尋找意義與盼望

當信徒遭遇苦難或悲劇時,他們常問:「上帝為何允許這件事發生?」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基督徒存在主義不提供廉價的解釋,而是陪伴信徒在痛苦中共同探索

  • 運用方式: 協談員不試圖提供簡單的「因為...所以...」的答案。相反,他們會引導信徒思考:「在當前的痛苦中,你如何選擇回應?你如何從這段經歷中創造出意義?」這種方法幫助信徒將目光從「為何」轉向「如何」,讓他們意識到,即使在最黑暗的處境中,他們依然有能力透過信、望、愛來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最終的盼望不是來自於苦難的終止,而是來自於在苦難中與上帝的相遇。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